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4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对急诊科护士在使用急救仪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有急救仪器清洁消毒不及时;急救仪器检修不及时;急救仪器未得到有效的培训;护士责任心不够强等。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对策建立完善的仪器管理制度;及时、定时进行培训,提升操作仪器能力;加强护士思想教育和风险意识;总结使用仪器的注意事项。以确保抢救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进而保证了护士在抢救患者时能够合理的使用仪器,提升护士抢救病人的规范性、合理性和及时性,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抢救仪器 管理 抢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殊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急诊科收治的危重患者110例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实施特殊急诊护理流程进行分组,护理A组(常规急诊护理流程措施)55例和护理B组(特殊急诊护理流程措施)55例。结果护理B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率、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患者满意度均优于护理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特殊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可以明显的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住院时间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特殊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 抢救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给予全程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所收治的90例急诊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全程组和单一组,各组患者分别为45例。全程组采取全程护理干预,单一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全程组和单一组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全程组的抢救成功率43例(95.56%)显著高于单一组34例(75.56%),全程组的护理满意度42例(93.33%)显著低于单一组35例(77.78%),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诊危重患者采取全程护理干预,能够提高抢救成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

  • 标签: 全程护理 急诊危重患者 抢救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护理在急诊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急诊抢救的危重患者212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212例危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6例),对照组(106例),对观察组使用全程护理方法,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将对照组和观察组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86.79%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74.53%,两组差异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程度89.62%高于对照组患者家属满意度79.25%,两组差异比较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全程护理的方法对急诊危重患者进行抢救可以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并且患者家属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和使用。

  • 标签: 全程护理 急诊 危重患者 抢救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电击复律抢救急诊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急诊心律失常救治患者80例,均给予药物治疗,无效后给予电击复律抢救治疗,对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成功救治48例,成功比例为(60.00%),其中32例救治无效死亡,死亡比例为(40.00%)。结论对于急诊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电击复律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增加患者成功救治比例,对药物治疗无效的心律失常患者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 标签: 电击 急诊 心律失常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抢救过程中使用急诊护理路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4月-2016年4月间收治的84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分成两组,即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42例采用急诊护理路径,对比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抢救时间、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和住院时间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率为4.76%,对护理服务满意度为97.50%,对照组依次为11.90%、85.71%,χ2=3.403,χ2=4.375;观察组患者抢救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MI患者抢救中采用急诊护理路径能够显著提升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认可度,缩短抢救耗时和加快恢复速度,因此值得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路径 成功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抢救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2017年8月我院所收治的8例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4例)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观察组,4例)在心率(HR)、呼吸频率(RR)、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等方面的差异性。结果对照组在接受治疗4h后RR与PaO2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治疗4h后在HR、RR、PaO2、PaCO2等方面均改善明显,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治疗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时,可考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用机械通气辅助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HR、RR、PaO2、PaCO2等指标,临床疗效显著,可予以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症哮喘 呼吸衰竭 急诊抢救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就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和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各98例。对比两组接诊时间、抢救准备时间、总急救时间、抢救成功率、院内再PCI、院内AMI复发、住院时间、急诊球囊扩张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接诊时间、抢救准备时间和总急救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院内再PCI、院内AMI复发、住院时间和急诊球囊扩张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中应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可显著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患者预后较好,且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抢救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于急性心梗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收治的88例急性心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进行护理,观察组则采用优化后的急诊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在分诊的评估时间、抢救所需时间以及心梗复发率等方面的数据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急性心梗患者进行抢救时,采用优化的急诊护理流程可有效缩短抢救时间和分诊的评估时间,在降低心梗复发几率的同时,提升抢救成功的几率,在临床中具有广泛推广的价值。

  • 标签: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心梗 抢救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纳洛酮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抢救中的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140例急诊危重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每组7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急救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并对两组的治疗前后病情程度以及救治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救治成功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前抢救中给予纳洛酮对于提高救治成功率以及降低死亡率有着明显的作用,因此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使用。

