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9 个结果
  • 简介:水通道蛋白(AQP)是一类能快速转运水的膜整合蛋白,目前发现其在哺乳动物中有13个亚型,不同AQP亚型的分布具有组织、细胞、亚细胞特异性。皮肤上分布的水通道蛋白主要是AQP3。AQP3介导的水、甘油运输对于皮肤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的功能缺陷可导致皮肤干燥、弹性下降和屏障作用减弱等皮肤损伤。

  • 标签: 水通道蛋白3 皮肤屏障 经皮水分流失(TEWL)
  •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26岁。主因右侧头皮多发红色丘疹、结节1年,于2013年2月就诊。患者于1年前(孕12周)发现右耳后出现一米粒大小无痛性红色丘疹,逐渐增大;此后右侧头皮不断出现新发类似皮损,并迅速增大。部分皮损可自行缩小,有时触碰破溃后出血不止。现产后2个月,皮损无明显变化。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局部外伤史,无过敏性疾病及过敏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其父有过敏性鼻炎病史、姑母有哮喘病史。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右侧头皮及中线附近见多发性丘疹、结节,淡红至暗红色,直径0.5~2cm不等,未见融合,表面光滑,质地坚实,无明显压痛,周围皮肤正常。右侧颈部可触及黄豆大淋巴结1枚,无压痛,活动度好,表面皮肤无异常(图1a-1c)。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7.4%(正常值0.5%~5%),血清总IgE125IU/ml(0~100IU/ml)。右侧头皮部位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表皮突消失,真皮内见大量增生的大小不等的血管,管腔不规则,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肿胀,并向腔内凸起;血管周围大量嗜酸粒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图2a-2b)。诊断:嗜酸粒细胞增多性血管淋巴增生。治疗:皮损采用钬激光治疗仪,1.0J脉冲能量,15Hz频率予以切除治疗。考虑患者皮损数量较多以及有自发性皮损缩小病史,因此予切除部分较大皮损,较小皮损未予处理,并嘱患者随访。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自诉无新发皮损,遗留的较小皮损无明显增大,部分皮损自行消退,目前仍在随访中。

  • 标签: 血管淋巴样增生 嗜酸粒细胞增多性 妊娠
  • 简介:报告2例血管淋巴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分别为28岁男性和26岁女性,病程分别为5年和1年,临床表现为主要分布在头面部的紫红色丘疹、结节。组织病理检查均有真皮层血管的增生,增生的血管内皮细胞呈特征性的上皮,可内衬血管腔,突入血管腔内生长,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丰富酸染,1例还可见特征性的空泡。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根据临床及皮肤组织病理,诊断为血管淋巴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标签: 血管淋巴样增生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血管 内皮细胞 病理学
  • 简介:患者男,20岁。头颈部红斑水疱伴乏力不适2d。皮肤科情况:头颈部密集红斑、水疱,部分破裂结痂;胸部、腋窝、腹部及大腿内侧褐色丘疹,上覆灰褐色油腻性结痂。入院诊断'湿疹合并感染,Kaposi水痘疹,疥疮待排?'。疱液检查HSV-Ⅰ-DNA(+);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角化过度、棘层肥厚及松解,可见圆体、谷粒状角化不良,真皮呈慢性炎症性浸润。追问病史,有家族病史。诊断:毛囊角化病并Kaposi水痘疹。

  • 标签: 毛囊角化病 KAPOSI水痘样疹 误诊 家系调查
  • 简介:患者男,58岁。头面部、躯干及四肢红斑、鳞屑伴瘙痒1年。曾误诊为毛发红糠疹并给予治疗无效。3个月前因头部出现浸润性结节,遂再次就诊行皮肤活检、流式细胞及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亲毛囊性蕈肉芽肿。予以干扰素+维A酸胶囊+复方甘草酸苷胶囊+依巴斯汀片+曲氯乳膏方案治疗,治疗过程中行全身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目前病情基本控制,仍在随访中。

  • 标签: 蕈样肉芽肿 病理 免疫组化 治疗 毛发红糠疹 误诊
  • 简介: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在生命科学各个研究领域的深入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皮肤病研究者所接受,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也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皮肤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方法、预后判断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当中,本文就目前蛋白质组学方法在皮肤科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蛋白质组 蛋白质组学 皮肤病
  • 简介:两同胞双大腿内侧出现有色素沉着的硬结,延伸至小腹部。皮肤活检表现为浆细胞脂膜炎,并符合深在性硬斑病的诊断。患者有近亲结婚的家族史,但是其双亲未受累。截至目前,这是第1例伴有硬斑病表现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浆细胞脂膜炎的报道。

  • 标签: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脂膜炎 浆细胞 硬斑病 色素沉着 大腿内侧
  • 简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是一种以迅速广泛的表皮松解剥脱为主要特征的少见而危重的药物皮肤不良反应。目前,该病尚无公认的特异性疗法。静脉免疫球蛋白(IVIG)作为一种颇有前途的新疗法,虽然在有效性及安全性方面尚存争议,但为临床医师提供了较开阔的思路和多样化的选择,有望降低该病病死率。本文将就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静脉免疫球蛋白治疗现状进行一综述。

