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9 个结果
  • 简介:当历史不无羞涩地把艺术荣冠奉献给朦胧时,事实上,北岛舒婷们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一股新的浪潮正以轰天气概汹涌着,刚刚稳息的诗坛再度失去了平静。这股反拨朦胧的浪潮,是由众多抒情群落和层面汇成的合声鸣奏。边赛、巴蜀、关东、整体主义、莽汉主义、情绪

  • 标签: 莽汉主义 舒婷 合声 诗歌观念 整体主义 多雪的冬天
  • 简介:散文作家柯蓝先生有句名言说:“离家乡越远,心理的距离反而越近。”想必长久离开家门的人们,都有这种刻骨铭心的体会。在今年立春的这天上午,我徜徉在原高密一中的莫言文学馆里,在想莫言应该早就体会到离家越久,越知道什么是“赤子心,家乡情”的滋味了吧?穷怕了,饿急了,仅是因为从山师大毕业的邻居单亦敏老师跟自己说过的那一句话“当作家的一天吃三顿饺子”,

  • 标签: 故土情结 莫言 打油诗 散文作家 文学馆 家乡
  • 简介:作为一个"农人的后裔",诗人艾青是从乡村走向都市、从中国的都市走向世界的大都市的,然而由于时代潮流的起伏涨落,个人命运的坎坷多舛,又迫使诗人由都市返回乡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像艾青这样长期往返于中国和世界的城乡之间,写下那么多不朽诗篇的诗人,在中外诗坛上是相当罕见的.如果说艾青的乡土是他童年情结的外化,是对乡村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悲愤,也是对祖国未来的希望和憧憬的话,那么他的都市则是对充塞着美与丑、"力"与"速"的现代文明的刻骨铭心的爱和同样刻骨铭心的恨,是一个浪迹于喧嚣都市中的孤独灵魂的绝望的嗥叫,这叫声响彻诗坛,经久不息.

  • 标签: 艾青 都市诗 文化成因 诗人 创作主体 审美对象
  • 简介:自诩“从事于文史校雠,盖将有所发明”(《章学诚遗书》卷二九《上钱辛楣宫詹书》)的章学诚,虽然近代声名大噪,如日中天,但于考据之学盛行的18世纪却是另外一副面目,他在《文史通义》卷四《知难》篇中描述自己“知难”的境遇时,称“为之难乎哉?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后来治章氏者并没有深究这段话的丰富内涵和它在章氏思想史上的独特意义。这段话可注意的有两点;其一在考据风气影响之下,章学诚孤独无助、知音难觅心态的反映,这种不为世人所理解所接受的论述于章氏著作中随处可见,他在《与族孙汝楠论学书》中说:“辈朋征株,不特甘苦无可告语,

  • 标签: 章学诚 《诗》学 解释学 《文史通义》 18世纪 思想史
  • 简介:中国历代的诗歌浩如烟海,要想读到其中所有的好诗是不容易的。一般读者,谁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将那些诗篇过滤一遍。这样,我们只能期待专家编出选本,好从选本中去认识各方面的佳作。拙劣的选本常是以次充好,鱼目混珠,而优秀的选本却能够一以当十,一以当百。这就要看编撰者的眼光了。

  • 标签: 选本 诗歌 眼光 诗篇 读者 期待
  • 简介:韦庄为晚唐著名诗人,更属西蜀著名词人,其诗歌中所体现的理想是否实现,纵览其生平可知,年迈之韦庄在实现政治理想的同时,是否获得心理的满足,从其西蜀诗歌创作中可窥斑见豹。究竟是何原因造成此种矛盾?本文试为之揭晓。

  • 标签: 韦庄 诗歌 理想 现实 矛盾
  • 简介:《诗经》是一座琳琅满目的文化宝库,婚恋则是其中“最晶莹的圆珠圭璧”,本文试从《诗经》婚恋的分类及所体现的女性形象两方面入手,探寻这块两千多年前的文化瑰宝的艺术魅力。

  • 标签: 《诗经》 婚恋诗 女性形象
  • 简介:1986年北岛写过一组,叫作《白日梦》。其中一段是这样的:我死的那年十岁那抛向空中的球再也没落到地上你是唯一的目击者十岁,我知道然后我登上那辆运载野牛的火车被列入过期的提货单里供人们阅读,

