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80 个结果
  • 简介:储层岩识别是火山岩油气藏勘探基础.通过对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典型井岩心观察,结合岩石薄片及测井资料详细分析,总结了火山岩测井响应特征,提出了火山岩岩测井识别方法.该方法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岩,再应用成像测井资料识别火山岩结构及构造,其中自然伽马、密度和声波时差是对火山岩岩识别较有利3种测井资料.利用GR-Rt/AC交会图可有效区分火山岩与沉积岩,在此基础上根据GR-DEN交会图与GR-AC交会图可区分出火山岩类型,最后结合成像测井图(FMI)可进步识别火山岩结构及构造特征.

  • 标签: 火山岩 测井响应 岩性识别 测井交会图 成像测井 准噶尔盆地
  • 简介:根据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X-衍射分析,塔河油田AT1区三叠系中油组储层成岩作用特征及其物性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该区三叠系中油组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较低,储层成岩后生作用复杂多变,现今主要处于晚成岩A期;压实作用是减少孔隙度主要方式,溶蚀作用孔隙度增大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成岩作用 中油组 三叠系 塔河油田
  • 简介:渤海SZ36-1油田具有原油黏度较高、单井注水量较大和储层胶结疏松、非均质强、渗透率较高等特点,注水开发引起高渗透层岩石结构破坏、突进现象严重,亟待采取液流转向措施。以注入压力、含水率和采收率为评价指标,开展了“堵水+调剖”联合作业增油降水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堵水剂优化组成为“4%淀粉+4%丙烯酰胺+0.036%交联剂+0.012%引发剂+0.002%无水亚硫酸钠”,堵水剂段塞优化组合为“0.05PV前置段塞(淀粉4%)+0.025~0.075PV堵水剂+保护段塞0.025PV(淀粉4%)+顶替段塞0.05~0.10PV(聚合物溶液,CP=1500mg/L)”,调剖剂溶液组成和段塞组合为“0.05~0.10PV调剖剂(Cr3+聚合物凝胶,CP=3500mg/L)”。随着储层非均质和原油黏度增大,采收率增幅增加,这表明“调剖+堵水”联合作业措施具有较强油藏适应

  • 标签: 堵水调剖 参数优化 油藏适应性 物理模拟 渤海SZ36-1油田
  • 简介:通过二连断陷盆地4地层-岩油藏成功勘探典型实例,针对不同凹陷,深化地层岩圈闭(油藏)“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成藏体系研究,不断构建新地层岩油藏成藏模式,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先后在巴音都兰凹陷、乌里雅斯太凹陷、吉尔嘎朗图凹陷、赛汉塔拉凹陷等发现了43000万~5000万t级地层岩油藏石油储量区块,开辟了油气勘探新局面。

  • 标签: 地层-岩性油藏 勘探 巴音都兰凹陷 乌里雅斯太凹陷 吉尔嘎朗图凹陷 赛汉塔拉凹陷
  • 简介:制约深洼区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因素较多,其中准确描述储层空间展布特征是主要因素。以营子街地区为例,通过该区地震相精细划分以及砂体识别描述研究,形成了扇三角洲岩油气藏储层描述"五步法"技术,包括拓频处理识储层、地震响应明特征、地震相分析定区带、测井约束反演定目标、分频属性圈边界。勘探实践表明,该项技术具有良好应用效果,可建立不同类型砂体地震波形识别模式及砂体横向接触关系,并可明确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地震特征。利用该项技术预测了洼陷带岩油气藏有利发育区,为勘探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

  • 标签: 地震拓频处理 地震特征 地震波形分类 分频解释 营子街地区
  • 简介:以钻井、测井、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SZ36-1S地区东二下亚段不同级别的基准面旋回进行划分,从中识别出4中期旋回,13短期旋回。以短期旋回为基本地层单元,在连井层序地层对比基础上,建立了SZ36-1S地区东二下亚段高分辨率等时地层对比格架,并结合地震属性分析与波阻抗反演资料,砂体分布规律与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为今后精细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 标签: 高精度层序地层 基准面旋回 地震属性 波阻抗反演
  • 简介:二连盆地地层岩油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多个面积只有1000-2000km^2中小型断陷凹陷内发现了3000-5000万吨级地层岩油藏石油储量。勘探实践与地质研究表明,二连盆地具有“多元控砂-四元成藏-主元富集”地层岩油藏形成、分布和富集基本规律。

  • 标签: 多元控砂 四元成藏 主元富集 地层岩性油藏 二连盆地
  • 简介:在二连盆地不同凹陷地层岩油藏成藏条件分析基础上,认为地层岩圈闭能否成藏,主要受4因素控制。在圈闭与油源具备前提下,良好油气运移通道是地层岩油藏形成基础;流体动力学特征决定了地层岩油藏分布区域;储层临界物性是油气充注决定性因素;砂体封闭性能则是地层岩圈闭成藏关键。上述4因素良好配置,有利于地层岩油藏成藏。

