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胃癌患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比值(LSR)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其对预测患者生存期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肠外科行胃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及随访资料完整的891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术前明确诊断为胃癌,排除残胃癌及胃其他肿瘤;(2)术前未行新辅助治疗;(3)不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急性冠心病、肝硬化、慢性肾衰等;(4)行胃癌根治术,排除姑息治疗或开腹探查病例;(5)术后病理资料完全,随访信息完整;(6)死亡原因与胃癌相关。取患者入院时采血结果,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别对LSR、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最大直径、碱性磷酸、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取最佳截点。根据LSR截点分组,分析LSR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对不同LSR组别进行总体生存率的比较。并将相关临床因素和LSR纳入单因素和多因素Cox生存分析。结果LSR的ROC曲线最佳截点为1.43,LSR<1.43组682例,LSR≥1.43例209例。血红蛋白、淋巴结转移率、肿瘤长径、碱性磷酸、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乳酸脱氢的ROC曲线最佳截点分别为130.2 g/L、18.0%、4.75 cm、68.1 U/L、16.55 U/L、5.58 μmol/L和135.8 U/L。LSR<1.43组与LSR≥1.43组患者比较,年龄(χ2=4.412,P=0.036)、肿瘤浸润深度(χ2=64.306,P<0.001)、组织学类型(χ2=8.026,P=0.005)、碱性磷酸(χ2=8.217,P=0.004)、谷氨酰转肽酶(χ2=33.207,P<0.001)、总胆红素(χ2=14.012,P<0.001)和乳酸脱氢(χ2=63.630,P<0.001)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R<1.43组和LSR≥1.43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8%、31.3%、25.0%和64.9%、24.4%、1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40,P=0.00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红蛋白水平、肿瘤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肿瘤长径、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和LSR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TNM分期(HR=1.605,95%CI:1.332~1.936,P<0.001)、肿瘤浸润深度(HR=1.299,95%CI:1.168~1.445,P<0.001)、淋巴结转移率(HR=2.400,95%CI:1.873~3.076,P<0.001)、淋巴结转移(HR=1.263,95%CI:1.106~1.478,P=0.007)、肿瘤长径(HR=1.375,95%CI:1.134~1.669,P=0.001)和LSR(HR=1.427,95%CI:1.190~1.711,P<0.001)是影响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SR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检测简单易行,是胃癌预后的潜在标志物。因此,在术前综合治理阶段,应尽可能恢复和提高肝功能状态有助于改善胃癌患者预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 标签: 胃肿瘤 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抑制剂C(cystatinC)和同型半胱氨酸(Hey)浓度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共162例.分为对照组(6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50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组(52例)三组,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cystatinC和Hcy的浓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冠心病患者血清cystatin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cy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且二者均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P均〈0.01);②冠心病患者血清cystatinC水平与Hcy呈负相关(r=~0.444,P〈0.01);③冠心病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环收缩期运动峰值速度(Sm)明显降低,且ACS组的降低较SAP组的更为明显(P〈0.01);④冠心病患者血清cystatinC浓度与LVEF、Sm呈正相关(r=0.213~0.280,P〈0.05~〈0.01),反之,Hcy与LVEF、Sm呈负相关(r=-0.347~-0.403,P〈0.01)。结论:CystatinC、Hcy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可以间接反映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及心脏功能;CystatinC对冠心病患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标签: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高半胱氨酸 冠状动脉疾病
  • 简介:摘要本文对TPH相关基因与自杀行为的关联研究的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TPH 自杀 基因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抗瓜氨酸化α烯醇化多肽1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机制、诊断价值以及疾病活动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抗瓜氨酸化α烯醇化多肽1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指导治疗以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标签: 类风湿关节炎 抗瓜氨酸化烯醇化酶多肽1抗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H结构域且富含亮氨酸重复基序的丝/苏氨酸蛋白磷酸1(PHLPP1)对乳腺癌恶性细胞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河南省人民医院2017年6月到2019年6月手术切除的59对乳腺癌组织和配对癌旁组织的PHLPP1蛋白表达水平。采用慢病毒在MDA-MB-231乳腺癌细胞系构建对照和PHLPP1过表达稳定细胞系,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测定两组细胞增殖能力;采用凋亡试剂盒检测两组细胞凋亡水平;采用Transwell分析两组细胞侵袭能力;采用异体移植瘤实验分析细胞在体内生长和转移能力;采用Western blot分析两组基质金属蛋白3(MMP-3)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行独立样本的 t检验。结果癌旁组织中PHLPP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54±0.23)明显高于乳腺癌组织 (0.74±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49,P<0.05)。对照组细胞吸光度(A)值(1.98±0.22)明显高于观察组细胞A值(1.06±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82,P<0.05)。对照组细胞体内生长30 d后肿瘤体积[(1 209.43±289.69) mm3]明显高于观察组细胞[(920.43±100.54)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3,P<0.05)。对照组细胞凋亡比例[(4.19±4.90)%]明显低于观察组细胞凋亡比例[(27.33±4.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1,P<0.05)。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91.49±7.23)个]明显高于观察组细胞迁移数量[(57.18±6.20)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8,P<0.05)。对照组细胞体内生长30 d后淋巴结转移数量[(19.48±3.99)个]明显高于观察组细胞[(7.19±1.5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3,P<0.05)。对照组细胞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0.86±0.18)明显低于观察组细胞(1.59±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2,P<0.05)。对照组细胞MMP-3蛋白相对表达水平(1.32±0.20)明显高于观察组细胞(0.73±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91,P<0.05)。结论PHLPP1在乳腺癌组织中呈低表达,上调PHLPP1表达水平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生长、侵袭和转移。

