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分析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在胃固有肌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74例胃固有肌肿瘤患者,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7例,观察组采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全部患者手术成功。观察组在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胃固有肌肿瘤比较安全可靠,在临床上值得推广运用。

  • 标签: 内镜 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 胃固有肌层肿瘤
  • 简介:摘要探讨16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在上颈椎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德国西门子SOMATO—Emotion16螺旋CT对36例上颈椎损伤患者进行容积扫描并三维重建,且与X线平片对比,评价16螺旋CT在上颈椎损伤诊断中的优势。结果36例患者中,螺旋CT发现骨折共40个部位寰椎爆裂性骨折4例,枢椎齿状突骨折24例,枢椎椎体骨折4例,枢椎椎弓骨折8例;发现脱位共8例寰枕关节脱位2例,寰枢关节脱位6例。X线片发现骨折部位共24个部位寰椎骨折2例,枢椎齿状突骨折14例,枢椎椎体骨折4例,枢椎椎弓骨折4例,漏诊率30%;发现脱位共4例寰枢关节脱位4例,漏诊率50%;其中8例寰枢椎骨折误诊为寰枢椎脱位。结论颈椎上部结构复杂精细,X线片为叠加成像,观察不佳,而16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能准确显示上颈椎损伤情况,方法可靠,对指导临床治疗意义重大,是上颈椎损伤临床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16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上颈椎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64螺旋CT扫描后进行肺动脉成像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E)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42例临床怀疑为肺动脉栓塞的患者,采用德国西门子64螺旋CT进行平扫及强化扫描,经西门子工作站进行肺动脉成像处理,对其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的肺动脉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征象,其中栓塞部位在左右肺动脉者19例,肺叶动脉者14例,肺段或亚段者9例。结论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中64螺旋CT肺动脉成像具有速度快、敏感、无创、安全、准确的优势,值得作为临床首选方法推广应用。

  • 标签: 64层螺旋CT 肺动脉成像 肺动脉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SEMAC(间编码金属伪影校正)技术在脊柱金属植入物磁共振成像(MRI)中的应用价值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28例行脊柱内固定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TSE序列进行MRI的应用,观察组则使用SEMAC进行MRI。与此用时,将针对两组患者进行轴位T2WI图像金属伪影导致信号缺失区域面积的计算,以及矢状位T2WI、T1WI脊椎被金属伪影所遮盖的长度分析。结果观察组图像上金属伪影导致信息缺失面积为(9.8±2.5)cm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6±7.4)cm2,两组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此外,观察组脊柱被遮蔽的长度显现为(1.3±0.4)cm,对照组则为(5.3±2.1)cm。就评分结果而言,观察组的图像显现能力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SEMAC技术能够减少脊椎内固定术后金属伪影的区域面积,为术后的评估提供了可靠地依据,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层间编码金属伪影校正 常规TSE序列 磁共振成像 脊柱内固定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吉西他滨膀胱灌注化疗对预防非肌浸润性膀胱癌(NMIBC)术后复发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我科收治的NMIBC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给予吉西他滨(1000mg)进行膀胱灌注化疗,对照组应用吡柔比星(30mg)进行膀胱灌注化疗,观察两组的复发率及不良反应。术后膀胱镜随访24个月。结果随访期间吉西他滨组肿瘤复发率为23.1%,吡柔比星组为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主要为膀胱刺激症状,吉西他滨组发生率为15.4%,吡柔比星组为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西他滨膀胱灌注预防NMIBC术后复发的疗效确切,复发率较低,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吉西他滨 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膀胱灌注化疗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脓性阑尾炎手术切口脂肪下置管引流对降低患者感染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诊治的80例化脓性阑尾炎实施切除手术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手术中采用常规腹腔冲洗方法,实验组患者手术中采用脂肪下置管引流联合常规腹腔冲洗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感染率及伤口愈合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切口发生感染率为5%,显著低于对照组(17.5%)(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5.54±2.61)d比对照组平均时间(9.48±3.46)d短(P<0.05);实验组甲级愈合25例,比对照甲级愈合人数多(P<0.05)。结论对化脓性阑尾炎患者实施切除手术时应用脂肪下置管引流的方法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愈合质量且缩短了患者的愈合时间,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化脓性阑尾炎 切口 脂肪层下 置管引流 感染率
  • 简介:摘要目的对直径<5cm胃固有肌间质瘤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与腹腔镜治疗情况比较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5月在我院和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胃固有肌间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腹腔镜治疗方法,研究组应用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法,对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分析。结果两组完整切除率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进行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住院时间、手术后通气通便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胃固有肌间质瘤患者符合相关条件的可以使用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法,疗效理想,能够作为腹腔镜治疗和部分外科手术的补充。

