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源性小细胞外囊泡(sEVs)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小鼠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并培养人脐带MSCs,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MSCs源性sEVs。采用Nanosight分析sEVs粒径,透射电子显微镜下鉴定sEVs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sEVs表面标志物CD9、CD81和CD63蛋白的表达。取48只SPF级7周龄C57BL/6雌性小鼠,采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651-670 (IRBP651-670)注射法制备EAU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sEVs治疗组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每组24只。sEVs治疗组小鼠于EAU造模后第11天尾静脉注射MSCs源性sEVs 50 μg,PBS对照组以同样方法注射同体积PBS。造模后第8天各组分别随机选取6只小鼠扩瞳后检眼镜下观察眼底炎症情况,隔日1次,并进行炎症评分。造模后第18天采用颈椎脱臼法各组处死6只小鼠,立即摘取双眼眼球制作眼球石蜡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眼底病理炎症评分。各组分别随机选取6只小鼠,于造模后第18天颈椎脱臼法处死,立即摘取双眼眼球,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眼球组织中辅助性T细胞1 (Th1细胞)、Th17细胞浸润情况;于造模后第14天各组分别颈椎脱臼法处死6只小鼠,立即分离脾脏及引流淋巴结中的T细胞,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检测终质量浓度为0、1、10和20 μg/ml IRBP651-670条件下T细胞增生情况。另选取3只正常小鼠,采用磁珠阴选法分离脾脏初始T细胞,分为sEVs处理组和PBS对照组,根据分组加入10 μg/ml的MSCs源性sEVs或等体积PBS进行共孵育,分别在Th1/Th17细胞分化条件下培养,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初始T细胞向Th1/Th17细胞分化情况。结果分离的人脐带MSCs源性sEVs直径平均为(102.4±33.6) nm,透射电子显微镜下sEVs呈双层膜囊泡结构,sEVs中CD9、CD63和CD81蛋白呈高表达。造模后14、16、18、20和22 d,sEVs治疗组眼底炎症评分均低于PBS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造模后18 d,sEVs治疗组小鼠眼球组织病理评分明显低于PB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18 d,sEVs治疗组小鼠眼球组织中Th1、Th17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55±2.03)%和(15.67±2.15)%,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的(21.35±0.72)%和(20.90±1.1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8、5.31,均P<0.01)。在IRBP651-670质量浓度为20 μg/ml条件下,sEVs治疗组T细胞体外增生能力显著低于PBS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EVs处理组初始T细胞分化为Th1细胞和Th17细胞的百分比分别为(28.15±1.32)%和(11.60±2.23)%,明显低于PBS对照组的(31.58±1.75)%和(23.52±1.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3、10.26,均P<0.05)。结论尾静脉注射脐带MSCs源性sEVs可明显减轻EAU小鼠眼底炎性反应,其机制与抑制初始T细胞向Th1和Th17细胞的分化,减少眼球中Th1和Th17细胞浸润有关。

