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抗生素对于细菌引发的感染在治疗方面效果显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药品,但是滥用抗生素也会产生抗药性和副作用。对此,我国规定抗生素药物必须有处方才可购买,避免了滥用抗生素的情况。然而依旧有部分人利用其他渠道自行购买抗生素,并不向专业医生咨询,这对自身健康造成危害,应高度重视,合理使用抗生素。

  • 标签: 抗生素 正确用法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90Sr同位素在治疗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治疗胸壁及背部烧伤增生性瘢痕60例,经90Sr同位素敷贴照射治疗后,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90Sr同位素治疗增生性瘢痕有效率100%。结论90Sr同位素治疗烧伤增生性瘢痕疗确切。

  • 标签: 增生性瘢痕 同位素
  • 简介:摘要大学生性别角色类型比例发生了变化,即双性化持续增长,其他类型性别角色均有下降趋势;大学生性别角色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年级、专业上不存在差异;性别角色异性化者仍占据一定比例。

  • 标签: 大学生 性别角色 双性化 异性化
  • 简介:目的:了解大学生整体的性观念状况及其对性知识的需求,并对大学新生及非新生的性观念进行对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成都某高校817名本科生进行性知识、性观念及对性教育的需求调查。结果:新生对于某些性观念的接受程度不如非新生;新生中承认性是人的基本需求的比例显著低于非新生,新生倾向于把自慰看成自制力差的表现,而非新生更多的认为自慰是正常需要;大学生获取性知识的最主要途径是通过阅读相关的书本杂志以及与朋辈群体的交流,非新生相比于新生,更多的靠书本杂志获取性知识;新生相比于非新生,更希望获得"异性交往"、"性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性知识,而非新生最希望获得的是"性健康"方面的知识。

  • 标签: 大学新生与非新生 性观念 对比
  • 简介:目的了解在校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现状,分析其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方法于2012年6月—2013年9月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贵州省4所大学在校本科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回收的1090份问卷中,有92.47%的人接受过性健康教育,其主要接受途径有"与朋友交谈"、"电影电视"、"书刊"等;有78.53%的人认为有必要进行系统规范的性健康教育,但不同性别在接受健康教育内容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生求知欲(93.05%)高于男生(91.87%);大部分学生对性生理知识有一定认识,52.93%的男性掌握性知识较好,42.07%的女性对性知识掌握较好,不同性别在掌握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较低,"感染艾滋病毒后何时能检测出的时间"知晓率为8.25%,性别分布在"安全套能否降低感染艾滋病风险、是否知晓3条以上传播途径",分别为男65.22%、女51.69%;男51.80%、女5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仍需加强,对于一些性病防治知识、艾滋病关键知识等应作重点介绍,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其教育内容也应有所区别。

  • 标签: 性健康教育 艾滋病 知晓率 大学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乳腺化生性癌(MB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MBC45例患者作为MBC组,选择2015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52例作为IDC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对两组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边界、边缘、形态、周围高回声晕以及病灶最大径等超声声像图方面均存在较大的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内部回声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BC组患者的病灶最大直径为(3.75±0.42)cm,明显高于IDC组患者的(2.61±0.31)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BC的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MBC的术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彩色多普勒超声 乳腺化生性癌 应用价值
  • 简介:生性瘢痕是创伤愈合的异常结局,其治疗一直是困扰皮肤科的难题之一。该文检索国内外兔耳模型上增生性瘢痕的治疗研究报道,探讨增生性瘢痕的最新治疗方法及其作用机制。

  • 标签: 增生性瘢痕 兔耳模型 治疗 进展
  • 作者: 李静 程湧 邓洵 孟庆娱 梁建宏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100044(现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眼科,西安 710068),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 眼病与视光医学研究所 视网膜脉络膜疾病诊治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医学部眼视光学院 10004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网膜血管增生性肿瘤(VPTR)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2006至2017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确诊的VPTR的患者20例(20只眼),其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40.05±14.28)岁。其中2只眼单独行冷冻疗法,1只眼单独行视网膜激光治疗,1只眼单独行巩膜外敷贴治疗,余16只眼根据病情分别选择了巩膜外放射敷贴疗法、光动力疗法(PDT)、玻璃体腔注射抗新生血管药物、视网膜激光光凝和冷冻疗法的联合治疗。其中9只眼因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等并发症行玻璃体切除术(PPV)。以肿瘤缩小、渗出吸收、异常血管萎缩、视网膜脱离减轻为治疗有效的观察指标。结果20例患者中眼底检查均可见视网膜上单个或多个黄白色或橙红色,富含血管的瘤体。20只眼均同时伴有并发症,其中并发视网膜内(下)渗出20只眼(100%);黄斑水肿19只眼(95%),黄斑前膜4只眼(20%);视网膜脱离8只眼(40%);玻璃体积血6只眼(30%);异常血管16只眼(80%)和增生膜7只眼(35%)。长期随访中,单独行巩膜外敷贴治疗的1只眼肿瘤萎缩,视力提高。单独行冷冻疗法的2只眼:1只眼黄斑水肿减轻,异常血管减少,视力提高;1只眼无明显变化。单独行视网膜激光治疗的1只眼渗出增加,视力下降;行联合治疗的16只眼中9只眼并发症减轻,视力提高;3只眼无明显变化;4只眼并发症加重,视力下降。结论VPTR的病情复杂,治疗棘手。临床上应根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不同的治疗方法也可联合应用。对于以异常血管为主要并发症的小肿瘤可选择激光光凝和(或)冷冻治疗。肿瘤较大并伴有渗出性视网膜脱离的可选择巩膜外放射敷贴治疗,出现玻璃体积血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的可选择PPV。抗新生血管治疗对并发黄斑水肿治疗切实有效。(中华眼科杂志,2020,56:272-278)

