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包山楚墓研究述评王建苏时值包山楚墓发掘五周年之际,《包山楚墓》和《包山楚简》已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此前,国内刊物公开发表了有关包山楚墓研究的论文32篇,各种简报、报导和科普性文章近30篇,这些阶段性成果对于促进楚文化的研究无疑是有帮助的,本文拟将上...

  • 标签: 研究述评 楚墓 楚文化因素 包山楚简 车马出行图 工艺技术
  • 简介:高句丽(BC37-AD668年)王系问题是高句丽史研究的重要方面。学界通常认为在高句丽705年的历史中,计有28代王,但对其王系世次、血亲关系等具体问题的认识却长期存在不同见解。中国《三国志》等正史俱有高句丽王的相关信息,但不够完整;朝鲜半岛第一部正史《三国史记》中有完整的高句丽王系,然而存在多处与中国正史记述相悖的问题。国内的高句丽研究起步较晚,且着重于族源、社会性质、文化属性、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以及对好太王碑等金石文献的相关研究,而对高句丽王系问题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尽管一些学者已经在相关领域中个别触及了关于高句丽王系的研究,但还都仅限于个案分析,以及在考证其他历史问题时对王系的旁涉,还未有系统研究高句丽整体王系问题的著作问世,零散且篇幅有限的关于王系研究的论文尚不足以全面解析高句丽王系世次等问题。

  • 标签: 高句丽 王系 中国 日本 韩国 朝鲜
  • 简介:麦积山石窟北魏和平至太和年间(460—499)开凿的几组具有明显双窟特征的窟龛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其造像题材、图像内容不仅体现出浓郁的时代特点,而且对于研究麦积山石窟营建与开凿史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这种窟龛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对麦积山西魏、北周时期的窟龛开凿也产生了影响。

  • 标签: 麦积山双窟 图像内容 历史背景
  • 简介:砥洎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阳城县润城村西北沁河之中的一块巨石之上。沁河古称泊水,砥泊城构筑之地呈半岛状伸人沁河之中,成砥柱中流之势,故名砥洎城。

  • 标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城县 山西省
  • 简介:近年我国博物馆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相应的博物馆学的研究也蓬勃兴起。目前学术界对博物馆学的研究趋于专业化。如陈列学、保管学、遗址学等专门学科的研究纷纷问世,并且得到专家及同仁的承认。作为博物馆三大业务部室之一的群教部也有必要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提高对群众教育工作的研究水平,为建立相应的分支学科创造条件。

  • 标签: 博物馆学 工作研究 博物馆事业 教育工作 博物馆工作 专门学科
  • 简介:北朝纪年墓出土瓷器研究郭学雷(山西省文物鉴定组)张小兰(太原市文管会)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四一青瓷唾壶从三国鼎立至十六国混战,北方地区因战争破坏,经济衰败,各种手工业都极端衰落,瓷业生产也不例外。所以,这一段时间的瓷业重心始终在南方。北魏统一北...

  • 标签: 北朝瓷器 出土瓷器 河北磁县 北魏 北齐 中国陶瓷
  • 简介:湖北枝江市关庙山遗址大溪文化的25座房址全部是红烧土房子。其中,第一期晚段和第二期的房屋,墙壁、居住面及屋内设施是红烧土的,屋面用茅草覆盖,是“不完全”的红烧土房屋;第三期出现了红烧土屋面,才成为“完全”的红烧土房屋;第四期沿用红烧土屋面。从关庙山遗址来看,红烧土墙壁和居住面以及屋内设施肯定都是人工烧烤而成的。红烧土屋面是否人工烧烤所致,目前尚难断定。假定屋面也是人工烧烤的,应当采用二次烧烤法:第一次烧烤只局限于墙壁、居住面以及屋内设施;在屋内竖立木柱,覆盖屋顶,在屋顶上抹泥形成泥屋面即“泥背顶”之后,在“泥背顶”上进行第二次烧烤。