  • 标签: 间充质干细胞 小细胞外囊泡 外泌体 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了解全球预防性乳头瘤病毒(HPV)疫苗接种指南的制定现状和发展历程。方法以“乳头状瘤病毒疫苗”“HPV疫苗”“指南”“推荐意见”“共识”以及“papillomavirus vaccines”“wart virus vaccine”“guideline”“practice guideline”“health planning guidelines”“guidelines as topic”“practice guidelines as topic”“immunization programs”为关键词,检索PubMed、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关于HPV疫苗接种指南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截至2020年8月发表的文献共18篇,对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进行摘录和整理分析。结果18部指南包括1部全球性的WHO立场文件,6部国家或省级免疫规划指导文件及11部学术性机构推荐文件。在国家或省级免疫规划文件中,常规接种年龄多为11~13岁,补接种年龄上限为17~26岁。学术性机构的推荐意见基本与WHO立场文件一致:9~14岁女孩为主要推荐人群,资源充分时可扩大至男孩或更大年龄组女性。≥26岁成年女性群体接种的成本效益有限,推荐基于个体接种。仅3个国家检索到随免疫规划同步更新的指南文件,主要围绕扩展接种人群,开展阶段性补接种、更新疫苗种类、调整免疫程序四个方面进行。结论我国可充分借鉴全球指南文件中不同人群的推荐意见及发展历程,并结合中国人群的流行病学证据、资源与免疫规划现况,早日形成HPV疫苗接种的本土化推荐意见。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疫苗 指南 系统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危型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膀胱癌患者染色体畸变及细胞周期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与膀胱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60例膀胱癌患者,按照HPV感染情况分为HPV阳性组及HPV阴性组,采用FISH方法检测两组患者的尿液脱落细胞染色体的畸变率,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膀胱癌组织的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60例膀胱癌患者中HPV阳性者39例,HPV感染率为65%。HPV阳性组中3号染色体与GLP p16的畸变率分别为79.49%(31/39)与82.05%(32/39),明显高于HPV阴性组的47.61%(10/21)与52.38%(1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组中7号与17号染色体的畸变率分别为74.36%(29/39)与66.67%(26/39),与HPV阴性组的61.90%(13/21)与71.43%(15/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组中的p16、Rb蛋白的阴性表达率分别为46.15%(18/39)与41.03%(16/39),显著高于HPV阴性组的28.57%(6/21)与23.81%(5/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阳性组中cyclinD1的高表达率为56.41%(22/39),高于HPV阴性组的28.57%(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K4蛋白的高表达率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V感染能引起膀胱癌3号染色体与GLP p16染色体畸变率升高,引起细胞周期蛋白p16、Rb及cyclinD1蛋白表达紊乱,导致P16/CDK4/cyclinD1/Rb细胞周期调控通道的紊乱,其与膀胱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 标签: 膀胱肿瘤 人乳头瘤病毒 细胞周期蛋白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患者宫颈菌群特征,分析宫颈菌群与HPV感染及宫颈炎的相互关系。方法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4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行HPV核酸检测300例样本,其中150例HPV阳性为HPV感染组(HPV+),150例HPV阴性为非感染组(HPV-)。采用二代测序技术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V4区测序,用QIIME分析比较组间的菌群构成、多样性和细菌丰度的差异。统计方法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Kruskal-Wallis检验对两组和多组间菌群差异进行比较;组间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采用Adonis多元方差分析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分析300例样本,其中150例HPV阳性和150例HPV阴性;HPV阳性病例中,高危型感染132例(88.0%),低危型18例(12.0%)。HPV+组和HPV-组菌群存在显著差异,且HPV+组样本菌群α多样性显著升高(香农指数, W=8 174, P<0.000 1;PD whole tree, W=8 887, P=0.001 7);两组间菌群β多样性差异显著(Binary Jaccard,F=2.325 4, P=0.042 0;Bray Curtis,F=2.136 44, P=0.044 0);HPV+组样本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spp.)以及惰性乳杆菌(L.iners)相对丰度显著下降(W=7 730,P<0.000 1;W=8 979,P=0.002 5),同时伴随着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窄食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纤毛菌属(Sneathia)和类小杆菌属(Dialister)等细菌富集。高危型HPV感染和低危型HPV感染的样本菌群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100 4,P>0.05)。此外,宫颈炎与HPV感染显著相关(χ²=19.78,P<0.000 1)。宫颈菌群结构在HPV感染以及宫颈炎合并HPV感染间存在一致性趋势;与正常组相比,宫颈炎合并HPV感染样本菌群主要富集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气球菌属(Aerococcaceae)、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窄食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梭杆菌科(Fusobacteria)、黄单胞菌科(Xanthomonadaceae)等细菌。结论HPV感染患者存在显著的宫颈菌群紊乱特征,主要表现为菌群多样性升高及显著的乳杆菌缺失,并伴随无色杆菌属(Achromobacter)等多种条件致病菌丰度升高。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宫颈炎 宫颈菌群 乳杆菌 无色杆菌
  • 简介:摘要子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至今仍严重威胁我国女性的健康。为实现加速消除子宫颈癌的全球战略,推进HPV疫苗在我国的应用,根据全球包括我国HPV疫苗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数据,以及全球应用HPV疫苗10余年的真实世界研究数据,我国专家制定了《乳头瘤病毒疫苗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对一般人群和特殊人群如何接种HPV疫苗,提出了明确的推荐意见,并对接种HPV疫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和指导,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医师了解和掌握HPV疫苗的应用原则。

