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乳房缩小整形术双侧乳房对称性的美学效果,提出一种基于手持式扫描仪的评估方法,实现乳房缩小术后理想的美学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要求行双侧乳房缩小术女性患者56例,年龄18~56岁,平均34岁。观察组27例术中行扫描,依据分析结果在乳房塑形过程中进行对称性调整;对照组29例术中未行扫描。术后3个月获得两组患者扫描数据,客观评估乳房对称性。6位第方医师根据患者匿名照片从乳房对称性5个维度评估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乳房的对称性。结果观察组双侧乳房体积差异明显小于对照组[35.26(20.01,55.61)比110.02(43.52,186.30) cm3,U=221.00,P=0.001]。评估者报告结果显示,观察组中乳房缩小术后衡量乳房对称性的5个方面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01),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扫描技术提供可靠方法协助调整双侧乳房对称性,提高了乳房缩小整形术后美学效果。

  • 标签: 乳房成形术 乳房缩小整形术 三维扫描技术 乳房对称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有限元模型分析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内收下前牙过程中牙列的位移趋势和牙周膜应力分布。方法利用志愿者的锥形束CT数据及舌侧活动翼托槽实体数据,建立排齐后的下颌牙列及矫治器的有限元模型,在此模型上施力内收下前牙,初步分析下牙列的初始位移特点以及牙周膜应力分布。结果加力后,下颌中切牙倾斜移动伴有压低;侧切牙、尖牙少量舌侧移动;第二前磨牙远中倾斜略有舌倾;第一磨牙比较稳定;第二磨牙整体略有近中倾斜,牙冠则表现为舌倾和远中舌向扭转;在内收时,应力主要集中于下颌中切牙,尤其是牙颈部和根尖部。结论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内收下前牙时对前牙压低的同时后牙支抗有一定保护作用,对牙弓形态有良好控制。

  • 标签: 舌侧活动翼矫治技术 内收前牙 三维有限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设计打印技术在正颌术后再次手术修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于深圳大学附属深圳大学总医院口腔科及深圳大学附属深圳市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并复查的正颌术后面部外形不对称患者资料。使用设计打印技术,术前数字化设计手术方案、打印截骨导板,术中使用数字化导板精准施术。分别于术前、术后半年至1年由患者、主刀医生和第方进行满意度评价。于术前及术后6个月至1年进行数字化评价,行螺旋CT扫描统计测量颏中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双侧下颌骨体部最突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判断术后患者不对称畸形是否改善及与术前设计是否一致。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患者、主刀医师及第方术前与术后满意度、术前与术后测量数据及术前模拟与术后实际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主刀医生、第方与患者满意度术前及术后比较时,采用方差分析及Dunnett-t检验。结果研究共纳入患者16例,男3例,女13例,年龄18~35岁。其中9例颏部偏斜患者采用颏成形术,4例双侧下颌骨体部不对称患者采用单侧下颌骨体外板切除术,3例患者同时存在颏部及下颌骨体部不对称,同期采用两种术式。16例均按照术前数字化设计方案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12例颏成形术患者,颏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由术前(4.99±0.83) mm缩减至术后(1.63±0.80)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9.09,P<0.001);术后测量值与术前设计值[(1.50±0.4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3,P=0.423)。7例单侧下颌骨体外板切除术患者,双侧下颌骨体部最突点到正中矢状面距离差值,由术前(7.26±1.20) mm缩减至术后(2.44±0.56) 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26,P<0.001);术后测量值与术前设计值[(2.39±0.1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P=0.779)。术前患者、主刀医生、第方满意度分别为(65.94±8.21)分、(79.69±5.91)分、(79.38±7.50)分,术后患者、主刀医生、第方满意度分别为(90.00±5.48)分、(90.63±2.50)分、(90.00±4.08)分。患者、主刀医师、第方术后满意度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15、P<0.001,t=-7.50、P<0.001,t=-6.04、P<0.001)。术前主刀医生、第方与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66,P=<0.001),主刀医生与患者(P<0.001)及第方与患者(P<0.0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主刀医生、第方与患者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P=0.889)。结论设计打印技术可进行全面分析、精准模拟手术、图像化预测结果,并利用打印导板精准施术,提高术后满意度,在正颌术后不对称畸形修整的应用中具有明显优越性。

