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首先,十分感谢各位领导对小小说事业多年的关心和支持.然后,我要感谢宽容的评委,将"第二届小小说金麻雀奖"颁发给我们五个人,面对诸多成就突出的同仁,我们无人敢说"当之无愧".也感谢多年来扶持爱护我们的百花园杂志社的编辑老师和所有为小小说事业默默奉献的园丁们,是他们使我们在业余时间码出的文字超出自娱的范围,为更多的读者所认知.

  • 标签: 力求高雅 品质平民 平民意识
  • 简介:昨天还在罗浮宫沉醉在法国巨幅绘画里,被海一件巨作、每一桩巨事,每一个巨匠所倾倒、所震憾!而今天面对一系列的"玩具",一系列玩具与玩具构成的画面;我却默然,不是震撼,而是感到丝丝的冷漠,但又尤有孩童给家庭带来的点点温热,以及画家的情感流转与观念的变更.——我惊叹绘画作为艺术的形式,在表达人类情感的张力的同时,更领悟到其细诉心迹的入微!

  • 标签: 冷漠感受 喻红玩具 感受喻红
  • 简介:<正>90年代已经经过了近五年的发展历程,它的形态与走向似已日渐清晰。“后新时期”/“新时期”间的差异与断裂已随着市场化与消费化的转型而越来越为人们所深识。文化及对文化进行阐释的“知识”都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这里既有如电视肥皂剧、卡拉OK、MTV、流行小说这样的新的大众文化走向的呈现,也有如“后殖民”及“后现代”的论争这样的高层文化对话的表征,但它们都共同标识着一个巨大的文化的地壳运动的生成。五年来的文化发展进程既是“冷战后”新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多重矛盾的投射,又是我们本土文化的复杂运作的结果。尽管人们对“后新时期”的概念仍存有争议,但似乎任何人都已无意和无法否认一个巨大的文化转型的到来;尽管人们对这一转型进行了种种不同的阐释,但我们已告别了80年代的话语则是广泛的共识。“后新时期”业已成为当下文化阐释的关键代码,成为我们

  • 标签: 新状态 “纯文学” 后新时期 “作者” 90年代文学 表征危机
  • 简介:在广袤的宇宙面前,人是那么渺小而无力,在无限流逝的时间面前,人的生命是那么短暂。人来自何方,去向何方?生命的目的是什么?人在宇宙间的根本处境是什么?短暂的生命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忧患、烦恼与焦虑,生命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意识就是由生命

  • 标签: 庄子 死亡意识 生命意识 悲剧精神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这种深层文化精神在孔子看来,是孔子所理解到的传统深层文化精神的核心,孔子所理解到的深层文化精神的核心的

  • 标签: 孔子文化 承传意识 文化生存
  • 简介: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吴宓作为一种独特而又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化现象,颇受世人关注与议论,纷争聚讼达70余年之久。其间的关节点,至今仍有研究价值。1922年1月到1933年7月吴宓主编《学衡》杂志,高张"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的大旗。在这面旗帜之下,汇聚了一批学贯中西的教授、学者,形成了一个"学衡"派。从那时起,吴宓及"学衡"派,因为体现主流社会意识的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文化运动相牴牾而被认定为封建复古派乃至逐步升级为政治上的反动派。吴宓及"学衡"派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角色形象,也就在一代又一代的后学心目中沉淀下来,直至70年代末期。1978年12

  • 标签: 文化观 使命意识 文化现象 吴宓 传统道德文化 新文化运动
  • 简介:<正>我曾经采访过日本劳工,也曾经采访过对日索赔的慰安妇,我也曾到过日本。珠海事件发生时我在深圳出差顺便到珠海去玩,当时珠海老百姓非常义愤。世界上有3种文化类型,海洋文化、大陆文化和岛国文化,日本是典型的岛国文化。了解与日本有关的事件或者日本,

  • 标签: 大陆文化 海洋文化 文化类型 我在 文化心态 中国女人
  • 简介:鲁迅小说的艺术世界既是卓越的自我使其主观的生命客体化的过程,又是创造主体意识到的人生观——自由精神的激流在作品提供的中国社会生活的河床中奔突、激荡、碰撞、回旋的动人形态。个人、社会、文化三者的稳态结构构成中国传统生活的基本方式,而鲁迅用新的文化(价值)去观察和否定这种稳态结构的过程,便体现为现代人生观与传统的中国生活理想和方式的冲

  • 标签: 鲁迅小说 精神特征 鲁迅思想 《狂人日记》 孤独者 涓生
  • 简介:蒲松龄(1640-1715),是清代伟大的作家.相对于,学界对其诗文曲的研究尚嫌不足,尤其是诗歌,仅留存者就有千余首,"全是他三十岁以后的作品",而且绝大部分都"直抒其感受和体验,一切照实写来"②,是蒲松龄一生生活的真实写照.本文拟就其悼内诗的创作及其中透射的诗人独特心理指向略作分析,以期就正于方家.