  • 标签: 乳腺癌 增殖 侵袭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按心肌及冠脉造影结果,将55例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25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5例),冠心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15例),测定各组血清中ADMA浓度,进行对比;对急性心肌梗死组,静脉溶栓再通后小时、择期冠脉支架植入术前30分钟、术后24小时,分别再次抽血,测定患者血清中ADMA浓度,对比溶栓前后、手术前后ADMA浓度,进一步明确ADMA与冠心病相关关系.结果三组患者血清中ADMA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后、手术前后对比,血清中ADMA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MA与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静脉溶栓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并非通过改变冠心病患者血清中ADMA浓度而使其获益.关键词人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冠心病;溶栓;冠脉支架植入术

  • 标签:
  • 简介:合成了2种不同的钒取代Keggin型多金属氧酸盐(Na4PMo11VO40和(HGly)4PMo11VO40,以下分别简写为PMo11V和Gly-PMo11V),并用紫外光谱和红外光谱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以这2种化合物为效应物,采用动力学方法研究其对酪氨酸二酚的抑制效果、抑制机理和抑制类型.结果表明:PMo11V和Gly-PMo11V对酪氨酸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其IC50分别为0.522和0.447mmol/L.其中,PMo11V对酪氨酸的抑制过程属可逆的竞争型抑制,抑制常数KI为2.629mmol/L,而Gly-PMo11V对酪氨酸的抑制属不可逆的抑制.综合比较,Gly-PMo11V对蘑菇酪氨酸的抑制效果优于PMo11V.

  • 标签: 多金属氧酸盐 甘氨酸 酪氨酸酶 抑制机理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例表型不同的酪氨酸羟化缺乏症(THD)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资料。例1为重型婴儿帕金森症伴运动落后,婴儿期以全面发育落后起病,不伴肌张力障碍,症状具有波动性。例2为轻型多巴反应性肌张力不全,学龄期以进行性下肢肌张力障碍起病。基因检测发现2例患儿均携带酪氨酸羟化(TH)基因突变,例1为c.457C>T和c.698G>A复合杂合变异。例2为c.457C>T和c.1481C>T复合杂合变异。2例均对多巴丝肼治疗反应良好。提示对于波动性症状或波动性运动障碍的患儿,伴或不伴智力损害,均需考虑THD的可能,基因诊断尤为重要。

