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合成新型蛋白转导域PTD4,研究其细胞内穿膜效应及在体组织分布。方法:设计并采用固相合成法合成新型蛋白转导域PTD4,用FAM(羧基荧光素)进行标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和质谱仪测定其纯度与相对分子质量;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在细胞内的穿膜情况;采用裸鼠活体成像观察穿膜肽在体内的组织分布及代谢特性,并切片观察各组织器官的分布情况。结果:合成了新型蛋白转导域PTD4,纯度为95.76%,相对分子质量为1776.5;PTD4在体外的穿膜效应有时间与浓度依赖性,约24h代谢完毕,且共聚焦显微镜细胞层扫证实穿膜肽进入胞内;尾静脉注射的PTD4在裸鼠体内可迅速分布于各组织器官,但组织分布不均一,且有时间与浓度依赖性,6h后荧光强度下降了大半,且腹腔注射方法不如尾静脉注射的穿膜效率高。结论:采用Fmoc固相肽合成法可成功合成蛋白转导域PTD4;PTD4能高效穿透细胞膜,穿膜效应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PTD4在体内能迅速分布于各组织细胞。

  • 标签: 蛋白转导 细胞穿膜肽 组织分布 固相合成
  • 简介:【背景】白花鬼针草为农区恶性杂草,原产于美洲,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但其在全球和中国的适生区域及适生等级还不明确.【方法】利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白花鬼针草在全球以及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结果】白花鬼针草在全球的分布更多受到温度因素的影响.白花鬼针草的适生区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南半球15°-30°之间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北美南部、南美中南部、非洲南部、东南亚北部以及大洋洲中南部沿海地区为白花鬼针草中、高度适生区.白花鬼针草在中国的适生区主要位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福建、台湾.到2070年,白花鬼针草在全球的适生区面积与当前相似,但在中国的适生区有所增大.【结论】白花鬼针草在我国有进一步扩张的风险.

  • 标签: MAXENT 白花鬼针草 潜在分布区 预测
  • 简介:[目的]松材线虫是我国一种重要的检疫性外来入侵物种,给我国林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在松材线虫疫区的调查发现,一些年平均温度8℃左右的高海拔地区也开始有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说明其分布线可能开始向北和高海拔地区移动。因此,在松材线虫低温适应性驯化环境下,对松材线虫在我国的最新风险分布区进行了预测。[方法]将松材线虫分为长期(30d)暴露和短期(24h)暴露2组进行低温(3、1、0、-1、-3、-5、-6、-7、-9、-12℃)暴露实验,得出致死温度LT50、LT75和LT99。利用CLIMEX1.0适生性分析软件与ArcGIS10.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以LT50、LT75和LT99为界限划分风险分布区。利用CLIMEX软件导入新的温度数据对松材线虫进行适生性分析,将结果导入ArcGIS中,进行IDW插值,以EI值划分松材线虫风险分布区。对有无低温胁迫及不同低温胁迫时间下的中度风险分布北线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松材线虫长期冷胁迫(30d)条件下的中度风险分布区界线比短期冷胁迫(24h)条件下和无胁迫条件下(以EI值划分)的中度风险分布区界线明显靠北。[结论]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延长,松材线虫分布区有向北扩散的趋势,即产生一定的低温适应性进化。

  • 标签: 松材线虫 ARCGIS CLIMEX 风险分析 低温适应性
  • 简介:【背景】柳厚壁叶蜂是一种严重为害柳树的害虫,会造成叶片提早枯黄、脱落,虫瘿成串,叶片扭曲变形,严重影响柳树的生长发育和园林景观效果。【方法】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了柳厚壁叶蜂雌雄成虫、卵、幼虫、蛹及虫瘿的形态特征,并调查了乌鲁木齐市不同区域各种柳树上柳厚壁叶蜂的危害率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垂柳和龙爪柳受害最严重,受害株率达到100%;其次是旱柳,受害株率52.63%;该蜂对白柳及馒头柳没有危害。柳树冠不同方向和上、中、下不同部位受害率无显著性差异。每片叶通常有1-3个虫瘿,串珠状分布,每个虫瘿中有1头幼虫,幼虫在枝条上的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不同区域垂柳受害率调查表明,新疆农业大学柳树枝条受害率最高,达8.65%;其次是新疆大学洪湖,枝条受害率为5.19%;然后依次是儿童公园、西公园、植物园、水上乐园、红山公园、水磨沟公园。【结论与意义】本研究为柳厚壁叶蜂的预防控制提供了依据。