  • 标签: 悼意识 悼诗 蒲松龄悼
  • 简介:谁都知道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是中西文化结合的“宁馨儿”,但中西文化在其创作中是怎样结合的,论述却各有不同。我个人认为,郭沫若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现者,而且这种倾向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更趋明朗,带着强烈的历史选择性。同时随着历史的变化,也显出其受“中学”制约的历史特征,带着某些历史局限性。本文就此问题从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中作一考察性的说明。

  • 标签: 历史剧创作 考察性 文学创作 蔡文姬 历史选择 文化结合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三是中国与西方伦理传统中对于社会政治问题的伦理回答,中国传统伦理或儒家伦理的异变问题,传统伦理与现代伦理的冲突与对接问题

  • 标签: 传统伦理 伦理反思 反思问题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1
  • 简介:意识流是诗人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用以展现人物心灵深处,难以把握的非理性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然而在对意识流的探讨和研究中,批评界却往往把非理性化的意识流加以理性化。本文拟以诗人艾略特的诗歌《荒原》和《杰·阿尔弗里德普鲁弗洛克情歌》等为例,揭示出意识流在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矛盾性、对话性特征。

  • 标签: 识流 理性 非理性 矛盾性 模糊性 内心独白
  • 简介:作为一个戏剧编导,他最大的困惑也许不是如何在花样上不断翻新,而是如何去把握当代戏剧观众的审美要求;他们最大的悲哀并不是一出戏引起非议、争论,而是观众和评论界的冷淡、沉默。于是,象企业家们关注市场信息一样,剧作家、导演们也越来越对观众的审美需求给以最多的注意。因为,只有了解观众的审美需求,剧本才容易为观众接受,才容易见好、爆满,而这无疑是剧作家、导演们梦寐以求的好

  • 标签: 当代戏剧 《茶馆》 五子行 李渔 天下第一楼 戏曲理论
  • 简介:<正>毕淑敏以充满阳刚气的《昆仑殇》登上文坛时,她作为女性的创作意识并不为人注意。随着她小说创作的累积,我们发现,毕淑敏小说的“女性意识”,不仅本真地存在,而且具有与女性文学大潮殊调的独特。在她不多而品位较高的小说中,这种本真而独特的“女性意识”无疑是一个强固的支撑点和有力的发散源。她善于以“女性意识”周延对象,又在对象化中完成“女性意识”的定位,从而使得这一“女性意识”既具有强劲的社会覆盖力,又葆有真切的生活确定性。一、“女性意识”的周延毕淑敏说:“我写过昆仑山皑皑的冰雪,我也写很琐碎很细微的家事。金戈铁马,舐犊情深,都在一勺烩了”。细细品味,这“一勺”就“烩”在女性意识的“火候”上。八七年走上文坛的毕淑敏,迄今发表十余个中

  • 标签: “女性意识” 毕淑敏小说 女性文学 昆仑山 经历体验 “母亲”
  • 简介:谈到萧红的小说,我首先想起了茅盾曾在《呼兰河传》序言中所说的一段话:“‘感情’上的一再受伤,使得这位感情富于理智的女诗人,被自己的狭小的私生活的圈子所束缚(而这圈子尽管是她诅咒的,却又拘于惰性,不能毅然决然自拔),

  • 标签: 萧红小说 女性悲剧 女诗人 《呼兰河传》 茅盾 灵魂
  • 简介:天才艺术家卡夫卡如是说到人的原罪,他把人,具体的人,必有一死看作人的原罪。对于鲁迅,我们完全也能作如是观。在这个意义上,向死而生不仅仅是鲁迅的基本存在方式,而且也是鲁迅的基本思想方式。在鲁迅整个的意识世界里,死亡意识是其深层心理中的重要问题,它蕴含着对死的态度和对

  • 标签: 鲁迅 死亡意识 原罪 卡夫卡 人生思想 存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