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外伤性腹膜后血肿分闭合性和开放性,诊断腹膜后血肿,可根据外伤史、症状及体征做出初步诊断,还可根据X线腹部平片检查、增强CT检查、彩色普勒超声检查,都能做出诊断,开放性损伤术中即可做出诊断,对于不同损伤机制形成的腹膜后血肿的处理是不同的,在腹部闭合性损伤后包括脊柱及骨盆骨折后并发的腹膜后血肿多不需手术治疗对术中发现无明显活动性出血的腹膜后血肿勿予切开处理,除外应可予以切开处理。对开放性损伤并发的腹膜后血肿都需手术直接处理,现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腹膜后血肿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的方法,临床疗效和适应证。方法对54例采用钻孔引流进行治疗的硬膜外血肿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未超过4d即基本清除血肿,2例于切口处形成头皮血肿经穿刺抽吸痊愈,无感染发生。结论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创伤小,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

  • 标签: 硬膜外血肿 尿激酶 钻孔引流
  • 简介:摘要通过对我院近年来产妇发生软产道血肿的原因,部位及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产后血肿,多于产时血肿,其中66%是由于缝合不良,12%系粘膜擦伤。急产、第二产程过长、早产、双胎及妊娠合并症就是导致产道血肿的主要相关因素,医护人员的素质,特别是助产人员的接生技术与血肿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讨论血肿的处理方法,重点论述了预防产道血肿的措施、强调产前注意观察产程进展,临产及分娩过程中做好产妇心身护理、产后细心检查、认真缝合以及密切观察是避免和减少产道血肿发生及减轻血肿危害的有效措施。

  • 标签: 产道血肿 产妇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钻孔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的手术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2例中的15例患者经钻孔抽吸大部分血肿后置管引流。另17例需经引流管注入尿激酶溶解血肿后引流。结果全组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好转,无任何并发症。CT扫描示硬膜外血肿消失或基本消失而于术后8~14天痊愈出院。结论与传统开颅手术相比,钻子L引流治疗硬膜外血肿是一种简便、微侵袭、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硬膜外血肿 钻孔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颅脑血肿采用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68例于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间我院接收的外伤性颅脑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n=34)与观察组(给予微创血肿碎吸术治疗,n=34),观察两组治疗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相比于对照组显著要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DL评分较对照组显著要高(P<0.05),并发症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显著要低(P<0.05)。结论外伤性颅脑血肿采用微创颅脑血肿碎吸术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外伤性颅脑血肿 微创血肿碎吸术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颅内血肿患者接受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方式及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5月到2022年5月我院收治急性颅内血肿患者100例开展研究,结合手术方式进行分组,常规组应用传统手术,实验组应用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回顾分析患者的手术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急性颅内血肿患者采用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的治疗效果显著,不仅手术效率高并且安全稳定,术后并发症风险低,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颅内血肿 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 临床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外部性脑积水应用头颅B超检查的价值。方法将2016年7月—2017年12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将该时间段内46例外部性脑积水小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均实施经前囟头颅B型检查,常规分别从冠状面、矢状面扫查并测量额顶部蛛网膜下腔深度和脑半球间裂隙的宽度,并分析其检查情况。结果B超可见46例患儿均存在双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增宽现象,占比为100.0%,患儿双侧额顶部蛛网膜下腔宽度均值为(6.68±0.12)mm。存在前纵裂增宽现象者11例,其前纵裂宽度平均为(5.51±0.09)mm。结论头颅B超在小儿外部性脑积水中具有监测应用价值。

  • 标签: 外部性脑积水 小儿 头颅B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头颅亚低温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将70例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头颅亚低温治疗7d,观察两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为(8.2±6.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5.3±8.9)分,而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82.3±1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2±9.3)分,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进行早期头颅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促进其康复。

  • 标签: 早期 头颅 亚低温 重症 脑出血
  • 简介:作者利用干颅骨对于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片的影像标志点与真正的解剖标志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多数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片的影像标志点与真正的解剖标志点相一致。但是真正的骨性眶缘以及梨状孔前缘在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片上并不显影,显影的是眼眶及鼻腔外围的骨壁;蝶鞍在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片的影像显示不够清晰,不易作为评价颜面对称性的参考点。

