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互联网时代,文艺复兴美术作品越来越多的以数字化形态呈现,其数字化审美活动作为图像视觉传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当下外国美术研究中需要认真考量的问题。本文对文艺复兴美术作品数字化审美活动的审美形态、审美观念、审美批评三个方面进行解读,梳理审美形态新质的重构和旧质的消解,描述审美视角的移步和审美心态的易位,阐释审美批评理性的退化,审美批评标准的量化,审美批评舆情的流变。

  • 标签: 文艺复兴美术作品 数字化 审美
  • 简介:李流芳是明末著名的诗人和画家。他生当国家颠危之际,多次应会试而不中,无奈息影林泉,以诗画自娱。他或依诗作画,将唐、宋诗家清旷萧疏的诗意化为朦胧恍惚的画境;或以诗意为画,借助缣素笔墨以泻胸中意趣和情思。他的“诗意画”多为意境清雅的山水,墨韵滋润浑厚,寄寓了哀乐无端的感慨之情。他这种以绘画消解功名无着的现实焦虑,缓释没世而名不传的生命忧伤的情怀,促使他形成了酣畅而清润的笔墨特征和简练有法的构图模式,在画面简远超逸的朦胧中,传达出明丽清绝的情调。

  • 标签: 李流芳 诗意画 依诗作画 以诗为画
  • 简介:哲学大师海德尔以追问的方式抵达人类的生存境遇。诗人荷尔德林的那句“人,诗意地栖居”经他引用后成了绝代名言。所谓非诗意地居住是指人自身无希望的繁殖,人对物质和名声的疯狂追求,其表现形式是征服大地,掠夺天空,远离神性,从根本上背离人的居住本性。在海德格尔对“诗意地居住”的反复表述中可以看到:它不仅仅是讲存在的诗化和诗的存在化,而且还包容着存在的艺术和艺术的存在化,

  • 标签: 艺术审美 诗性人生 审美知觉 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心理
  • 简介:在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感知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和视听传播技术的每一次跨越都促使社会传播的行为和方式发生一系列的重大变革,从口头语言到文字语言,从印刷技术到视听技术、信息技术,传播方式日益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征。起源于公元17世纪的动画作为影视技术的发源形式也随着视听技术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面貌,而水墨动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水墨动画艺术成为了代表中国典型审美情趣的影视艺术奇葩。

  • 标签: 水墨动画 审美情趣 艺术与技术 视听技术 心理学研究 人类文化
  • 简介:楚国艺术面世以前,先贤多以、美学品格为南方审美观念的表现.20世纪70年代后,尽管楚艺术得到一次次重大发现,我们对其审美阐释仍套用了庄屈美学思想,楚美术审美缺乏本体描述.本文指出楚艺术审美与庄屈美学品格间的差异性:其一,有些所谓南方的审美观念,其实是南北共有的风尚,不能仅仅与庄屈作品相比附;其二,楚艺术是视觉的形式,、是语言的形式,各有其规律与局限性;其三,、是个体的,是有限时空里的产物,楚艺术是集体的,其审美要义产生在十分漫长和广阔的时空里,底蕴要比前者深厚复杂得多.

  • 标签: 楚艺术 《庄子》 《楚辞》 辨异
  • 简介:本文针对高校中国画学生作品出现的诸多问题,结合自身高校教学经验与前辈经验总结,提出以审美为基础的高校中国画教学方法.

  • 标签: 审美 辩证 形式美
  • 简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科技和经济形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文化艺术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的设计艺术教育和设计市场也因此具备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并形成了一个多元化的.涉及多个层面的时代设计艺术新格局,在设计理念和应用水平上缩小了与国际相关领域的差距。这对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高校的设计教育在迎合国际

  • 标签: 传统中国画 设计教育 审美观念 艺术精神 美学价值 教育实践
  • 简介:现代的交通工具很多,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它们的速度太快,但即使是私家飞机或汽艇也没有放一张书桌在里面画画的例子。因此从交通工具与创作的关系而言,中国古代的"书画船"是很独特的。古时候,尤其是江南的书画家,都是坐船的。也有做书画生意的,带着一批书画作品乘船去和收藏家做买卖。现代随处可见停车场,一大堆汽车,但没有书画车。或在港湾,停泊许多游艇,但是没有"书画船"。早期"书画船"米芾的作品中题有"吴江舟中作""满船书画"等。米芾之前就有书画船,例如隋炀帝下江南,一船书画都沉没了。

  • 标签: 书画船 吴江舟中 米芾 书画作品 舟次 船上
  • 简介:后现代绘画在后工业社会的背景中以艺术的方式洞见了现代绘画对“定在”的表现。并将这种理论洞见外化在拒斥现代绘画艺术手法的后现代抽象之中,形成了后现代主义绘画独特的艺术技法。后现代绘画通过截取的搬用、变化的组装、碎片的整体突破了现代绘画“形式化”的创作路线。

  • 标签: 后现代绘画 艺术手法 抽象力 现代主义绘画 后工业社会 艺术技法
  • 简介:<正>给你一个圆形、一个方形,运用你的想象,将它们用重合、克隆、连接、装饰、添加等各种方法来变化,看谁变得新、奇、巧!

