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女性更年期焦虑症中采用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以下简称CES疗法)的实际疗效。方法:病例样本经筛选后确定2021年5月至2022年10月内在我院妇科接受诊疗的158名患者为此次调查对象,比较患者运用CES疗法护理前后的HAMA、PSQI、症状评分情况。结果:患者护理后HAMA、PSQI、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结论:护理女性更年期焦虑症中通过CES疗法的运用,不仅安全性高、不适感轻微,且具备良好地疏解患者焦虑情绪的成效,协助患者拥有理想的睡眠质量,临床中具备推广使用的价值。

  • 标签: 经颅微电流刺激疗法 女性 更年期 焦虑症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理护理在麻醉苏醒初期因尿管刺激引起躁动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2022年2月-2023年2月我院麻醉苏醒初期因尿管刺激引起躁动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并分析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躁动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够帮助麻醉苏醒初期因尿管刺激引起躁动患者保持稳定的情绪,尽快适应尿管的存在,降低患者的躁动程度。

  • 标签: 心理护理 麻醉苏醒初期 尿管刺激 躁动
  • 简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现代意义的视网膜复位手术所强调的最佳治疗方案是:更稳妥的一次性视网膜永久复位,更早期的视力提高,更大程度的视功能康复,最少的并发症及最小的手术创伤或不适。这也对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前的护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研究局麻下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患者的视觉体验,

  • 标签: 玻璃体视网膜显微手术 局部麻醉 视觉 视网膜复位手术 最佳治疗方案 生活质量
  • 简介: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减轻小儿静脉滴注刺激性药液致疼痛的效果。方法50例静脉滴注氯化钾的患儿,单日予局部热敷,双日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涂抹,采用面部表情量表评估患儿输液时的疼痛程度。结果两种方法减轻疼痛效果比较,x^2=47.45,P〈0.01。结论减轻小儿静脉滴注刺激性药液引起的疼痛,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涂抹优于热敷法。

  • 标签: 儿童 静脉输液 疼痛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 作者: 杨帆刘向芳苏旭凤
  • 学科: 医药卫生 > 护理学
  • 创建时间:2015-12-22
  • 出处:《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5年第36期
  • 机构:[摘要]总结8例行迷走神经刺激术癫痫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术前监测血药浓度,逐渐停止使用中药及中成药;观察患者发作频次、类型、发作时间等;做好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指导患者掌握有效咳嗽、缓慢吞咽方法;术后积极预防早期癫痫发作;观察切口局部情况;做好用药指导及饮食护理;术后2周开机,行迷走神经刺激治疗,动态观察患者癫痫发作情况及不良反应,指导其掌握手控磁铁的使用方法。本组8例患者均康复出院。
  • 简介:目的:探讨口腔刺激和非营养性吸吮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方法按照简单随机化分组的方法,将122例早产儿随机分为4组,其中非营养性吸吮组28例,在管饲喂养期间,喂养前、喂养后各给予安慰奶嘴吸吮5min,7~8次/d;口腔刺激组29例,在管饲喂养前15min进行12min的口腔刺激,1次/d;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组33例,在管饲喂养之前15min进行12min的口腔刺激和3min的非营养性吸吮,1次/d;对照组32例,接受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喂养护理常规。记录4组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并对4组早产儿的喂养表现进行测定。结果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从管饲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非营养性吸吮组、口腔刺激组和两者联合使用组之间喂养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早产儿喂养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经口喂养时,两者联合使用组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高于对照组,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完全经口喂养时,4组早产儿的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运动干预能够缩短早产儿从开始经口喂养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所需要的时间,能够增加喂养效率,非营养性吸吮和口腔刺激联合使用有助于喂养成效和摄入奶量比的提高。

  • 标签: 早产儿 口腔刺激 非营养性吸吮 经口喂养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杵针刺激足部穴位及反射区对LC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影响。方法:从2020年6月~2021年10月间选出60例LC术患者,并将其按照双盲法划分组别,常规组采取术后常规治疗、护理,而研究组则增加杵针刺激足部穴位及反射区。最终,从两组的胃肠道功能指标、住院时间等数据进行差异对比,分析更有效的干预措施。结果:研究组中首次排气、排便等时间均更短,证明胃肠道恢复更快,P<0.05,且此组住院时间更短P<0.05。结论:针对LC术患者可在其常规的治疗、护理基础上,用杵针刺激足部穴位及相关反射区,效果较好值得运用。

