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4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平面与句法分析的三个平面1.1.语言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交际载体,一种极其复杂的符号体系。语言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分析语言不可能在一个平面上进行。现代许多语言学理论的差别常常表现在如何划分语言的平面以及各个平面之间的关系的理解上。索绪尔(F.deSaussure)的语言符号学对近代语言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当代许多语言学家接受了哲学符号学家皮尔斯(C.S.Peirce)和莫里斯(C.W.Morris)的观点,认为应该分清语言的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因而形成了语言学的三个主要分支,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尽管语义学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语用学的研究还在形成阶段,从三个不同平

  • 标签: 句法分析 深层结构 基本短语 句法学 句法平面 结构形式
  • 简介:“为+名1/代+名2”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法形式,前人和时人对它多有研究和争议。本文认为,这个“为”字格式在表层上兼容了“为”字单宾、双宾和述补三种结构,而从中分化出来的“为·之·名”则只能是双宾语结构。文章从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两方丽论证了这几种结构形成的不同条件以及对它们进行鉴别的具体办法,同时从理论和方法上对“为”字格式研究的是非作出了分析。

  • 标签: 上古汉语 句法形式 双宾语结构 语义关系 结构关系 格式
  • 简介:自吕叔湘(1963)起,三音节语音段落的语法性质与韵律模式的关联研究成为韵律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对1+2、2+1与述宾、定中结构关联的现象,先后有8种代表性的解释,他们可以分为3类:韵律语法的视角,句法、语义与认知视角,韵律与句法、语义互动视角。这3类解释方案各有长处,又都不是完美的。但总的看来,韵律与句法、语义互动的解释涵盖范围更广,但需进一步明确韵律、句法、语义等各个因素的权重以及互动机制,需要找出各个因素的作用条件和范围。

  • 标签: 述宾结构 定中结构 单双音节 韵律 综述
  • 简介:当今社会,现代应用文写作与计算机技术一样已成为人们不得不掌握的应用能力。这是因为,正如美国教育家韦斯特所说的那样:在信息社会,写作,包围着你!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先从“形”开始,因为内容必须依托于形式而存在。而“形”的显现又决定于事物的“结构”。J·H·兰德尔说“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所以.学习现代应用文写作,从结构着手是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

  • 标签: 结构 基本模式 现代 应用文写作 计算机技术 应用能力
  • 简介:本文运用会话分析理论,对4部汉语中高级口语教材对答结构的类型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考察分析,并对其在教材中的共现情况进行了考察,指出了目前口语教材在对答结构表现上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反思了目前汉语口语教材会话编写中的缺陷与不足,指出了丰富的场景和人物关系对会话多样性的重要性,进而对对答结构在教材中的表现形式提出了具体建议,并筛选出教材编写中应该重点加以表现的30类对答类型。以期为汉语中高级口语教材编写提供参考。

  • 标签: 会话分析 对答结构 教材编写 对外汉语教学
  • 简介:比况助词"样1"功能上表现为状态化,以陈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摹状助词"样2"功能上表现为状态指别,以指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X样1"呈现自述/转述和测断/比拟的特点,"X样2"呈现自指/转指和实呈/比拟的特点。引起"X样"表达叠合的动因有:高层功能的一致性、语义积淀的关联性以及凸显视角的转换性。最后,提出了将比况助词与摹状助词合并为描摹助词的设想。

  • 标签: “样” 状态化 状态指别 描摹 表达叠合
  • 简介:本文认为先秦汉语句尾语气词在匈中处于不同的结构层面,语气词同现时,相互间并没有直接结构关系。文章进而对语气词同现的层次地位加以分析,归纳出四种结构类型。最后尝试对语气词同现的位序给予解释。

  • 标签: 先秦 语气词 结构层次
  • 简介: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一种“动词+宾语+补语”式的述补结构,其中又可分为四小类:(A)“打头破”(及物动词+宾语+结果补语)。(B)“还主人竟”(非持续动词+宾语+动相补语)。(C)“读偈不得”(及物动词+宾语+能性补语)。(D)“哭城颓”。(不及物动词+宾语+结果补语)。文章讨论了它们的结构特点及其来源,重点讨论了(A)(B)两类。(A)类不是兼语式;从语法系统和概念表达方式的演变来看,这种述补结构只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B)类的“还主人竟”和“读书竟”有区别,“读”是持续动词,所以“读书竟”是主谓结构;“还”是非持续动词,所以“还主人竟”是述补结构。这四类述补结构中的补语後来都移到了宾语之前。文章把认知和语言结构内部的演变结合起来,对补语前移的原因作了解释。

  • 标签: 魏晋南北朝时期 “述宾补”式 述补结构 语言结构 语法 兼语式
  • 简介:汉字的科学性表现在它具有明确而简洁的结构。只有结构才是汉字本质特征的决定性因素。本文以作者发明的元音码为基础,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以系统工程学的新思维,阐释了汉字的结构层次,结构成分和结构类型,翔实地论证了汉字科学性这一宏观结论。