  • 标签: 给你 神方 一曰 鉴之
  • 简介:高等师范院校是国家培养教师的重要阵地,在高师教育中注重教学实践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是目前高校美术鉴赏课程新的发展方向。

  • 标签: 公共艺术教育 美术鉴赏 教学实践 艺术实践
  • 简介: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教育理念的更新换代,审美素质的教育也在实践中渐渐成熟发展起来。好的审美能提升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在艺术的道路上审美更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它是启发灵感创造美,实现美的最佳手段,是适应社会需求引领时代潮流的重要技能之一。所以这更加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了解学生,配合时下的设计环境和教学环境使审美教育的过程有基础理论支持和特色教学。

  • 标签: 平面设计教学 教育的过程 审美教育 设计作品 设计审美 主观能动性
  • 简介:陈洪缓(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是我国明清之际的一位杰出的画家.特别是他的造型别致、风格独特、气韵古雅的人物画,在我国人物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所创立的人物画图式,对于我国当代人物画的发展,仍有不可估量的启迪意义,应当认真加以研究.

  • 标签: 中国人物画 审美分析 陈洪绶 线图式 人物形象 民间木刻版画
  • 简介:米芾不仅擅书,而且好发议论。他论书法,不论是对古人,还是对今人,喜欢直言无忌,所以他对前人一直奉行的像“龙跳天门,虎卧凤阙”这一类意象式评论很不满意,认为它们“征引迂远,比况奇巧”,无益学者。那么,米芾自己主张什么样的评论方式呢?是简洁明了,不为溢辞。从他对古今书法家的评论中,我们可以体察出他有自己的一杆书法标准秤。这杆秤在衡量他人书法的同时,也反映了他自己的书法审美理想。

  • 标签: 评论方式 书法家 审美追求 米芾 颜真卿 审美理想
  • 简介:  当我们漫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时,扑面而来的是令人目不暇接的各类广告.在形形色色的广告中,户外广告功不可没,它不仅仅肩负着宣传产品与服务的重任,更对美化城市的视觉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标签: 传播审美 城市形象谈 户外广告传播
  • 简介:中国古代书论中有着大量对于历代书人及其作品的评述。这些评述都生动地概括了不同书人及其书风的典型特征。然而当代的书法创作却日益走向简单化和狭隘化,这种“千人一面”现象已引起书坛有识之士的关注。

  • 标签: 书法创作 书风 书论 审美 作品 生动
  • 简介:水是人类心灵的向往,人类自古喜欢择水而居。以“再现自然式山水园”为主要特征的江南古典园林,是世界园林艺术的宝贵遗产,其丰富的理水手法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为世人所赞叹。本文从审美意义上着手,对江南古典园林理水进行分析。

  • 标签: 江南古典园林 自然 理水艺术 审美意义
  • 简介:20世纪末,当我们站在“跨世纪”的关口,一种世纪末的焦躁,世纪之交的不安,世纪初的希冀,正萦绕着世人的心绪。这种焦躁、不安和希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深深的困惑和迷茫……可以说,没有哪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像现在这样即精神亢奋又污浊沉沦;也没有哪个时代的审美文化,像现在这样既导致了传统美学的涅槊,又促成了现代美学的诞生。当代审美文化带给我们的是一段极富挑战性的美学历史及一次导致沧桑巨变的美学裂变。当我们面对当代审美文化时,重要的并不是对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的无休止的品头沦足,而是需要我们透过这一特定的现象,去考察其中所隐含的人们美学观念的转变,由此把握艺术的发展规律及其内质,来引导我们的艺术创作。中国书法,作为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典型形态,其艺术观念尽管具有极强的稳定甚至是顽固的特性,但当面对当代审美文化的沧桑巨变所带来的冲击,作为大文化背景下的书法艺术,无论是创作实践或理论研究都发生着不可否认的变化:从“创新派”到“书法新古典主义”,从以画入书的“伪现代书法”到“实现空间转换”而使作品“努力在形态上与过去拉开距离”的“中国书法主义”,再到追求技术品位、形式至上、主题先行的“学院派书法”,凡此等等,都表现出当代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走向。本文以现实社会为背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绵延氛围,以历史的积淀与当下世人心态的结合及哲理思辨与审美意象的统一中,针对在当代审美文化下的书法审美现状及走向,进行一番理性的梳理与研究。

  • 标签: 当代审美文化 创作实践 沉沦 典型 审美意象 时代
  • 简介:2012年教育部颁发了新调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其中,将原“工业设计”改为“产品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及产品造型能力、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能在企事业单位、专业设计部门、

  • 标签: 审美能力 产品设计 教学研究 专业学生 培养目标定位 基础理论知识
  • 简介:书籍之美,在于设计师赋予有限的纸质平面无限可延伸的多维审美体验,在于对书籍形态、材质、色彩、气味、装订方式发生的读者与书籍亲密融合与微妙互动所建构的审美对话与精神气质。其中,艺术的处理方式无疑承担了最柔和、愉悦和让人感动的那一部分。时至今日,优秀的纸质书籍并没有在数字化时代中湮没,还具有较强的生命,呈蓬勃之势,全民读书已蔚然成风,成为文化城市新时尚。

  • 标签: 书籍设计 审美规律 视觉流程 书籍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