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在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认同与再现问题总是交织在一起,人们往往借助再现将某些类别的人(比如女人)纳入其中或排斥在外,从而象征性地标示不同类别的人(比如男人与女人)之间的相同性与差异性。在相同性与差异性被标示的过程中,女性的“他者”身份也被生产出来。同时,与女性可能采取的身份或认同位置有关的意义也得以生产出来。社会性别正是基于男性与女性的严格对立来再现性别身份与性别关系的。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女性形象几乎都涉及到“他者”身份的建构问题,女性身份往往呈现出本质化、单一性的特征。不过,这种本质化的单一身份只是性别政治的一种假想,“再现内部所构成的东西总是要受到延宕、动摇和序列化”,各种身份亦随之不断变化、发展,女性的“他者”身份问题亦开始浮出历史表层。

  • 标签: 中国古典文学 女性身份 “他者” 文化再现 后现代语境 身份认同
  • 简介:为进一步践行"扶持、鼓励、奖掖青少年文学爱好者,力推新人新作,培养创作兴趣,激发创作热情,壮大创作队伍"的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结合《青年作家》"品牌中国行"活动,2012年7月下旬,《青年作家》编辑中心携手四川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七中等大、中学校的相关院系,联合举办了此次《青年作家》"2012夏令营·台山行"活动。本着"大文化、大视野、大情怀"的创新理念,用文学温暖生活,让文艺滋养大众,以文化繁

  • 标签: 作家夏令营 台山行 夏令营台山
  • 简介: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是对女性发展空间的探索,反映了其所生活的时代妇女遭受压制的现实,充分展现了男权社会女性的尴尬和困境。她质疑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敢于挑战现实,探索人生。她的诗歌崇尚自我,追求独立,映射出女性主义意识,标志着女性诗人追求自我,从自我禁锢走向自我觉醒的历程。

  • 标签: 艾米莉·狄金森 女性意识 诗歌 觉醒
  • 简介:<正>在我的印象中,有三个节日是最有人情昧的,一个是春节,一个是清明,还有一个便是教师节了。而在中秋节,意义上成了月饼,端午节的重点却在于粽子,其他各种节日等同于放假的今天,这三个节日还能让人们在过节的同时拥有一份可贵而质朴的思乡之情、追念之意和感恩之心,实属不易。几乎每年的教师节我都会回母校看望老师,回忆过去的同时也增添了些许前进的动力。

  • 标签: 思乡之情 孔老夫子 艰难困苦 传统教育 天有 宝马车
  • 简介:海丝特和安东妮亚分别是霍桑《红字》和薇拉.凯瑟《我的安东妮亚》的女主人公,在各自生活的男权社会,她们的女性主义意识都经历了从萌芽到觉醒、从觉醒到成熟这一转变的历程。对她们成长经历的对比分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刻地体会在女主人公所生活的美国社会,女性在男权社会夹缝中的生存状况。

  • 标签: 海丝特 安东妮亚 女性主义
  • 简介:曾经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家庭伦理小说《双面胶》,以鲜活、本色的当代生活为题材,展现了中国普通百姓的常态生活状况。作品成功塑造的三个女性形象,她们的话语朴实逼真、灵动跳脱,不仅显示了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还表明了对文学本体坚定守持的创作立场。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在于它表现当下生活的叙述视角、关注民生的创作勇气、求真求实的审美追求。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建构的清晰框架。

  • 标签: 《双面胶》 守持 话语 文学观念 价值建构
  • 简介:在世纪之交有关革命叙述的小说中,以项小米、马晓丽、裘山山、姜安等为代表的一批女性军旅作家,以集群的方式表现出对历史再书写的兴趣。在革命题材小说这块"失声野地"发出了多重之声,与正史写作展开了反诘、互动和探询。本文以现代生命哲学的理性认知态度结合女性自身的真实体验,对小说主体进行性别解读,去发现权力对女性的压抑以及女性在历史中的真实。

  • 标签: 性别 女性革命小说 婚姻 生育 死亡
  • 简介:日本著名古典随笔《枕草子》中运用了大量的色彩描写,堪称色彩盛宴。本文通过该作品中"紫"色用例,分析了日本平安王朝女性作家的贵族审美倾向,并试与中国的古典色彩审美相比较。

  • 标签: 《枕草子》 紫色 色彩 审美 贵族 王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