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如何采用品管圈提高胸部术后患者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依从性。方法成立品管圈,确立品管圈活动主题,并对主题进行了四个过程、十大步骤的持续质量改进。结果开胸术后患者患侧上肢功能锻炼的依从性由改善前55.0%提高到94.6%,超越了目标值86%,目标达成率127.7%,进步率72%,圈能力有明显提升。结论品管圈在提高胸部术后患者患侧上肢功能锻炼依从性中具有明显的持续质量改进作用。

  • 标签: 品管圈 胸部手术 功能锻炼 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舒适护理模式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痉挛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硬膜外麻醉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分配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30例/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舒适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术后膀胱痉挛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与对照组的26.67%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对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获得理想的护理效果,一方面可减少患者术后膀胱痉挛的发生次数,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另一方面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舒适护理模式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 膀胱痉挛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不同时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采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实际效果加以分析。方法在本院于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接收的该类患者中任选100例,对照组的患者50例,以常规方式进行治疗。另50例则辅以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治疗4周,为观察组。针对护理效果间差异加以对比。结果从治疗的两周以后,综合能力评分观察组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不同时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障碍可以通过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得到有效的降低,拥有较大的推行和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同时期脑卒中偏瘫患者 上肢功能障碍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塑形技术对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方法选取恢复期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3组,各20例。A组采用塑形技术+行为技术+限制技术,B组采用塑形技术+限制技术,C组采用作业疗法+限制技术。结果而在三组的MAL指数对比中,A组治疗后6个月以及12个月的MAL指数,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的MAL指数对比却不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采用单独的塑性技术和强化作业疗法中发现,两组的康复疗效具有共同的效果;而A组采用塑形技术联合行为技术的方法,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疗效。因此,在康复治疗中的行为因素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 脑卒中 上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颅内动脑瘤夹闭术后预防CVS的应用。方法依据循证医学理念,总结归纳颅内动脑瘤夹闭术后预防CVS的集束化护理措施,运用于2014年10月~2016年6月在本科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25例患者。结果25例患者术后出现2例CVS,经积极治疗后1例恢复良好,1例持续昏迷自动出院。结论集束化护理措施在颅内动脑瘤夹闭术后的应用,可有效预防CVS的发生。

  • 标签: 集束化护理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本实验课题主要探究使用盐酸氟桂利嗪治疗脑血管痉挛性头痛的有效性。方法本次研究范围限定在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确诊为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使用盐酸氟桂利嗪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有效性。结果80例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患者经过治疗后,临床治愈的患者占44例,临床效果显效的患者占15例,临床效果有效的患者占18例,临床无效的患者为3例,临床效果的总有效率为96.25%。结论盐酸氟桂利嗪治疗于脑血管痉挛性头痛治疗疗效有显著的效果,在临床上值得推广。

  • 标签: 脑血管痉挛性头痛 盐酸氟桂利嗪 有效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和常规臂丛神经阻滞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和质量。方法将上肢择期手术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a组采用神经刺激器辅助定位;b组采用常规异感定位,局麻药为0.375%罗听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观察记录两组患儿术前(S1)、手术切皮时(S2)、手术开始30min(S3)各时点心率、血压及SPO2,并记录两组患儿氯胺酮用量及术后疼痛出现时间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患儿术中心率、血压及Spo2较b组稳定,氯胺酮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疼痛发生时间较b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下臂丛神经阻滞可为小儿上肢手术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可减少麻醉药用量,提高患儿术后苏醒质量。