  • 标签: 胃固有肌层间质瘤 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6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在骨盆骨折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68例因外伤导致的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基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X线和16螺旋CT检查,比较患者在两种检查方法下的检出情况。结果68例骨盆骨折患者均能经16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确诊,且对骨盆不同部位骨折的诊断均优于X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16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能准确反映骨盆骨折的部位及范围,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X线,减少漏诊、误诊,值得应用。

  • 标签: 骨盆骨折 三维成像 16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低剂量对比剂结合生理盐水在128螺旋CT头颈联合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将2014年1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行颅脑颈部CTA检查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对比剂使用剂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碘海醇组、碘帕醇组和碘克沙醇组,每组分两小组,分别给于低剂量(50mL对比剂+20mL生理盐水)与常规剂量(70mL对比剂+20mL生理盐水),每组各为30例,对两组的血管成像显示情况评分及CT值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三种不同药物低剂量组颈动脉与颅内动脉显示情况评分与常规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显示评分低剂量组显著优于常规剂量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低剂量组患者主动脉弓、右颈总动脉分叉等CT值显著优于常规剂量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结论低剂量对比剂结合生理盐水在128螺旋CT头颈联合CTA中的应用能够确保图像质量,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低剂量对比剂 生理盐水 128层螺旋CT CTA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8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胸部外伤肋骨及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62例胸部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使用常规CT扫描和128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后进行诊断,在工作站分别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等三维重建后处理,对处理后得到图像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CT平扫轴位图像上显示31例肋骨骨折,5例肋软骨骨折,在处理后三维重建图像可明确显示60例肋骨骨折和8例肋软骨骨折,其中以MPR图显示骨折线最佳,MIP及VRT图像显示骨折部位整体观最佳。结论128螺旋CT通过MPR、MIP、VRT等不同图像后处理技术相结合,行多角度观察,可以更完整清晰地显示肋骨骨折和肋软骨骨折的部分、数量,并对细微骨折的显示效果有较大提高,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信息。

  • 标签: 肋骨及肋软骨 骨折 三维重建 128层螺旋CT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螺旋CT齿科软件及三维重建功能对种植牙定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位将要安装种植牙患者的颌骨行轴位螺旋CT容积扫描,利用GE公司AW4.6工作站对数据进行图像后处理,以重建获得横断层、冠状面、矢状面图像,以及任意方向的二维、三维立体图像甚至曲面像。结果多层螺旋CT可以从多角度清晰准确的模拟定位种植牙位置、方向以及观察测量定位点的骨量和骨密度情况,设定种植修复方案,预测种植体与下颌管、颏管、颏孔、上颌窦底、切牙管和鼻底等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能全方位测量模拟引导定位种植牙,为临床行种植牙术提供准确的信息指导。