  • 标签: 成像,三维 正颌外科学 再手术 面部不对称
  • 简介:摘要目的用体表成像技术客观评估不同提纯方法(静置法、过滤法)对面部脂肪移植效果的优劣性。方法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北京大学第医院成形外科用体表成像技术对47例(年龄20~50岁,平均32岁)女性面部脂肪移植患者,分为过滤组和静置组,比较两种提纯方法对脂肪移植后体积留存率的差异,了解移植脂肪组织的吸收规律。结果过滤组术后1个月体积留存率高于静置组,术后3、6、12个月两组之间体积留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过滤组与静置组在术后1~3个月脂肪组织吸收最快,虽然两组术后12个月也出现体积减少,但过滤组在术后3~6个月时,体积逐渐稳定,体积吸收速度明显减慢;静置组在术后6个月体积吸收速度明显减慢。结论静置和过滤两种提纯方法对脂肪移植远期效果差异不显著,移植后脂肪组织的存活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成像,三维 移植,自体 前瞻性研究 方法 体积留存率
  • 简介:摘要近年来,以语言描述、图片展示、临床见习为主的传统医学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医学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而不断发展的(three dimension,3D)打印、3D虚拟模型及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和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在医学教育方面逐渐显露出独特优势。以上技术具有立体性、真实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充分还原人体解剖结构、生理病理变化和手术操作过程,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以3D打印、3D虚拟模型及AR和MR技术作为计算机可视化技术的代表,对医学教育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并结合本团队对于相关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经验,对以上技术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做出展望。

  • 标签: 3D打印 3D虚拟模型 增强现实 混合现实 医学教育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视化技术辅助设计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2016年12月郑州市骨科医院脊柱一科采用椎板切除治疗的4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5例、女19例,年龄40~76岁。术前均采用Mimics软件对胸椎CT扫描的DICOM数据进行重建,在胸椎椎板和骨化黄韧带的可视化模型上观察骨化灶的立体结构以及与椎弓根、关节突、椎板的位置关系,计算数字模拟骨化灶体积;按照"分区椎板切除"的方式在可视化数字模型上进行骨化黄韧带的模拟切除;按照术前模拟切除步骤,实施手术操作。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根据术前和术后JOA评分计算JOA改良率,评估手术疗效。结果重建模型44个,重建骨化灶103个,骨化灶体积为(1 831±443)mm3。4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65~180(96.7±19.6)min;术中出血量230~1 350(432±83.5)mL。患者术后无脊髓神经损害症状加重者,术后神经症状均逐步好转。4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46(25±10.3)个月。随访期间无迟发性感染、神经症状加重、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JOA评分(8.8±1.8)分,明显高于术前的(5.3±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566, P<0.01);JOA评分改善率为64.2%±21.7%,疗效评价优13例、良21例、可10例,优良率77.3%(34/44)。结论应用可视化技术进行术前评估,能够立体、全面了解骨化黄韧带的形态,通过模拟手术,设计手术切除范围,可以提高手术精准度、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前影像学辅助方法。

  • 标签: 黄韧带 骨化,异位性 胸椎 成像,三维 椎板切除术 术前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重建技术在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7月46例行腹腔镜手术难度评分≥8的肝切除术治疗肝癌患者资料,依据术前评估的方法不同将其分为CT增强组(n=22)和重建组(n=24)。选用SPSS 2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病灶评估、围术期和肝功能指标等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独立t检验;血管侵犯判断的准确率、并发症发生情况等采用χ2或Fisher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46例肝癌患者均成功完成腹腔镜肝切除术,无术中死亡及中转开腹。重建组24例患者中有3例更改手术方案。CT增强组对血管侵犯判断符合率57.1%(8/13),重建组84.6%(1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实际切除肝体积与剩余肝体积与CT增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CT增强组(P<0.05)。重建组术后肝功能指标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明显小于CT增强组(P<0.05)。结论重建技术辅助的肝切除术对手术难度大的肝癌患者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成像,三维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CT增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时超声表面成像联合透明成像技术对胎儿唇腭裂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0年8月于郑州大学第附属医院经产前超声检查发现并经产后(或引产)证实的唇腭裂胎儿72例,均接受二超声、实时超声表面成像联合透明成像模式检查。回顾性分析其超声影像资料,统计两种模式下胎儿唇腭裂检出情况。结果72例胎儿经产后或引产确认单侧唇裂17例,单侧唇裂合并腭裂51例,双侧唇裂合并腭裂4例。二、实时超声胎儿单纯唇裂检出率均为100%(17/17),P>0.05。二超声胎儿唇裂并腭裂检出率为38.18%(21/55),唇腭裂总检出率为52.78%(38/72),低于实时超声相应值89.09%(49/55)、91.67%(6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80、27.14,P<0.05)。结论实时超声表面成像联合透明成像对胎儿唇腭裂检出率较高,值得推广。

