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用于高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股骨近端相关骨折患者50例,ASAⅡ~Ⅲ级,年龄75~96岁,将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B组采用常规硬膜外麻醉,记录两组的硬外麻醉麻醉药用量,以及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术后并发症以及镇痛效果。结果A组硬膜外麻醉所需麻醉药用量为(6.5±1.5)ml,明显少于B组的(10.5±2.5)ml(P<0.05)。A组的血流动力学比B组更稳定(P<0.05),术后镇痛也优于B组(P<0.05)。结论髂筋膜阻滞联合硬膜外麻醉,能明显减少硬膜外麻醉的麻药用量,术中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对高龄患者,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推广。

  • 标签: 髂筋膜 超声引导 硬膜外麻醉 高龄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中药熏洗配合康复护理对肱骨近骨折患者术后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肱骨近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两组均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中药熏洗配合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骨折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是否存在畸形愈合、关节功能障碍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情况总有效率(97.83%)明显高于对照组(82.61%),观察组骨折功能恢复总有效率(95.65%)明显优于对照组(80.43%),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6.52%)明显低于对照组(21.7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中药熏洗配合康复护理对肱骨近骨折患者进行术后干预,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中药熏洗 康复护理 肱骨近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侧缝合联合局部应用GM1对外周神经缺损的修复效果,为周围神经长段距离缺损的临床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只将A、B、C组建立右侧腓总神经缺损10mm的动物模型,A组自体神经移植修复(对照组);B组为神经侧缝合修复组;C组为侧缝合联合应用GM1修复组,与B组同样的侧缝合方法缝合。进行大体指标观察及足印分析;术后20周进行电生理、透射电镜、甲苯氨蓝染色、HE染色、检查计算神经轴突数,测定肌湿重、肌肉横截面积比例分析。结果各组缺损远端腓总神经都有一定程度再生,在各个时期的胫神经功能指数无显著差异,A组、C组的大鼠右侧胫前肌复合动作电位、右侧运动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腓总神经功能指数、胫前肌肉湿重及肌细胞横截面积比例、神经轴突数目好于B组,而C组与A组无明显差异。结论1、侧缝合术后局部应用外源性GM1修复组神经再生质量、功能恢复情况和自体神经移植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且结果均优于单纯侧缝合组;2、外源性GM1能够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生长防止骨骼肌萎缩;3、侧缝合联合应用GM1能有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

  • 标签: 神经节苷脂M1 腓总神经 端侧缝合 神经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对肱骨近骨折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肱骨近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骨折三期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8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4.65%,低于对照组1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采用中医骨折三期治疗肱骨近骨折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临床可推广运用。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 中医骨折三期 临床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四长管骨创伤骨折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选取自2015年11月至20106年12月我院收治的四长管骨创伤骨折患者76例,按照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的具体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4.7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优良率78.95%,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方式相比,利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方式对四长管骨创伤骨折进行治疗更加安全有效,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 标签: 四肢长管骨创伤骨折 钢板螺钉内固定 可行性
  •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四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探究护理干预对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2013年4月~2015年10月,我院对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四长管状骨骨折患者进行了研究,共选取8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A、B两组各44例,A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结果B组总有效率95.45%高于A组79.55%,差异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四长管状骨骨折的患者使用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护理干预 四肢长管状骨骨折 骨外固定支架
  • 简介:摘要目的引起临床医师对抗生素所致双硫仑反应的重视。方法对我科收治的26例双硫仑反应患者的起因、临床表现、急救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中男性占比例较高,根据典型表现明确诊断后进行吸氧、补液、扩容纠正休克、静推地塞米松、纳洛酮等综合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应用抗生素期间及停药后至少一周内应避免饮酒或应用含乙醇的制品,以防出现双硫仑反应。

  • 标签: 双硫仑反应 抗生素 酒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腹外型韧带纤维瘤病例分析及MR表现,以提高对腹外型韧带纤维瘤的诊断水平。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腹外型韧带纤维瘤患者20例,20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学分析证实为韧带纤维瘤,观察其MR表现,将MR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20例腹外型韧带纤维瘤,18例病灶位于软组织内,2例位于骨骼,多数肿瘤呈浸润性生长,细胞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少数为类圆状或分叶状,边界较为清晰,病理显示肿瘤包膜不明显,细胞形状主要为长梭形,多数为纤维母细胞,细胞间质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增生,部分间质可见丰富的毛细血管,无明显异型性,核分裂少见,呈侵袭性生长。MR检查结果显示信号不均匀,在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不均匀的等高信号,增强扫描后早期为不均匀的明显强化,病灶内T2WI及T1WI低信号区无强化。结论腹外型韧带纤维瘤术是一种临床比较少见的中间型纤维瘤,其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将术前MRI结果作为诊断依据并判断预后。

