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不动杆菌是一群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作为机会致病菌,其引起医院内感染的严重性日益突出。多重耐药不动杆菌感染,使常用抗菌药物敏感性逐渐下降,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更使临床抗菌药物选用面临严峻挑战。为此,笔者对2001~2005年本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744株鲍曼不动杆菌及其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鲍曼不动杆菌为不动杆菌属细菌,是一种不发酵糖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于医院环境,特别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是一种常见机会致病菌。与其他一般细菌相比较,其耐药比例高,耐药性强,且可克隆传播。细菌进入人体后可在局部形成被膜,使药物难以发挥作用,一旦感染,治疗较为棘手。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我院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正确的护理对策。方法针对全院2009年1月—12月鲍曼不动杆菌感染4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临床分布特征及感染危险因素,对病房环境、物品消毒情况进行采样调查,结合日常监测结果进行分析查找感染途径。结果鲍曼不动杆菌感染与侵入性操作、长期使用抗生素、较长的住院时间并伴有基础性疾病等有关。结论通过对易感人群的保护,实施有效的消毒隔离措施,加强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使感染得到控制。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感染 危险因素 护理对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不动杆菌在临床标本中的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临床送检标本分离出的不动杆菌,及对1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实验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鲍曼不动杆菌、洛菲不动杆菌、琼氏不动杆菌和醋酸钙不动杆菌四种菌株共168株。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93.5%)。临床分离株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痰标本(78.6%)。药敏结果显示,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高,呈现多重耐药性,其他三种不动杆菌耐药率较低,多重耐药性较少;对鲍曼不动杆菌较为敏感的抗菌药物有美罗培南(100%)、亚胺培南西司他丁(93.8%),耐药的有头孢呋辛(100%)、头孢唑林(97.8%)、氨苄西林(97.3%)、头孢曲松(96.3%)和呋南妥因(93.9%)。结论本地区不动杆菌感染,标本来源主要是痰,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感染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老年病、腹部外科和神经内、外科疾病的患者;鲍曼不动杆菌对19种抗菌药物有多重耐药性,而洛菲不动杆菌、琼氏不动杆菌、醋酸钙不动杆菌对19种抗菌药物有较好的敏感性。

  • 标签: 不动杆菌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菌株的检验来对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在临床中要先对耐亚胺培南的鲍曼不动杆菌进行分离,细菌鉴定采用法国梅里埃ATB半自动细菌鉴定仪,药敏选用KB纸片法与药敏上机板条相结合,三维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PCR检验方法检测耐药基因,PCR阳性产物进行基因测序。结果通过与基因库的比对可以发现,所选的6株鲍曼不动杆菌大多数是多重耐药菌株,在三维试验中,此类菌株均产生了ESBLs,有4株菌株产生了AmpC酶。在6株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基因型检测中发现有4株AmpC酶阳性,6株均为TEM阳性,4株为PER阳性,4株为OXA-24、VIM、IMP和VEB型等均为阴性,6株OXA-23型均阳性。结论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有OXA-23型碳青霉烯酶基因,OXA-23型碳青霉烯酶是主要耐药机制。

  • 标签: 耐药基因型 OXA-23 型碳青霉烯酶 鲍曼不动杆菌 多重耐药菌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和临床特点。方法将2014年4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1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给予患者常规检查,如血压、体温等,均进行药敏实验,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谱和临床特点,为医生确定治疗方案提供了一定依据。结果本次182例标本中共检出179例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为98.35%,其中痰液最多,占比为74.17%,其次为创伤口分泌物,占比为9.89%。经分析后得知,对阿安培南敏感率为60.21%,头孢哌酮的敏感率为49.71%,哌拉西林的敏感率为36.45%,舒巴坦的敏感率为29.74%。结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存在较强的耐药性,治疗此类病菌所导致的疾病可采用西司他汀、亚胺培南等药物,若患者疾病严重可将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提高临床治疗疗效的目的。