  • 标签: 唇裂 腭裂 三维超声 透明成像 表面成像
  • 作者: 叶红强 柳玉树 王冠博 王时敏 刘云松 贾璐 孙玉春 周永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17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义齿加工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 口腔修复教研室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卫生部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数字化仿真设计与实现技术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路线,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需行前牙美学修复的患者30例,应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试验组男性4例,女性11例,年龄(36.0±10.5)岁;对照组男性6例,女性9例,年龄(32.0±6.7)岁。试验组采用数字化仿真设计技术进行修复效果的术前数字化仿真预测,并根据患者意见修改修复体形态,患者对预测效果满意后,用数字化技术复制修复体形态设计至最终修复体,并用数控切削技术制作全瓷修复体。对照组采用二数字化设计进行修复效果预测,技师参考二预测图片,雕刻修复体蜡型并用热压铸技术制作全瓷修复体。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对数字化设计效果的仿真度、数字化设计效果与实际修复效果的相似度进行评分,并对修复体进行患者满意度分级评价;由1名不知患者分组情况且具有高级职称的口腔修复医师参考改良美国公共健康服务标准,对两组修复体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成功建立前牙美学修复数字化仿真设计和实现技术流程。试验组患者对数字化设计效果仿真度的VAS评分[(8.5±0.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2±0.7)分](P<0.01),对数字化设计效果与实际修复效果相似度的VAS评分[(9.6±0.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0±0.9)分](P<0.01)。试验组修复体患者满意度分级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两组修复体质量在外形准确性、边缘密合性和表面光滑性上的医师评价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牙美学修复中应用数字化仿真设计和实现技术,可在术前进行数字化仿真设计和修复效果预测,设计效果可精准转移至最终修复体,能有效促进医患交流,提高患者对美学修复效果的满意度。

  • 标签: 美学,牙科 牙修复体设计 成像,三维 三维面部扫描 口内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成人下颌磨牙后区大小并分析其与第磨牙状态的关系。方法采用CBCT对86例成年骨性Ⅰ类均角患者根据第磨牙状态进行分组,从方向对右侧下颌磨牙后间隙进行测量。在水平面上沿POL线(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颊尖连线)测量下颌平面(以及从下颌平面向根方2 mm的平面)处第二磨牙牙冠到升支前缘的最短距离。牙根层面的测量以釉牙骨质界为参考,在其根方2、4、6、8、10 mm的水平面上沿POL线测量第二磨牙牙根与下颌骨舌侧内层骨皮质的最短距离。结果无第磨牙组、正常萌出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垂直阻生组牙冠部的远移可用间隙均大于根部;在所有的测量平面上,正常萌出组和垂直阻生组的可利用间隙都不小于无第磨牙组、水平阻生组、近中阻生组。结论成年骨性Ⅰ类均角患者的下颌磨牙远移,应更多地考虑下颌磨牙后舌侧骨皮质的影响,而参考CBCT比二影像资料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另外,下颌第磨牙的萌出、阻生状态也会对下颌磨牙远移产生不同影响。

