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线粒体DNA缺失对乳腺癌细胞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溴化乙锭(EB)处理获得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线粒体DNA缺失(rho^0MDA—MB-231)细胞,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改变,胶原凝胶包埋三维立体培养法(CD—DST)对比分析细胞的药物敏感性,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糖蛋白(P—gP)、乳腺癌耐药蛋白(BCRP)的表达。结果与MDA—MB-231细胞比较,rho^0MDA—MB-231细胞线粒体数量增多,嵴消失呈空泡样改变,对化疗药物相对抵抗,P—gP、BCRP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线粒体的损伤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细胞耐药表型的形成。

  • 标签: 线粒体 线粒体DNA 乳腺癌 多药耐药
  • 简介:乳头状瘤病毒感染(Humanpapillomavirus,HPV)是宫颈癌发生的必要因素,u蛋白是HPV的主要衣壳蛋白,是免疫反应攻击HPV病毒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靶位,对HPV感染阶段的判定以及宫颈病变程度和结局的预测有重要意义。本文对HPVL1蛋白的结构作用、相关应用研究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人乳头状瘤病毒 L1蛋白 宫颈病变 预后
  • 简介:2009年3月11日至14曰,在瑞士圣加仑(St.Gallen),第11届St.Gallen国际早期乳腺癌治疗研讨会在众人期待中如期登场。这场两年一次的盛会,云集了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的4000多名肿瘤科医师,其中,中国注册代表人数为155名。与会者通过对两年来的最新研究数据进行整合,最终在早期乳腺癌诊治方面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因此该会也被称为乳腺癌领域的“共识”。

  • 标签: 早期乳腺癌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绒毛膜癌甲氨蝶呤耐药细胞系(JAR/MTX)的杀伤与逆转耐药效应及与甲氨蝶呤(MTX)的协同增效作用。方法根据对JAR/MTX的不同处理分为空白组、DMSO溶媒组、MTX组和丹参酮Ⅱa组。采用HE染色进行显微镜下各组细胞形态学观察;电化学发光法测定药物作用前后各组细胞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免疫组化染色法测定各组细胞热休克蛋白27(HSP27)及谷胱甘肽转移酶(GST-π)表达;MTT法检测丹参酮Ⅱa作用前后半数抑制浓度并计算其逆转耐药倍数。结果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可见细胞核肿胀,核膜皱缩及消失,核分裂象减少及坏死,而MTX组细胞坏死不明显。GST-π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HSP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后HSP27的表达率为20.20%、GST-π的表达率为16.30%,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组药物作用24h后β-hCG为(23.04±11.32)U/L,与空白组[(358.80±19.00)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与MTX配伍作用于JAR/MTX细胞后的逆转耐药倍数为5.3。结论丹参酮Ⅱa对绒毛膜癌耐药细胞株JAR/MTX具有杀伤与逆转耐药的效应,丹参酮Ⅱa可使JAR/MTX细胞HSP27及GST-π的表达明显下调,并且与MTX同时应用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 标签: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 丹参酮Ⅱa 人绒毛膜癌 耐药绒毛膜癌细胞系JAR/MTX
  • 简介: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申的应用及护理效果。方法:从我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接收并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抽取68例进行回顾性:铲析,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行单纯西医护理,观察组行中西医结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老年糖尿病的护理中,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式,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身体状况,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老年糖尿病 中西医结合 护理效果
  • 简介:回城的路上,她心存欢喜地问他:“怎么会与我的亲人相处得那么高兴?”“因为爱上了你,就爱上了你的亲人。”他笑得那么阳光,像一个天真无邪的大男孩。