  • 标签: 酪氨酸羟化酶缺乏症 TH基因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关于神经氨酸抑制剂在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面的研究,是针对活性位点进行药物设计。本文根据神经氨酸抑制剂的结构,活性,结合国内外文献的介绍,合成一种新的神经氨酸抑制剂。

  • 标签: 流感病毒 神经氨酸酶 抑制剂 合成分析
  • 简介:目的筛选丹参中对酪氨酸活性具有抑制作用的有效成分。方法基于受试物抑制酪氨酸催化底物L-多巴的反应原理,将丹参经80%乙醇提取后依次经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饱和正丁醇和水5种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分别检测各提取部位对酪氨酸活性的抑制作用;并通过UPLC-MS/MS技术鉴定活性最强提取部位化学成分,结合分子对接技术预测各成分潜在活性,并通过学检测验证。结果丹参氯仿萃取层具有较强的酪氨酸抑制活性。其生物活性与丹参素、原儿茶醛等6种成分有关,学检测验证结果与筛选结果一致。结论丹参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等成分对酪氨酸活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 标签: 丹参 酪氨酸酶 美白祛斑 活性成分筛选
  • 简介:摘要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病毒为主要流行的流感病毒亚型,极易发生突变。血细胞凝聚素和神经氨酸是流感病毒表面两种重要的膜蛋白,相应的基因突变会导致这两种蛋白质发生变异,对流感病毒的复制能力、病毒毒力、神经氨酸活性、耐药性和免疫逃逸特性的改变起关键作用。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性的改变可能会对公共卫生产生重大威胁。现从复制能力、毒力、耐药性等方面,对血细胞凝聚素和神经氨酸协同突变影响甲型H1N1流感病毒特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今后流感病毒特性的研究、疫苗的研发和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血凝素糖蛋白类,流感病毒 神经氨酸酶 流感病毒A型,H1N1亚型 协同突变 生物学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周血天冬氨酸氨基转移(AST)与丙氨酸氨基转移(ALT)(AST/ALT)比值对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郑州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18例结直肠癌合并肝转移患者,男76例,女42例,年龄(60.71±10.42)岁,年龄范围为27~75岁。将患者按照术前肝功能血清指标AST/ALT比值的中位数(1.15)分为高AST/ALT组和低AST/ALT组,每组59例。收集患者的基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术前一周内AST和ALT水平、术前癌胚抗原水平、原发癌灶是否合并脉管瘤栓、原发癌灶分化程度、原发癌灶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原发癌灶浸润深度、肝转移癌灶的肿瘤直径、肝转移灶的癌灶个数、肝转移灶的癌灶分布,并进行比较。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AST/ALT是否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高AST/ALT组和低AST/ALT组间术前癌胚抗原、AST及ALT水平,原发癌灶的浸润深度,肝转移灶的肿瘤直径、癌灶个数及癌灶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AST/ALT组总生存期显著优于高AST/AL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AST/ALT比值是患者低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AST/ALT比值较高的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预后较差,AST/ALT比值可作为临床预后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氨酸氨基转移酶 结直肠癌 肝转移癌灶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在急性、慢性乙型肝炎 诊断时,使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门冬氨酸氨基转移检测的价值 。 方法: 针对 40 例 急性、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分别进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门冬氨酸氨基转移检测,同时记录相关检测结果,并做一分析;入选患者均为我院 201 5 年 9 月 到 201 7 年 1 月间收治 。 结果: 观察不同检查检查方法对患者所得的结果,可见其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差异不明显,其中 ALT 检验的准确度为 77.5 % , AST 检验的准确度为 75.0 % ,组间比较 P> 0.05,故差异不明显。 结论: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门冬氨酸氨基转移检测结果用于鉴别急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价值分析发现,其均对患者的病情类型具有鉴别价值,但是为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我们仍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分析。