  • 标签: 神经刺激器 臂丛神经阻滞 罗哌卡因 小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步态指导下核心稳定性训练对痉挛性脑瘫患者步态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来我院进行痉挛性脑瘫治疗的60例患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给予三维步态指导下的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进行三维步态指导下核心稳定性训练,比较两组患者训练后的运动参数评分。结果而观察组患者的三维步态系统评价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痉挛性脑瘫患儿在三维步态指导下接受核心稳定性训练,其有助于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步态和下肢运动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三维步态 核心稳定性训练 痉挛性脑瘫 步态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治疗中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西药与常规运动疗法的临床疗效,为脑卒中后偏瘫痉挛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220例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n=110)及实验组(n=110),对照组采用巴氯芬和常规运动疗法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与SF-36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1.8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8%(P<0.05);实验组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脑卒中后偏瘫痉挛治疗中,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联合西药与常规运动疗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标签: 脑卒中后偏瘫痉挛 虚拟现实技术 常规运动疗法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性痉挛性睑内翻采用眼轮匝肌移位固定术治疗临床疗效。方法收取本次研究老年性痉挛性睑内翻患者50例,时间为2014年4月9日至2017年11月16日,后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实施眼轮匝肌移位固定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和复发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0.05。观察组患者复发率4.00%,低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老年性痉挛性睑内翻采用眼轮匝肌移位固定术治疗效果显著,且复发率较低,值得研究。

  • 标签: 老年性痉挛性睑内翻 眼轮匝肌移位固定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静脉滴注尼莫地平和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在我院选择100例住院治疗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进行研究,将入组患者在知情同意基础上,按照给药途径分为静滴组和口服组,每组50例。静滴组患者给予24h持续静脉滴注尼莫地平注射液进行治疗,口服组患者给予口服尼莫地平片进行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CA血流速度均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静滴组患者MCA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程度略优于口服组,但P>0.05二者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均得到了显著改善,P<0.05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静滴组患者NIHSS评分改善情况程度略优于口服组,但P>0.05二者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除静滴组1例患者发生一过性面部发红、恶心、血压≤90/60mmHg不良反应,其余患者均未见任何不良反应。结论不管是静脉滴注尼莫地平还是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均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尼莫地平 静脉滴注 口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于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应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临床价值。方法根据乱数表法择取2017年1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30例行上肢骨折手术老年患者展开对比实验。予以对照组传统针刺异感法,实验组则采取超声引导法。对比二者麻醉效果。结果实验组麻醉完成时长、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其持续时长等各项临床参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P<0.05)。结论于重症老年患者上肢骨折手术麻醉中应用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超声引导)可有效缩短麻醉时长和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延长神经阻滞持续时长。

  • 标签: 锁骨 臂丛神经阻滞 老年 上肢骨折 麻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夹闭和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从2014年12月起到2015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所有颅内动脉瘤伴蛛网膜下腔出血中选取其中的9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实验研究对象,排除复发性动脉瘤二次治疗患者、孕产妇伴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及传染性疾病患者,两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介入动脉瘤栓塞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从两组患者术后1天、3天、7天和14天的脑血管痉挛发生情况来看,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四个时间段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和开颅夹闭手术比较,采用介入动脉瘤栓塞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开颅夹闭手术 介入动脉瘤栓塞手术 脑血管痉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维拉帕米和尼莫地平灌注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4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维拉帕米和尼莫地平灌注治疗,对照组采用维拉帕米灌注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7d后MCAVp、IL-6、TNF-α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拉帕米和尼莫地平灌注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有显著治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依托咪酯、丙泊酚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行无抽搐电痉挛治疗(MECT)脑电发作时间、心血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62例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8月-2017年9月接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依据随机平均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1例,将接受依托咪酯的患者纳入到研究组A中,将接受丙泊酚治疗的患者纳入到研究组B中,对两组治疗前后心血以及发作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在心率方面,治疗前,两组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显著高于研究组B,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在血压方面,治疗前后,两组均无明显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在脑电发作时间和抑制指数方面,研究组A显著低于研究组B,差异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反应方面,丙泊酚显著优于依托咪酯,在脑电发作时间方面,依托咪酯显著优于丙泊酚,其安全性更高。

  • 标签: 无抽搐电痉挛 丙泊酚 依托咪酯 精神分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