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层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方法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患儿48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行常规开腹幽门环肌切开术,观察组在腹腔镜下行幽门环肌切开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手术成功率和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95.83(23/24),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手术时间较长,进食时间、术后达到全量喂养时间和住院时间均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幽门环肌切开术治疗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手术成功率高,明显改善围手术期状况,不良反应低。

  • 标签: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腹腔镜 临床疗效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气囊辅助小肠镜(BAE)下狭窄切开术(EST)治疗空回肠良性狭窄的安全和有效。方法回顾收集2015年12月至2021年8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诊断为空回肠良性狭窄,且因无药物治疗机会或药物治疗无效行BAE下深部小肠EST和(或)外科手术治疗的41例患者,其中21例行EST治疗(EST组),20例行手术治疗(手术组)。分析患者的病因、随访时间,比较两组的一般情况(男性比例和年龄)、即时技术成功率(EST后小肠镜镜身可通过的狭窄数占所有接受治疗的狭窄总数的百分比)、并发症(包括穿孔和出血等)发生率,以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的症状缓解率(完全缓解患者数与部分缓解患者数之和占患者总数的百分比)、累积无症状(行EST或外科手术后至末次随访仍未出现梗阻相关症状)生存率和累积无手术生存率。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Kaplan-Meier法。结果EST组和手术组患者狭窄的主要病因均为克罗恩病[分别占71.4%(15/21)和60.0%(12/20)],中位随访时间(范围)分别为12个月(6~46个月)和45个月(14~73个月)。EST组和手术组患者的男性比例、年龄、即时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57.1%(12/21)比65.0%(13/20)、(45.2±17.4)岁比(43.1±20.3)岁、95.3%(41/43)比100.0%(30/30)、26.9%(7/26)比10.0%(2/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T组因EST并发穿孔而手术的患者占9.5%(2/21),EST治疗后未再手术者占76.2%(16/21),EST组中位无症状生存时间为13.3个月。EST组与手术组治疗后3个月症状缓解率比较[17/19比100.0%(20/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T组治疗后6个月和1年症状缓解率均低于手术组同期[15/19比100.0%(20/20)、8/11比100.0%(2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47、0.037)。EST组和手术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年累积无症状生存率比较(分别为66.0%比90.0%、61.0%比85.0%、54.0%比80.0%),Kaplan-Meier法分析显示两组无症状生存曲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EST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累积无手术生存率分别为90.0%、81.0%、73.0%,手术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1年累积无手术生存率均为100.0%。结论BAE下EST治疗空回肠良性狭窄技术上可行、安全较好,短期内能有效缓解临床梗阻症状,避免或推迟外科手术。

  • 标签: 空回肠良性狭窄 内镜下狭窄切开术 气囊辅助小肠镜 克罗恩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深入分析和探究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围手术期胃管的临床护理以及干预方式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和效果。方法:本研究所选择的案例为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我院所接诊的40例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并且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平均分为了观察组以及对照组,且每组患者的数量为20例。针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胃管护理方式,给予观察组围手术期的胃管护理干预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住院时间、喂奶时间以及体重增加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在采用围手术期胃管护理干预之后,其住院时间、喂奶时间相较于对照组更短,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

  • 标签: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围手术期 胃管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等微创手术的普及和发展,医源性胆道损伤和损伤后胆道狭窄的发生率较以前明显增加。腹腔镜胆囊切除的胆道损伤以热损伤为主,热损伤后的胆管组织易发生胆道狭窄。复杂的医源性胆道狭窄的治疗目前仍是一个棘手的、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要进一步探索医源性胆道狭窄的治疗方法,必须借助于胆道狭窄的动物模型。本文根据国内外文献,就目前几种胆道良性狭窄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及其利弊做一综述。

  • 标签: 腹腔镜 胆囊切除术 胆道损伤 胆管狭窄 动物模型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21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轻度尿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行前列腺手术时,先行尿道扩张或尿道内切开。12例行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HoLEP),术后3例出现严重尿道狭窄而接受再次手术,9例排尿通畅;4例逆向射精;2例暂时尿失禁。9例行腹腔镜前列腺剜除术,术后均排尿通畅,无严重尿道狭窄、暂时尿失禁和逆向射精。腹腔镜前列腺剜除术治疗合并轻度尿道狭窄的BPH较HoLEP能降低尿道狭窄的风险。

  • 标签: 良性前列腺增生 尿道狭窄 钬激光 剜除 腹腔镜
  • 简介:目的探讨暂时防反流型金属食管带膜内支架治疗良性吻合口狭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32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患者,放置支架后观察狭窄部扩张、通畅情况胃食管反流情况。结果金属内支架扩张良好,狭窄部通畅,无一例存在胃食管反流情况,置架期间,无反流食管炎发生。除1例拒绝取出外,其余均顺利取出。结论暂时防反流型金属支架有良好的扩张作用和防止胃食管反流作用,可调整和取出支架,临床效果较满意。