  • 标签: 杵针 胃肠道 足部穴位 反射区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护理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5月~2021年5月间收治的94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47)及对照组(n=47),对照组采取盆底康复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生物反馈电刺激,对比两组患者PFDI-20评分以及Oxford骨盆肌力评分。结果 干预前,两组PFDI-2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干预,两组PFDI-20评分均有所下降,但研究组水平要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Oxford骨盆肌力评分均上升,但研究组水平要明显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生物反馈电刺激 盆底康复护理 盆底功能障碍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术后患者功能恢复、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21年10月到2022年10月间开展本次对比实验。纳入实验样本均是我院行脑出血手术患者(共计80例),所有参与者进行双盲随机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纳入40例患者,将相关数据予以统计分析作为此次研究价值的参考依据。结果:观察组效果较为理想且可实施性能较高,考察各项指标评分均显优,较另一组(P<0.05)实验数据有价值体现。结论: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在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有效实施,其效果优越,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 标签: 康复护理 感知觉 脑出血 功能恢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穴位电刺激联合亚低温治疗仪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护理作用。方法 选择2021年7月~2022年12月在我院收治了80例HIE新生儿,将其随机分试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组别,每组各有40例患儿。对照组接受常规的新生儿护理,而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SDZ-Ⅱ型低频电针治疗仪予穴位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患儿进行相关治疗及护理后的、临床疗效、患儿预后情况和患儿检测指标的恢复时间。结果 两组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试验组97.5%和对照组72.5%,比较结果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方面,两组患儿的情况也存在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试验组的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行为能力和原始反射等运动发育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电刺激联合亚低温治疗仪治疗方法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并降低并发症。

  • 标签: []新生儿 脑缺氧 脑缺血 穴位电刺激 亚低温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在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平衡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患者,实验组常规护理,对照组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状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功能恢复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临床指标显优,p<0.05。结论:对脑出血术后患者提供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可促使患者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提倡。

  • 标签: 脑出血 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在脑出血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平衡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患者,实验组常规护理,对照组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分析两组患者的功能恢复状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功能恢复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临床指标显优,p<0.05。结论:对脑出血术后患者提供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可促使患者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提倡。

  • 标签: 脑出血 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 并发症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出血术后患者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2021年9月--2022年9月期间本院78例脑出血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感知组和常规组各39例。常规组使用常规的康复护理,感知组使用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生活质量。 结果:两组在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都较护理前下降(P<0.05),其中感知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常规组低(P<0.05)。感知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比常规组评分高(P<0.0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实施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感知觉适度刺激 脑出血 功能恢复
  •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冰刺激联合吞咽和摄食训练在意识清醒重症脑外伤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重症脑外伤合并吞咽障碍意识清醒患者74例,将患者入院先后顺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患者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实施吞咽及摄食训练,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冰刺激疗法,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吞咽障碍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吞咽障碍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冰刺激疗法联合吞咽和摄食训练可改善意识清醒重症脑外伤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

  • 标签: 重症脑外伤 吞咽障碍 吞咽训练 早期冰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将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施于脑出血术后患者之疗效。 方法:抽选2020年6月~202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脑出血术后患者开展研究,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参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行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比较功能恢复和并发症。 结果:研究组功能恢复优于参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给予脑出血术后患者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可促进机体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感知觉适度刺激康复护理 功能恢复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家庭参与式联合袋鼠式护理干预对极低及超级出生体质量儿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5例(其中包括3例失访者)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依照入院收治时间,以2017年12月为中间点,分为对照组(19例,家庭式护理)和观察组(23例,家庭参与式护理联合袋鼠式护理)。观察两组干预前后对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临床护理效果的影响。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体质量、头围和身长发育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对照组在肺发育不良、神经发育损害、认知障碍等疾病总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参与式配合袋鼠式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极低及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健康的生长发育,对其肺发育不良、神经发育损害、认知障碍等并发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在临床护理中可以广泛应用。

  • 标签: 极低出生体质量 超低出生体质量 家庭参与式配合袋鼠式护理 新生儿 护理干预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刺激治疗联合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20年7月-2021年6月间在本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进行研究,共计50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则实施刺激治疗联合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社会性活动技能、动性与交往情况以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数均要高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对比度大,统计学有对比意义P<0.05。结论:刺激治疗联合康复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恢复期患者康复效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改善其社会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刺激治疗 康复护理 精神分裂症恢复期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麻醉前进行心理干预对术后麻醉恢复期病人导尿管刺激顺应度适应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20年10月—2021年8月术后的66名麻醉恢复期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的分为两组,一组名为观察组,一组名为实验组,两组患者都在病人上麻醉后,手术前时使用导尿管置管术,但是两组的心理干预时间不同,观察组是在病人进入麻醉恢复室后,麻醉复苏期,病人有感知后进行心理干预,实验组是在麻醉前就进行心理干预。观察不同阶段心理干预对麻醉恢复期病人导尿管刺激顺应度的影响。结果:本文将患者的躁动率以及术后的生活质量作为研究的判定指标,将两组的躁动率分别进行对比,经过结果的对比后发现,实验组的躁动率明显低于低于观察组,并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生活质量上,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观察组患者,并且具有一定的差异性(P

  • 标签: 心理干预 麻醉时间 导尿管刺激 术后恢复
  • 简介: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排列表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1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对照2组采取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和强制性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常规训练方法上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和神经肌肉电刺激。应用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法和日常生活评价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评定3组患者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3组患者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但观察组提高最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强制性运动疗法 神经肌肉电刺激 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