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1 个结果
  • 简介:作者于2004年3月至2005年6月期间采集辽宁省广泛栽培38个品种玉米种子进行种子带菌分析.利用保湿培养检验法和分离培养检验法分别对种子表面粘附真菌及内部寄藏真菌进行检验,通过纯化培养和形态鉴定,将几百个菌株鉴定到种.本文报道了从供试玉米种子上分离得到共16属真菌,其中接合菌3属3种;子囊菌2属5种;有丝分裂孢子真菌11属18种,其中金黄色毛壳(ChaetromiumaureumChivers)为中国新记录种.

  • 标签: 玉米 种子 真菌 方法 鉴定 多样性
  • 简介:马蹄纹天竺葵柄锈菌(Pucciniapelargonii-zonalisDoidge)最初在1926年发现于南非,随寄主植物已传播到新西兰、澳大利亚、欧洲和美洲,严重危害天竺葵属花卉.我们在昆明西南林学院校园内天竺葵(PelargoniumhortorumBailey)上发现此菌,植株受害严重.此菌在我国从未报道过,可以肯定是外来入侵种,它通过何种渠道侵入我国,尚待考证.本文对此菌形态特征作了描述,并对相关知识作了简要介绍.研究标本保存于西南林学院标本室(HMSFC)和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 标签: 分类学 锈菌目 天竺葵 新记录
  • 简介:报道了我国西北祁连山地区锈菌计15属(含式样属)104种。所引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对每个种仅列出名称、寄主植物名称、采集地及馆藏标本编号。涉及地区包括祁连山主体及属于祁连山系冷龙岭、走廊南山、乌鞘岭、达坂山、大通山、托来山和野马南山西部余脉等地。这是一份记载比较完整名录,是对过去相关零散报道补充和修订。初步分析表明,祁连山地区锈菌区系以北温带成分和旧世界温带成分为主体。特有种不明。中亚成分和东亚成分并存是本区系特色,但若与毗邻秦岭锈菌区系比较,其东亚成分锐减。青藏高原区系成分参与了本区系共建,但喜马拉雅常见热带属、种均不存在。北面的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蒙古戈壁可能阻隔了本区系与西西伯利亚-阿尔泰锈菌区系联系,仅见少数环北方种和北温带种作为此两区系共有种。

  • 标签: 分类学 区系地理 锈菌物种多样性
  • 简介:绣球菌菌丝在蛋白胨培养基中生长最佳,硫酸铵、尿素、复合肥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选用基础培养基或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0.3%蛋白胨作为绣球菌母种培养基较为合适。栽培料中添加淀粉可促进绣球菌生长,接种50d后观察发现,添加新鲜去皮马铃薯块比马铃薯淀粉效果好,前者100%菌袋出现原基,后者只有50%菌袋出现原基,且原基正处在胶质片时期。添加大米淀粉,小麦淀粉效果与马铃薯块接近,甘薯淀粉与马铃薯淀粉效果接近。

  • 标签: 绣球菌 菌丝 培养基 生物学特性
  • 简介:采用玻片培养法对梨形短梗蠕孢(Trichocladiumachrasporum)分生孢子发育类型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梨形短梗蠕孢分生孢子既可以在菌丝顶端形成(顶生式),也可以在菌丝中间形成(间生式),其发育方式是全壁芽生式产孢。

  • 标签: 短梗蠕孢属 玻片培养法 发育方式 全壁芽生式
  • 简介:利用比色法简便、准确和快速地测定发酵生产古尼虫草菌丝中甘露醇含量.结果表明,甘露醇最大特征吸收峰在412nm处,质量浓度在10~50mg/L范围内线性较好,其回归方程ρ=-0.842+97.329A,r=0.9992;平均回收率100.24%,RSD=0.54%(n=5).样品中甘露醇采用水提取法,提取时间2h.甘露醇显色后20min内测定对结果影响不大,在测定时要注意排除果糖对测定结果影响.用此法测得发酵古尼虫草菌丝体中甘露醇含量为7.4%,RSD=0.24%(n=6).