  • 标签: 亲人 婚姻 家人
  • 简介:目的探究卡铂联合杨梅素对卵巢癌HO-8910PM细胞侵袭、转移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signal-regulatedproteinkinase,ERK)通路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卵巢癌HO-8910PM细胞,以不进行处理的细胞作为正常组,分别用5、20、50μmol/L卡铂,20、40、60mg/L杨梅素以及两者联合处理,MTT法筛选联合处理最佳浓度,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HO-8910PM细胞侵袭能力变化情况,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转移能力,RT-PCR检测HO-8910PM细胞伤害性信息与即刻早期基因c-fos、细胞增殖相关基因反式作用因子激活蛋白c-Jun、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eptidase9,MMP-9)表达,Westernblot检测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1/2)、p-ERK1/2、cfos、c-jun、活化蛋白转录因子-1(activatorprotein-1,AP-1)、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卡铂、杨梅素单独处理时,细胞抑制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卡铂20μmol/L联合杨梅素60mg/L处理细胞时(联合组),细胞抑制率最高为(84.69±14.19)%(P<0.05)。与正常组、卡铂20μmol/L、杨梅素60mg/L组相比,联合组穿膜细胞数量显著降低,迁移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RT-PCR检测结果显示联合组c-fos、c-jun、MMP-9mRNA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卡铂20μmol/L、杨梅素60mg/L处理组(P<0.05)。联合组p-ERK1/2、c-fos、c-jun、AP-1、MMP-9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卡铂20μmol/L、杨梅素60mg/L处理组(P<0.05)。结论卡铂联合杨梅素可明显抑制卵巢癌HO-8910PM细胞侵袭、转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MAPK/ERK通路有关。

  • 标签: 卡铂 杨梅素 卵巢癌HO-8910PM细胞 侵袭、转移 MAPK/ERK
  • 简介:乳腺癌治疗已进入分类治疗的时代。随着对乳腺癌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的深入了解和乳腺癌分子标志的准确检测,对乳腺癌进行分子分型,并根据不同分子表型进行靶向治疗是目前乳腺癌治疗的重要方向。ER、PR、HER-2是临床常用的分子指标,是明确的预后指标和治疗的预测指标。

  • 标签: 乳腺肿瘤 循环肿瘤细胞 HER-2检测
  • 简介:目的分析紫杉醇单药每周方案治疗老年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科于2004年至2007年间收治了33例经病理证实的晚期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年龄65~74岁,中位年龄68岁,复发转移后初治的19例患者为一线治疗组,既往接受其他化疗的14例患者为二线治疗组,两组均接受紫杉醇单药治疗80mg/m^2,第1、8、15天应用,28d为1个周期。应用紫杉醇前常规采用地塞米松、苯海拉明、西咪替丁等抗过敏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Fisher检验比较组间的疗效和生存情况。结果可评价疗效病例33例,总有效率为39%,其中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1例(3%),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12例(36%),稳定(stabledisease,SD)9例(27%)、进展(progressingdisease,PD)11例(33%)。一线治疗组CR1例,PR7例;二线治疗组CR0例,PR5例,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P=0.26)。中位化疗周期为6个,临床受益(CR+PR+SD)22例(67%),中位肿瘤进展时间(TTP)为5.8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OS)是16.1个月。不良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和神经肌肉毒性,毒性反应分级为Ⅰ~Ⅱ度,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老年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单药紫杉醇每周方案疗效是肯定的,耐受性良好,极少引起严重的血液学及非血液学毒性,对于一般情况差的老年患者仍然有效。

