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预防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中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间收治的1022例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中均包含511例患者。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同时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更优,实验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术后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降低术后静脉血栓发病率,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护理干预 骨折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官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7月80例剖官产术产妇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预防组则实施预防性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剖官产术产妇护理满意度;产后恶露总量、子宫收缩程度;干预前后产妇焦虑、抑郁情绪。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出现率。结果预防组剖官产术产妇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预防组很满意32例,比较满意人数7例,不满意1例,满意人数39例,满意度97.50%;对照组很满意13例,比较满意人数17例,不满意10例,满意人数30例,满意度75.00%。干预后预防组焦虑、抑郁情绪31.13±0.13分、32.23±0.56分低于对照组52.76±0.69分、53.41±0.25分,P<0.05。预防组产后恶露总量少于对照组,子宫收缩程度大于对照组,P<0.05,其中,预防组产后恶露总量、子宫收缩程度分别是84.40±2.77ml和2.40±0.57cm,对照组分别是98.42±2.71ml和1.41±0.43cm。预防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总出现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有8例出现,发生率20.00%,预防组有1例出现,发生率2.50%。结论剖官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效果确切,预防性护理模式的开展减轻了产妇焦虑抑郁情绪,有助于促进子宫收缩和减少恶露,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升产妇满意度。

  • 标签: 剖官产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围手术期预防性护理措施,防止和减少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36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发生率、护理干预效果。结果通过围手术期个体化护理干预,236例老年妇科肿瘤患者在术后共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发病率为1.27%,均为早期发现和处理,最终康复出院。结论在围手术期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降低老年妇科肿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 标签: 老年妇科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围手术期 预防性护理
  • 简介:摘要典型急性主动脉夹层病人往往表现为突发的剧烈的胸背部撕裂样疼痛,严重的可出现晕厥、心衰等,而本例却一直以中上腹持续性疼痛为主,伴出汗、憋气、上腹拒按,后期呈左侧弯腰弓背状,表现出急腹症样的症状与体征,故易误诊为重症胰腺炎。

  • 标签: 法医病理学 胸主动脉夹层 重症胰腺炎 疑似
  • 简介: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将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给予不同的干预因素,术后第7天,行双侧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了解DVT形成情况及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中DVT阳性例数分别为3例、7例和12例。近端DVT的发生率分别为3%、12%、28%,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低分子量肝素结合足底和下肢静脉泵法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腿/血液供给 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和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最近我院后循环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出现术后中风患者的临床、影像学资料以及成功预测血管再通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后循环中风患者100例,患者接受支架植入术或者血栓抽吸术。观察并对比患者相关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结果①在预后理想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明显低于预后不良患者,术前行溶栓者明显高于预后不良患者,TICI2b/3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者(P<0.05);②预后理想患者术前进行溶栓处理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间6小时以内优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预后理想穿刺的时间在6小时内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P<0.05);预后理想血管再通时间在6小时内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P<0.01);预后理想患者TICI为2b/3比例明显高于预后不良所占比例(P<0.01);④支架植入术和血栓抽吸术患者平均治疗时间、实施抢救患者所占比例,三个月内mRS得分≤2患者所占比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血管闭塞位置、溶栓处理、支架治疗、血栓吸取、实施急救、发病到穿刺时间均与血管再通情况无相关性(P>0.05)。结论开始进行治疗时间可以作为对后循环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预后的预测因子。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内手术 中风 介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应用有效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就诊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时间顺序,分为护理前组和护理后组,分析护理前后患者护理满意度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对心血管疾病者开展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可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加强了患者护理质量和安全性。结论对于心血管内科重症病患,开展护理风险管理工作,能够降低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提升护理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

  • 标签: 护理风险管理 心血管内科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左卡尼汀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发挥的作用。方法将90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试验与对照,试验组包括474例病患,对照组包括426例病患;利用Revman4.2软件来系统评价左卡尼汀对心血管疾病进行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总共进行了3个RCT试验,通过Meta得出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与左心室收张末期心室容积存在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试验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进行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尚可,但是由于所采取的评价指标对结果的评价有限,因此,应该进行全方位的系统评价和分析。