  • 标签: 病理分析 腹外型韧带样纤维瘤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加长股骨近防旋髓内钉(PFNA)和股骨近锁定钢板(LPFP)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11月40例股骨粗隆下骨折患者,其中25例采用加长PFNA内固定,15例采用LPFP内固定,比较两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以及术后平均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加长PFNA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均较LPFP组少(P<0.05),加长PFNA组的术后愈合时间较LPFP组短(P<0.05),加长PFNA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较LPFP组高(P<0.05)。结论加长股骨近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的特点,应作为临床首选手术方法。

  • 标签: 股骨粗隆下骨折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股骨近端锁定板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不同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四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对比研究。方法从2015年4月—2018年1月期间选取30例患者分为两组,参考组采用动力加压钢板作为植入物,实验组采取带锁髓内钉作为植入物,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所用用时均短于参考组(P<0.05);在治疗总有效率上实验组)高于参考组(P<0.05);参考组的不良反应情况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采取带锁髓内钉作为植入物进行固定手术治疗四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提高临床疗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 标签: 带锁髓内钉 动力加压钢板 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
  • 简介:摘要为研发精神科保护性约束带,提高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病区于2017年1月—2018年2月开展了课题达成型品管圈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

  • 标签: 品管圈活动 精神科 四肢 约束带 重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持续负压吸引技术对严重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保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严重感染糖尿病足患者110例,采取数字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持续负压吸引技术治疗,比较两组对患者保的作用价值。结果观察组保率85.4%,对照组保率63.64%,观察组患者保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死亡率0.00%,对照组死亡率5.45%,两组患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负压吸引技术对严重感染的糖尿病足患者保的临床价值较高,较常规治疗可提高保率。

  • 标签: 持续负压吸引技术 严重感染 糖尿病足 保肢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两组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比较不同护理方案的临床效果,探究良位摆放的临床效果特点。方法从来我院诊治的2015年1月—2018年1月的脑梗死偏瘫患者中随机抽取30例,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61~69岁,平均年龄为64±2.75岁,病程1~12个月,平均病程4.23±2.37个月。随机分为对照组15例,常规护理;治疗组15例,进行良位摆放护理。结果两组治疗后MBI、FMA评分平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治疗前和后的MBI、FMA评分平均水平治疗后高于治疗前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对照组高于治疗组。结论良位摆放在脑梗死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可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偏瘫后的生活自理功能和运动功能,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脑梗死 偏瘫 良肢位摆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形电切术在治疗宫颈上皮内瘤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11月于我院治疗的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65例,所有患者应用环形电切术切除子宫颈病灶切除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未使用麻醉药,手术时间3~12min,术中出血量3~45mL,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3例患者术后2周出血1次,出血量约20mL,给予云南白药及纱布压迫止血,24h后取出,未再发生出血,1例患者发生宫颈粘连,经宫颈扩宫棒扩张后治愈。未出现感染者。结论宫颈环形电切术不仅可以治疗宫颈疾病,保留生育功能,而且对宫颈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方面具有临床使用价值,避免盲目活检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 标签: 宫颈癌 子宫颈环形电切术 上皮内瘤变 应用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抗生素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猩红热皮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猩红热皮疹患者92例,按就诊先后顺序不同分为行抗生素治疗对照组(n=46)与行抗生素联合甲基强的松龙治疗实验组(n=46),对比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猩红热皮疹上,在常规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甲基强的松龙可明显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加快患者临床症状的消退,且用药安全可靠。

  • 标签: 抗生素 甲基强的松龙 猩红热样皮疹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膜透析患者腰围长度与动脉粥硬化发生率相关性。方法选择50名腹透患者。动脉粥硬化评估采用颈动脉内膜厚度作为测量指标。测量并计算人体指标,包括年龄,身高,体重,BMI和腰围。对两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0例腹透患者平均腰围为93.9±1.7cm;颈动脉内膜平均厚度0.70±0.02mm,腹透患者组腰围与颈动脉内膜厚度呈正相关(P<0.001)。结论腹透患者腰围与颈动脉内膜厚度明显相关。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膜厚度 腹膜透析 腰围
  • 简介:摘要研究洋甘菊提取物对动脉粥硬化的防治作用。实验通过高脂饲料建立大鼠AS模型来探究洋甘菊提取物对AS小鼠是否具有保护作用。对洋甘菊中黄酮、萜类等化合物进行提取,从洋甘菊的乙醇提取物(95%)中分离得到2个黄酮类化合物,其结构被确定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Ⅰ)和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Ⅱ)1,测定此类化合物对甘油三酯以及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洋甘菊提取物有降低血脂含量的作用,表明洋甘菊提取物有抗动脉粥硬化的作用。

  • 标签: 洋甘菊 动脉粥样硬化 防治作用
  • 简介:(潞安集团总医院山西长治046204)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硬化的发生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梗死临床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90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的相关数据的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75.5%,对照组的检出率为45%;颈总动脉分叉处发生率最高65.8%;软斑和混合斑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高频超声能有效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颈动脉粥斑块与脑梗死关系密切,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的判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 标签: 脑梗死 动脉硬化斑块 颈动脉超声 中图分类号R445.1 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