  • 标签: 多重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 特点
  •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病房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控制,预防交叉感染。方法对ICU病房的空气、护理用具、医务人员的手等加强消毒管理。结果通过严格的护理管理可有效控制鲍曼不动杆菌交叉感染。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交叉感染可以控制但每一个环节都应引起重视。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交叉感染 护理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ultidrugresistantacinetobacterbaumannii,MDR-AB)预后相关的影响因素及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空军总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中经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确定感染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年龄(P=0.006),免疫抑制病史(P=0.001),降钙素原(P〈0.001)和乳酸脱氢酶(P=0.033)为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患者的年龄、免疫抑制病史和血清乳酸脱氢酶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子。结论感染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患者的预后差,病死率高,年龄、免疫抑制和血清乳酸脱氢酶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多重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菌 预后 免疫抑制
  • 简介:目的对比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ICU病房鲍曼不动杆菌(ABA)感染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防控该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ABA进行菌株鉴定和体外药敏试验。抗菌药物耐药率及多重耐药的显著性比较用Y。检验。结果353株ABA主要来自痰液(占93.7%),科室分布以ICU和呼吸内科最多(分别占34.8%和35.4%),3月及7~9月为感染高峰期(共占48.7%)。除多黏菌素E耐药率较低外,ABA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在IcU为60.98%~93.5%,非ICU为69.57%~82.17%。ABA在ICU的耐药率普遍高于非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病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A)和广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XDR—ABA)的分离率(分别为91.1%和86.2%),高于非ICU病房(分别为81.7%和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A耐药率高,多重耐药现象严重,以IcU为著;应采取综合措施,延缓和减少耐药ABA的产生和传播。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重症监护病房 抗菌药物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探讨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7年1月~2011年12月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625株,了解其临床感染分布特点及比较其泛耐药菌株检出率的变化情况,并对近两年泛耐药菌株感染者的临床治疗方案及效果进行跟踪。结果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以ICU最占47.84%,其次为肿瘤科;各科室痰液标本分离率最高,其次为各种分泌物标本。并且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检出率不断上升,对CLSI规定的可选15种药物中平均耐药率均超过了50%,其中耐药率最低的亚安培南耐药率从2007年的34.3%上升至72.6%。对随机抽取病历资料显示泛耐药感染者结合营养支持疗法疗效显著优于单纯使用抗生素者。结论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不断增加,广泛性耐药菌株检出率不断上升,改变细菌感染就一定得用抗生素的传统思维模式,进行规范的耐药监测,及时调整并采用多种治疗方案以便有效遏制泛耐药菌株感染者病死率上升是十分必要的。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感染分布 耐药性 治疗方案
  •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内孢蔓不动杆菌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控制方案。方法选取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被本院ICU收入院并在院内发生孢蔓不动杆菌感染的109例患者,收集患者呼吸道痰液标本并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孢蔓不动杆菌感染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创伤、恶性肿瘤,其中以慢性肺部疾病最多见(34人,31.2%);进行过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共85人,占所有感染患者的78%;住院时间大于30天的患者为62人,占56.9%;孢蔓不动杆菌对多重药物耐药,对头孢他啶、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达到100%;仅有头胞哌酮舒巴坦的药物敏感性较好,敏感率为60.6%。结论孢蔓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率高,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首要解决方案。

  • 标签: 重症监护病房 孢蔓不动杆菌 预防及控制
  • 简介:目的探讨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7年4月-2015年4月136例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患者的基础疾病、细菌药敏结果、血培养时的体温、血常规、深静脉置管、治疗及转归。结果136例患者均有至少一项基础疾病,多数基础疾病为恶性血液病、恶性实体肿瘤、创伤、急慢性胰腺炎等。病程中体温正常12例(8.8%),发热119例(87.5.%),低温5例(3.7%);白细胞减少36例(26.5%),中性粒细胞减少28例(20.6%),其中粒细胞缺乏者19例。136例患者所获细菌的药敏结果中对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36.8%),其次为头孢哌酮.舒巴坦(31.6%)、亚胺培南(30.1%)。136例患者中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24株(17.6%),广泛耐药及全耐药77株(56.6%)。48例患者在血培养前有深静脉置管,其中有38例导管血培养鲍曼不动杆菌阳性;血培养阳性后均根据药敏结果选用相应药物治疗,主要有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死亡27例(19.9%),因病情较重而放弃治疗者30例(22.1%),好转79例(58.1%)。结论本次结果显示,基础疾病、深静脉置管及粒细胞缺乏是引起鲍曼不动杆菌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发热是其常见症状及预警信号,且治疗困难、预后较差。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耐药性 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 ICU鲍曼不动杆菌交叉感染的预防护理措施及体会。方法:纳入研究对象来自本院 ICU自 2016年 12月至 2018年 12月收治的鲍曼不动杆菌交叉感染患者 7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原则为主,分对照组( 36例,常规护理)、研究组( 36例,优质护理),比较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住院时间显著比对照组短, P<0.05。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显著比对照组高,P<0.05。 结论:优质护理可有效缩短ICU鲍曼不动杆菌交叉感染 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安全可靠,值得借鉴。

  • 标签: ICU 鲍曼不动杆菌 交叉感染 优质护理
  • 简介:摘要鲍曼不动杆菌(Ab)在环境中分布广泛,该菌具有膜孔蛋白、荚膜多糖、磷脂酶、外膜囊泡和铁摄取等多种毒力因子,且天然耐药及获得性耐药能力显著,产生耐药酶、作用靶点改变、外排泵系统、膜通透性改变、产生生物被膜等多种耐药机制,表现出对环境和抗菌药物的极强适应力。本文对Ab的致病因子、耐药机制进行概述。

  • 标签: 鲍氏不动杆菌 致病因子 机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鲍曼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是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中最常见的专性需氧、无动力、革兰染色阴性的机会性致病菌,它能够在各种条件下生存,并且能在物体表面生存很长时间,能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血流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及神经系统感染等,AB具有强大的获得耐药的能力,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菌株逐年上升,多重耐药甚至全耐药菌株的出现使临床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少之又少,因此研究其流行趋势及抗菌药物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耐药 鲍曼不动杆菌 药物
  • 简介:【摘要】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可导致包括败血症、肺炎、脑膜炎、尿路感染等在内的多种严重感染性疾病。其抗药性问题和治疗困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其全球范围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均较高。本文将从鲍曼不动杆菌的诊断与监测、耐药性、治疗策略与研究进展以及预防和控制策略等方面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进行详细介绍。

  • 标签: 鲍曼不动杆菌 诊断检测 耐药性 治疗策略 控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