  • 标签: 转移性乳腺癌 紫杉醇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白带丸、维生素E乳配合中药洗液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2月门诊收76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给予白带丸、维生素E乳配合中药洗剂,对照组给予甲硝唑片、白带丸口服,10天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观察组治疗率100%,对照组治疗率76.3%。结论:白带丸、维生素E乳配合中药洗剂治疗老年性阴道炎临床效果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中药洗剂 老年性阴道炎 白带丸 维生素E乳
  • 简介:目的对比含铂方案足苗化疗与减量化疗联合榄香烯在老年复发、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5年6月在大连巨科大学附属第一、第二医院诊治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72例老年复发、转移件乳腺浸涧件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纠(37例):顺铂75mg/m^2,分2~3d静脉滴注,联合古西他滨1000mol/m^2或长春瑞滨25mg/m^2,第1、8天静脉滴注,每3周重复;联合组(35例):顺铂60~75mg/m^2,分2~3d静脉滴注,联合吉曲他滨800mg/m^2或长春瑞滨20mg/m^2,第1、8天静脉滴注,每3周重复,同时注射榄乔烯400mg/d,2周为1个疗程。分析2纽患者的近期及远期疗效、不良反虚及生活质量差异:纽削例数比较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牛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和Log-rank法..结果常规纠患者完全缓解((:R)率为10.81%(4/37)、部分缓解(PR)率为37.84%(14/37)、病情稳定(SD)率为24.32%(9/37)、病情进展(PD)率为27.03%(10/37),联合组Ctl率为11.43%(4/35)、Ptl率为34.28%(12/35)、SD卒为22.86%(8/35)、PD卒为31.43%(11/35),2纽差异无统汁学意义(Z=-0.289,P=0.773)。联合绀白细胞减少的发牛率低于常规绀-45.71%(16/35)比70.27%(26/37),Z=-2.025,P=0.043]。消化道不良反应主要足恶心、呕吐,常规组和联合组发生率分别为97.30%(36/37)和80.00%(28/35),差异有统计学意l义(Z=-2.080,P=0.038)。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常规组与联合纽比较,差异均无统汁学意义(曲小板减少:35.14%比20.00%,Z=-1.425,P=0.154;贫而:35.14%比37.14%,Z=-0.066,P=0.947;肝功能损害:29.73%比25.71%,Z=-0.265,P=0.791)、2绀患者生活质苗筹异无统计学意�

  • 标签: 乳腺肿瘤 化学疗法 老年人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检测乳头瘤病毒(HPV)L1壳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宫颈脱落细胞中的表达,以寻求预测CIN的生物学标志物。方法收集2008年12月至2011年8月在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有指征行阴道镜活检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480例,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PVL1壳蛋白的表达。结果480例患者HPVL1壳蛋白的总阳性率为40.2%(193/480),其中正常/慢性宫颈炎、CIN1、CIN2、CIN3和宫颈鳞状细胞癌(SCC)HPVL1壳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0.5%(17/42)、66.2%(131/198)、26.4%(28/106)、17.3%(17/98)和0(0/36)。其中CIN1组、SCC组与正常/慢性宫颈炎组,CIN1组与CIN2/3组,CIN1、CIN2/3组与SCC组HPVLI壳蛋白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HPVL1壳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的阳性表达随病变程度的加重而呈下降趋势,提示其有望成为预测宫颈癌前病变程度的标志物。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L1壳蛋白 宫颈上皮内瘤变 预测 生物学标志物
  • 简介:HER-2具有配体诱导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与表皮生长因子结合后可启动细胞核内相关基因表达,促进细胞增殖[1]。1987年Slamon等[2]对189例乳腺癌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其中30%存在HER-2扩增或过表达,并且,HER-2是有别于肿瘤大小、淋巴结及激素受体外的乳腺癌重要预后因子,是影响乳腺癌患者复发和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 标签: 受体 erb B-2 乳腺肿瘤 肿瘤辅助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敲减BTBD7基因后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运动侵袭能力的变化,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经慢病毒转染shRNA,敲减BTBD7基因表达后的细胞作为实验组(MCF-7-shBTBD7),未进行慢病毒转染的细胞为对照组(MCF-7-vec)。应用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侵袭实验、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等方法来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内MCF-7细胞的侵袭转移以及增殖能力之间的区别,两组试验结果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在此基础上通过肿瘤信号通路筛选芯片筛选出BTBD7作用的下游信号通路,并以Westernblot实验验证这条信号通路是否确实参与其中发挥作用。结果划痕愈合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MCF-7细胞的迁移能力显著降低[24h愈合率:(85.95±5.30)%比(43.38±4.01)%,t=18.108,P〈0.001];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侵袭能力出现明显的差别,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的侵袭能力显著降低(24h细胞计数:152±7比50±8,t=27.378,P〈0.001);MTT实验显示从第4天开始两组细胞增殖能力出现差异,对照组细胞数为(3.17±0.23)×10^4/ml,明显高于实验组的细胞数为(2.58±0.21)×10^4/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89,P〈0.050);第7天对照组的细胞数为(9.57±0.36)×10~4/ml,仍然显著高于实验组的细胞数(7.29±0.37)×10^4/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654,P〈0.050)。通过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检测肿瘤信号通路筛选芯片的结果表明Wnt信号通路的相对荧光强度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09,P〈0.001),Westernblot实验结果同样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c-Myc、MMP-7以及β-catenin的蛋白水平均发生变化。结论BTBD7基因可能通过作用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MCF-7细胞的侵袭转移。

