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1 个结果
  • 简介: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乡村贫困人口是新常态下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推进精准挟贫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严峻的土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压力,高昂的迁移安置成本与建设配套资金供给困境,产业支撑不足与移民生计脆弱等问题是大规模移民搬迁的主要结构制约因素。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不仅在于制度设计者的决心和能力,还取决于减贫政策的社会基础状况。结构制约对精准扶贫方略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应引起公共部门的高度重视。要及时改变移民搬迁安置的政策导向,更多地通过“外部支持”、形成合力等路径,以解决移民安置的资金问题,有效卸载资源环境的承载压力,从而更好地推动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生根”。

  • 标签: 精准扶贫 移民搬迁 结构性制约 连片特困地区
  • 简介:《关于逮捕社会危险若干问题的规定》1第5-9条进一步明确和细化了判断犯罪之“社会危险”的实质要件,在“社会危险”认定标准的客观上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规定》第5-9条仍未彻底解决“社会危险”认定标准客观不足的问题,并且某些规定反而导致了“社会危险”的认定标准趋于机械化的后果。究其原因是“社会危险”本身的抽象决定其难以在实质要件上彻底实现客观,故仅在实质要件上寻求“社会危险”认定标准之客观的努力成效有限。转换视角,通过构建“社会危险”之程序要件的方式以破解其认定标准客观不足之难题不失为一种积极的探索。

  • 标签: 逮捕 社会危险性 客观性 程序要件
  • 简介:近年来跨界民族和跨界民族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跨界民族大多居住在祖国边疆,其对边疆稳定产生何种政治影响?进一步讲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市场化的影响下,跨界民族在政治上将我们带入怎样的境况,然而又在何种维度上为我们注入政治驱动力?剖析跨界民族在现代下所凸显出的普遍问题,探析其影响发生的内在作用机理,并在此基础上对云南省江城县这一跨界民族地区和谐边疆构建的经验展开分析,试图对和谐边疆的建构提出尝试意见。

  • 标签: 跨界民族 和谐边疆 江城县
  • 简介:打造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推动战略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实现安徽在中部崛起意义重大。基于新兴产业基地的建设,围绕着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通过对宣城宁国、芜湖四个基地的9家企业和繁昌春谷3D打印基地进行深度调研、考察,总结基本做法和经验,并作进一步的思考。

  • 标签: 战略性新兴产业 集聚发展 宁国 芜湖
  • 简介:西南地区地处偏远,部分区域经济欠发达,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侵害未成年人犯罪行为人具有社会关系松散、流动大,受教育水平低、自我控制弱化等特征,这些地域特征使得西南地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呈现出高发、频发态势。在当前法律保持高压打击的情况下,犯罪上涨趋势仍然不减,在这种困境下,可从社会控制角度出发,强化社会组织与凝聚力,建立社区、村寨预防制度;注重家庭与学校教育对个体自我控制形成的影响,使非正式控制与正式控制能够共同发挥作用,达到防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

  • 标签: 西南地区 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社会控制 社会关系纽带
  • 简介:文章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新疆高校大学生国家意识基本现状,结合国家意识在整合社会不同力量、统一国民思想行为、凝聚国民共同意志、激发国民爱国热情、强化国民政治意识等方面的基本功能,论述了国家意识对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作用,提出了新疆高校加强国家意识教育,要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解决好文化认同问题,提升民族间交流、交融深度,全方位、多层次落实国家意识教育的具体措施。

  • 标签: 国家意识 民族团结 基础性作用
  • 简介:城市街道区域内企业类别多,单位小、人员流动量大,缺少行业针对等原因,导致区域工资协商难度大,集体合同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南京月牙湖街道区域工资集体协商模式的创立,为以服务业为主的城市街道区域工资协商工作提供了极具可复制的模板,值得借鉴。文章从如何解决主体缺失、提高政府雇主和职工的参与度、区域协商行业化、策略选择灵活务实等角度,对城市街道区域工资集体协商提质增效的途径进行研究。

  • 标签: 街道工会 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 提质增效
  • 简介:苏联学者关于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性关系的理解大致上经历了从实体论哲学范式到主体论哲学范式的重大转变。在50年代中期之前,苏联学界普遍遵循实体论范式,将历史规律内化为"严格决定"人类历史进程的实体性存在,抹平了历史进程与自然进程之间的本质差异,并造成了对人的能动的彻底抹杀。5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人的问题的凸显,苏联学者普遍从实体论哲学范式转向主体论哲学范式,将历史规律视为人的活动的产物,并通过引入可能空间理论而对历史规律与人的能动性关系问题做出了极具合理性的理论阐释,但其仍旧存在着主体论哲学范式无法克服的困境。通过探寻实体论哲学范式和主体论哲学范式在理解历史规律及其与人的能动性关系问题上失足的根由,并遵循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范式,可以为这个问题的解答寻求一种新的可能方案。

  • 标签: 历史规律 人的能动性 实体论哲学范式 主体论哲学范式 实践哲学范式
  • 简介:亨廷顿关于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和社会稳定关系的论述主要包含了两个要点,一方面是现代化国家需要有一个强大政党来维持其政治稳定,另一方面是政党制度要能够为同化新集团提供制度化的组织和程序。这就是政党体制的适应性问题。中国政党体制的发展,一定程度上符合亨廷顿论述的原理,但也有其中国特色。中国政党体制依靠强大的领导核心和整合机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政党制度在现代化过程中具有较强的适应

  • 标签: 政党制度 政治稳定 社会整合 适应性 亨廷顿
  • 简介:《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第一个系统性理论成果,提出了若干富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和重要原则,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飞跃的重要起点,具有无可置疑的理论价值和历史地位。《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总题目,运用矛盾分析法,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特别是将之上升为“一门科学”,为系统研究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和开放体系,创建了进行理论分析的基本架构,层次高,视野宽,是对《论十大关系》的创新、升华和超越。《论十大关系》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和阶段成果,后者吸纳了前者的精华和已经成熟的思想观点。毛泽东生前之所以不同意公开发表《论十大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他认为这篇文献不是成熟之作,其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需要实践提供更多的经验,作出进一步探索研究。

  • 标签: 十大关系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创新 升华 超越
  • 简介:在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参与社区治理的这个场域中,存在着政府、社区居委会和社会组织三主体间的博弈关系,并且三个主体有各自的治理诉求。本文认为选择元治理的治理逻辑是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模式。政府作为社区治理领域的裁判者、制度制定者和责任承担者,从国家治理层面对政府、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三个主体之间在社区治理领域内,划清各自的边界与内涵、权利与义务、权力与责任,对厘清社区治理目前存在的困境和挑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 标签: 社区治理 治理博弈 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