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稳心颗粒联合前列地尔对STEMI急诊PCI术后氧化应激方面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19年12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行急诊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稳心颗粒组、前列地尔组、稳心颗粒+前列地尔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稳心颗粒组术后给予稳心颗粒3次/天;前列地尔组在PCI术前30 min给予前列地尔10 μg+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治疗3 d;联合治疗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稳心颗粒和前列地尔;比较四组患者化验术后24h、72h、7天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 四组患者术后24h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总抗氧化能力无明显差异,稳心颗粒+前列地尔组在术后72h、7天相对于其余各组SOD活性、T-AOC水平明显增加、MDA含量明显下降(P

  • 标签:  心律失常,心性 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介入术,经皮 前列地尔 稳心颗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全身麻醉手术患者应用心理护理临床路径模式展开干预,对心理应激反应程度的减轻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在2020年8月至2021年4月我院全身麻醉患者90例,随机分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重视心理护理临床路径模式的实施,就心理应激反应指标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所抽取患者麻醉前30min的心率、收缩压与入院时比较无差异(P>0.05),对照组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经对护理满意度评估,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心理护理 全身麻醉 临床路径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对术后应激反应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我院2018年4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腹腔镜手术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各组均为60例病患,两组患者均开展腹腔镜围术期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给予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术后应激反应与康复效果进行评定比较。结果: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GSH-PX、SOD等氧化应激指标均显著升高,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腹腔镜手术患者实施快速康复外科护理能够有效改善术后应激反应,降低围术期并发症风险,促进患者康复,应用效果较为突出,值得推广。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 术后应激反应 康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慢性盆腔炎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应激干预的临床价值进行观察。方法:随机截取我院2021年6月-2022年6月期间收治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18例,使用单盲法将其平均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59例。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心理护理应激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改善情况。结果:通过对比两组的实验结果,实验组的不良情绪改善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结论:慢性盆腔炎患者接受心理护理应激干预临床效果确切,临床推广价值理想。

  • 标签: 慢性盆腔炎 心理护理 不良情绪改善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对下肢骨折患者应用沟通性舒适护理对其生理应激与不良情绪影响。方法:抽选我院2022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76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开展沟通性舒适护理,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对比两组生理应激疼痛度与不良情绪评分。结果:护理结束后,观察组VAS评分,SDS评分,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下肢骨折患者诊疗过程中应用沟通性舒适护理,能显著增强护理疗效,有效控制患者不良情绪,减轻患者痛苦,提升护理质量,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沟通性舒适护理 下肢骨折 生理应激 不良情绪 疼痛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坐骨神经与股神经阻滞用于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摘选2019年9月-2020年9月期间,于我院接受骨科手术的60例患者,选随机抽取30例作为A组,仅以神经刺激仪引导开展坐骨神经与股神经阻滞,其余30例则作为B组,以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联合进行神经阻滞,对比2组临床结果。结果:对比2组的神经阻滞成功率,显示B组高于A组,P<0.05;对比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显示B组均优于A组,P<0.05;对比术后2h、12h以及24h的VAS评分,均显示B组低于A组,P<0.05。结论:骨科手术中,以超声与神经刺激仪引导联合开展坐骨神经与股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更佳,建议临床对此方案进行推广运用。

  • 标签: 超声 神经刺激仪引导 坐骨神经 股神经 神经阻滞 骨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隔药灸所用苗药的不同特性对模型家兔穴位部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探索苗药隔药灸治疗时,其辛热特性对穴位的刺激作用。方法:卵蛋白法制备类风湿性关节炎家兔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艾灸组、辛热苗药-三百棒组、辛热苗药-白条松组、平性-青风藤组、寒性-三加皮组,空白组只造模不干预,艾灸组采用直接灸的治疗方式,药物组隔药灸治疗,ELISA、PCR方法检测穴位刺激相关神经递质——SP(P物质)、CGRP(穴位局部降钙素相关蛋白肽)含量,比较穴位刺激作用强度。结果:ELISA检测表明,与平性药青风藤、寒性药三加皮相比,辛热苗药三百棒、白条松作为隔药灸用药促进穴位部位SP、CGRP更具显著性(P

  • 标签: 辛热苗药 隔药灸 穴位贮库效应 类风湿关节炎家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多种康复治疗的实际临床价值。方法:实验对象抽取我院50例脑卒中病例,收治时间均位于2020年7月至2021年9月时间段内,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观察组25例),分别进行常规治疗与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多种康复治疗。记录并分析两组治疗效果。结果:干预后的FOIS分级,观察组等级提高幅度更大,1-3级比例低于对照组,统计值(P<0.05);干预后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测评,观察组的下降程度更大,Ⅲ级-Ⅴ级比例低于对照组,统计值(P<0.05)。 结论:对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采用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多种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吞咽能力。

  • 标签: 经颅直流电刺激 康复治疗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采取经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治疗的效果。方法:从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抽选8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有患者44例,接受经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疗法治疗,对照组有患者44例,接受经生物反馈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FIQ-7评分、IIQ-7评分、盆底肌力评分、24h尿垫重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PFIQ-7评分、IIQ-7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力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4h尿垫重量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776、3.754、4.238、5.519,P