  • 标签: 运移通道 流体特征 储层临界物性 砂体封闭性 岩性油藏 四元成藏
  • 简介:依据前人构造变换带研究,其可分为变换带和调节带2种,二者在应力机制、构造样式、发育部位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别。本次研究针对乌尔逊凹陷铜钵庙构造带、巴彦塔拉构造带、苏仁诺尔构造带这3较大变换构造带,并运用其基本理论,结合地震解释资料,分析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认为铜钵庙构造带与巴彦塔拉构造带、苏仁诺尔构造带在剖面特征、平面断裂特征和剖面演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铜钵庙构造带为构造调节带,巴彦塔拉构造带和苏仁诺尔构造带为构造变换带。

  • 标签: 构造变换带 变换带 调节带 乌尔逊凹陷
  • 简介:勘探是种创造活动.需要勘探工作者具有较好整体素质。整体素质由科学知识技术器具层面和文化层面构成。提高整体素质,就要同时重视这2层面素质提高,特别要注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科学思维方式、系统整合能力培养。为此就要建立与之相呼应价值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克服层级文化影响.提高哲学素质、思维素质和人文修养,改变传统工作方式,给人素质提高留出空间。

  • 标签: 器具层面 文化层面 哲学素质 思维素质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 简介:生长断层往往作为沉积盆地边界断层控制和影响着盆地演化。国外学者通过野外断层位移量和断层长度观测与分析,指出了断层生长表现为断层位移量和断层长度增加:断层生长和连接有2种方式;单条断层生长表现为断层最大位移量与断层长度之间呈比例关系常规生长模型.以及先进行断层长度生长再进行断层位移量生长补充生长模型。断层生长后期在断层端相互作用下发生断层连接是形成大型断层重要方式。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断层生长研究主要模型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断层生长连接特点。

  • 标签: 生长断层 断层长度 断层位移 断层连接
  • 简介:描述岩石性质、岩相和岩石孔隙中流体等变化波阻抗参数,目前所使用单位比较繁杂,也比较混乱,给油藏描述等工作以及文献规范著录带来了诸多不便。查阅文献发现,波阻抗参数单位主要采用表示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 标签: 单位 波阻抗 阻抗参数 岩石性质 岩石孔隙 油藏描述
  • 简介:库车坳陷中部石油地质条件优越,但由于地震资料品质差,制约了勘探进程。该区地震勘探难点主要表现在:地面山体高大、地形条件复杂、地表类型多、地震采集困难、表层结构复杂、调查建模不准、求准静校正难、激发接收条件差、资料信噪比低、构造落实难等。针对库车坳陷中部地震勘探面临诸多难题,开展了地震采集技术攻关。检波器大组合是使用大量检波器.并且在纵向上大量增加检波器组合基距种地震勘探接收技术,可以较好地压制噪声并且提高单炮资料信噪比。该技术在库车坳陷吐孜阿瓦特地区使用,较好地提高了单炮和剖面资料信噪比,压制了侧面反射和次生干扰波,提高了弱信号接收能力,是种比较有效提高资料信噪比地震采集技术。

  • 标签: 复杂山地 噪声 信噪比 大组合
  • 简介:为了进步推动地震储层学快速发展,有必要进步阐述地震储层学相关概念、研究内容和关键技术、提出背景以及与其它相关学科关系。地震储层学是门刚刚处于萌芽阶段地震地质交叉学科,是储层地质学门分支学科,适用于从勘探到开发各个阶段。地震储层学继承了地震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和地震沉积学思想,又在此基础之上有更深刻内涵和更广外延,即利用地震和地质资料储层、空间几何形态、储集空间、物性、所含流体进行研究,半定量、定量化描述储层三维空间特征,使井间储层和储层非均质以及储层三维空间特征得到更精细、更准确描述。随着地球物理技术快速发展,地震储层学将不断发展和完善。

  • 标签: 储层地质学 地震地层学 层序地层学 地震沉积学 地震储层学
  • 简介:研究并分析了地震波叠前逆时偏移技术对地面地震、井中地震及井间地震这3种地震观测方式采集数据进行偏移成像适用。以含不同倾角速度模型和Marmousi速度模型为例,合成了对应观测方式若干共炮点道集,并进行了逆时偏移数值实验。结果表明:逆时偏移方法适用于这3种地震观9n,4方式,且均能获得较好成像效果.通过低频噪声压制处理可进步提高信噪比。其中,地面地震观测方式须直达波和折射波波场进行精细切除.井中地震和井间地震观测方式则须保留初至波波场(下行直达波),才能不破坏反射和透射这种波场之间能量转换关系,并最大程度地刻画地质构造细节特征。