  • 标签: 磨牙后间隙 第三磨牙 磨牙远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孕期超声筛查及诊断胎儿腭裂的可行性,分析总结二超声对正常胎儿和腭裂胎儿腭的成像技术和图像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接受孕早期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检查的胎儿10 519例,将胎儿NT测量标准切面上的腭线作为筛查标记,常规进行观察。对腭线异常胎儿,增加二超声冠状面的鼻后角和轴平面的上颌牙槽突弓作为诊断切面,并采集容积数据以及面部多模式成像进行离线分析,确定或排除胎儿严重腭裂畸形。对纳入本研究的所有病例,在早孕期引产后或中孕期进行结构畸形筛查以及产后(或引产后)评估。结果在10 519例胎儿中,10 204例(97.01%)成功获取标准NT平面并观察到腭线,其中腭线正常10 169例。35例腭线异常胎儿中13例通过增加二超声切面和容积离线分析确诊为唇腭裂,并经引产证实:包括单侧唇腭裂7例,双侧唇腭裂3例,正中唇腭裂2例,不规则唇腭裂1例。无假阳性结果报告。22例经增加二超声切面和容积离线分析后排除唇腭裂。全部胎儿均经中孕筛查和(或)生后追踪证实。漏诊单纯继发腭裂1例。结论腭线是早孕期胎儿腭裂的良好筛查指标。对腭线异常胎儿,增加鼻后角和上颌牙槽突弓轴平面,并采集容积数据进行离线分析,可确定或排除有无严重腭裂畸形。本研究对胎儿严重类型唇腭裂畸形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产前遗传咨询以及出生缺陷防控有重大意义。

  • 标签: 超声检查 腭裂 胎儿 腭线 早孕期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患者的左心室心肌收缩功能,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因心力衰竭入住河南省人民医院心内科的患者42例,其中21例HFpEF患者作为HFpEF组,21例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HFrEF)患者作为HFrEF组,另选取年龄、危险因素等相近的左室舒张功能减退患者1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斑点追踪技术测量其左心室纵向峰值应变(GLS)和峰值应变离散度(PSD),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HFpEF组GLS和PSD值与HFrEF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GLS、PSD值方面,对照组<HFpEF组<HFrEF组,P<0.05。③对HFpEF组患者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GLS和PSD均与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存在相关性,r分别为0.50和0.40,P均<0.05。结论GLS和PSD对左心室收缩功能具有评价意义,虽然HFpEF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但大多存在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

  • 标签: 心力衰竭 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 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 峰值应变离散度 左心室收缩功能
  • 简介:摘要目前骨软骨修复再生技术存在诸多不足,组织工程方案仍难以维持持久有效的修复效果。生物打印技术的兴起与发展为骨软骨组织重建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技术手段,生物活性材料的可控沉积使得精准重建骨软骨的异质性生物微结构成为可能。本文对骨软骨生物打印领域的最新进展进行总结,介绍包括基于支架的生物打印、基于细胞团簇的生物打印和原位生物打印。同时,对骨软骨生物打印涉及的主要问题进行梳理,提出目前的解决方案及探讨研究的前沿和趋势,以期提高口腔医师对骨软骨组织生物打印的认识。

  • 标签: 组织工程 骨和骨组织 软骨 三维打印 三维生物打印 原位生物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用(3D)扫描测量患者耳软骨联合硅胶假体隆鼻术前后参数,探讨耳软骨联合硅胶假体隆鼻的手术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2月,于武汉同济医院整形外科接受耳软骨联合硅胶假体隆鼻女性患者16例,年龄21~35岁,平均28.3岁。分别于手术前及术后行3D扫描测量鼻部线性长度、鼻角度、鼻部比例指数。结果16例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鼻长度、鼻高度、鼻深数据,术后较术前有显著增加,鼻宽度及鼻尖宽度术后数据较术前减小。鼻唇角及鼻额角术后数据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鼻面角、鼻尖角、鼻小柱-小叶角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深/鼻宽、鼻指数、鼻尖突出度术后均改善,而鼻小柱/鼻小叶术后数据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扫描可全面准确地测量鼻部各参数。耳软骨联合硅胶假体隆鼻术改善鼻部整体轮廓效果较好,但在精细改善鼻尖美学效果欠佳。