  • 标签: 种植牙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80例临床无症状,但放射性心肌核素扫描(ECT)检查显示有心肌缺血改变的无症状型冠心病患者,行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64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分别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以经皮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64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灵敏性73.5%,特异性92.3%,阳性预测值71.7%,阴性预测值93.0%,准确性88.4%。结论64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具有无创、经济、灵敏、特异、安全等优点,可以作为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的首选筛查方法。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无症状心肌缺血冠心病 冠状血管造影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脂溢性皮炎患者辅助应用类人胶原蛋白的疗效并检测应用敷料前后患者皮肤水分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50份2015年在我院确诊为脂溢性皮炎并单纯应用酮康唑软膏治疗患者资料,为对照组,再选取2016年1月—2016年5月于我院确诊的脂溢性皮炎患者50例为实验组,实验组患者外用酮康唑软膏加类人胶原蛋白面膜敷料15天,观察皮损变化记录每个阶段患者的症状积分,并检测其皮肤角质水分变化。结果第一天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症状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3P=0.832),第十天再次随访记录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症状积分分别是(2.08±1.18)分和(2.64±1.23)分,两组积分较原始积分降低明显,实验组比对照组下降较为显著,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t=3.151),第十五天随访时实验组与对照组症状积分分别是(1.60±1.06)分(2.35±1.18)分,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t=3.343)。试验组角质含水量第一天检测为(34.35±8.94)g/(m2·h),第十天检测记录时,试验组角质含水量升高明显(42.56±10.59)g/(m2·h),两次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t=4.189),第十五天再检测时实验组角质含水量再次升高。结论治疗脂溢性皮炎时辅助外用类人胶原蛋白面膜敷料可有效减轻皮损,促进皮炎好转,同时增加皮肤角质水分,提示或可将类人胶原蛋白研究入药,作为治疗脂溢性皮炎的一个有效辅助方式。

  • 标签: 脂溢性皮炎 类人胶原蛋白 皮肤角质层水分 辅助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厚度筛查中实施胎儿超声结构筛查对诊断胎儿异常的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产科孕检及分娩产妇500例,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厚度筛查中实施胎儿超声结构筛查。结果在NT厚度测量成功率方面,500例产妇中11例胎儿出现异常,占2.2%,正常胎儿489例,检测到NT厚度胎儿479例,占98.0%,21例胎儿检测到NT增厚,453例胎儿检测到鼻骨长度,占92.6%;在异常胎儿情况方面,11例胎儿中,孕期6例胎儿出现畸形,2例出现在孕11~13周,4例出现在孕13周后,2例产妇胎儿在宫内死亡,1例产妇染色体异常,2例产前检查未出现异常,新生儿期出现异常。结论孕11~13周产妇超声诊断,能够实现对部分解剖结构严重畸形胎儿有效诊断,尤其NT值超过3.6mm胎儿,存在有非常高畸形可能性。

  • 标签: 早孕期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筛查 胎儿超声结构筛查 诊断胎儿异常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成像联合三维重建在鼻骨外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鼻部外伤,临床拟诊鼻骨骨折同时行DR、CT检查发现鼻骨骨折95例,CT机采用GE16螺旋CT各相同性扫描,将原始数据传送至AW4.2工作站作三维重建,重建后数据采用容积再现(VR)和多平面重建(MPR)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骨折线的走行、累及范围、骨折移位情况。结果95例患者中DR诊断鼻骨骨折85例。CT诊断骨折95例,其中单纯性骨折70例,粉碎型骨折20例,隐匿性骨折例5。MPR显示骨折95例,VR显示骨折90例。鼻骨孔显示率约88%(83/95)。结论多层螺旋CT各向同性扫描成像联合三维重建能够直观、准确地显示鼻骨骨折及骨折类型,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计算机断层 各相同性扫描 鼻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局限于黏膜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癌患者效果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6年6月在我院142例接受内镜切除的局限于黏膜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资料,根据切除结果分为治愈性切除组,非治愈性切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相关分析显示非治愈性切除组中的肿瘤位置和大体分型显著高于治愈性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56,χ22=18.048;P<0.05);多因素相关分析显示影响局限于黏膜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癌EMR治疗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肿瘤位于右半结肠和表面隆起凹陷型(OR1=3.340,OR2=1.371,P<0.05)。结论对于表面隆起凹陷型和位于右半结肠的局限于黏膜直径小于2cm的结直肠癌经过EMR治疗不易治愈性切除。

