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墨盒是盛装墨汁的器物,也是我国传统的文房用品,它始于清嘉道之际,盛行于光绪、民国年间。墨盒因其能够保持墨色的滑润和黑亮,又能使墨汁不易挥发,而且携带方便,轻巧灵活,所以在用毛笔为主要书写工具的时代,深受文人的喜爱。

  • 标签: 铜墨盒 地方银行 安徽 文房用品 民国年间 书写工具
  • 简介:1986年三星堆二号坑出土一件鸡(如图,报告编号为K2③:107),体长11.7厘米,通高14.2厘米;造型与现在常见的红公鸡没有多大区别,令人一望而知。鸡站立在2.5厘米见方的方座(已残断)上,推想下边应当有长杆或其它构件来支承,使之高高在上。

  • 标签: 三星堆 公鸡 1986年 出土
  • 简介:在张家口地区博物馆文物库房藏品中,共收藏有14件元代衡器——权。其来源大多由馆里运用征集、拣选的方式搜集起来,小部为群众献交的。为叙述方便,按权身铸造时代的刻铭先后顺序,无年代的刻铭放其后,兹介绍于下:至元八年权1件,拣选。权体呈亚腰园柱体、方钮,园形底座上饰五周弦纹;两侧从上至下留有一道两范合铸的实棱。权身正面阴铸铭文“至元八年”,背面阴铸的铭文因锈蚀和磨损严重,只辨清一“造”字,左侧上方阴铸一“西”字铭文,应是官方铸行时的编号。通

  • 标签: 张家口地区 弦纹 至元 文物库房 八年 大都留守司
  • 简介:山东博兴出土的带有北魏太和年款和制作地点的金观音立像甚为重要,这为这类小铜像树立了可靠的断代标尺.本文依据此像和国内外现藏的同样式观音像探讨了这类形式立像的起源、地域分布及样式异同并论及了此后这类像的演变规律.

  • 标签: 样式 出土 源流 演变规律 地域分布 观音像
  • 简介:本文以《天马-曲村》报告中的47座青铜礼器墓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陶器、戈等的分期,结合原报告以青铜鼎和簋的变化为标准进行的分期,将47座礼器墓分为三期6段,年代从西周早期延续至西周晚期。其次通过对诸墓葬要素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研究,归纳总结曲村墓地礼器墓的埋葬习俗。

  • 标签: 曲村 铜礼器墓 分期断代 埋葬习俗
  • 简介:2006年,河南淅川徐家岭11号墓中出土一件小口鼎,肩部有49字铭文,文中使用了太岁纪年法,还提到该鼎的主人和作鼎之人为(化阝)氏家族。无论从小口鼎的铭文内容还是器形本身,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标签: 徐家岭11号墓 小口铜鼎 铭文 氏家族 楚系鼎
  • 简介:<正>1987年3月份,河南省登封县告成乡八方村农民韩战国在建房挖地基时,发现戈五件并将其捐献给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登封工作站。我站依有关法令对其进行了奖励。八方村位于登封县东南15公里告成乡西1公里,东隔五渡河与东周阳城相望。五件戈出土于砦墙外东北约20米的二级台地中,再往东约300米就是夏代文化遗址王城岗(图一)。笔者赴现场了解情况时,所挖房基已经过夯实并回填。据当事人介绍,五件戈堆

  • 标签: 登封县 铭文 河南省 出土 阳城 长方形
  • 简介:2005年。我们将迎来郑和首次下西洋600周年纪念。受马来西亚国际教育与文化交流基金会和中国钱币博物馆的委托,上海造币厂铸造了“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大章(图见封2),这是一枚再现世界航海史上伟大壮举的大章。

  • 标签: 世界航海史 郑和下西洋 纪念 钱币 文化交流 基金会
  • 简介:为了对一件六朝初期的鎏金铺首衔环进行保护,运用x光透视、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仪器对其鎏金层和腐蚀产物进行了分析。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得知鎏金层含有较高的金元素并有部分的汞元素,由于汞元素的存在,进一步验证了其为鎏金器。根据浅绿色锈蚀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浅绿色锈蚀是有害锈氯铜矿(Cu2(OH)3Cl),必须对其进行除氯处理。而覆盖鎏金层的绿色锈蚀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中所示氯离子含量并不明显,并根据红外光谱的分析确认其为无害锈孔雀石(Cu(OH)2·CuCO3),但其影响了铺首鎏金层艺术欣赏价值,需采取措施将其清理,对位于铺首背面的则给予保留。保护修复过程中,尝试了先用去离子水浸渍填充鎏金文物毛细管后,再用强酸性离子交换树脂快速处理覆盖鎏金层的绿色锈蚀,达到了预期效果。实践证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把铺首左面鎏金层清理出来。

