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曾经在网络上引起热议的家庭伦理小说《双面胶》,以鲜活、本色的当代生活为题材,展现了中国普通百姓的常态生活状况。作品成功塑造的三个女性形象,她们的话语朴实逼真、灵动跳脱,不仅显示了作家深厚的生活积累,还表明了对文学本体坚定守持的创作立场。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在于它表现当下生活的叙述视角、关注民生的创作勇气、求真求实的审美追求。这些,都可以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中国当代文学价值建构的清晰框架。

  • 标签: 《双面胶》 守持 话语 文学观念 价值建构
  • 简介: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代文学是由“西方”催生的,创作实践和批评理论都离不开‘西万’这个意旨丰富的概念。在研究中国现代文学时,西方理论甚至一度成为唯一切实有效的分析工具。随着东亚系在西方学院中的日益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投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海外汉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 标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经验 中西方 历史建构 性别 批评理论
  • 简介:《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托马斯·艾略特早期诗歌中的重要作品。本文拟从时间和意识两个哲学范畴分析这首诗歌深刻的哲学内涵及诗歌主题,通过分析物理时间心理时间的交叉运用、客体意识主体意识的并置,管窥艾略特的哲学观对理解其诗歌的作用。

  • 标签: 时间 意识 《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艾略特诗歌研究
  • 简介:本文着重探讨李渔的人格心理嬗变与其小说戏剧、创作之关系,认为其小说、戏剧作品思想境界艺术格局之形成,根源于他一生中最为本质的人格心理变迁:从“愤世”走向“谐俗”。李渔这种人格心理蜕变,最终导致其文心的转迁,这从根本上决定了他所从事的小说、戏剧创作,并不是纯粹写作,而是出于现实世俗目的考虑的一种生存方式。这极大地阻碍了李渔社会批判精神的发挥艺术创新才能的拓展,造成其小说、戏剧作品片面推崇文学创作上的娱乐主义。李渔由此错过了可能使他成为第一流小说、戏剧家的历史契机。

  • 标签: 人格 文心 艺术偏向
  • 简介:过去的百年,国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接受由注重“四书五经”的译介到文学的影响比较,再到立足于中国语境对文学文本和文学史开展多向度研究,认识不断深化。上世纪70年代前欧美汉学家多继承传教士汉学研究传统,主要是影响比较。70年代后,在新批评派文论和比较文学美国学派掌舵人雷纳·韦勒克的文学研究思想影响下,欧美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者将中国文学纳入世界文学谱系,

  • 标签: 中国古代文学 20世纪 国外 传播 “四书五经” 文学研究思想
  • 简介:尽管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奥斯维辛大屠杀在历史起源、内容和实质上有着显见的区别,但作为极端年代的灾难事件,二者对人类理性和生存秩序的破坏、对社会进程的中断以及对民众和知识分子的精神戕害等都有着某种类似,尤其在文学叙事上二者同属灾难叙事。从文学叙事的角度来看,西方的奥斯维辛叙事在价值尺度、精神气质、叙事模式上都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范式和传统,之相比,中国当代小说的文革叙事显示出忏悔主体的缺席、价值关怀和主体信仰的深度缺失等病症,这也昭示出当代作家在文革书写上缺乏批判的反思尺度和信仰的价值尺度。

  • 标签: 奥斯维辛 大屠杀叙事 文革题材小说 文革叙事
  • 简介:2011年10月,通过一位意大利研究生的联系,突然接到阔别十余年的意大利罗马大学尼兹教授(ArmandoGnisci)的来信。我认识尼兹教授早在1996年,当年他远道而来,参加在吉林长春召开的中国比较文学第5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题目是“作为‘非殖民化’学科的比较文学”。我当时感到他看待比较文学的角度很新,许多问题是我从未认真想过的。

  • 标签: 教授 精神世界 殖民主义 中国比较文学 国际学术讨论会 友谊
  • 简介: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通过小说《喜福会》,向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下,中国人在面对逆境所显露出的喜乐福运,以及它们所代表的中国式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 标签: 《喜福会》 中国式的喜 中国式的福
  • 简介:张爱玲的《金锁记》和日本德富芦花的《不如归》虽然并不存在着直接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在刻画曹七巧和庆子这两位婆婆的时候却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对恶魔婆婆这一形象都做了成功的描写。通过对作品进行类比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拥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两个国家的不同作家,是如何理解和看待婆婆这一角色,其中又隐藏了哪些异同点。

  • 标签: 恶魔婆婆 曹七巧 庆子 比较
  • 简介:2011年12月24日-25日,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会暨“文艺转型文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深圳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及深圳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大学文学院和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

  • 标签: 中国文艺理论 常务理事会 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综述 学会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