  • 标签:
  • 简介:摘要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持续感染是导致子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全球每年约63万例新发癌症由HPV感染所致,其中子宫颈癌占比最高,达83%。中国子宫颈癌的疾病负担严重,研究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子宫颈癌新发病例近11万,死亡病例近5万,分别约占全球发病和死亡总数的20%和16%。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立场文件中明确指出,HPV疫苗的接种可有效预防HPV相关疾病的发生。纵观全球的临床研究及真实世界数据,HPV疫苗显示出良好的保护效力及安全性。截至2019年10月,全球已有98个国家和地区将HPV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计划。然而,伴随接种范围的增加及适应证的扩大,HPV疫苗的安全性成为了全球高度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自2006年HPV疫苗上市以来,各国多家权威机构均对HPV疫苗上市后的安全性进行长期监测,积累了大量的安全性数据,数据显示HPV疫苗安全性良好并支持HPV疫苗的使用。本文将针对全球及中国大陆的HPV疫苗相关的安全性数据进行梳理,为中国HPV疫苗的接种提供参考。

  • 标签: 人乳头瘤病毒 子宫颈癌 疫苗接种 疫苗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对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24只C57小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 operation SO组)、MIRI模型组(RI组)、MIRI模型MSC治疗组(MSC+RI组)、MIRI模型MSC治疗合并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清除组(MSC+RI+PC61组)。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心脏中Treg的比例,ELISA法测血清中肌酸激酶(CK)、肌钙蛋白(TNI)、B型钠尿肽(BNP)、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的含量,HE染色观察小鼠心肌组织学改变,TUNEL染色测定心肌细胞凋亡指数,TTC染色测定心肌梗死面积比。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数据。结果MSC+RI组较其余实验组相比小鼠心脏中Treg的比例、血清IL-10和TGF-β的数量最高,CK、TNI、BNP值最低(P<0.01),并且该组的心肌炎症细胞浸润,心肌凋亡指数和心肌梗死面积比,组织纤维化均最少(P<0.01)。结论MSC通过诱导Treg的产生,增加抑炎型细胞因子IL-10、TGF-β的释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损伤。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调节性T细胞 缺血-再灌注损伤 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TBX18腺病毒是否能够成功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使其向心肌细胞分化。方法:取成年SD大鼠的四肢骨髓将其分离培养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重组腺病毒-绿色荧光蛋白Ad-TBX18载体,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为试验组,并将只是转染绿色荧光蛋白的空载病毒组和空白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诱导后三组细胞肌钙蛋白I(cTnI)、α-横纹肌肌动蛋白(α-SCA-actin)阳性表达情况,并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TnI、α-SC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转染效率高达95%。试验组的cTnI、α-SCA阳性表达率以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空载病毒组、空白对照组(P