  • 标签: 耳软骨 三维扫描 鼻整形 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开发一种可视化技术辅助放疗患者摆位,并对比分析其在乳腺和盆腔放疗中与传统摆位方法的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4月常州第二人民医院40例放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乳腺、盆腔患者各20例。利用患者定位CT数据进行可视化重建,并将可视化模型与真实治疗环境融合,通过交互操作使得可视化模型位于加速器等中心点,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实际患者的摆位。每例患者每周先进行传统摆位、再进行可视化引导放疗摆位,分3周采集,所有患者共240次摆位数据,以锥形束CT(CBCT)引导的摆位作为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乳腺患者和盆腔患者可视化引导摆位x、y、z轴摆位误差绝对值后分别为(1.92±1.23)、(2.04±1.16)、(1.77±1.37)mm和(2.07±1.08)、(1.33±0.88)、(1.99±1.25)mm,各轴精度较传统摆位分别提高了38.83%、52.40%、33%和36.84%、54.04%、52.58%,y、z轴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956 ~5.734,P<0.05)。同时,对于乳腺患者,两种摆位方法y方向误差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81,P<0.05),对于盆腔患者,两种摆位方法在各轴的误差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900、6.415、7.200,P<0.05)。结论可视化技术引导放疗摆位方法有效提高了乳腺和盆腔患者的摆位精度,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放射治疗 三维可视化 增强现实 患者定位摆位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Mimics软件对颌面部CT数据进行处理,建立鼻腔空间模型,定位鼻瓣区并测量其重要参数,以期为鼻阀功能不良的定量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行颌面部CT检查的无鼻部疾病汉族黄种人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20~80岁,<50岁者占50%。重建鼻腔空间模型,定位鼻瓣区并测量以下参数:鼻瓣区与鼻骨平面夹角(θINV-B)、单侧鼻瓣区面积(AINV-R、AINV-L)、鼻瓣区总面积(AINV)、单侧鼻瓣区高度(HINV-R、HINV-L)、单侧鼻瓣角(αINV-R、αINV-L)以及鼻瓣角之和(αINV)。比较本研究所定位鼻瓣区的总面积与既往采用测量平面(垂直硬腭平面与垂直鼻骨平面)所得。分析不同侧别、性别、年龄及种族分组间上述参数的差异。采用SPSS 26及GraphPad Prism 9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制图。结果本研究所定位鼻瓣区的总面积为(214.87±52.94)mm²,较既往CT测量方法中所采用的垂直硬腭平面[(254.97±47.80)mm²]及垂直鼻骨平面[(226.07±57.36)mm²]上所得偏小。本研究测得的鼻瓣区静态参数如下:θINV-B为(82.07±7.06)°,AINV-R为(112.66±31.39)mm²、AINV-L为(102.21±27.14)mm²,AINV为(214.87±52.94)mm²,HINV-R为(24.87±4.62)mm、HINV-L为(24.35±4.86)mm,αINV-R为(20.48±2.99)°、αINV-L为(19.65±3.82)°、αINV为(40.13±6.24)°。右侧较左侧鼻瓣区面积偏大(t=2.33,P<0.05);男性的单侧鼻瓣区高度和右侧、左侧鼻瓣区面积,以及鼻瓣区总面积较女性偏大(t值分别为5.77、3.21、2.91及3.52,P值均<0.01);<50岁人群的鼻瓣区总面积较≥50岁人群的偏大(t=2.83,P<0.01);汉族黄种人的鼻瓣区与鼻骨平面夹角不同于白种人(t=2.92,P<0.01),鼻瓣角较白种人偏大(Z=-6.92,P<0.01),而单侧鼻瓣区高度较白种人偏小(Z=-3.89,P<0.01)。结论本研究在鼻腔空间模型中对汉族黄种人鼻瓣区进行定位及参数测量所测得的鼻瓣区总面积小于既往CT测量方法所得,不同性别、年龄组及种族的鼻瓣区参数存在差异。