  • 标签: 良性吻合口狭窄 胃食管反流 暂时防反流型金属内支架 反流性食管炎
  • 简介:【摘要】胆管良性狭窄主要为因受到非肿瘤因素影响从而引起胆管纤维组织增生、胆管腔局限性狭小以及瘢痕痉挛等,形成胆管炎疾病或者是胆汁排出困难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引发肝功能衰竭,而临床治疗方面难度较大,同时预后较差。所以,为了确保患者病情早期康复,对于胆管良性狭窄疾病患者开展有效诊治方式至关重要。本文章首先分析胆管良性狭窄诱发因素,随后探讨ERCP对于胆管良性狭窄诊治重要

  • 标签: 胆管良性狭窄 ERCP 诊治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金属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术后幽门梗阻的疗效安全。方法对21例食管癌术后幽门梗阻的患者在x线监视下植入自膨式金属支架。结果21例成功置入支架,置入后梗阻症状缓解,胃蠕动恢复,恢复经口饮食。结论金属支架置入治疗食管癌术后幽门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较短时间内缓解梗阻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食管癌切除术 幽门梗阻 金属支架 置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埃索美拉唑与兰索拉唑、奥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疗效观察。方法将84例Hp阳性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随机分为三组。埃索美拉唑组(28例)埃索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共7日,后服用埃索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共21天;兰索拉唑组(28例)兰索拉唑15m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共7日,后服用兰索拉唑15mg,每日一次,共21天;奥美拉唑组(28例)奥美拉唑20mg+阿莫西林1g+呋喃唑酮100mg,每日2次,共7日,后服用奥美拉唑20mg,每日一次,共21天。疗效结束4周后复查胃镜并检测Hp,观察腹痛缓解率、溃疡愈合率,Hp根治率药物不良反应。结果埃索美拉唑组、兰索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100%,85.7%,82.1%,Hp根治率为85.7%,60.7%,64.3%,埃索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Hp根治率高于兰索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兰索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溃疡愈合率Hp根治率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少,具有较好的安全。结论埃索美拉唑三联疗法治疗Hp阳性的消化性溃疡疗效优于兰索拉唑奥美拉唑三联疗法,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 标签: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幽门螺杆菌 埃索美拉唑 兰索拉唑 奥美拉唑
  •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小儿食管良性狭窄的理想的,操作简便的手术方式。方法:通过采用结肠代食管,结肠与上段食管吻合治疗小儿全食管瘢痕狭窄5例,对结肠代食管的几种吻合术作一比较。结果:本组病例均一期手术成功,无吻合口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3年,均进食正常,患儿发育正常,结论:小儿食管瘢痕狭窄首先手术重建食科,而结肠上颈段食管吻合优于其他方法,更适合于小儿。

  • 标签: 食管瘢痕狭窄 结肠代食管 上颈段食管吻合 小儿 食管重建术 手术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高频超声在诊断婴幼儿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中的诊断报告结果,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我院手术证实的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病例的超声诊断报告,包括诊断意见报告中对幽门管长度、幽门肌层厚度、幽门管短轴断面直径的测量结果。结果12例病例均进行了超声腹部包块的检查,其中11例做出了明确的诊断,1例因较多胃肠气体干扰未做出阳性报告。11例阳性报告中测得幽门管长度>16mm,幽门肌层厚度>4mm,幽门管短轴断面直径>15mm,与文献中的诊断标准相吻合。结论高频超声因能较准确地测得幽门管的长度、幽门肌层厚度、幽门短轴断面并能在检查中较直观的观察胃蠕动排空情况,诊断结果可靠,对婴幼儿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但因受胃肠气体干扰操作者经验影响不能完全排除假阴性结果,可与X线钡餐检查相结合,提高诊断婴幼儿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的准确率。

  • 标签: 高频超声 幽门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X线钡餐造影诊断婴幼儿期肥厚幽门狭窄(IHPS)的临床意义。方法:时40例患儿通过X线钡餐造影影像学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对比,探讨X线钡餐造影对婴幼儿期肥厚幽门狭窄诊断价值度。结果:40例患儿中X线钡餐造影诊断结果:34例先天性肥厚幽门狭窄,2例胃食管返流,1例胃扭转,均与手术相符,诊断符合率100%。1例幽门痉挛,经临床保守治疗痊愈得到证实。2例幽门前瓣膜误诊为先天性肥厚出门狭窄(2/40),误诊率5.0%,手术后得到证实。结论:X线钡餐造影是诊断IHPS的一种有价值的诊断方法。