  • 标签: 柳厚壁叶蜂 柳树 危害 空间分布 乌鲁木齐市
  • 简介:纳塔尔实蝇CeratitisrosaKarsch属双翅目实蝇科腊实蝇属,为害30余种经济植物,被我国列为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本研究运用CLIMEX3.0及ArcGIS9.3对纳塔尔实蝇在我国目前及未来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在目前的气候条件下,纳塔尔实蝇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区为18.250°N-30.250°N,其中,华南和东南地区为高度潜在地理分布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以及台湾等地。在未来的气候条件下,2020和2050年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北界分别移至31.250°N和32.250°N,且中度潜在地理分布区北移明显;2100年潜在地理分布区的北界移至33.750°N,且高度适生区北移明显。因此建议目前应加强纳塔尔实蝇检疫措施,完善监测体系,监测网点主要设在我国的南方地区,尤其应对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海南等地进行长期监测;同时,应对湖南、贵州、江西、湖北、江苏、安徽等省进行定期监测,严防该虫入侵。

  • 标签: 纳塔尔实蝇 潜在地理分布 CLIMEX ARCGIS
  • 简介:【背景】广东省是中国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入侵昆虫引发的生物灾害日趋严重.【方法】根据广东省各地区的野外调查结果及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汇总分析了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种类、原产地、入侵地、地理分布格局.【结果】据统计,在广东省造成一定程度危害的外来入侵昆虫种类共计30种,以蚧类最多,占30.00%;在广东省的外来入侵昆虫中,原产于亚洲的种类最多,为12种,占40.00%,其中东盟8种,北美洲、南美洲各占20.00%、16.67%,从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传人的分别占10.00%、3.33%和3.33%;外来入侵昆虫的首次发现地位于广东省的有17种,占56.67%,且全部位于珠三角地区,海南省的占20.00%,云南省的占10.00%,出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北京市、上海市的均为3.33%;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地理分布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珠三角地区外来入侵昆虫物种数量较多,粵西地区相对次之,粵北和粵东地区相对较少.【结论与意义】明确广东省外来有害昆虫的入侵现状及地理分布格局,可为广东省外来入侵昆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广东省 外来入侵昆虫 地理分布 原产地 首次发现地
  • 简介:[背景]青檀绵叶蚜是近几年在山东枣庄市发现危害青檀的新物种,该蚜虫对青檀造成了一定的危害.[方法]2013年对山东和安徽青檀分布地实地调查确定青檀绵叶蚜的分布情况,并结合我国环境变量,采用Maxent生态位模型对青檀绵叶蚜在中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预测.[结果]青檀绵叶蚜潜在高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山东,江苏和北京有零星分布;中风险区大面积集中在河北、河南、安徽和江苏;低风险区集中在山西、四川、江西、辽宁、湖北、湖南和浙江等地区.[结论与意义]青檀绵叶蚜潜在分布区集中在中国中东部地区,这对青檀分布地区预防青檀绵叶蚜发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青檀绵叶蚜 MAXENT AUC 潜在地理分布
  • 简介:目的: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提供重组人ω-干扰素(rhIFN-ω)的分布和排泄试验数据。方法:用^125I同位素示踪法结合三氯醋酸(TCA)沉淀法测定各主要器官组织的总放射性浓度和酸沉淀部分放射性浓度,获得rhIFN-ω的尿粪排泄和胆汁排泄数据。结果:各主要器官组织的总放射性浓度AUC0-dh排序由大到小依次为:尿、胸腺、胆囊、膀胱、肾、肾上腺、肠内容物、肠淋巴结、空肠、肺脏、血清、卵巢、脾、肝、肌肉、心脏、骨髓/股骨、睾丸、脂肪、脑。皮下注射^125I-rhIFN-ω后48h尿和粪的累计排出量分别达到注入放射量的87.9%±2.8%和4.0%±1.6%,尿粪合计排出量占注入放射性量的91.9%±2.1%,而皮下注射^125I-rhIFN-ω后20h内胆汁排泄放射性量占注入放射性量的3.34%。结论:rhIFN-ω在泌尿系统分布比较高,与血清蛋白结合比较少,在脑、脂肪和肌肉等组织的药物浓度最低。rhIFN-ω主要以尿的形式排泄。

