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三、司铎的君王使命与责任1.概念说明在福音中,耶稣很少以君王自称。有几次,群众想拥戴耶稣为王,但是耶稣却逃避了(若6:15)。耶稣以君王的形象荣进耶路撒冷,但是他这个‘君王’,与当时政治性的君王是截然不同的。他不是威武地来征服,而是谦逊的,温和地带来和平。当比辣多审判耶稣时,问耶稣说,“你是犹太人的君王吗?”耶稣当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

  • 标签: 司铎 责任 职务 耶路撒冷 耶稣 君王
  • 简介:印度原始佛学在两汉时传入中国,自唐以后,各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乘学说纷纷自立门户。在繁多的宗派中,禅宗与净土宗最逮民心,对中国民众的影响也最为深远。其中,与中国能咏善吟的士大夫们结下不解之缘的当属禅宗。

  • 标签: 禅宗 白居易 柳宗元 中国特色 中国民众
  • 简介:本文主要阐发和介绍了十六世纪改教家加尔文所提出的基督的三重职分,并结合了教会教义以及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指出了这三职分具有现代性意义。

  • 标签: 三重职分 先知 祭司 君王
  • 简介:本文对瑜伽密教的根本经典《金刚顶经》之第一会《真实摄经》三个汉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梳耙并以文字图示的形式展现了金刚界大曼荼罗中三十七尊在位置、名称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合大乘佛教晚期密教思想发展的趋势,深入分析了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 标签: 真实摄经 金刚顶经 金刚界大曼荼罗 瑜伽密教
  • 简介:对平井俊荣《关于法华文句成立的研究》中提出隋智额《法华文句》中的因缘释、约教释、本迹释、观心释的“四释”,是依据吉藏《法华玄论》和《法华义疏》而成立的观点,提出反对意见并进行论证,认为《法华文句》的四释并非完全脱胎于吉藏。

  • 标签: 《法华文句》 《维摩经文疏》 智颉 吉藏 四种释 无生观
  • 简介: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落实宗教政策而兴起的第一波——恢复建寺浪潮的余波未平,转瞬之间又泛起了以旅游产业发展为契机的又一波——“建寺造庙”高潮。一座座寺庙如雨后春笋般耸立起来,举目所及,无论风景名胜的旅游场所、交通闭塞的农村山野,乃至经济发达的高新工业园区,那些扎眼的黄墙绿瓦,飞檐翘角的宫殿式建筑,无不让人们联想到今日佛教之兴旺和影响面之广泛。

  • 标签: 寺庙 商业化 宗教政策 改革开放 风景名胜 中国
  • 简介:曼荼罗,或称曼陀罗,梵文音译,旧译为“坛城”:新译为“轮圆具足或者聚集发生”。早期的曼荼罗是古代印度的密教修行为防止魔众入侵.在修法场地所筑的圆形或方形土台。后世密教认为曼荼罗为诸佛、菩萨、圣者的居住之处。

  • 标签: 曼荼罗 博物院 唐卡 三昧 金刚 四川
  • 简介:章开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涉足中国基督宗教史研究领域。他通过深入考察基督宗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进程,精辟阐释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透彻解析中外基督徒有识之士的经典著述,站在跨文化对话的高度,对中国基督宗教史予以“全球地域化”解读。章开沅认为,只有构筑中国本土化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才是基督宗教在华“传播与植根”的必由之路。