  • 标签: 干颅骨 后前位X线头影测量片 标志点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整理早产儿头颅B超检查结果,分析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我院2010年11月至2011年11月期间76例早产儿常规头颅B超检查结果,对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率及影响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脑损伤发生率和损伤程度与胎龄和体重有直接关系,其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脑损伤发生率越高;新生儿并发症的发生率与脑损伤程度也有密切的关系。结论临床对胎龄小,体重轻的不成熟儿应该引加强头颅B超的检查,提高早期诊断IVH的诊断率。

  • 标签: 早产儿 头颅B超 B超检查 脑损伤
  • 简介:目的观察头颅CT灌注成像(CTP)指导下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时机选择。方法采用开放性非随机的研究方法。18例发病3~6h临床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行CTP检查,有影像学改变且有缺血半暗带者进行溶栓治疗。评定病灶中心、病灶周边、周围正常脑组织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比较溶栓前、溶栓后2h、24h、7d、90dNIHSS的变化;溶栓后7h、90hBather指数(BI)、mRS的变化。结果CTP检查,18例病人均出现灌注异常,病灶中心区域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2h、24h、7d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90d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dBI、mRS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90dBI、mRS与溶柃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P可以帮助选择病人,在有影像学支持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溶栓时间窗,在发病6h内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血流灌注 脑梗塞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半暗带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大面积脑梗塞不同阶段头颅CT的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5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起病后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对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分析各个阶段CT影像学特点,并按GOS评分来评估预后情况。结果头颅CT扫描结果表明起病后14天内表现为梗塞区低密度灶变少,等密度灶增加,30天后又出现低密度灶变化。GOS评分良好16例,中残4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结论不同阶段脑梗塞患者CT影像特点不同,采用保守治疗术治疗,合适的指征选择均能使大脑功能较好的恢复,得到较好的预后,但对已发生梗塞的区域不能起到逆转作用。

  • 标签: 大面积脑梗塞 不同阶段 头颅CT影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头颅CTA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以硬币随机投掷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8月-2022年2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130例作为观察对象,并将其平均分为2组,即一般组与特殊组,每组65例。一般组采用彩超检查,特殊组采用多层螺旋CT,对比两组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经过比较两组的实验结果,特殊组的脑血管疾病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一般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头颅CTA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相对理想,能够给临床诊治提供良好依据,促进临床疗效的提升,减少漏诊和误诊等不良事件的出现,确保病人身体健康。

  • 标签: 多层螺旋CT 头颅CTA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头颅CTA检查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作为此次抽取患者入院时间段,随机纳入82例疑似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进行分析,对其均进行多层螺旋CT头颅CTA检查、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就此观察比较两种方式所得诊断效果。结果:CTA方式对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检出率较颈部血管彩色超声检查结果更高(P<0.05)。CTA检测对轻度与中度颈动脉狭窄情况的检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头颅CTA检查对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较佳诊断价值,可有效显示病灶情况,对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作用。

  • 标签: 缺氧缺血性脑病 多层螺旋CT头颅CTA检查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手术后继发血肿的CT表现及检查价值。方法颅脑外伤性血肿术后继发血肿24例病例。结果术后继发血肿分别有硬膜外血肿3例,中线颅内血肿3例,脑室内出血3例,脑挫伤血肿15例。结论CT检查对外伤性颅内血肿手术治疗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外伤 颅内血肿 手术治疗 CT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颅内血肿清除术后继发对侧颅内血肿的发生时间,形成原因及预防治疗.方法我们自1989年9月~2001年8月收集共9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结果9例第一次手术回病房后,昏迷4例,手术对侧瞳孔逐渐增大24h内再次CT复查,发现对侧颅内血肿.另5例在第一次手术后48h复查CT,均提示手术对侧颅内血肿,血肿量在30-80ml,其中5例为脑挫裂伤伴硬脑膜下血肿,中线结构移位明显,2例为颞枕部硬膜外血肿,2例为颞叶脑内血肿.硬膜外血肿2例和颞叶脑内血肿2例手术治疗,预后良好.5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立即行手术治疗,清除血肿,4例血肿清除后脑搏动较弱,5例均行硬膜减张缝合并去骨瓣.手术后死亡3例,2例手术后有偏瘫.结论一侧外伤性颅内血肿在手术后继发血肿的发生率为0.8%~2.2%,多发生在48~72h之内[1].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急性颅内压增高引起的血管自主调节丧失,血管床扩张淤血,脑血管内外压力差增大可能也是重要因素[2].并且常在脑挫裂伤的基础上继发出血,亦可因过度换气,使用脱水降压剂及去骨瓣减压不当使颅内压骤降有关.

  • 标签: 急性颅内血肿 清除术 继发对侧颅内血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