  • 标签: 汉字系统 科学性 结构层次 结构特征 笔画 结构成分
  • 简介:文章在话语结构中对“一旦”格式进行了分析。从语法上看,“一旦”句有独立和非独立成句两种;从语义上看,Y与前面X有三种关系:因果;顺接;逆反;从话语篇章角度看,“一旦”后作为衔接句的提取有Y从X中直接同义提取;Z从X中同义提取;Y从X直接反义提取衔接词语等三种形式;语用上Y句具有非常态;可行性偏低等特点。

  • 标签: 句法结构 一旦 语法关系 微观语义关系 衔接
  • 简介:本文以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为基础,对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的介词性框式结构时产生的偏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其中既有句法结构方面的偏误,又有语义方面的偏误。前者主要表现为:框式结构不完整,该用框式结构的却没用,不该用框式结构的却用了,框式结构的句法位置错误;后者主要表现为:框式结构误代,框式结构的前置部分和后置部分配合错误,框式结构出现冗余成分,框内成分的句法语义错误。针对上述偏误,文章从五个方面说明了其产生的原因:对"框"的结构特征了解不充分,对框式结构"式"的特征把握不到位,中介语可渗透性特点的影响,中介语发生的认知基础,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中语言知识说明的失误。最后,文章还提出了一些教学建议。

  • 标签: 汉语中介语 介词性框式结构 偏误分析 构式
  • 简介:文章在共时平面重点考察了框式结构“非…不可”用于估测表达的语义条件。考察结论是:在言语表达中,“非…不可”有“非NP不可”和“非VP不可”两种性质类别,可以有言说者或当事者两种表达视角。“非NP不可”只有言说者表达视角,其用于估测表达的语义条件是:强调客观情态的[+推断性][+必须]语义特征。“非VP不可”有言说者和当事者两种表达视角,有纯粹主观认识和强势客观推断两种语义类别。纯粹主观认识的表达为非估测表达,强势客观推断的表达为估测表达。“非…不可”的估测表达属于推断性强势估测。具有[+推断性]语义特征是其用于估测表达的语义基础和前提。

  • 标签: 框式结构 “非…不可” 估测表达 语义条件 强势估测
  • 简介:甲骨卜辞时期,个体事物主要有“数+名”、“名+数”、“名,+数十名,”三种计数方式,“名,+数+名。”是“名+数+容器量词”、“名+数+集合量词”类推的产物,拷贝型量词是个体量词的最初形式。西周以后,拷贝型量词被一般名量词替代,量词观念开始建立。量词产生后,在不可数名词的数量结构的类推作用下数词后面添加量词成了一种规范。汉语“数+量+名”结构由不可数名词的计数结构“数+量+名”类推而来,同时也是汉语内部自我调整的产物。两种不同的语序“数+量+名”和“名+数+量”基本语义相同,均可用于计数和描写,只是表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但这种区别仅仅是倾向性的。因此,“名+数+量”和“数+量+名”具有相同的话语功能。

  • 标签: “名 +数+名2” “数+量+名” 语序
  • 简介:自从南北朝萧统的《昭明文选》开了“文选式”读本的先河以来,宋朝的《古文关键》、清朝的《古文观止》等,解放前的《国文课本》,以至于解放后的统编《语文》教材,千百年来“一贯制”。近几年语文界教改,仅语文教材的改革就不下几十项,虽也抓到了语文教改关键的一环一教材改革,但大多仍在“文选式”的框架下,只在篇目的取舍、排列组合上做文章,始终未能摆脱“范围无限、深浅无序、重迭反复、烟海茫茫”的窠臼。学习母语的中学生,有没有必要在小学已学了二千七百多字,读了二、三百篇选文之后,仍然在文选读本中转圈子呢?

  • 标签: 初中语文教材 语文教改 语文界 选文 《语文》 教材改革
  • 简介:汉语和英语中的代词或名词(名词短语)都具有弱势的[+处所]和/或[+时间]特征。但是,两种语言中弱势特征的激活方式不同:汉语既可通过句法结构来激活,亦可依靠句法环境来激活;而英语则只能凭借句法环境来激活。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的“代词/名词+时间处所词”结构,均为句法结构激活弱势特征的实例,如“我这儿“‘你那儿”“老王这儿”“我朋友那儿”等等。此类结构中的代词或名词(名词短语)均具有弱势特征[+处所]和/或[+时间]。该特征因跟“这儿/那儿”等时间处所词相邻并列而被激活,从而在句法结构中呈现出来。就语法属性而言,“代词/名词+时间处所词”应归入同位结构

  • 标签: 弱势特征 激活 代词 名词 时间处所词 同位结构
  • 简介:本文在“长”、“短”语义扩展路径的基础上,根据结构的理解度指出“……长……短”结构存在等值性与不等值性两类。空间度量性和时间性“……长……短”结构是一种等值结构。而不等值“……长……短”结构有“名+长+名+短”和“动+长+动+短”两类,前者基本意义主要表示言说中提及“名词”,而后者基本意义主要表示谈论某对象的“长短”。该类结构语义整体上表现出偏指、泛指和虚指三种情形,这种不等值现象分别是概念提升、语境制约或结构压缩的结果。整体上看,“……长……短”结构经历了结构上不断框式化、语义上不断虚化的过程。

  • 标签: 不等值 语义类型 整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