  • 标签: 80年代 沙漠 黑色 重读 白日梦
  • 简介:在有关汉译英孰为“第一”的问题上,不仅人言人殊,就是同一人对同一作品的看法也时有摇摆不定之现象。因为一些译作当初署名不详或者根本就没有署名,致使今天对译者的考证颇费周折,文章对钱锺书提出的这个问题进行了简要介绍或补充。

  • 标签: 汉诗英译 发轫之作考证 钱钟书
  • 简介:  名士与饮者的排行榜  此刻,我的书桌上正放着一本十分有趣的书.半月前,它从一家小书店慷慨地加入到我的藏书中,仿佛就是为了成全这篇有关中国文人与酒的文章.其实是由、、三本内容相关又相互独立的书合而为一的.在这本奇妙的书中,中国酒文化史上的各路神仙,以他们各具个性的姿态,悉数登场,竞相亮相,一展风流.……

  • 标签: 中国文人 把酒问青天 文人诗
  • 简介:施善继和詹澈同是台湾的乡土诗人,施善继生于1945年,詹澈生于1954年,差不多是属于两代诗人。施善继属于市民阶层,占有着城市的乡土题材;詹澈属于农民阶层,占有着农村的乡土题材。他们俩在两个区域,两条战线上行使着共同的使命,即以的形式,艺

  • 标签: 乡土题材 诗人 乡土诗 市民阶层 创作 中国
  • 简介:一新世纪只过去七年,仿佛预谋似的,民间界,继续掀起各种形式的“揭竿起义”。江湖诗歌力量空前疯长,自由写作局面无边打开,这一切,都归结于网络的兴起。它怂恿和集结了诗歌内部那些反叛的民间能量——野心、理念和创造欲望,在几乎不受干预与节制的前提下,举办了“反诗性”狂欢。如果要追溯的话,它可以直接二十年前第三代诗歌“源头”,

  • 标签: 第三代诗歌 中国 祛魅 自由写作 创造欲望 民间
  • 简介:金彦华是我区一位以抒写工业题材、描写工人劳动生活见长的中年诗人。1958年当他还是一位年轻的排字工人时,就在《诗刊》上发表了一首两百多行的叙事《红旗手》,反映了印刷工人新旧社会不同的遭遇,用火一般的激情歌颂党给印刷工人带来新的生活,造就了印刷工人中青年一代的英雄人物。这首给他赢得了声誉,引起当时诗坛的重视。从此他一直坚持业余诗歌创作,对生活充满信心和热爱,不知疲倦地用诗歌歌唱伟大祖国,歌唱社会主义四化建设。30多年来他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了近千首、万多行,出版了

  • 标签: 虹霓 诗歌创作 《诗刊》 彦华 印刷工人 散文诗集
  • 简介:郭风先生在他的一本新著《竹叶上的珍珠》中,谈到他自己的散文写作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之所以喜欢散文,因为散文追求诗情的自然流露,并执意冲破的种种外在形

  • 标签: 散文诗 自然美 郭风 音乐性 自然界 自然流露
  • 简介:1.向阳:光的歌者如果要探究来自南投的诗人林淇瀁,为何要取名为向阳,这可能会引起许多人的骤然紧张。在一定的政治语境下,这是一个俗之又俗俗得十分安全的名字,在一定的民族语境下,它又是一个唤起人们若干联想的名字。显然,这里的安全感与诗人没有直接的关系,种种联想似乎也与诗人拉开了相当的距离。或许就是因为诗人喜欢阳光?至少,这是一个对于光特别敏感也特别倾心的诗人。

  • 标签: 诗思 灯光 政治语境 安全感 诗人 联想
  • 简介:谏友赵少琳送我一本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新书《挑灯云水间》,因为是晚上已早过了下班时间,加之少琳诸事缠身,来去匆匆,书放在办公桌上便离去了。到第二天我上班后才惊喜地发现少琳送我的是一本十分打眼的书。封面设计简洁大雅,书名洞天别出,不落尘俗。常态下是暗夜才挑灯照明,怎么在云水间挑灯呢?沉静细想,方悟出端倪,可谓是诗人天马行空,奇思妙构,高也。

  • 标签: 诗人 文艺出版社 马鸣 光源 生命 封面设计
  • 简介: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在肯定苏成就的同时又对之作了不当的指责,这种指责的不妥之处在于:将别人的问题归之于苏轼;将政治问题与文学问题混淆在一起;而且对“风雅”的应有内容和实际的发展变化缺乏全面理解。

  • 标签: 论诗三十首 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