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精神活动是人脑功能的体现,精神障碍的诊疗靶器官首先应是大脑。所有神经元传递信息以及与其他细胞通信是通过一个电刺激(去极化)从树突经过细胞体传递到突触。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精神障碍 大脑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重复经颅刺激(rTMS)治疗帕金森(PD)抑郁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Medline、VIP、万方等数据库关于rTMS对帕金森抑郁患者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6年9月。用Revman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8个RCT,包括350例患者。4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rTMS与SSRIs比较治疗PD患者2周后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1.23,95%CI(-2.74,0.28)。2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rTMS与SSRIs比较治疗PD患者2周后的UPDRSII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7.81,95%CI(-11.34,-4.28),rTMS优于SSRIs。2个RCT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增加rTMS与SSRIs常规抗PD药物比较治疗PD患者2周后的HAMD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4.59,5%CI(-5.63,-3.54),增加rTMS可以明显改善抑郁状态。结论rTMS和SSRIs在改善帕金森抑郁的抑郁状态上短期疗效相当,但rTMS还具有改善运动功能的作用。在常规抗PD治疗基础上增加rTMS,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上述结果尚需更多高质量的RCT来证实。

  • 标签: 重复经颅磁刺激 帕金森病 抑郁 Meta分析 系统评价
  • 简介:摘要目的研讨核诊断技术在脑静脉窦血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10月收集的脑静脉窦血栓病例中选取22例,给予患者行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与磁共振静脉成像技术(MRV)扫描,18例采用MRI增强扫描,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具体检查情况。结果22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中,有12例(54.5%)乙状窦或横窦单纯受累,10例(45.5%)乙状窦、上矢状窦或横窦共同受累。经MRI扫描,提示多数(77.3%)患者的T1WI、T2WI信号呈“双高”表现。18例经MRI增扫,显示患者局部静脉有强化表现,脑静脉窦壁呈环形样、三角样强化,而其内部血栓主要呈空三角征,无强化现象。MRV扫描下,脑静脉窦不显影或显影范围较窄,且缺乏规则性。结论采取核诊断技术对脑静脉窦血栓进行扫描,操作简单、安全,对于早期发现和指导临床用药均具有重要价值,适合在临床推广。

  • 标签: 核磁诊断技术 脑静脉窦血栓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吻合(MCA)完成犬下腔静脉(IVC)人工血管置换,与传统缝合方法进行吻合口比较。方法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2018年9月至2019年2月提供成年家犬16只,编号后随机分为MCA组(n=8)与手工缝合(TMS)组(n=8),接受IVC部分切除后行人工血管置换,扫描电镜观察术后4、8、12周及24周吻合口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吻合口标本进行组织染色观察,并比较瘢痕增生程度。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电镜观察,MCA组人工血管吻合口内膜光滑,内皮细胞排列整齐,形态规则,TMS组吻合口内膜不完整,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形态不规则。组织学观察,MCA组吻合口血管壁对位整齐,血管内膜覆盖吻合口,术后12周吻合口呈慢性炎性反应,24周无明显炎性反应;TMS组吻合口缝线异物残留,瘢痕增生明显[(1.28±1.34) mm比(3.31±1.67) mm,t=4.115,P<0.05]。结论MCA组较TMS组人工血管吻合更理想,内皮细胞层光滑,无异物残留,炎性反应轻微。MCA技术实现下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效果可靠。

  • 标签: 下腔静脉 人工血管 置换 磁吻合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颅刺激用于抑郁症患者治疗中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本院抑郁症患者74例,随机分组,A组经颅刺激治疗,B组药物治疗。结果:A组PSQI评分、SDS评分均低于B组,P<0.05;A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B组,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选取经颅刺刺激方案治疗,可改善抑郁状态,恢复正常睡眠,进而提升生活质量。

  • 标签: 抑郁症 经颅磁刺激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rTMS(重复经颅刺激)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它通过无衰减颅骨,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磁场,感应通过电流改变皮层细胞神经的动作电位进行改变。它被用来治疗各种神经和精神疾病。失眠是最常见的。随着社会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人失眠。rTMS还被用于失眠症的治疗及其电生理改变的研究,本文概述了失眠的发病机制、脑网络改变、治疗效率以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波刀治疗术后,依据子宫磁共振增强图中非灌注区域体积,计算消融率,影像评估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3月,在本院行波刀治疗术后,即刻行子宫磁共振增强扫描,消融率达到大部分消融及完全消融的73例患者。结果:波刀治疗术后,被消融区域在子宫磁共振增强图中呈明显非灌注低信号区域,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结论:波刀治疗术后即刻行子宫增强扫描,测量非灌注区域体积,计算消融率,能影像评估治疗效果。