  • 标签: 古尼虫草 古尼拟青霉 虫草酸 D-甘露醇 比色法 含量测定
  • 简介:通过对吉林农业大学菌物研究所标本馆(HMJAU)、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菌物标本馆(HMAS)、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隐花植物标本室(HKAS)和广东微生物研究所标本馆(HMIGD)132份标本宏观形态和微观结构观察,共报道中国球盖菇属[Stropharia(Fr.)Qu61et]真菌14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包括1个拟定新种,即黄囊球盖菇[StrophariachrysocystidiaMengT.X.etTolgor];1个新变种,即蚯蚓铜绿球盖菇[Strophariaaeruginosa(Fr.)Quéletvar.earthwormiaMengT.X.etTolgor];2个中国新记录种,即偏孢孔球盖菇[StrophariadorsiporaEsteve-Ray.&Barrasa]和盐碱球盖菇[StrophariahalophilaPacioni];四川省新记录种1个,即亮白球盖菇[Strophariaalbonitens(Fr.)Quélet];吉林省新记录变型1个,即浅黄皱环球盖菇[Strophariarugosoannulataf.luteaHongo];云南和西藏新记录变型1个,即黄褐球盖菇[Strophariaaeruginasa(Fr.)Quéletf.bruneolaHongo]。对已知种进行了形态学描述、显微线条图绘制,编写了分种检索表,对每个种担孢子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标签: 球盖菇属 形态学分类 地理分布 担孢子
  • 简介:用不同蜜环菌(Amillariamellea)菌株与长自山乌天麻(Gastrodiaelata)进行伴栽试验,以探索不同蜜环菌菌株对乌天麻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蜜环菌菌株对乌天麻产量影响不同,其中菌株Ar-4能显著提高天麻产量,仿野生栽培和室外箱栽试验均表现出良好伴栽效果。

  • 标签: 蜜环菌 乌天麻 产量
  • 简介:通过对来自中国青岛金银忍冬调查,发现一中国新记录种——金银忍冬白粉菌(Erysiphecaprifoliacearumvat.caprifoliacearum)并在其上首次发现重寄生菌——白粉寄生孢(Ampelomycesquisqualis)。根据采集材料对其进行了详细形态描述和显微拍照。研究标本保存于青岛农业大学真菌标本室(HMQAU)。

  • 标签: 金银忍冬白粉菌 重寄生菌 新记录种
  • 简介:对小刺猴头过滤掉发酵液发酵菌丝体,水提和碱提后获得均一组分多糖HMP-w1.1和HMP-a1.1进行结构性质研究。结果表明:HMP-w1.1是分子量为36.3kDα型吡喃糖,单糖组成为甘露糖(Man),葡萄糖(Glc),半乳糖(Gal),岩藻糖(Fuc);HMP-a1.1是分子量为42.8kDβ型吡喃糖,单糖组成为甘露糖(Man),半乳糖醛酸(GalUA),葡萄糖(Glc),半乳糖(Gal),岩藻糖(Fuc)。综合高碘酸氧化和Smith降解试验结果,推断HMP-w1.1糖苷键构型可能为1→、1→4、1→4→6、1→6、1→2、1→2,6;HMP-a1.1糖苷键构型可能为l→6、1→2、1→2,6。

  • 标签: 小刺猴头菌 菌丝体多糖 结构研究
  • 简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桑黄菌丝体粗多糖含量为考察指标,用苯酚一硫酸法,分别确定了热水漫提法、微波辅助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最佳工艺。通过极差分析得出:热水浸提法最优工艺为浸提时间3h、浸提3次、液料质量比50:1、浸提温度90%,粗多糖提取率为2.10%;微波提取法最优工艺为微波处理15min、液料质量比50:1、提取3次,提取率为4.18%;超声提取法最优工艺为超声30min、提取2次、液料质量比60:1、温度60℃、频率60Hz,提取率为3.02%。微波辅助法与热水浸提法相比,时间缩短,且提取率提高近1倍;与超声提取法相比,时间缩短1/2,但提取率提高40%。因此,微波辅助提取法速度更快、提取效率更高、操作更简便,优于其他2种方法。

  • 标签: 桑黄 粗多糖 提取方法
  • 简介:从中华芦荟[AloeveraL.var.chinensis(Haw.)Berger]根和叶中分离出内生真菌40株,经形态学鉴定属于3目3科7属;分别对其液体发酵液进行抗菌活性检测.发现青霉属LH4和头孢属LH34菌株具有抗菌活性。

  • 标签: 中华芦荟 内生真菌 抗菌活性物质
  • 简介:对姬松茸栽培料配方进行了优化选择,并系统地研究了姬松茸栽培工艺。结果表明:最佳栽培料配方为玉米芯4.5kg/m^2、稻草5.25kg/m^2、牛粪4.65k/m^2、麸皮1.8kg/m^2、石灰0.075kg/m^2、过磷酸钙0.375kg/m^2、尿素0.15kg/m^2、石膏0.15kg/m^2,其产量达到6.29kg/m^2,显著高于对照。栽培料最佳厚度为17.5cm,播种量为6%;播种方式采用2层播,垄式覆土。