  • 标签: 铺首 铜鎏金 覆盖分析检测
  • 简介:上世纪70年代,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文物管理所征集和收藏了一批明清时期的造像,其中多件精品被鉴定为三级文物。本文择其中的精美者作一赏介,有明代鎏金彩绘释迦牟尼坐像、阿难立像及清代鎏金三头八臂佛造像、鎏金坐佛像等。

  • 标签: 秦皇岛山海关区 藏品 明清时期 铜造像
  • 简介:2012年7月25日,河南省济源市济渎庙安全技防工程施工现场发现元代中统元宝交钞钞版一件。该钞版为黄铜质,纵长方形,长27.8、宽18.4、厚1.3厘米,重5.6公斤(图一)。钞版背面光素,四角分别有四个小穿孔钮足,中间有两个残缺的钮足,为提梁底部。钞版正面最上部反刻钞版名称,由于表面锈蚀不清,目前可以辨认的仅有:“……宝交……”二字。钞版上遗存的“宝交”二字至为关键,结合文献记载,

  • 标签: 铜钞 济渎庙 钞版 中统元宝交钞 九叠篆 北海池
  • 简介:2008年4月中下旬,安徽省太湖县小池镇出土了罐藏的楚国时期贝币(蚁鼻钱)一批。安庆市钱币学会获此信息后,立即组织学会骨干并会同市文博人员前往太湖县出土地点进行实地考

  • 标签: 出土罐藏 初步研究 太湖县出土
  • 简介:艺术殿堂中栩栩如生的大型章被众多人青睐,简称为大章。因为它是由古钱币、花钱演化而来,又是现代金属币的同胞兄弟,所以人们对它的收藏、鉴赏和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相互交流和共同探讨中谈几点心得。

  • 标签: 铜章 古钱币 花钱 外观形状 题材图案
  • 简介:敦煌研究院收藏有一口拉萨下密院金马年釜,釜内壁有藏文铭文。本文将对此釜上的铭文进行释读,并对铭文记载的人物进行考证,进而根据关键人物的事迹和釜藏历纪年,推定出釜的准确年代。

  • 标签: 敦煌研究院 甘丹寺铜釜
  • 简介:南阳市冶铸遗址出土五铢母范及相关问题刘绍明,崔本信一、发现经过及地理位置1995年7月,南阳市糖酒总公司修建皇冠批发市场,挖建筑基槽时,在距地表1.20米下一个废弃坑内发现有五块叠放在一起的汉代五铢母范。南阳市博物馆、市文物研究所到工地调查。基槽...

  • 标签: 南阳市 冶铸遗址 钱范 大泉五十 博物馆 批发市场
  • 简介:<正>1986年7、8月,在三星堆遗址先后相继发掘出土了两个商代祭祀坑,出土了、金、玉、石、陶、骨及象牙等各种文物约七、八百件。这些珍贵文物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有关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其中金面头像在我国黄金文物中和青铜文物中都是首次发现,格外使人瞩目。

  • 标签: 铜头 金面罩 三星堆遗址 修复工艺 祭祀坑 金箔
  • 简介:南阳博物馆征集的应国铜器盖及晚商觚徐俊英河南南阳市博物馆馆藏的青铜器中,有1件带铭的“应国”铜器盖及1件带铭的晚商觚,这2件铜器均系在南阳废旧公司仓库拣选征集。现介绍如下。“应国”铜器盖:呈圆形,盖顶微弧,顶端有一镂孔式圆形捉手,捉手上饰陶纹一周...

  • 标签: 博物馆 河南南阳市 晚商 青铜器 《说文》 《尔雅·释器》
  • 简介:河南省鲁山县望城岗汉代冶铁遗址,位于鲁山县城南关与望城岗村之间。(图一)鲁山县城按规划要修建的南环路通过该遗址的北部。为配合该路的修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市县文物部门的协助下,于……

  • 标签: 发掘 遗址 简报 汉代
  • 简介:200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南阳淅川下王岗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四件倒钩阔叶矛[1],由于此类矛形制特殊,发现较少,且与中国西北乃至欧亚草原地区出土的同类器形制相似,遂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2]。河南省南阳市博物馆曾在1979年入藏了三件这种类型的倒钩阔叶矛,具体形制与淅川下王岗遗址新近出土者类似。本文现将这三件倒钩阔叶矛的材料整理发表,

  • 标签: 倒钩 淅川 南水北调中线 河南省南阳市 材料整理 中国西北
  • 简介:本文对中国境内散见夹叶阔叶矛进行类型划分,并将其与欧亚草原地区同类器进行类比分析,认为这类器物是甘青地区齐家文化人群在与更北的塞伊玛一图尔宾诺现象人群接触交流的结果,但并非异域器物的直接输入,而是制作技术的传入,即为齐家文化人群"仿制"欧亚草原地区同类器的产物。淅川下王岗遗址H181中新近出土者,应系从齐家文化的分布地域甘青地区传入中原地区,并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因素在二里头文化中得以传承和保存。

  • 标签: 夹叶阔叶铜矛 甘青地区 仿制 传播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