  • 标签: 乳腺肿瘤 同源盒结构域蛋白质类 WNT蛋白质类 肿瘤侵润 肿瘤转移
  • 简介: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联合《中国妇产科临床杂志》社和医学参考报妇产科学频道,共同拟于2012年4月20日至4月22日举办第九届全国子宫颈癌前期病变、子宫颈癌热点研讨暨高峰论坛(国家级继续教育1类学分10分),届时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及卫生部两癌筛查专家组成员就子宫颈癌前期病变、子宫颈癌进行专题讲座与讨论。包括:国内外HPV感染和子宫颈癌流行趋势、不同地域子宫颈癌筛查方法的优化组合、

  • 标签: 宫颈癌前期病变 子宫颈癌 癌热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国家级继续教育
  • 简介:目的探讨第三代杂交捕获技术定量分型(daltonbiohybridcapture3,DH3)检测高危型乳状瘤病毒(humanpapilomavirus,HPV)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DH3和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HC2)检测264例宫颈癌筛查女性宫颈脱落细胞的HPV,同时行TCT检查,TCT结果异常者(≥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细胞)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比较两种方法检测HPV结果的一致性及检出宫颈病变情况。结果264例女性中,HC2法检出HPV阳性者32例(12.12%)。DH3法检出HPV阳性者39例(14.77%),其中HPV16/18阳性患者14例(35.90%)。264例女性中,DH3和HC2检出HPV结果的符合率为94.32%(249/264);15例结果不一致,其中8例的检测值在临界值,排除此8例后再次统计分析,符合率为97.27%(249/256)。264例中TCT异常者10例,阴道镜下宫颈活检LSIL1例、HSIL2例、宫颈癌1例。DH3HPV16/18阳性女性TCT异常及宫颈病变检出率(71.43%,10/14;21.42%,3/14)显著高于HC2HPV阳性检出率(31.25%,10/32;9.38%,3/32)(P〈0.05)。结论DH3与HC2检测高危型HPV符合率高,DH3HPV16/18阳性宫颈病变检出率高,DH3技术可作为临床上宫颈癌初筛的有效手段。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子宫颈癌 筛查 第三代杂交捕获技术定量分型 第二代杂交捕获技术
  • 简介: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重新颁发了《电子出版物出版管理规定》,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的管理随即纳入了法制的轨道。第一本电子版医学杂志创刊虽已5年,但该系列杂志大多还处于新创办阶段。为了促进电子版系列杂志又好又快成长,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华医学会电子版系列杂志编辑学习研讨会于2009年8月19-22日在北京京东宾馆如期举办。来自全国各地承办单位的领导、22个电子版系列杂志的总编、编辑部主任和专职编辑计70多位代表参加了研讨

  • 标签: 中华医学会 医学杂志 电子版 编辑部 质量意识 学习
  • 简介:目的探讨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RECK、TFF2、ERβ的表达及其对疾病的预后作用。方法收集40例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术后标本(癌症组)与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标本(对照组),通过免疫组化检测RECK、TFF2、ERβ的蛋白表达。结果癌症组RECK、TFF2、ERβ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5%、47.5%和40.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5.0%、80.0%和80.0%)(P〈0.05)癌症组组织中RECK、TFF2阳性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和肿瘤复发密切相关(P〈0.05);ERβ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及肿瘤复发无相关性。结论RECK、TFF2和ERβ在老年子宫内膜癌患者中表达各异,与老年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RECK和TFF2对老年子宫内膜癌预后评估具有参考意义。

  • 标签: 子宫内膜癌 RECK TFF2 ER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