  • 标签: 地面地震 井中地震 井间地震 逆时偏移 噪声压制
  • 简介:柴北缘地区地震勘探多在山地、山前带、戈壁、沙漠等低降速带变化大复杂地区进行,静校正问题成为制约勘探成效瓶颈。绿山层析静校正是种非线性反演技术,利用地震波初至时间和射线路径反演出近地表速度模型,然后求取静校正值,从而消除静校正影响,提高地震剖面的分辨率。该方法应用于柴北缘地区,提高了静校正计算精度,较好地解决了该区静校正问题。

  • 标签: 静校正 层析 近地表速度模型 低速带 初至时间
  • 简介:多期高原隆升运动导致羌塘盆地地表岩横向变化快,非均质强,且地下断裂发育。前期获得地震资料信噪比低,单炮记录中干扰波类型繁多,有效信号常淹没其中。通过野外地震组合方法干扰波进行压制必须其传播特征及属性进行全面的分析。首先利用单炮记录结合雷达图技术分析了探区主要干扰波类型、传播方向、速度、频率和波长等特征,然后通过抽取不同组合基距共接收点道集,分析了不同组合基距接收干扰波压制效果。分析发现:单点接收时(组合基距为0m),探区干扰波压制效果差;随着组合基距增大,高频、低速、较短波长干扰波压制效果逐渐变好;当达到最大组合基距160m时,较好地压制高频、低速、短波长干扰波,提高原始资料品质,而对高速、较长波长干扰波压制效果较差,必须进步增大组合基距或利用多道混波处理技术才能对其进行更好压制。利用盒子波技术调查干扰波有利于低信噪比地区干扰波进行全面的认识,更有利于在地震资料采集及多道混波处理过程中压制干扰波,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

  • 标签: 低信噪比 盒子波技术 共接收点道集 雷达图分析 干扰波属性
  • 简介:在分析总结储层研究在不同阶段基本特点基础上,揭示其已经步入地震与地质有机结合储层表征阶段,而地震储层学正是基于此提出。从地震储层学目标、理论、基础、实验、技术以及方法共6方面深入剖析其内涵,认为双相介质理论是其基本理论,储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定量关系分析是其核心任务,储层地震实验突破是完成这任务关键。地震储层学今后发展方向是不仅要完善和创新双相介质理论,而且要在此基础上直接针对储层从不同地震波发射和接收2环节,以及地震波传播波动和射线2条主线进行正、反演结合,建立储层参数与地震参数之间定量关系,并结合储层地质研究.利用关键技术实现储层表征这最终目标。

  • 标签: 地震储层学 双相介质理论 定量关系 储层地震实验
  • 简介:为了提高测井曲线划分沉积旋回精度和可靠,采用最大熵谱估计原理测井数据进行了预测误差估计,并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预测误差趋势曲线。采用对称和非对称理论模型该方法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预测误差曲线可以较好地识别沉积旋回界面,预测误差趋势曲线可以识别旋回内部半旋回。利用该方法实际测井数据进行了沉积旋回划分,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因此,该方法可作为测井沉积旋回划分辅助分析手段。

  • 标签: 地层层序 沉积旋回 最大熵谱估计 预测误差 趋势曲线
  • 简介:岩石物理模型中包含了很多不同岩石物理参数,般可以通过测井资料或者实验室资料获得,但是诸如矿物基质弹性模量以及孔隙几何形状这些参数,不能从实测数据中直接获取,必须通过反演得到,因此,研究获取这些岩石物理参数反演方法十分必要。对于砂岩油气储层,利用3种孔隙纵横比模拟岩石孔隙结构,引用Biot系数公式确定矿物基质弹性模量变化范围,并结合模拟退火优化算法提出了种基于KT模型流体替换岩石物理参数反演方法。该方法最大优势是能够在只知道常规测井数据情况下,直接反演出岩石矿物基质弹性模量和孔隙纵横比谱。针对实验室测试42块细砂岩样品,利用该方法精确地获取了所有样品矿物基质体积模量、剪切模量以及孔隙纵横比谱。分析反演获取多种岩石物理参数表明:孔隙纵横比谱岩石弹性性质影响最大;孔隙纵横比谱可用来描述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利用3种孔隙纵横比KT模型进行流体替换模拟适用很好;裂缝孔隙体积分数岩石弹性模量敏感性最高。研究结果可为叠前地震属性反演和叠后储层定量预测提供参考。

  • 标签: KT模型 流体替换 岩石物理参数 矿物基质弹性模量 孔隙纵横比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