  • 标签: 章开沅 基督宗教 宗教传播 全球地域化
  • 简介:中国的民间迷信具有漫长的历史,它一般依附于当时的主流文化。秦汉时期,民间迷信主要依附于谶纬和神仙方术。隋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以儒释道为核心的格局,因而此后的民间迷信,也大多以儒释道三教为依托。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民间迷信又往往标榜五教融合(儒释道耶回),甚至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可是如果我们深入探究民间迷信的内涵,却不难发现它所借用的仅仅是主流文化的躯壳,而其精神实质却往往背道而驰,有的还带有社会危害性。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人们的不安定感和忧患意识日渐增强,信仰的需求日益强烈。与此同时,打着各种旗号、具有会道门和国外新兴宗教特征的民间迷信又迅速崛起,广为蔓延,甚至用国际互连网等现代科技手段作为传播媒介。其中李洪志的“法轮功”或“法轮修炼大法”颇具典型。在佛教中,一般把佛法称为内道,把佛法外的其它思想信仰称为外道,而把仅以佛教为幌子、窃用佛教名义的外道,称为“附佛外道”或“附法外道”。而李洪志及其“法轮功”,又是“附佛外道”的典型。我们之所以反对“法轮功”这类的“附佛外道”,一方面是因为它在盗用佛教名义、利用佛教的同时,又歪曲、诬蔑佛教,使人们误以它就是佛教,恶紫夺朱,从而阻碍人们去认识真正的佛法,断送法身慧命而不自知,丧失了用宝贵的人身修行进道的大好机会,更不能得佛法善利、解脱胜果;一方面是这类民间迷信往往以妄语相蛊惑,使人们受到现实的危害。我们应该注意这样一个事实,李洪志的书中处处表现出对佛法理解的粗浅鄙陋,以至于稍有佛学知识的人随处可以指出常识性的错误,而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甚至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或号称学佛多年

  • 标签: 佛法 佛教 迷信 李洪志 新兴宗教 应该
  • 简介:本文立足于相关的一手西方文献材料,对二战后ethnohistory在美国学界的兴起与表现做了翔实细致的历史考察,从国别的角度揭示了西方历史人类学兴起的实然状态,为研究西方历史人类学及其兴起提供了新的路径与窗口。本文的要点和主要结论在于:ethnohistory不是一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领域,它与民族学学科本身的历史一样久远。经历了半个多世纪(20世纪上半叶)的长期孕育之后,ethnohistory逐渐兴起于美国学界,于20世纪50~70年代成为显学。在该阶段,组建了ethnohistory的专业学会(AmericanSocietyforEthnohistory)、定期召开年会,还出版了其专业期刊ethnohistory,并一直延续至今。不少民族学家投身其中,一些历史学家也陆续加盟,并展开了初步合作。印第安纳大学成为战后ethnohistory凸显于美国学界的第一个研究中心。印第安纳大学自身拥有的良好的跨学科学术传统,尤其是沃格林(ErminieWheeler-Voegelin)等为代表的教职人员的诸多努力以及政府部门的鼓励与合作密不可分。相对二战前而言,既有概念诠释的新拓展,ethnohistory意味着'依靠档案、口述和考古学资源,以及社会人类学的洞察力和概念框架,对一些非欧土著族群进行历史研究,这些研究试图重构土著族群与欧洲发生碰撞前与后的历史';同时,也有经验研究的新尝试。这些新拓展与新尝试,突出表现了以民族学为主但不局限于民族学、兼有民族学与历史学双重含义与互补的特点,强调了由非土著提供的档案证据的重要性,强调了档案、田野等各种证据互参的重要性,以及民族学文化过程理论的重要性。兴起与凸显阶段的ethnohistory,虽然组织机构、学科规范需要进一步完善、一些具体做法也需要不断更新,但还是为20世纪70年代之后ethnohistory的日渐兴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ethnohistory得以进一步开拓发展空间提供了可能。�

  • 标签: ETHNOHISTORY 美国学界 西方历史人类学
  • 简介:尊敬的大会主席,各位长老、各位大德、各位同道:今天.第九次中韩日佛教发好交流会议.在风景如画的日本古都京都、奈良如期举行。这是今年四月在中国杭州、普陀山举行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之后,中韩日三国佛教代表再次聚会一处.法轮常转,佛日增辉,感到由衷高兴!

  • 标签: 中韩 世界 会议 交流 教友 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