  • 标签: 左卡尼汀 心血管系统疾病 作用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患者128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并对比防范措施实施前后的护理质量。结果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有很多,包括医院因素、护理人员因素以及患者因素,其中护理人员因素的影响最大,占比57.0%;防范措施实施后,心血管内科的护理质量有明显提高,对比实施前的护理质量评分与护理满意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血管内科护理中不安全因素有很多,应从医院、护理人员以及患者等方面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对策,以切实提升临床护理质量。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护理 不安全因素 防范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探讨心血管疾病临床用药的合理性。方法选取本科室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7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所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探究心血管疾病的用药的合理性。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容易出现用药不合理的为硝酸异山梨酯与尼莫地平。结论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可有效改善因为不合理用药而造成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实施药物剂量和服药时间指导,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合理用药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肝素锂分离胶试管采集临床血液标本,克服常规生化试管,如分离胶促凝试管血液凝固不完全;肝素锂抗凝试管葡萄糖(GLU)降解,钾离子(K+)从红细胞释放等不利于标本保存的缺点。方法分别利用无添加剂真空试管、分离胶促凝试管、肝素锂抗凝试管和肝素锂分离胶试管收集100名志愿者早晨空腹静脉血液,1hr内采用西门子自动生化仪进行常规17项生化指标检测。检测完毕将标本4℃保存6hr,12hr,24hr,48hr和72hr后测定GLU、K+和乳酸脱氢酶(LDH)。结果1hr内四种采血管的17项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比较,除总蛋白(TP)和K+之外无显著差异(P>0.05)。24hr肝素锂分离胶管GLU和K+与其1hr测得结果无显著差异。肝素锂抗凝管和无添加剂真空管结果发生明显变化。48hr后肝素锂分离胶管GLU和K+值与其1hr结果发生变化,但变化幅度小于肝素锂抗凝管和无添加剂真空管。LDH24hr后除分离胶促凝管外其余三种均发生变化。结论肝素锂分离胶试管在保存GLU和K+标本方面比肝素锂抗凝管和无添加剂真空试管具有优势,但与分离胶促凝试管相比仍有不足。但在一定范围内可克服分离胶促凝试管存在的因红细胞凝集而导致的一些问题,可以在临床急诊检测中酌情使用。

  • 标签: 肝素锂分离胶管 分离胶促凝剂管 血液生化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西医联合治疗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效果研究。方法将我院2015年5~9月的100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50例仅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50例则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6.0%(48/50)、80.0%(40/5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中西医联合治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让临床疗效显著提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老年心血管疾病 中西医联合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脑血管病运用神经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50例脑血管病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据其意愿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在术后行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症状(肢体活动、语言、意识、头痛)、查体情况(肌张力分级)及相关并发症(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及心脏情况等)缓解情况的满意程度。结果DSA结果示研究组病患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情况(降低75%以上)优于对照组(降低45%左右)。对照组复发1例,研究组脑血管复发率较低;术后满意度结果示研究组(92.68%)>对照组(44.44%),脑血管病患者更为满意神经介入治疗(P<0.05)。结论神经介入治疗不仅疗效显著,且对病患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积极意义,应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标签: 神经介入治疗 脑血管疾病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在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进一步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进行研究,并提供参考。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6年5月1日至2017年8月1日期间,接受治疗的9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随机分组原则,对参与研究患者分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临床护理模式,而研究组患者则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抑郁情绪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干预前,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研究组患者的抑郁情绪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干预前肢体功能运动评分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脑血管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对患者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降低患者抑郁情绪发生率,促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早期康复护理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对血液净化肾病血管通路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所接受治疗的60例进行血液净化的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应用综合护理。结果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90分以上的占80%,60-90分的占18%,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90分以上的占48%,60-90分的占45%,以及试验组的健康状态;生理机能;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精力状况指标都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对血液净化肾病血管通路有干预作用,对患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并且极大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 标签: 综合护理 血液净化肾病血管通路 干预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灸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2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研究针灸治疗的方法及治疗效果。结果226例老年患者中,采用头针疗法的26例,体针疗法患者34例,水针疗法的29例,针药结合治疗的61例,两种及以上疗法的76例;针灸治疗后患者在智力及生活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改善。结论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可以有效治疗血管性痴呆,提高患者智力及生活能力,不仅减轻患者身体上的痛苦,还减少患者承受的精神折磨,利于病人疾病的治疗及身体的恢复,因此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在临床应用中极为重要。

  • 标签: 针灸 血管性痴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探讨能够提升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效率的主要方法。方法本次研究活动相关资料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期间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诊治的122例心血管疾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则在此基础之上接受缬沙坦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都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收缩压以及舒张压等指标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试验组患者心血管疾病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十分突出,除了可以改善患者心血管基本功能,同时还有助于控制其收缩压以及舒张压,值得推广。

  • 标签: 缬沙坦 治疗 心血管疾病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心血病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为并发症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本院2014年2月至2017年12月入住我院心血管内科300例患者,其中并发肺部感染85人,回顾查看其病历资料,分析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结果3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病例组200例,对照组100例,年龄、COPD、合并心力衰竭、卧床、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是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应用抗菌药物是并发肺部感染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年龄越大、卧床时间越久、住院时间越长、COPD、并发心力衰竭容易诱发肺部感染,合理应用抗菌药物能够预防治疗肺部感染。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并发肺部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予以探讨。方法将198例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随即均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给予常规性护理措施,另一组于前述基础上予以护理风险管理,比较分析组间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与患者满意度。结果相较于常规护理组,风险管理组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更低,且患者满意度显著更高(P<0.05)。结论对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予以护理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护理风险事件,提升护理质量,增强患者满意度。

  • 标签: 心血管内科 重症患者 护理风险管理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焦虑型抑郁症一般是指抑郁症中混杂着焦虑的情绪,表现症状常见类型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等。如果人们长时间的处于焦虑抑郁的状态,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根据近几年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状态的中医论述及临床研究,从而提高了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状态的治疗水平。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状态的研究历史久远,对于疾病原理以及疾病治疗都有较多研究,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心血管疾病焦虑抑郁状态在中医研究中逐渐受到重视。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焦虑抑郁 中医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