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6
308 个结果
  • 简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称《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加强信教群众同不信教群众、信仰不同宗教群众的团结,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段文字内涵丰富、立意深远地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宗教工作的新要求,也反映了我们党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方针、基本政策和基本观点以及我们党宗教工作的基本经验。从中我们获得了许多启示,从基督教方面,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三和”,即“理和”、“制和”、“人和”。这三者既是相辅相成、互相依赖的统一体,又是对同一问题的三个不同角度的回答。

  • 标签: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人和” 基督教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社会主义社会 信教群众
  • 简介:宗教既然作为社会文化的典型构成,宗教的融合就成了社会和谐一个重要部分。古代中国佛、道、儒三家长期和平共处,甚至产生一体化的倾向,并带动了其它文化因子的共同融合。这种特殊的宗教现象既然作为一种现实的客观存在,则必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 标签: 社会和谐 宗教现象 社会文化 古代中国 和平共处 文化因子
  • 简介:引言大凡宗教都有超世之维,但作为一种社会实体,宗教也有它的现世性。所以,一个宗教信仰健全的人,不可能因为想往天堂,就对现实的形势和声音视若无睹,听若罔闻。就基督信仰而言,根据《圣经》的总体启示,基督徒不仅具有明显的终极盼望,而且也具有强烈的现世责任。那么,当面对今天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明及不同的意识形态正在同一个世界相遇,甚至相碰撞,以至危及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时,不能逃

  • 标签: 社会视角 宗教信仰 意义 耶稣 社会实体 健全的人
  • 简介:《决定》把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的办法、政策与制度,凸显了党中央的思想高度和务实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决定》第一次在中央文件中明确肯定了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是一个理论上的创新。

  • 标签: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伊斯兰 教工 务实精神 思想高度
  • 简介:2006年8月24日至27日,由中国道教协会、四川省道教协会、成都市道教协会主办,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国家“985工程”四川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承办,香港道教联合会、香港圆玄学院、成都恩威集团公司协办的“道教文化国际论坛”在成都拉萨大酒店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龙、全国人大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及成都市的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 标签: 道教文化 国际论坛 社会研究 中国道教协会 成都恩威集团公司 “985工程”
  • 简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写进了文件,表明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又提出了整个社会建设的方向。这一重要思想立即在整个社会中引起广泛的反响。我觉得这一思想十分深刻,对于今后我们国家和发展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国运昌,则道运昌。这一思想的实践,必定也给我们道教界带来重要的影响。那么,作为道教徒,我们怎样参与到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呢?

  • 标签: 和谐 教徒 六届四中全会 政治文明建设 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
  • 简介:中国当下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狭义地理解,是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广义地理解,是由传统中国社会向现代中国社会的转型。这个转型从鸦片战争开始,已进行了一个半世纪,目前正进入实质性阶段。基督教作为来自西方的宗教,在近代以前虽屡次传入中国但都未能生根。进入近代以后,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国人也开始逐渐熟悉与了解基督教,部分人士开始接受基督教为自己的信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后,基督教(新教)呈加速发展趋势,信徒人数成倍增长,质量也有所提高。事实上,基督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在中国当代社会日益起到一种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预计,从本世纪末到下世纪中叶,中国还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因此,作为有生命力的基督教如何与当下的中国社会相结合,通过贴近转型

  • 标签: 社会转型时期 基督教思想 现代中国社会 八十年代 宗教 市场经济
  • 简介:唐代诸帝对待佛教的总体态度,基本上是整顿和利用。在有唐一代的二十个皇帝中,除了发动“会昌灭佛”的武宗外,其余诸帝均对佛教采取了既管理、整顿又扶持、利用的政策。从高祖的沙汰佛教二教,到太宗的“先道后佛”,从武则天的“举佛抑道”到玄宗的崇信密教,直到后来的武宗灭佛,唐王朝对待佛教的态度,虽然在不同的形势下,根据其政治、经济、军事等的需要,而有或抑或扬的变化,但从整体上说,出于巩固其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将佛教作为正统儒学之外的重要辅助手段加以利用,是有唐一代对待佛教的总体策略。

  • 标签: 唐代 佛教 宗教信仰 武则天 唐太宗 唐玄宗
  • 简介:近代自启蒙运动始,按默茨(J.B.Metz)本人的看法,基督教遭遇了两种大变局:“其一,以前一直没有大问题的基督信仰与宗教意识之间的统一崩溃了,基督信仰发现与自己对立的是二个普遍的、批判性的宗教观念……。其二,在此之前一其实在法国启蒙运动旱期已露端倪一一直理所当然的宗教与社会的统一、宗教生存与社会生存的统一瓦解了。”