  • 标签: 视网膜肿瘤 血管瘤 肿瘤治疗方案 随访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gastric hyperplastic polyps,GHP)伴癌变的临床、内镜和病理特点。方法对18例病理确诊为GHP伴癌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特点、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例GHP伴癌变患者年龄(67.2±7.8)岁(45~79岁),男6例、女12例;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腹胀或无明显症状。患者合并胃内多发息肉为主(13例),单发的癌变GHP好发部位在胃体(7例)。内镜下病灶形态多样,15例为带蒂息肉,癌变息肉直径均>10 mm,9例直径>20 mm。背景黏膜中14例存在萎缩性胃炎,4例合并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结论GHP伴癌变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对于HP阴性合并萎缩性胃炎的多发性胃息肉患者,需警惕较大、带蒂息肉癌变的可能。

  • 标签: 息肉 胃肿瘤 疾病特征 病理学,临床
  • 简介:摘要增生性瘢痕(HS)一般与病理性伤口愈合和慢性炎症有关,瘢痕可能会引起疼痛、瘙痒、挛缩,影响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生活质量。成纤维细胞(FB)的过度增长促使合成分泌大量胶原纤维是形成HS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HS的治疗方法较多,如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等,但手术治疗复发的可能性较大,激素药物与抗肿瘤药物联合注射治疗也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反应。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中药通过信号传导通路预防治疗瘢痕进行了较多研究。本文回顾近年文献,就中药对HS预防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中药 增生性瘢痕 转化生长因子-β Wnt/β-catenin通路 成纤维细胞
  • 简介: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其生殖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体发展,还涉及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强盛。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同居及婚前性行为发生率升高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和不能回避的问题[1]。高校是性教育的重要平台,不仅关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关系社会的前途未来。为提高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认识,帮助大学生走出性迷茫与性困惑的误区,引导大学生逐步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 标签: 大学生 性与生殖 健康教育 咨询服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青春期"是指由儿童逐渐发育到成人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都走向全面成熟,即身体外形的剧烈变化、体内机能的迅速健全,以及性器官和性机能的发育成熟。

  • 标签: 青春期 教育 生性 社会性 发育 成熟
  • 简介:病例患者,女,43岁,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眼睑浮肿伴尿蛋白阳性,于外院行肾活检病理术示:IgA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当时无明显皮肤症状及不适,患者仅口服金水宝药物护肾治疗。1年前因“发现肉眼血尿1d”入院。入院查体:表现为前胸及后背部皮肤可见多处界限清楚、高出皮肤表面的红色斑丘疹,上面覆盖着厚薄不等、易脱落的银白色鳞屑。

  • 标签: 轻度系膜增生性肾炎 银屑病 皮肤症状 入院查体 尿蛋白阳性 肾活检病理
  • 简介:目的探讨具有基底细胞样表型的乳腺化生性瘙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免疫表型特点。方法观察分析3例具有基底细胞样表型的化生眭乳腺癌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并利用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化标记检测ER、PR、CerbB-2、CD10、SMA、p63、CKS/6、CK14、EGFR蛋白的表达。结果组织学类型分别为梭形细胞化生性癌、腺鳞癌(浸润型)、腺鳞癌(囊内型)。组织学特征表现为乳腺癌伴有梭形细胞化生或鳞状上皮化生,细胞较大,部分异型性较明显,多伴有坏死,核分裂象常见;有囊腔形成及导管内上皮内肿瘤成分。免疫组化结果:CK5/6、CK14、po3、p53均阳性表达;EGFR2例阳性表达;E—Cadherin2例阳性表达;1例PR20%阳性表达,其余2例均不表达;ER、CerbB-2、CD10、SMA均不表达。结论乳腺化生性癌具有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特有的免疫表型特征,其临床预后宜参照基底细胞样型乳腺癌。

  • 标签: 乳腺 化生眭癌 基底细胞样癌 病理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研究非植骨性手术治疗内生性软骨瘤的的效果。方法肿瘤刮除并完全破除病变囊腔,不植骨治疗58例手部内生性软骨瘤,其中单发42例,多发16例,合并病理骨折12例。结果58例中46例获得随访,除2例复发,1例恶变,其余病例手部功能恢复接近正常,未再发生病理骨折。结论手部内生性软骨瘤彻底刮除术后不必植骨,可获得足够的稳定性。

  • 标签: 内生性软骨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外生性肝癌的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piralCT,MS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临床及手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外生性肝癌患者的MSCT资料,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12例行CT后处理重建,主要重建方法为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reformation,MPR)。结果:26例患者26个外生性肝癌病灶中,最大径为2.8~16.5cm,平均6.7cm。位于肝右叶14个、肝左叶9个、尾叶3个;位于脏面21个、膈面5个。5个与肝脏以蒂带连接,21个与邻近肝叶分界不清但无明确瘤蒂。CT平扫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与肝脏边缘相连、向肝外生长的实质性肿块,22个瘤内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坏死区,7个瘤内见斑片状高密度出血影,3个瘤内见弧线状钙化影。增强扫描动脉期26个肿瘤明显不均匀强化,瘤内可见不规则强化血管影,25个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肿瘤呈低密度。23个瘤灶增强后可见包膜。12例MPR重建后均显示肿瘤与肝脏在解剖学上相连。结论:外生性肝癌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点,MSCT多期扫描及MPR对外生性肝癌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 标签: 肝癌 外生性 CT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