  • 标签: 内镜黏膜切除术 危险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一站式检查肺动脉、双下肢深静脉及下腔静脉中一次性注射造影剂和分两次注射造影剂检查肺动脉、双下肢深静脉及下腔静脉的方法优劣与价值。方法对100例疑似PE患者分两组行肺动脉、双下肢深静脉及下腔静脉CT血管成像技术。Ⅰ组50例采用一次性注射适量的碘普罗胺,在平主动脉弓处的上腔静脉触发扫描肺动脉,在肺动脉扫描后延迟80S后从髂棘到下腔静脉入口处进行下腔静脉扫描,肺动脉扫描后延迟180S后从髂棘上10CM开始到踝关节扫描双下肢深静脉。Ⅱ组50例患者先注射40ml碘普罗胺行肺动脉扫描后,再根据体重注射适量的碘普罗胺85S后下腔静脉扫描,180秒后扫描双下肢深静脉。两组全部20例患双下肢深静脉、下腔静脉联合肺动脉CT血管成像全部图像拆薄到厚为1.mm,间距为1.mm,在工作站进行重建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三维重建的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及表面重建。结果除Ⅱ组中有4例肺静脉显影浓度超过肺动脉需要重做外,其余两种方法96例患者目标血管均显影良好。Ⅰ组肺动脉CT值大于200HU,存在肺动脉及肺静脉同时显影的情况但肺动脉均比静脉CT值高,不影响诊断及动脉血管图像重建。Ⅱ组肺动脉CT值大于165HU,其中6例肺静脉基本不显影,3例动静脉同时显影,但肺动脉均比静脉CT值高。两组下肢深静脉及下腔静脉CT值大于120HU,其内血栓CT值小于70HU,目标血管与血栓的密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一站式行肺动脉、双下肢深静脉及下腔静脉CT联合成像技术的两种方法在目标血管显示上均能达到诊断要求,而一次性注射造影剂法比分两次注射更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可作为疑似双下肢深静脉及下腔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患者的首选检查手段。

  • 标签: 下肢 深静脉血栓 下腔静脉 肺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临床观察非肌浸润性膀胱癌二次电切术后联合吉西他滨灌注治疗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复发的情况。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9月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非肌浸润性膀胱癌患者54例,其中28例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后吉西他滨灌注治疗(F组);26例首次TURBT后4~6周行二次电切治疗辅以吉西他滨灌注(S组)。比较两组的不良反应及复发的情况。结果F、S两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4.3%和7.6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和34.6%。复发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肌浸润性膀胱癌二次电切术后联合吉西他滨灌注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肿瘤的复发率,不良反应无增加。

  • 标签: 膀胱癌 二次电切 吉西他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诊断中采取64排128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64排128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分析其检查结果。结果64排128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出48例脑血管病狭窄患者,诊断符合率为96%,有24例为重度狭窄,14例为中度狭窄,还有10例为轻度狭窄,与临床确诊率之间的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脑血管狭窄诊断中采取64排128螺旋CT机头颈部CTA检查的效果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推广。

  • 标签: 脑梗死 脑血管狭窄 64排128层螺旋CT 头颈部CTA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次氯酸钠冲洗方法(根管主动清洗、被动超声荡洗)对根管玷污的清除效果。方法此次实验选择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需根管玷污清除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患者30例;对照组选择被动超声荡洗,观察组选择根管主动清洗;比较两组患者各项实验数据。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根管玷污清除效果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根管主动清洗方式为需行根管玷污清除的患者清除根管玷污,清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标签: 根管主动清洗 被动超声荡洗 根管玷污层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