  • 标签: 表皮坏死松解症 中毒性 静脉免疫球蛋白
  • 简介:高免疫球蛋白E综合征(HIES)是一种罕见的免疫缺陷性疾病,表现为血清IgE水平升高、皮肤湿疹、反复皮肤感染和特征性的肌肉骨骼表现。作者报道2例在本院就诊的患者并回顾当前文献。患者1是一18个月大的非裔美国男孩,伴有复发性葡萄球菌冷脓肿、肺炎和菌血症。该患者皮肤严重湿疹化,最终并发疱疹性湿疹。在选用敏感抗生素环孢素A(5mg/kg)短期治疗全身性感染后,皮炎改善,随后改为长期口服甲氧苄啶一磺胺甲恶唑。患者2是一15岁高加索男孩,长期患有HIES。该患者从3岁开始即维持每周3次注射1干扰素和每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和小剂量氟康唑。

  • 标签: 免疫球蛋白E 文献回顾 综合征 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免疫缺陷性疾病
  • 简介:目的观察“热敷药”对硬皮病小鼠模型I型胶原、Ⅲ型胶原(COL—I、COL—III)含量的影响。方法60只BALB/c小鼠按照随机原则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西药组、小浓度组、中浓度组、大浓度组各10只,采用博莱霉素皮下注射形成硬皮病模型,造模完成后,根据分组分别给予10%、20%、40%“热敷药”药糊及肝素钠软膏外用,1次/d,连续1个月,空白组及模型组不用药。完成后观察各组皮肤组织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皮损COL—I、COL—III蛋白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高、中浓度组硬皮病小鼠模型COL—I、COL—III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差异较显著(P〈0.05);结论“热敷药”具有改善硬皮病小鼠模型皮肤硬化,降低COL—I、COL—III的作用。

  • 标签: 硬皮病 COL—I COL-III 小鼠模型 热敷药
  • 简介:巴西天疱疮(FS),一种地方性落叶型天疱疮(PF),是以抗桥粒核心糖蛋白-1自身抗体阳性为特点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疾病,之前该病主要集中在巴西MatoGrossodoSul的LimaoVerde地区,,在FS患者的血清中亦可检测出抗桥粒核心糖蛋白-3(Dsg3)抗体,为进一步确定该病的血清学、地域分布、临床流行病学特点,作者试图应用ELLSA法检测生活在该地区及非本地人的正常个体的血清中抗Dsg3自身抗体。146例来自Li-maoVerde的正常人中有53例(占36%)检测到抗Dsg3自身抗体,而来自周边地区的140例正常人中只有8例(占6%),检测出的阳性率比例与该高发区域的距离呈现显著性的相关趋势。(P<0.001)。作者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支持FS发病中触发了抗体反应的环境因素很可能就位于该地,也同意来自Brasilia合作研究者所报道的观点,即可能发展为FS的危险人群也可能有发展成地方性寻常性天疱疮的危险。巴西地方性天疱疮患者抗桥粒核心糖蛋白-3抗体检测@Hilario-VargasJ.@DasherD.A.@L.A.Diaz$DepartmentofDermatolo...

  • 标签: 地方性天疱疮 天疱疮患者 巴西地方性
  • 简介:背景:口腔扁平苔藓(OLP)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是以基底层角质形成细胞的凋亡为特征,并由CD8+活化淋巴细胞与基底层细胞表面表达的未知抗原接触而触发。基底膜带(BM)降解,淋巴细胞可移行通过,包括蛋白水解酶中已知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OLP患者活检标本中MMPs系列的表达,以揭示不同OLP临床类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纳入26例确诊为OLP的患者(14例网状型和12例糜烂型),还有7例健康志愿者作为阴性对照。结果: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显示糜烂型扁平苔藓(E-OLP)的所有患者MMPmRNAs表达水平都高于网状型扁平苔藓(R-OLP)。而且,MMP-1和MMP-3可能主要与糜烂型的发展有关。本研究还评估了特异性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TIMPs)。结论:OLP不同的临床表现与MMPmRNA水平显著相关。糜烂型与网状型口腔扁平苔藓基质金属蛋白基因表达@MazzarellaN@FemianoF.@GombosF.@M.Guiliano$DepartmentofExperimentalM...

  • 标签: 口腔扁平苔藓 型口腔 型网状
  • 简介:气球细胞痣在100多年前被首次报道。迄今为止,黑色素细胞的细胞气球变已在多个肿瘤报道中提到,包括黑色素瘤、蓝痣和Spitz痣。这些改变是否代表细胞恶变或增殖改变尚存争议。作者报道1例巨大先天性黑色素细胞痣的增殖性结节中发现细胞气球变。

  • 标签: 黑色素细胞痣 增殖性 先天性 结节 巨大 SPITZ痣
  • 简介:目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PVL1壳蛋白的表达,并进一步分析研究其与宫颈病变的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妇科就诊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529例,所有患者进行薄层液基细胞学检查,同时行宫颈活检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PVL1壳蛋白的表达,并且分析其与不同程度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在慢性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鳞癌中,HPVL1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16%、60.76%、30.98%、16.54%、0%,CINⅠ组与CINⅡ组、CINⅢ组和宫颈鳞癌组的HPVL1壳蛋白阳性表达率之间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NILM、ASCUS、LSIL、HSIL、SCC中,HPVL1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15%、35.29%、63.63%、18.39%、0%,HSIL组与LSIL组的HPVL1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之间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HPVL1壳蛋白的表达随宫颈病变程度的加重而降低,表明HPVL1壳蛋白表达的检测对癌前病变的筛查和预防有着重要意义。

  • 标签: 免疫组织化学法 HPV L1壳蛋白 宫颈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