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细胞技术在血小板检验中的应用价值,为血小板检验提供相关的实际医学依据。方法将我院2017年8月收治的90例患者的血液标本按照血小板大小的不同分为小、正常和大血小板组,根据血小板数量的不同分为降低、正常、增高血小板组。在其中使用光学法和电阻抗法作比较来对标本进行血小板鉴定,外加手工血小板显微镜技术法做对比,并根据血小板直方图和小红细胞作用来判断影响。结果从数量组来看,电阻抗法、光学法、手工法血小板技术较为相近;在血小板直方图和小红细胞影响上,光学法和手工法较接近。结论光学法用于血小板技术对抗小红细胞的检验干扰和不典型细胞形态上技术较准确,有一定实际应用价值,值得实际的临床分析应用推广。

  • 标签: 细胞技术 血小板检验 应用价值
  • 简介:目的探讨经鼠尾静脉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对大鼠痛风肾的影响,具体为延缓上皮到间叶组织转化(EMT)、促进肾脏细胞分化和生长,以及抗氧化应激等方面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其相应的机制。方法幼年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腺嘌呤200mg/(kg?d)灌胃4周制作痛风肾大鼠模型,造模成功24h后,造模组再次被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磷酸盐缓冲液模型组和BM-MSCs治疗组,BM-MSCs治疗组经鼠尾静脉移植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是经密度梯度离心法结合贴壁筛选法在体外分离培养而成),同时磷酸盐缓冲液(PBS)模型组经鼠尾静脉注入相同量的PBS。注射6周后,收集大鼠的血液和尿液标本用来测定血肌酐、尿素氮和24h尿蛋白含量;对大鼠肾石蜡标本切片进行H-E染色、糖原染色和马松染色,观察并半定量评分评价各组肾病理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大鼠肾石蜡标本切片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水平,Western-Blot法测定肾组织中P38蛋白、P-P38蛋白、硫氧还蛋白还原酶1(TrxR1)的表达情况。数据经过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后,正常组和造模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3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差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腺嘌呤诱导制作的痛风肾大鼠相比正常组大鼠出现明显的肾功能降低,大量蛋白尿以及肾间质和肾小管尿酸结晶沉积,肾间质纤维化、炎症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小球硬化等,提示痛风肾模型制造成功,并出现了慢性肾功能衰竭;BM-MSCs治疗组较PBS模型组而言,血肌酐水平降低[(88.90±7.89)μmol/Lvs.(117.40±6.13)μmol/L],尿素氮降低[(7.85±0.88)mmol/Lvs.(10.97±1.03)mmol/L],24h尿蛋白减少[(27.72±4.90)mgvs.(54.66±6.72)mg],TGF-β1表达减少[(11.00

  • 标签: 痛风肾 慢性肾功能衰竭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上皮至间叶转化 转化生长因子Β1 肿瘤坏死因子-α/P-P38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水平检测对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轻症病毒性脑炎组6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组60例,以及60例健康儿童组(保健科体检),对其进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的水平检测,并采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再进行组间两两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重症病毒性脑炎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病毒性脑炎组及健康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重症病毒性脑炎组危重症评分越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水平越高,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与小儿病毒性脑炎的病理过程密切相关,与病情危重程度相关,对病情判断及评估预后有一定参考意义。

  • 标签: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白细胞介素-17 病毒性脑炎
  • 简介:摘要目的宫颈人乳头病毒(HPV)感染及其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方法应用实验组抗病毒药物重组干扰素QZb栓及对照组药物爱宝疗栓剂对65例宫颈糜烂患者进行治疗,探讨治疗前后宫颈人乳头病毒(HPV)感染情况,影响宫颈HVP感染的因素及药物治疗疗效等相关问题。结果65例患者治疗前HVP感染率为46.15%,实验组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6.19%。治疗后HVP转阴率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宫颈糜烂的抗病毒治疗有效,且无明显副作用。早期抗病毒治疗合并HVP感染的宫颈糜烂,可能在预防宫颈癌癌前病变的发生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防止其向宫颈癌的进展。

  • 标签: 宫颈人乳头瘤病毒(HPV) 抗病毒治疗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聚桂醇注射液在口腔颌面部血管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92例口腔颌面部血管患者进行不等次数与不同剂量腔注射聚桂醇注射液,随后观察患者6至24个月,判断其治疗效果。结果在92例患者中,55例患者显效,占59.8%,36例患者有效,占39.1%,仅1例无效,占1.1%,总有效率高达98.9%。结论聚桂醇注射液在口腔颌面部血管的治疗中疗效显著,具有良好安全性,疼痛之类性状发生率较低,组织坏死性状稀少,毒物副作用小。

  • 标签: 聚桂醇注射液 口腔颌面部 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X线平片及CT鉴别诊断非骨化性纤维的价值研究。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非骨化性纤维4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盲选方法将纳入的40例非骨化性纤维平均分为两组,研究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采用X线平片检查,给予研究组采用X线平片及CT检查;比较分析两组的检出率。结果两组非骨化性纤维患者经过单一采用X线平片检查或者采用X线平片及CT检查,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检出率80.00%(16/20)明显低于研究组的检出率100.00%(20/20),P<0.05,差异显著,提示有临床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X线平片及CT鉴别诊断非骨化性纤维可以有效提高检出率,可以得到早期对症治疗,从而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鉴别诊断中推广及应用。

  • 标签: 非骨化性纤维瘤 X线平片 CT 鉴别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鼻蝶入路垂体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4-2016年收治50例经鼻蝶入路垂体切除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的资料分析,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50例经鼻蝶入路垂体切除患者的并发症发生人数为4例,其中尿崩症患者2例,脑脊液漏1例,脑性盐耗综合征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经鼻蝶入路垂体切除患者临床护理满意度取得较好分数为96.25±5.45。结论经鼻蝶入路垂体切除患者围手术期给予优质护理,帮助患者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临床护理满意度,有利于患者术后健康的恢复。