  • 标签: 大溪文化 红烧土房屋 建筑形式二次烧烤法
  • 简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书同文字的政策,规定以泰国文字作为全国的通行文字,这一政策的推行决定了此后汉字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奠定了秦文字在汉字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因此秦文字的研究一直是文字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出土古文字材料中的秦文字为重点,对近年来的秦文字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并就今后的秦文字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标签: 出土文献 秦文字 研究回顾
  • 简介: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公里的克孜尔石窟是古龟兹(今库车、拜城、新和县境)境内规模最大的一处石窟群.现已编号洞窟是269个(1953年编号235个;1973年新发现一个;后来为了配合谷西区维修工程,于1989年和1990年两次共清理出33个洞窟.);现暴露在地面上的未编号洞窟有60余个;再加上一批埋藏在地下的洞窟,克孜尔石窟洞窟数近400个.克孜尔石窟洞窟形制多样,壁画遗存丰富,开凿延续的时间较长,不仅是龟兹石窟的典型代表,又是联系中亚和东方的纽带.因此,克孜尔石窟在中亚和东方的石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存在不仅是研究龟兹佛教史、艺术史,同时也是研究佛教传播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 标签: 克孜尔石窟 年代 东南 龟兹 新发现 拜城县
  • 简介:《等慈寺碑》是唐初刻立的一通名碑,碑文记载了隋末唐初中国之割据局面,记载了李世民大败窦建德的武牢之战的全过程。从宋代开始,历代金石著作对此碑都有记载,《等慈寺碑》在中国书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有北魏碑刻和墓志的严谨法度,又有潇洒飘逸的情致,在唐碑中颇为独特,代表了楷书从魏碑向唐楷的过渡。

  • 标签: 等慈寺碑 武牢之战 史料价值 艺术价值
  • 简介:敦煌遗书中训蒙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的办学形式(包括官学、私学、寺学)、训蒙教材、教学内容等,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敦煌遗书中训蒙文献的研究可分为起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兴盛(二十一世纪以来)三个阶段。通过梳理和分析,可以归纳出各阶段敦煌训蒙文献研究的特点:第一阶段研究范围小,研究对象单一,研究形式主要侧重对文献发掘、辑录和校勘。第二阶段则成果较丰硕,有跋文、有文献的校释、有专题性质的论文,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范围不断拓宽。第三阶段的研究研究队伍、研究范围和内容、成果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 标签: 文献研究 敦煌遗书 二十世纪末 述论 教学内容 八十年代
  • 简介:清朝康熙年间积极开拓西域,并以此为契机对嘉峪关以西地区渐次经营,而移民屯垦则是清朝经营关西地区的主要手段。雍正五年至六年间,征集甘肃各州县移民2405户、约1万余人至敦煌。分给土地,鼓励垦种,对移民进行了妥善安置。移民的到来,不仅奠定了清代乃至近现代敦煌的人口基础,也对敦煌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雍正移民之后,敦煌的人口数量稳步增长,并于乾隆、道光时期达到峰值,但由于兵燹的增多,咸丰、同治年间敦煌人口数量有明显减少,至清末时又有所恢复。

  • 标签: 清代 敦煌 人口 族属
  • 简介:“房屋捐弃”是古时人们专为死者废弃居住建筑的一种特别行为,一种尚待进一步研究的比较独特的风俗,其研究将会对新石器时代的田野考古提出新的课题。

  • 标签: 史前 “房屋捐弃” 风俗习惯 考古学
  • 简介:本文经类型学研究。将辽东地区两周时期流行的双房式陶壶分为三期,并对年代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其内涵与外延的把握提出三点认识:1.双房式陶壶的祖型可追溯到庙后山文化,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以太子河、浑河为中心,分布范围遍及辽东地区具有显著时段特征的一种考古遗存。2.将双房式陶壶分为A、B两系,认为它们是同源陶壶谱系的两个发展序列。3.所谓“美松里”陶壶,是双房式陶壶自西周中晚期发生分野以后,向东流入西北朝鲜地区发展的一支。同时这种陶壶的北传,还对西团山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

  • 标签: 双房式陶壶 分期 年代 来源 流向 两个发展序列
  • 简介:西秦会馆木雕,石雕众多,风格独特.以歌颂爱情、鞭挞邪恶、忠孝节义、颂扬家乡杰出人物及民俗传统题材为其主要内容.艺术上讲究对称,讲究构图布局、倾向写实.技艺上精雕细刻、融各种雕刻手法为一炉,采用象征和谐音手法表现主题.这些取材于戏剧、历史、小说、神话故事,又充分体现了木、石雕自身艺术规律的系列化木雕、石雕作品,是中国雕塑艺术史上的瑰宝.

  • 标签: 会馆 木雕 石雕 研究
  • 简介:本文对学界关于古代中国和美洲关系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检视,归纳总结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指出,古代中国和美洲间交流的问题是世界性课题,必须以考古学为核心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唯有立足科学可靠的硬证据,才有助于厘清历史的真相。

  • 标签: 古代中国与美洲 文化交流 研究检视 硬证据
  • 简介:在我国史前时期曾存在着捐弃房屋的风俗.捐弃房屋的方式有烧毁、捣毁、废弃等几种方式.这种风俗存在的原因,主要应是与死者有关,是与安葬死者相关的一种仪式.它反映了远古先民的灵魂观念、禁忌习俗、尊卑观念和财产意识.

  • 标签: 风俗 尊卑观念 禁忌习俗 史前时期 国史 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