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明确提出"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原文是这样的:"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主义者,但马克主义必须通过民族形式才能实现。没有抽象的马克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主义,就是把马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革命 中国实际 毛泽东文集 经验主义
  • 简介:马克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科学地指出了产生腐败的社会根源和消除腐败的基本途径。以马克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保持廉洁、反对腐败'庄严地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成为始终不变的立党方针。党执政近70年,在不同时期,总是根据马克主义反腐败思想,紧密结合反腐败斗争实际,创造性地发展反腐败理论,有效地指导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成绩。在新时代,胜利推进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以习近平关于反腐败的重要论述为指导,以坚如磐石的反腐败决心,持续保持反腐败斗争高压态势,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构建系统反腐的社会基础。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 反腐败
  • 简介:马克在阐述其理论学说的过程中对文化安全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马克认为,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问题亦凸显了出来。文化安全是资本主义文化扩张下弱势文化维持自尊的自然反应,也是无产阶级对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手段。马克的文化安全思想以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以意识形态安全为核心,以国家民族利益安全为实质,以建设先进文化为关键,以构建世界文化为出路。

  • 标签: 文化 世界历史 阶级意识
  • 简介:《资本论》是马克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在《资本论》中,马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阐述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根据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分析,论证了资本主义为共产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 标签: 《资本论》 马克思 社会资本 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运动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
  • 简介:马克恩格斯的和谐社会思想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根本原因,人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是和谐社会建立的前提,实现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最终目标。这些基本思想蕴涵着和谐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实践的最终目的和有机的发展过程等哲学观点。这启发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科学地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本质和目标,努力实现社会机体的整体和谐,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努力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和谐社会 哲学意蕴 现实启示
  • 简介:建设马克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如何才能建设好学习型政党是全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胡锦涛同志非常关注建设马克主义学习型政党,对此发表了许多重要指示。文章从建设马克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胡锦涛同志建设马克主义学习型政党思想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胡锦涛 学习型政党 马克思主义
  • 简介: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自身建设,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建设,先后实现了马克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国家治理进入新阶段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以政治家和战略家的巨大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各国国家治理的经验教训,提出和确立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初步形成其治国理政思想,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问题,从而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把马克主义中国化提高到新境界、新水平。

  • 标签: 习近平 治国理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新境界
  • 简介: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处处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时刻牢记的真理光芒,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彻底地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工作;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为了人民的利益,就不怕别人批评;为了人民的利益,就要努力奋斗;为了人民的利益,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五个方面构成了我们建设马克主义执政党的思想灵魂。

  • 标签: 毛泽东 《为人民服务》 现实意义
  • 简介:结构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社会思潮。无论是宏观结构主义、微观结构主义还是将宏观与微观相连接的结构化理论,其始终同马克社会结构理论密切相关。通过对布劳宏观结构主义、柯林斯微观结构主义和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阐述,我们不仅可以看到马克社会结构理论对西方结构主义理论的重要影响,而且还能在比较分析马克社会结构理论与西方社会结构理论异同之时,寻找到马克社会结构理论科学I生的答案。马克社会结构理论是西方各种流派的社会结构思想的重要参考指标和理论元素。

  • 标签: 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 结构化理论
  • 简介:马克与恩格斯学术思想关系一直是马克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是青年马克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问题在马克学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与合理的阐释。然而,展开对青年马克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由于受到马克与恩格斯思想关系研究中的方法论的局限,以及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这一重要的研究领域长期处于被湮没的状态。我们必须借助于特雷尔·卡弗首次使用的关于马克与恩格斯关系的研究方法并使之完善化,方可重现被湮没的青年马克与青年恩格斯的学术思想关系。

  • 标签: 马克思学 对立论 一致论 差异论
  • 简介:马克看来,作为一种存在,人在历史和现实中面临着双重误解:在哲学史中,存在被加以普遍化、神性化、意识化的抽象而与人的存在相去甚远;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存在又被宗教、资本和理论异化而与人自身背道而驰。故此,在马克看来,真正的存在论是关心人自身的具体存在的学问。而回到具体存在的途径,也许就是回到实践的存在、个体的存在和关系的存在,从而最终达致自由的存在。在科学信仰缺失、资本逻辑大行其道的今天,马克的存在论思想,对实现人的解放、自由和发展,实现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存在论 抽象存在 异化存在 具体存在
  • 简介:《莱茵报》时期是马克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开始参与现实的政治生活,初次遇到了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并取得了关涉物质利益难题的系列重要理论成果。他得出了资本主义国家和法是维护有产者私人利益的物质手段,社会群体的物质利益分化直接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对立,共产主义应以最贫苦居民阶层的真正物质利益为基础,物质利益关系是隐藏在各种社会关系背后的客观本性等结论,展现出以物质利益理论为其思想主题的鲜明特点。这些思想成果不仅为马克后来以物质利益为视角并从现实的物质生产出发来观察分析历史活动提供了基本前提,而且为党和国家在新时代科学调处社会利益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方法导向和价值原则。