  • 标签: 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多发性骨髓是血液内科临床上的恶性浆细胞病,其肿瘤细胞主要来源于骨髓中的浆细胞。多发性骨髓常伴有多种溶骨性损伤、贫血、肾损伤等症状,导致患者出现多种细菌性感染。本文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在多发性骨髓患者化疗后的应用。

  • 标签: 延续性护理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 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动脉患者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6例高度疑似脑动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造影方式进行数字血管成像和CT血管造影成像检查,分析临床诊断价值。结果采用数字血管成像共检查了86例高度疑似脑动脉患者,检出了80例,未检出6例,检出率为93.02%,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共检查了86例高度疑似脑动脉患者,检出了81例,未检出5例,检出率为94.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患者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的价值较好,创伤小、风险小、并发症少,患者接受度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

  • 标签: 脑动脉瘤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宫颈液基超薄细胞检验技术(HQTCT)在宫颈病变筛选临床实践中的优越性与实用性。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7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例行宫颈检查的600例女性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宫颈液基超薄细胞检验技术和传统巴氏染色涂片(PAP)检查分级诊断,并行阴道镜下组织活检证实,比较二者的阳性检出率。结果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相比巴氏涂片检查在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检查结果方面提高70%,在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检查结果方面提高150%,在癌(Ca)的检出率方面提高200%。结论宫颈液基超薄细胞检验技术在宫颈病变筛选中具有极好的优越性,对于提高宫颈病变的检出率具有非常高的实用性。

  • 标签: 液基超薄细胞检验 宫颈检查 巴氏染色涂片 宫颈病变筛选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患者进行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1-2016.1间收治的36例老年血液病患者,均行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为其提供术后综合护理干预,比较患者手术结束时与护理结束后的生活质量变化。结果护理结束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包括活力、生理功能、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周围环境等方面,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提高,前后差异显著,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P<0.05)。结论为老年患者行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提供综合护理干预,可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临床优化采纳。

  • 标签: 老年 非清髓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干细胞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眼科手术治疗的66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成33例观察组和33例对照组,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对照组只采用翼状胬肉切除术。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角膜上皮修复用时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治疗效果明显,且复发率较低,能有效的缩短患者术后角膜上皮修复时间,该治疗方案具有推广普及的重要价值。

  • 标签: 翼状胬肉切除术 角膜干细胞移植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护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时使用针对性护理的临床价值评定。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10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使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时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增加护理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针对性护理干预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检查(FNAC)的经验。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66例患者的甲状腺细针穿刺标本进行细胞病理学诊断,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成功做出细胞学诊断者62例,成功率为93.9%,其中良性甲状腺结节42例(包括甲状腺囊肿13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4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亢2例,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6例,桥本甲状腺炎甲功正常3例,亚急性甲状腺炎4例,2例诊断可疑恶性,3例未诊断。结论甲状腺细针穿刺对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有重要意义,对桥本甲状腺炎有确诊意义,对甲亢及甲减的病因学诊断有鉴别意义。FNAC的诊断快速、安全、费用低、准确率较高,如能正确掌握可提高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治水平。

  • 标签: 甲状腺 细针穿刺 细胞病理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白血病患者初诊血常规指标及白细胞分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所收治的白血病共患者70例。对所有患者的血常规指标在基于急慢性白细胞患者当中的不同之处进行总结,同时分析细胞分类对于白血病患者的初诊影响。结果在70例患者当中,其中急性白血病37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25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12例;慢性白血病33例,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8例。在70例患者的血细胞直方图中,异常有26例,37.14%的异常率;警示者17例,占65.38%;无警示者9例,占34.62%。结论对于初诊的白血病患者,血常规的细胞数为下降或者正常状态的时候,直方图表示正常,并且没有出现警示信息,这时就要尽早严密观察血涂片和散点图,进而有效避免白血病患者的误诊或者漏诊现象。

  • 标签: 白血病 白细胞分类 血常规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显微手术夹闭与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收治的112例脑动脉患者,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者30例归为对照组,行血管栓塞术者82例归为观察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基本情况、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并发症发生率为11.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栓塞术治疗脑动脉的疗效优于显微手术夹闭,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显微手术夹闭 血管栓塞术 脑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为有效治疗大肠高级别上皮内变性息肉,临床观察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用于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以2015.7~2016.9期间我院收治的110例大肠高级别上皮内变性息肉为研究对象,按门诊号末位数字单双数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单数)、观察组(双数),人数均为55例。其中对照组使用套圈电切,观察组行EMR治疗,对疾病治愈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对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疾病是否复发。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96.4%,明显高于对照组89.1%,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疾病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依次为0.0%、1.8%,与对照组1.8%、9.1%,两组疾病复发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并发症少,P<0.05。结论临床对大肠高级别上皮内变性息肉采用EMR治疗,疗效佳、安全性高。

  • 标签: 安全性 大肠息肉 疗效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性 EMR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磁共振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用于颅内动脉诊断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3年3月收治颅内动脉患者56例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临床诊断准确率,不同部位动脉及动脉直径判断情况等。结果入选患者磁共振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用于颅内动脉诊断临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9.3%,100.0%;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临床准确率明显高于磁共振血管造影,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判断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血管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判断大脑后动脉及前后交通动脉血管情况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入选患者磁共振血管造影和CT血管造影判断颅内动脉直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较于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具有临床准确率高,发生部位判断确切等优势,可作为临床首选影像学手段。

  • 标签: 磁共振 CT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诊断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