  • 标签: 纳洛酮 急诊危重患者 院前抢救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小儿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抢救和护理方法。方法将湖北省潜江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8例小儿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患儿分为44例观察组和44例对照组,在抢救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则是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比较两组退热时间、住院时间、惊厥复发率以及优良率。结果观察组优良率(93.2%)高于对照组(77.3%),而退热时间(2.2±1.3)d、住院时间(3.9±1.3)d短于对照组(4.36±1.23)d、(6.7±2.9)d,惊厥复发率(6.82%)低于对照组(22.73%),且P<0.05。结论针对小儿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在抢救成功后给予优质护理干预,疗效显著,退热快,惊厥复发率少,值得在临床上作推广。

  • 标签: 小儿 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 抢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脏介入术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抢救与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心脏介入术治疗的心脏病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划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2例,对照组22例,分别接受心脏介入术的优质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例数、并发急性心脏压塞例数和血压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0例,心脏压塞2例,收缩压79.4±1.2mmHg,舒张压38.4±1.7mmHg;对照组患者死亡1例,心脏压塞8例,收缩压64.5±1.6mmHg,舒张压32.7±1.3mmHg;观察组心脏压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血压水平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在心脏介入术并发急性心脏压塞的抢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患者心脏压塞发病率更低,血压水平更稳定。

  • 标签: 心脏介入术 急性心脏压塞 抢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针对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效果进行观察与讨论。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新生儿重度窒息的50例婴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为未采用综合技术抢救护理的新生儿进行参照,观察组为实施综合技术进行抢救的新生儿,并对比抢救和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患儿的Apger评分为(8.35±2.74)分,对照组则为(5.88±1.68)分,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的发生率为23.3%,对照组则为4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除此之外,观察组的抢救成功率为96.7%,对照组则为75%,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需要医护人员实施综合技术,在了解病因、熟练处理方式的基础上,更快、更好的帮助患儿改善临床情况,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 标签: 新生儿 重度窒息 抢救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抢救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抢救的1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抢救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与常规抢救抢救组在常规抢救的同时,给与5%葡萄糖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20ml单独一路静脉滴注;对比抢救前后两组GCS评分、抢救成功率、血肿扩大率、病死率及意识转清醒率的变化。结果抢救后,抢救组患者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抢救组患者的病死率及血肿扩大率明显降低,而抢救成功率及意识转清醒率明显升高。结论醒脑静注射液用于抢救高血压脑出血,能提高患者的GCS评分,降低病死率,提高抢救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醒脑静注射液 高血压脑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舒适护理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抢救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10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舒适护理,对比两组在采用不同护理措施后的MESSS评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性缺损评分下降程度以及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抢救中实施舒适护理,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和满意度。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舒适护理 抢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急诊绿色通道在急诊抢救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年2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多发伤患者48例为对照组,行常规抢救程序。选取2015年2月到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后收治的多发伤患者研究组48例,给予绿色通道抢救程序,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以及死亡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急诊抢救室危重症患者过程中,绿色通道的实施,能够有效促进抢救成功率的提高,并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急诊绿色通道 急诊抢救室 多发伤 抢救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药物中毒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血液灌流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于2012-2016年间救治的42例药物中毒患者作为对象,接受常规综合救治的21例作为对照组,接受血液灌流技术救治的21例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救治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救治总有效率分别为76.19%、95.24%,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昏迷、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药物中毒患者抢救过程中应用血液灌流技术,可有效促进临床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 标签: 药物中毒 血液灌流技术 抢救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小儿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的急诊抢救及护理干预研究。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72例小儿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患儿,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均给予两组患儿急诊抢救措施,其中采用常规护理的是对照组,采用针对性护理的是观察组。在结束治疗之后,对比两组患儿惊厥复发率、住院时间、退热时间。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儿的惊厥复发率显著性较低,而住院时间、退热时间显著性更快更短,因此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针对小儿呼吸道感染致高热惊厥患儿,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治疗,可加快患儿康复速度,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儿生活质量,可预防惊厥复发,住院及退热时间较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急诊抢救 护理干预 小儿呼吸道感染 高热惊厥
  • 简介:摘要目的正确理解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的变化要点,规范院前急救中针对海水淹溺患者医护心肺复苏流程,强调医护默契配合,使淹溺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方法结合院前抢救医护人员少,携带仪器有限等情况,制定心肺复苏流程,医护配合演练,达到熟练掌握,准确实施的目的。结论医护熟练配合,抢救工作有序开展,有效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 标签: 院前急救 海水淹溺 心肺复苏流程 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