  • 标签: 《莱茵报》时期 物质利益 社会关系 阶级对立 共产主义
  • 简介:马克对政治的分析大致可从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政治经济学、政治伦理学、法哲学、阶级分析,以及政治设计和政治理想等方面来了解。政治社会学分析是在对社会整体进行把握时分析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分析社会政治生活、政治组织和政治行为及其历史;政治人类学分析重在探寻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去研究人们的社会管理、政治行为和政治组织;政治经济学分析是对政治进行经济分析,剖析政治在总体上对生产的服务作用,揭示政治与经济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法哲学分析是通过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从法理上探讨法的产生和作用;政治伦理学分析是研究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社会的道德准则、政治与道德关系及其发展规律,以及对社会制度的正义性的评价;阶级分析是把生产关系、所有制同国家联系起来考察时,看到国家的阶级属性,看到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的各社会阶级为着自身的经济、政治利益彼此间进行的阶级斗争。由此出发,从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运动着眼,马克及恩格斯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政治设计和政治理想及其实现途径。

  • 标签: 马克思 政治分析 政治设计
  • 简介:毛泽东的马克主义〔澳〕尼克·奈特著侯德邻编译从1917年至毛泽东掌权的1935年,共产国际的指示不断把中共从危机引向危机,从失败引向失败。在李立三领导下,中共企图以军事手段夺取和控制华南的大城市。当这种政策以失败告终时,李被撤职了,中共的领导权落到...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 毛泽东 统一战线 共产党 资本主义 中国革命
  • 简介:马克虽然没有正面论述过休闲,但其以人的解放为旨归的理论体系中蕴含着丰富的、具有前瞻性的休闲思想,并构成马克独特的、具有革命性的休闲观.首先,马克第一次论证了工人阶级的休闲权,指出休闲权是人之为人的基本权利.其次,马克指出自由时间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而再次恢复了古希腊理想休闲观中休闲与人的本质生成之间的关联.再次,在对人类理想社会的设想中,马克第一次论述了劳动与休闲完美融合的生存状态.

  • 标签: 马克思 休闲 劳动
  • 简介:马克之所以批判正义,乃是因为其矛头无处不是指向资本主义正义。资本主义正义以普遍性掩盖阶级性、以永恒性掩盖暂时性,是妨碍工人进行革命斗争的麻醉剂。马克虽然没有关于正义观念的系统表述,但不能因此否定马克主义所具有的正义内涵。马克主义的正义观表现在生产资料社会所有、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等方面。按劳分配的合理依据不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所有权,而是人对自身劳动能力的使用权。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是共时性而非历时性的分配原则。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正义 社会所有 按劳分配 按需分配
  • 简介:西方有一种关于马克主义的研究叫做“马克学”。学术界关于“马克学”的性质有两种基本看法:即科学的“马克学”和非科学的“马克学”。把“马克学”一般地看作是资产阶级学者的因而是非科学的马克马克主义研究是片面的。尽管一些西方“马克学”家所持的方法或理论观点以及研究得出的结论不是科学的,但也不能认为是完全不科学的。西方学者研究方法的主要特征是偏重对马克的著作、文献及一切思想材料进行实证研究,不能正确地处理实证方法与总体方法的关系。有些西方学者总是要把马克主义与马克分割开来,这是错误的。相对于西方“马克学”,构建中国“马克学”的意义在于使马克主义研究成为科学。

  • 标签: 马克思学 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
  • 简介:马克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不断扬弃和对自己新世界观的逐步阐发的过程中来规定个人自由概念的。马克的个人自由概念,即思辨理性自由、哲学人道主义自由与劳动自由既相互关联又有质的差别,既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逻辑原则,也反映了个人自由发展的现实历程。

  • 标签: 马克思 思辨理性自由 哲学人道主义自由 劳动自由
  • 简介:实践原则是马克哲学的主导原则,它是马克在批判旧哲学的过程中逐渐确立起来的。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活动"虽然充满了能动性,但缺乏现实的根基,是抽象思辨的活动;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理"虽然肯定了以自然为基础的现实的人,但缺乏能动性,只是对感性对象的单纯直观,费尔巴哈并没有看到活生生的具体的历史的人。马克继承亚里士多德开辟的实践哲学传统,整合被唯心主义抽象发展了的"活动"的能动性原则和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原理,把"感性"和"活动"统一到现实的人身上,既克服了"活动"的抽象思辨性,又扬弃了感性对象的单纯直观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实践概念。

  • 标签: 实践 感性 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