  • 标签: 磁波刀治疗术后 子宫磁共振增强 消融率 影像评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盆底刺激联合骶神经根刺激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P/CPP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5例CP/CPPS患者按照1:2比例分为盆底刺激组(共25例)及观察组(共50例)。待洗脱期结束后,盆底刺激组患者给予盆底刺激(10 Hz和50 Hz交替刺激),观察组患者则给予盆底刺激及骶神经根刺激(50 Hz)。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2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前列腺炎症状指数(NIH-CPSI)、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项量表(IIEF-5)及早泄诊断工具(PEDT)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盆底刺激组患者NIH-CPSI总分[分别为(13.31±4.43)和(20.55±5.42)分]及疼痛评分[分别为(4.86±2.56)和(6.70±2.74)分]、排尿评分[分别为(3.48±2.16)和(6.75±2.99)分]、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5.36±2.20)和(7.00±1.52)分]、IIEF-5评分[分别为(22.02±1.75)和(20.55±3.17)分]、PEDT评分[分别为(6.74±2.00)和(8.25±3.19)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经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评分亦显著优于盆底刺激组水平(P<0.05)。结论盆底刺激联合骶神经根刺激能显著缓解CP/CPPS患者疼痛及排尿异常,同时还能改善患者勃起功能障碍及早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盆底磁刺激 骶神经根磁刺激 慢性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 勃起功能障碍 早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合理的肛瘘核检查序列、扫描方法及优化的扫描参数以获取优质满足诊断需求的图像。方法通过选取不同扫描方法及扫描参数不同,从图像显示肛瘘内外口及瘘管走形情况方面来分析图像质量。结果肛瘘核检查选取自旋回波类序列,平行或垂直肛管走形的扫描方法、优化的扫描参数可以获取高质量的图像,有助于显示肛瘘内外口及瘘管的走形。结论肛瘘核检查,序列选取合适,扫描方法合理,优化扫描参数,缩短扫描时间能为肛瘘的诊断提供最优的图像。

  • 标签: MRI 检查设备 扫描方法 参数优化
  • 简介:摘要经颅刺激(TMS)近年来的发展已逐渐成熟,并被中国脑瘫康复指南推荐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在儿童神经康复治疗中广泛应用。目前,对TMS的了解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对TMS的相关临床应用和作用机制仍在深入研究中。本文旨在通过TMS治疗脑瘫的理论基础、诊断、评估和治疗应用等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TMS的相关临床应用和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标签: 经颅磁刺激 脑性瘫痪 儿科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刺激治疗抑郁症的心理护理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9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住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6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实施经颅刺激治疗,对照组于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抑郁程度变化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总分(92.34±3.51)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5.17±4.2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应用于抑郁症患者经颅刺激治疗过程中能有效减轻患者抑郁程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提高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心理护理 经颅磁刺激 抑郁症
  • 作者: 张成 周绍杰 苑曦宸 商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05
  • 出处:《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2021年第03期
  • 机构: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 518057 西北工业大学生命学院,西安 710072 西北工业大学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72,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 518057 西北工业大学空间生物实验模拟技术重点实验室,西安 710072
  • 简介:摘要随着磁性材料更广泛地应用于外科手术器械中,外科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取得突破与创新。锚定辅助技术因其精准定位和无接触牵引的特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外科手术辅助手段。临床中常用锚定系统主要由体内的靶磁体以及体外的锚定磁体两部分组成,通过锚定磁体与靶磁体的力学作用来实现对目标的无接触牵引和锚定等功能,从而能解决外科手术器械之间相互缠绕、碰撞的问题,同时能够为手术区域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使得手术过程变得更加安全、高效。笔者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Pub Med等数据库中,检索了锚定辅助技术应用于外科手术的相关文献共69篇,经过分析和评价,筛选了其中36篇文章,介绍了锚定辅助技术与腹腔镜、胸腔镜、内窥镜联用在国内外的外科手术中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结果表明,锚定辅助技术能极大地促进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但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磁体相互干扰、磁力不稳定等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 标签: 磁锚定 腹腔镜 胸腔镜 内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复经颅刺激(rTMS)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3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rTMS组及对照组,每组119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干预,rTMS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健侧M1区低频(1 Hz)rTMS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伪刺激治疗,2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及治疗结束6周后随访时分别采用Fugl-Meyer平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BB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rTMS组、对照组患者Fugl-Meyer平衡量表评分[分别为(9.76±2.10)分和(7.75±2.07)分]、BBS评分[分别为(40.22±8.67)分和(29.08±9.92)分]以及MBI评分[分别为(72.12±8.51)分和(65.89±8.7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rTMS组上述疗效指标结果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频rTMS刺激健侧皮质M1区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平衡功能 重复经颅磁刺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