  • 标签: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经生物反馈 电刺激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骶神经磁刺激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女性慢性盆腔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女性慢性盆腔痛患者中抽选10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例数为50例,接受骶神经磁刺激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患者例数为50例,接受生物反馈的盆底肌康复训练,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前静息平均肌电值、后静息平均肌电值、快肌最大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患者前静息平均肌电值、后静息平均肌电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快肌最大肌电值、慢肌平均肌电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女性慢性盆腔痛患者中采取骶神经磁刺激联合盆底肌康复训练治疗可以很好的改善患者的盆腔疼痛情况,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骶神经磁刺激 盆底肌康复训练 慢性盆腔痛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产后轻中度膀胱脱垂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武鸣医院产科2023年7月至2024年1月产后42天确诊的产后轻度和中度膀胱脱垂患者80例为对象,随机分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治疗组(观察组)和盆底康复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机子原编程方案,神经肌肉治疗仪仅连接盆底肌肉治疗头置于阴道内进行仿生物电刺激加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自行改良编程方案,神经肌肉治疗仪不仅能连接盆底肌肉治疗头置于阴道内进行仿生物电刺激加生物反馈治疗,还可同时增加6片5厘米×9厘米电极片贴在选取的穴位上连接神经肌肉治疗仪进行电刺激,经皮穴位电刺激选取曲骨穴、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神阙穴、足三里、八髎穴、会阳穴,运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模仿中医针灸及中医经络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产后膀胱脱垂。治疗6周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盆底肌肌力、脱垂定量 ( POP-Q)等来观察病情变化情况。 结果:经 ICI-Q-SF量表评估,2 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盆底肌力评级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治疗后,观察组脱垂评级低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治疗产后轻、中度膀胱脱垂 疗效满意,较单一方案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产后轻中度膀胱脱垂 经皮穴位电刺激 盆底康复 盆底肌力 脱垂评级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心理干预联合药物多模式治疗用于小儿骨折术后镇痛效果与应激反应。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择期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100例病人,随机分为单纯术后药物镇痛组(A组)和术后心理干预联合药物多模式组(B)。B组于术前1天,责任护士仔细观察病人的焦虑、期望等情绪变化,帮助病人建立正确的心理防御机能并实行心理干预疗法(PPST),用心理暗示、行为矫正、示范脱敏等心理治疗技术对病人进行镇痛方法和给予病人需求的解释和开导,并在术后由急性疼痛管理小组负责管理观察。A组病人给予一般询问和谈话。观察指标:1.两组患者48hVAS和满意度评分;2.观察记录术后6h、12h、24h、48h及72h血压、心率变化;3.术后72h各时点之内使用镇痛药的比较。结果1.B组镇痛效果优于A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2.B组与A 组比较各时段血压、心率稳定并有下降趋势,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3.B组术后72h之内使用镇痛药的例数少于A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小儿骨折术后采用心理干预联合药物多模式治疗,能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并能有效降低手术后应激反应。

  • 标签: 心理干预 多模式镇痛 小儿骨折术后 应激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强化护理干预及预防措施在创伤性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遴选我院2019年5月-2020年5月治疗的78例创伤性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为探究对象,应用随机双盲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各组39例。常规组予以基础护理,观察组予强化护理干预及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护理满意度评分均较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创伤性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中应用强化护理干预及预防措施效果较为显著,有利于及疾病康复,可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

  • 标签: 强化护理干预 预防措施 创伤性 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手术室护理路干预腹腔镜手术病患应激反应影响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截止,期间到我院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患者94例作为本次临床分析、研究对象,将94例病患均分为对照组(47例,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47例,护理路径干预),对比两组病患护理前、后应激指标变化情况。结果:经研究,研究组病患干预后各项应激指标变化相较于对照组更稳定,无显著变化,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性,(P

  • 标签: 护理路径 应激反应 腹腔镜手术 疗效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SFBT)对青少年家庭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干预价值。方法:将60例家庭PTSD青少年随机分为UC组(30例,常规干预)与SFBT组(30例,常规干预辅以SFBT治疗),进行干预效果观察。结果:SFBT组ETI-KJ评分、RSES评分、MHT评分、BRUMS评分均低于UC组(P<0.05),临床干预疗效高于(P<0.05)。结论:SFBT干预价值较高,利于患者PTSD程度减轻,情绪与心境改善,临床疗效提升。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焦点解决短期心理治疗 青少年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高压氧(HBO)治疗对颅脑损伤(TBI)后认知功能恢复的疗效情况。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我院确诊为TBI后认知障碍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rTMS组、rTMS联合HBO组,每组30例,所有受试者均进行一般临床资料采集,对照组予以常规基础治疗,rTMS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高频rTMS,联合组在rTMS组基础上增加HBO治疗。通过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及波幅、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在治疗前及治疗4个疗程后评估认知功能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P300及MoCA评分结果显示认知功能改善;rTMS组及联合治疗组均较对照组的改善程度更为显著(P

  • 标签: 颅脑损伤 重复经颅磁刺激 高压氧 认知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呼吸训练配合吞咽功能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NMES)治疗脑卒中(CS)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取60例CS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对照组(NMES+吞咽功能训练,30例)与干预组(NMES+吞咽功能训练+呼吸训练,30例),比较两组的疗效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预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与生活质量评分均更高(P

  • 标签: 呼吸训练 吞咽功能训练 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 脑卒中 吞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防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中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入院进行乳腺癌化疗的患者中选取94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化疗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所有患者均采取相同的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在化疗治疗一周之后增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仅仅仅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检查结果,判断其临床预防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中性粒细胞、白细胞检测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呈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的检测结果于对照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使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进一步治疗,能够有效起到抑制患者出现骨髓抑制的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乳腺癌 骨髓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