  • 标签: 成像,三维 鼻瓣区 性别 年龄 种族
  • 作者: 温奥楠 朱玉佳 郑盛文 萧宁 高梓翔 傅湘玲 王勇 赵一姣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4期
  • 机构: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19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医学数字化研究中心 口腔修复教研室 国家口腔医学中心 国家口腔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口腔生物材料和数字诊疗装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卫生健康委口腔医学计算机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 可信分布式计算与服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6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建立一种高效、自动确定数据颜面解剖标志点(简称标志点)的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定点效果进行初步评价。方法选取2021年6至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牙体缺损或缺失男性患者(面部对称性良好)30例,年龄18~45岁;采集患者颜面数据,基于普氏分析算法进行尺寸归一化和重叠对齐。在Geomagic Studio 2013软件中构建人脸平均模型,并通过参数化处理构建人脸模板,使用MeshLab 2020软件在其上确定32个标志点序号(10个中线标志点和22个双侧标志点)。选取2021年6至8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或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下颌无偏斜和下颌轻度偏斜男性患者各5例,获取患者颜面数据作为测试数据,基于人脸模板及其标志点序号,借助MeshMonk非刚性配准算法程序自动确定测试数据32个标志点坐标,作为模板法定点数据。由同一名主治医师人工确定测试数据32个标志点位置,记录标志点坐标作为专家法定点数据。计算模板法与专家法标志点距离,作为定点误差,评价模板法的定点效果。结果对于5例下颌无偏斜患者,模板法所有标志点的定点误差为(1.65±1.19)mm,其中中线标志点的定点误差为(1.19±0.45)mm,双侧标志点的定点误差为(1.85±1.33)mm。对于5例下颌轻度偏斜患者,模板法所有标志点的定点误差为(2.55±2.22)mm,其中中线标志点的定点误差为(1.85±1.13)mm,双侧标志点的定点误差为(2.87±2.45)mm。结论本项研究提出的通过人脸模板自动确定标志点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其对中线标志点的定点效果优于双侧标志点,对下颌无偏斜患者标志点的定点效果优于下颌轻度偏斜患者。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美学,牙科 面部 成像,三维 解剖标志点 三维人脸模板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体外模型扫描研究比较4种面部扫描仪的扫描正确度,评价其临床适用性。方法以美术头颅模型为扫描对象,在封闭、光源亮度固定的环境中,使用便携式计量级扫描仪(Handyscan 3D)进行扫描,将扫描数据作为参考模型;使用3种固定式面部扫描仪(A:3dMDface;B:Facego Pro;C:RDS Facescan)和1种便携式手持面部扫描仪(D:Revopoint POP 2)分别扫描头颅模型10次,获得4个扫描组模型各10个。使用Geomagic Wrap软件,按解剖和肌肉走行将参考模型面部数据划分为16个区域,保存全脸和各区域边界曲线。分别将4个扫描组模型与参考模型通过最佳匹配功能配准后,使用已建立的边界曲线将各扫描模型面部数据划分为16个区域,通过比较功能计算各扫描组模型与参考模型全脸及各区域偏差的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作为各面部扫描仪扫描正确度(RMS越小扫描正确度越高)。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事后检验(SNK法)分析各组差异。结果对于全脸,A、B、C、D组RMS分别为(0.295±0.005)、(0.216±0.053)、(0.059±0.012)和(0.103±0.026)mm(F=123.81,P<0.001),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面部各区域,鼻区、唇区、左眶区、右眶区D组扫描正确度均为4组中最高[RMS分别为(0.079±0.032)、(0.061±0.019)、(0.058±0.021)、(0.081±0.032)mm],而额面区、左颊区、右颊区、左颧区、右颧区、左腮腺咬肌区、右腮腺咬肌区、左颞面区、右颞面区、颏区、左眶下区、右眶下区C组扫描正确度均为4组中最高[RMS分别为(0.039±0.011)、(0.034±0.007)、(0.033±0.007)、(0.066±0.023)、(0.038±0.022)、(0.070±0.030)、(0.067±0.024)、(0.063±0.029)、(0.045±0.023)、(0.063±0.006)、(0.039±0.010)、(0.046±0.008)mm]。结论体外模型扫描显示,4种面部扫描仪的扫描模型与参考模型的全脸偏差较小;相对于固定式面部扫描仪,便携式手持面部扫描仪在眶区、鼻区、唇区等特征较复杂区域的扫描正确度较高。

  • 标签: 计算机辅助设计 面部 颌面假体 三维面部扫描 正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