  • 标签: 基督教 宗教信仰 现代社会 政治神学 宗教意识 启蒙运动
  • 简介: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生前说:“法轮功不是佛法,不是正式宗教,也不是真正的气功,而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歪理邪说。它与佛教是根本对立的,是和宗教界根本对立的,同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政策也是根本对立的。”

  • 标签: 佛法 李洪志 宗教界 中国佛教协会 对立 宗教信仰
  • 简介:一,穆斯林在当代俄罗斯的数量伊斯兰教在俄罗斯的北高加索、鞑靼斯坦、巴什科尔托斯坦、乌德穆尔特、楚瓦什、西伯利亚、乌里扬诺夫斯克、阿斯特拉罕、彼尔姆、下诺夫哥罗德、叶卡捷琳娜州、莫斯科和彼得堡广泛传播。在当代俄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很多,约有40个。根据苏联时期的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委员会,在1989年在苏联居住着1200万穆斯株,

  • 标签: 俄罗斯 穆斯林 社会处境 清真寺 伊斯兰教 苏联时期
  • 简介:商者是中国传统社会既有内容,宗族是汉人社会研究的核心论题。笔者基于杨柳青镇乡研究,提出"商域宗族"论说,认为商号是市镇的空间与记忆符号、基本组织形式,绅商、商绅是市镇宗族的类型并引导市镇类型,宗族及其延伸组织不仅为农人且为商人所有,它作为商人天然的内层信任机构具有商营功能;绅商、商绅是市镇宗族的核心圈层并引导市镇类型,中国式市民社会是绅商、商绅人格的复制或放大。补缺了弗里德曼的宗族研究模式和施坚雅的市场划分类型,以及华北的商域研究。同时,杨柳青乡社地缘圈界观和于伍爷崇拜的信仰圈层与市镇商域圈层构成"圈层形态",可为汉人社会群体结构的新解析,引发出"圈层格局"对差序格局的补充。

  • 标签: 市镇研究 绅商/商绅 商域宗族 圈层格局
  • 简介:伊斯兰教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宗教,也是许多地区历史上的传统宗教。苏联解体后,过去信仰其他宗教的许多人转而信仰伊斯兰教,如一些斯拉夫人、犹太人、西伯利亚地区的居民和一些偏北地区的居民,使得俄罗斯穆斯林的民族属性和教派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 标签: 宗教机构 伊斯兰教 俄罗斯 社会功能 西伯利亚地区 苏联解体后
  • 简介:宋朝的如净禅师曾言:“佛法是出世间法,不能苟合于世间法.”佛法的主旨在于化世导俗,强调的是于世而离世,不坏俗而标真,不离真而立俗.应该说大乘佛教不共的是出离心,不二的是菩提心.如东晋慧远所说:“内乖天属之重,而不违其孝;外缺奉主之恭,而不失其敬也.”从历史上看,“法运都随国运转”,佛教的兴衰始终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涉,从来就没有一条脱离开社会生活而独立运行的轨道.佛教的发展与中国社会的曲折发展息息相关,中国佛教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始终连在一起.

  • 标签: 佛教社会史 北京佛教 张蕾蕾民国
  • 简介:王丽宏在2008年第1期《回族研究》上发表文章《阿訇在和谐社会建构中的世俗功能研究——以宁夏吴忠市为例》。文章认为,宗教具有三个不同层次结构的功能,即宗教的实体性功能、宗教神圣性的基本功能和宗教世俗性的一般功能。宗教世俗性功能的发挥依赖于宗教职业者和宗教信徒,其中宗教职业者的引导和号召能力是宗教发挥世俗作用的核心和关键。阿甸作为伊斯兰教的教职人员,

  • 标签: 社会建构 世俗性 和谐 阿訇 宗教信徒 《回族研究》
  • 简介:各位领导、各位法师、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我很高兴应邀前来参加由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和江苏省佛教协会主办,并由无锡灵山胜境管委会和无锡祥符寺承办的首届中国无锡灵山“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研讨会。首先,我代表中央统战部,向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法师表示诚挚的问候。这次研讨会以“人间佛教与社会关怀”为主题,既有很高的理论、学术价值,

  • 标签: 社会关怀 “人间佛教” 研讨会 无锡 服务社会 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