  • 标签: 重组人 ω-干扰素 组织分布 排泄
  • 简介:【目的】入侵害虫悬铃木方翅网蝽近年来严重威胁我国城市行道树二球悬铃木的健康,受害严重时造成树木死亡。在越冬后期对悬铃木树干上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越冬习性开展研究,能为冬季防治积累生物学研究基础。【方法】早春随机调查河南省新乡市行道树二球悬铃木树干栓皮层外层下方隐藏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比较阳侧和阴侧虫口密度。同时记载悬铃木树干0.00~0.50m、0.51~1.00m、1.01~1.50m、1.51~2.00m4个不同高度区段范围和树干皮层外层皲裂程度在5%以下、5%~25%、25%~50%、50%~75%、75%~95%、95%以上6个等级条件下害虫的虫口密度。【结果】栖息在悬铃木树干树皮下方的悬铃木方翅网蝽在阴面更多,阴面和阳面的虫口密度差异达极其显著水平[(F=6.63)〉(F0.01(1,19)=1.0132),P=0.00]。对寄主树干4个不同高度区段的虫口密度比较后,发现在树干1.0~1.5m区段间的虫口密度最大,平均11.5头;且虫口密度在悬铃木不同高度区段间存在极显著差异[(F=26.91)〉(F0.01(3,56)=4.1519),P=0.00]。悬铃木树皮的不同皲裂程度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虫口密度的影响达极其显著水平[(F=31.02)〉(F0.01(3,56)=4.1519),P=0.00],在树皮外皮50%~75%皲裂程度条件下的虫口密度最大,平均9.8头。利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树干不同高度和树皮不同皲裂等级的互作对虫口密度的分布影响达显著水平[(F=2.46)〉(F0.05(9,56)=2.0519),P=0.0195]。【结论】华北地区害虫秋冬防治时,在寄主悬铃木树干的最好涂白时机是在害虫全部下树后的12月上中旬进行,涂白高度以树干1.0~2.0m范围为宜。本研究对悬铃木方翅网蝽在越冬期的预防和治理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悬铃木方翅网蝽 悬铃木 空间分布 种群密度
  • 简介:对6121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中的特种稻资源,即黑(紫)米、红米、香米、糯米(酒米)和软米的特征特性进行综合评价;以云南省128个县为基本单位,应用GIS平台统计整理云南省每个县所属的气候类型,并结合云南省的5个稻作分区分析研究云南特种稻资源的生态地理分布。通过研究综合评价了云南特种稻资源的特征特性,初步摸清了云南特种稻资源除香米资源集中分布在中亚热带和中温带外,其他特种稻资源都集中分布在南亚热带的生态地理分布习性,其研究结果可为稻作资源收集保护、农作物生态地理分布、特优稻育种、生态育种、生物育种、农业产业开发和产业区划结构调整等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云南 特种稻资源 特征特性 生态地理分布
  • 简介:【背景】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于2003年首次在北京郊区被发现,并逐渐扩散蔓延,目前已在我国局部地区暴发成灾。【方法】于2008~2009年通过定点调查的方法对山东省115个地区258个样点的主要花卉上的蓟马种类进行了分析。【结果】山东省主要花卉上发生的蓟马有11种,包括花蓟马、黄胸蓟马、黄蓟马、西花蓟马、棕榈蓟马、烟蓟马、禾花蓟马、横纹蓟马、腹小头蓟马、黑白纹蓟马、油加律带蓟马等,其优势种为花蓟马。外来入侵害虫西花蓟马在山东省18个地区的花卉上被发现。其中,荣成市区发生最重,占蓟马采集总量的51.86%;德州市区和青岛市区发生次之,分别占蓟马采集总量的34.21%和33.88%;其他地区西花蓟马发生量占采集总量的1.39%~18.75%。【结论与意义】西花蓟马已在山东省定殖并广泛分布,相关部门应做好西花蓟马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 标签: 西花蓟马 蓟马调查 山东省 花卉 分布
  • 简介:【目的】生态位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入侵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现有建模工具中,MaxEnt是最流行和运用最广泛的生态位模型。然而最近研究表明,基于MaxEnt模型的默认参数构建模型时,模型倾向于过度拟合,并非一定为最佳模型,尤其是在处理一些分布点较少的物种。【方法】以茶翅蝽为例,通过设置不同的特征参数、调控倍频以及背景拟不存在点数分别构建茶翅蝽的本土模型,然后将其转入入侵地来验证和比较模型,通过检测模型预测的物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曲线、潜在分布在生态空间中的生态位映射以及潜在分布的空间差异性,探讨3种参数设置对MaxEnt模型模拟物种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结果】在茶翅蝽的案例分析中,特征参数的设置对MaxEnt模型所模拟的潜在分布和生态位的影响最大,调控倍频的影响次之,背景拟不存在点数的影响最小。与其他特征相比,基于特征H和T的模型其响应曲线较为曲折;随着调控倍频的增加,响应曲线变得圆滑。【结论】在构建MaxEnt模型时,需要从生态空间中考虑物种的生态需求,分析模型参数对预测物种分布和生态位可能造成的影响。

  • 标签: 生态位模型 MaxEnt模型 特征参数 调控倍频 背景拟不存在点数
  • 简介:目的:构建GFE-1多吠与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d(rmhTNF一仅)融合蛋白(GFE-1-rmhTNF),研究该融合蛋白的体外活性和体内分布。方法: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将人工合成的编码GFE—l的寡核苷酸片段连接在rmhTNF—d序列的3’端,转入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采用Q—SepharoseFF阴离子层析柱和SP—SepharoseFF阳离子层析柱纯化蛋白,SDS—PAGE和Western印迹鉴定,测定该融合蛋白的体外活性,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分布情况。结果:构建了融合蛋白GFE-1-rmhTNF,并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体外活性实验显示,GFE-1-rⅢhTNF对L929细胞有明显的杀伤活性;体内分布实验证实,GFE-I-rmhTNF在小鼠肺组织的富集远高于肝肾组织。结论:构建了融合蛋白GFE-1-rmhTNF.,可显著杀伤L929细胞并特异性富集于小鼠肺组织。

  • 标签: 人肿瘤坏死因子 GFE-1多肽 融合蛋白 体外活性 体内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