  • 标签: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急性 慢性乙型肝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冠心病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5例患者,均行冠脉造影检查,然后按Gensini积分结果,将55例患者分为3组,积分<20组(27例),20≤积分<40组(12例),积分≥40组(16例),测定各组血清中ADMA浓度,进行对比,分析ADMA水平与冠心病Gensini积分的相关关系。结果三组患者血清中ADMA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中ADMA水平与冠心病Gensini积分无明显相关关系,提示外周血中ADMA与冠心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无关。

  • 标签: 人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 冠心病 Gensini积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07月~2017年07月我院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過电脑随机的方式,平分为两组,即常规组与研究组,两组分别有35例,研究组在常规组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基础之上,加用左旋精氨酸予以进一步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达94.29%,显著高于常规组77.14%的总有效率,组间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疗效优良,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 标签: 心肌梗死 尿激酶溶栓 左旋精氨酸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总结左旋多巴联合精氨酸激发试验在矮小症患儿激发试验中不同时间点生长激素(GH)分泌峰值及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矮小症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左旋多巴联合精氨酸激发试验进行诊断。结果:所有患儿均顺利完成采血,接受试验后,患儿各时间点的GH值分布不均衡,所有患儿均未发生晕针及低血糖反应,输注精氨酸未发生不适症状,未发生脱管以及采血后局部感染。服用左旋多巴过程中,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心悸、头晕,恶心、呕吐,腹部疼痛等不良反应,经精心治疗护理后症状均消失或缓解。结论:应用左旋多巴联合精氨酸激发试验对于矮小症患儿进行诊断过程中,对患儿进行针对性护理,患儿就诊安全性提高,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矮小症 生长激素 左旋多巴 精氨酸 激发试验 护理
  • 简介:摘要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是一种以视网膜下橙红色结节样病灶、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下出血性或浆液性脱离为特征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病变,好发于亚洲人群。关于PCV的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通过以往的研究发现HtrA1氨酸蛋白在PCV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对HtrA1在PCV发病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探索结果,有助于指导相应的临床治疗。现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HtrA1 遗传学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关于丙氨酸氨基转移联合Nesfatin-1检测对妊娠期糖尿病的预测作用研究。方法:搜集本院 2019.8.1到2020.1.1妇保科建档人群130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到院正常检查的孕妇13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统一开展丙氨酸氨基转移联合Nesfatin-1检测。结果:ALT指标和孕期血糖及胰岛素指标为正相关,回归结果显示ALT、GGT等是导致发生GD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加强对丙氨酸氨基转移联合Nesfatin-1检测能够反映出妊娠期糖尿病指标的变化情况,提高对妊娠期糖尿病诊断的准确性。

  • 标签: 氨酸氨基转移酶 Nesfatin-1检测 妊娠期糖尿病
  • 简介:【目的】探讨束缚应激对大鼠同型半胱氨酸代谢关键活性的影响。【方法】32只Wistar大鼠根据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随机分为四组,即对照组、束缚应激组、1%甲硫氨酸(methionine,Met)组和1%Met+束缚组,束缚组,每天束缚6h,束缚6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含量,化学比色法测定肝组织中胱硫醚--合(cystathionin-beta-synthase,CBS)、蛋氨酸合成(methioninesynthase,MS)和甜菜碱同型半胱氨酸甲基转移(betaine-homocysteinemethyltransferase,BHMT)活性。【结果】束缚组大鼠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较对照组和1%Met组显著降低(P<0.05);与正常组和1%Met组比较,束缚组大鼠肝组织CBS活性显著降低,而MS活性却显著升高(P<0.05),BHMT活性各组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束缚应激抑制机体同型半胱氨酸转硫化代谢途径,而加强了甲基化代谢途径。

  • 标签: 束缚应激 同型半胱氨酸 关键酶活性
  • 简介:妇科再造丸色素沉着酪氨酸,结果妇科再造丸各剂量组均能抑制体外酪氨酸活性,加1ml不同浓度的妇科再造丸与100μl酪氨酸

  • 标签: 丸体外 体外酪氨酸酶 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