  • 标签: 姬松茸 栽培料 栽培工艺
  • 简介:研究了4种矿质元素对栽培食用菌毛头鬼伞菌丝体生长影响。4种矿质单元素添加试验结果表明,能使毛头鬼伞菌丝体旺盛生长最佳浓度分别是CaCl20.1mmol/L、MgSO48mmol/L、KCl1.22mmol/L、NaH2PO413mmol/L。4种元素协同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单元素浓度最佳生长量与混合施用时最佳生长量一致。以毛头鬼伞主要栽培料之一棉子壳估算,原料中4种矿质元素浓度均偏低,必须补充矿质元素才能满足毛头鬼伞菌丝体旺盛生长。

  • 标签: 毛头鬼伞 矿质元素 生长 栽培
  • 简介:首次从凤尾蕨属井栏边草(Pteris,multifida)根、茎和叶中分离获得内生真菌共20株,经形态观察,鉴定其中18株分别隶属于8个属。研究结果表明:风尾蕨不同部位内生真菌数量、分布、种群及其组成存在差异。

  • 标签: 凤尾蕨属 内生真菌 分类
  • 简介:研究了东北地区不同肥力下黑土土壤在玉米一个生育期内真菌数量动态变化以及与6种环境因子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肥力土壤真菌数量全年只有一个高峰值,但高峰出现月份不同;在0~20cm和20~40cm土层内,土壤真菌数量均为正常施肥区高于休闲区.0~20cm土层休闲区和正常施肥区土壤真菌数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20~40cm土层中休闲区土壤真菌数量与碱解氮呈正相关;正常施肥区土壤真菌数量与pH值呈正相关.土壤pH值和土壤含水量分别是休闲区0~20cm和20~40cm土层生态系统主导因素;速效磷和碱解氮分别是正常施肥区0~20cm和20~40cm土层生态系统主导因素.

  • 标签: 黑土 不同肥力 土壤真菌 通径系数
  • 简介:通过文献检索对云芝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云芝含甾体类、三萜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葡糖醇类、蛋白质类、糖类、糖肽类等29个化合物,还含胞外黏性物质(ECMM)、胃蛋白酶抑制剂、真菌激发子、铁黏合螯合剂、环肽、18种人体所需氨基酸和维生素B1、B2、B6及铜、铁、钾、锌等10多种人体所需活性微量元素等其他类化合物。云芝具有抗肿瘤、镇痛、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抗氧化、抗衰老、益气解毒、体外抗微生物活性等作用。

  • 标签: 云芝 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 简介:对采自我国热带地区柔膜菌科标本进行了研究,发现膜盘菌属1个新种,命名为海南膜盘菌,该种子囊盘盘状、具柄,外囊盘被为矩胞组织、厚60~160μm,盘下层为交错丝组织、厚80~400μm,子囊长棒状、8孢、(58~)61~70×5~6(~7)μm,子囊孢子梭椭圆形、7~8×2.5~3.0μm。对其形态解剖学特征进行了详尽描述和图示,对与相近种差异进行了讨论。

  • 标签: 形态学 分类 海南膜盘菌 新种
  • 简介:系统回顾了微孢子虫起源进化研究进展及其系统分类现状。近30年来,一些依据SSUrDNA序列、翻译延伸因子1α序列、直系同源蛋白基因树及真菌蛋白质组生命树等研究支持微孢子虫起源于原生生物。但同时大量单基因或多基因系统发育研究又支持微孢子虫起源于真菌。最近一系列独立系统基因组学研究结果,加上在罗兹菌门中发现了介于真菌和微孢子虫中间类型近微孢虫菌属(Paramicrosporidium)、线孢虫菌属(Mitosporidium)和噬核菌属(Nucleophaga),进一步支持微孢子虫起源于罗兹菌门噬核菌属谱系。

  • 标签: 微孢子虫门 进化起源 系统分类 罗兹菌门 滑鞭虫门
  • 简介:通过田间调查与定点系统观察,结合沈阳地区气象条件,对三裂叶豚草锈病在沈阳地区发生和流行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裂叶豚草锈病属于喜高温、高湿型病害;该病于6月初在沈阳地区开始发病,可持续至9月,以7~8月发病最重。人工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在30℃和相对湿度96.9%条件下接种锈菌冬孢子,4d后三裂叶豚草即可发病;冷冻保藏(-20℃)可打破冬孢子休眠,在沈阳地区冬孢子是第二年锈病发生初侵染菌源。苍耳柄锈菌三裂叶豚草专化型对三裂叶豚草表现出了显著致病性、致死性及专一性,证明是防治三裂叶豚草理想生防菌。

  • 标签: 三裂叶豚草 苍耳柄锈菌三裂叶豚草专化型 锈病 流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