  • 标签: X线钡餐造影 婴幼儿期 肥厚性幽门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根治术后出现良性吻合口狭窄的发生情况治疗方法。方法对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80例直肠癌术后出现良性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包括患者一般情况、术前和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吻合口狭窄情况、治疗经过治疗结局。结果80例吻合口良性狭窄患者中,低位狭窄56例(71.8%)、高位狭窄24例(18.2%),其中预防造口52例(65.0%),术后吻合口漏38例(47.5%),术前放化疗8例(10.0%)。借助指检扩肛方式治疗者40例(50.0%),指检治愈率85%(34/40);通过内镜球囊扩张32例(40.0%),扩张次数的中位数为2次(1~4次),内镜下治愈率50%(16/32);留置肛管后解除狭窄4例(5.0%)且最终治愈2例;通过TEM切开狭窄治愈2例(2.5%);经腹吻合口切除后肠管再吻合治愈2例(2.5%)。治疗总成功率为70.0%(56例),30.0%(24例)治疗失败患者中:58.3%(14/24)为弥漫狭窄,41.7%(10/24)为管状狭窄,无膜狭窄患者;75%(18/24)发生过吻合口漏;75.0%(18/24)属于低位狭窄,75.0%(18/24)并发盆腔感染,最终造口还纳失败,被迫接受永久造口。治疗失败者当中吻合口漏、非膜狭窄良性隐匿型狭窄、盆腔感染明显多于治愈者,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过程没有死亡病例。结论直肠癌术后良性吻合口狭窄首选治疗方法为肛门指检、内镜治疗手段,可获得较好治疗效果;治疗失败者与吻合口漏、非膜狭窄良性隐匿型狭窄、盆腔感染等相关,临床工作中理应重视这些并发症,提早预防。

  • 标签: 直肠肿瘤 吻合口狭窄 良性狭窄 预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高龄胃癌合并幽门梗阻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90例高龄胃癌合并幽门梗阻患者,均自愿接受开腹手术治疗。观察患者手术情况和治疗效果,并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结果患者术中淋巴结清扫数目为(21.45±5.68)个,切缘距肿瘤距离为(5.67±1.25)cm。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4例、吻合口漏1例、肺部感染2例、吻合口出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89%。术后患者SF-36评分明显高于术前,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腹手术治疗高龄胃癌合并幽门梗阻效果满意,可显著的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标签: 高龄 胃癌 幽门梗阻 手术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内镜下切开术联合支架置入治疗难治食管良性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1年2月~2017年2月间收治的36例难治食管良性狭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切开术联合支架置入进行治疗,评估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另对比手术前后患者吞咽困难评分。结果本组手术成功率为100%(36/36),手术平均操作用时(43.15±3.94)min,平均住院时间(5.7±0.2)d。术中2例患者少量出血,术者内镜下采用止血钳钳夹处理,成功止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9%(5/36),无感染、大出血以及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第1周、第4周时患者吞咽困难评分有显著改善,独立样本t检验提示数据差异具有统计显著(t=13.570、23.673,P=0.000,0.000)。结论内镜下切开术联合支架置入可有效改善难治食管良性狭窄患者吞咽困难症状,成功率高,术后较少并发症,建议临床加以推广和应用。

  • 标签: 难治性食管狭窄 内镜下切开 支架植入术 吞咽困难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治疗难治食管胃肠吻合口良性狭窄的有效和安全。方法回顾分析山西省肿瘤医院2017年6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41例难治食管胃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在内镜下行放射状切开术,观察手术前后吻合口直径变化、吞咽困难改善情况、营养状况改善情况术中、术后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41例患者接受放射状切开治疗,35例在治疗1~5次后吻合口直径、吞咽困难营养状况均明显改善,无并发症;5例经多次治疗后吻合口仍在1周内回缩至治疗前,并形成明显瘢痕;1例在第1次治疗中出血较多(≥100 ml),终止治疗。22例(53.6%)吻合口直径扩大至>1.4 cm,13例(31.7%)吻合口直径扩大至0.6~1.4 cm;35例(85.4%)5周内吞咽困难明显改善;1例(2.4%)发生出血(≥100 ml)。结论内镜下放射状切开治疗难治食管胃肠吻合口良性狭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食管肿瘤 吻合口狭窄 内镜 放射状切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超声引导下反向切开术治疗食管良性难治狭窄的疗效安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超声引导下反向切开术治疗的17例食管良性难治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临床疗效等。结果17例患者均成功一次完成内镜下反向切开术,术后胃镜均能自由通过,操作时间(38.82±24.27)min。17例患者均无大出血、穿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3~44个月,4例患者分别于术后3、12、18、26个月再次出现吞咽困难症状,复查胃镜示狭窄复发,余13例患者未出现再次狭窄。结论内镜超声引导下反向切开术治疗食管良性难治狭窄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食管狭窄 难治性 内镜超声检查 内镜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