  • 标签:
  • 简介:摘要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是当今不孕症的重要病因之一,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病因多种,大部分为特发性,临床上尚无根治办法,严重影响了女性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的特征,是再生医学领域的种子细胞,为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本文将干细胞在临床前实验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的研究成果,及近年来兴起的通过体外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PSC)分化形成卵母细胞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干细胞 配子形成
  • 简介:摘要目前,对于电离辐射(ionizing radiation, IR)引起的放射性肠损伤尚无有效的治愈方法,临床上只能采用对症缓解治疗。肠道干细胞(intestinal stem cells, ISCs)更新能力强,是重构受损小肠结构的重要细胞,促进肠道干细胞数量和功能的恢复已是当前治疗放射性胃肠综合征的研究热点。本文从肠道干细胞的分类、干细胞的调节机制以及具有调控干细胞损伤、凋亡、修复作用的药物等方面介绍了ISCs在放射性肠损伤防护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其临床应用意义,为未来肠道干细胞在辐射防护中的作用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放射性肠损伤 肠道干细胞 肠道辐射防护 防护药物
  • 简介:摘要终末期肝病指各种慢性肝脏损伤所致的肝病晚期阶段,原位肝移植是最主要的最终治疗方案,但目前肝移植仍受许多因素限制。间充质干细胞作为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多系祖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抗凋亡、抗炎、免疫抑制等功能。干细胞移植疗法作为终末期肝病的一种潜在治疗方法普遍受到关注。现就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在终末期肝病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终末期肝病 间充质干细胞 免疫调节 外泌体
  • 简介:摘要间质性肺部疾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是一组包括临床常见病和临床少见病的肺部疾病。其中的部分疾病病因不明,且药物治疗困难,故考虑干细胞移植治疗ILD。干细胞具有向损伤组织趋化的特性等优点,因此干细胞移植治疗ILD有可行性。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应用于治疗ILD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ILD的综述匮乏。该文就国内外研究干细胞移植治疗ILD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包括病理特征、治疗、预后以及应用的前景等。

  • 标签: 儿童 间质性肺部疾病 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干细胞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骨科疾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机遇。干细胞在临床骨损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极为广阔,特别是在骨折、骨不连和股骨头坏死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临床干细胞治疗的推广还面临着诸多难题,缺乏相应的标准。本文对干细胞治疗骨损伤的临床研究进行回顾,从骨损伤种类分型、细胞种类数量、临床疗效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干细胞临床治疗骨损伤提供参考。

  • 标签: 干细胞 骨折 骨不连 股骨头坏死 细胞治疗
  • 简介:摘要特发性肺纤维化(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一种慢性持续进展的致肺纤维化的肺间质性疾病。其原因不明,好发于老年男性,预后不良,5年生存率低于40%。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是目前已应用于临床的抗纤维化药物,但长期疗效尤其是对生存率的改善效果仍不明确。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因其取材简单、易于扩增、免疫调节能力强,在多种疾病中展示了巨大治疗潜能。应用MSC治疗IPF的基础及临床前研究表明,其能通过免疫调节效应而发挥对IPF的炎症反应调控及促进肺损伤修复作用。Ⅰ期临床试验研究也证实了其良好的安全性,并初步显示了有效性。本综述旨在总结MSC的基本特征,临床应用的理论基础、治疗IPF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的现状以及目前存在的挑战,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的全身中小血管炎症性疾病,也是目前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诱因之一。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多向分化能力的多潜能细胞,是现代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的重要生物材料。截至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干细胞如内皮祖细胞、诱导多功能干细胞、脂肪源性干细胞等参与了川崎病发病机制的调控,并在其中发挥着抗炎和保护受损血管内皮细胞的重要作用。干细胞的潜能正逐渐被开发,并应用于川崎病诊疗。然而,目前干细胞在川崎病发病机制和治疗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仍需要更多的基础实验和临床试验进行验证和完善。

  • 标签: 川崎病 干细胞 治疗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具有与子代相同的遗传物质且对外界环境较为敏感,可用于评估各种因素对子代早期发育造成的远期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来自肥胖及糖代谢异常产妇的脐带MSC存在异常表型,我们重点介绍了孕期糖代谢异常对脐带MSC功能的影响。

  • 标签: 间质干细胞 怀孕期间
  • 简介:摘要外泌体是拥有由脂质构成双层球状膜的囊泡,能够被干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所分泌。外泌体所具有的独特生物学特性和无法替代的强大功能在细胞间通讯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干细胞外泌体所含有的多种细胞因子、信号蛋白、脂质以及调节性核酸等成分能够对肾脏、肝脏、心脏、血管以及神经等的损伤发挥保护作用。干细胞外泌体在通过抑制髓核细胞凋亡、增加细胞外基质合成等方式延缓椎间盘的退变进程,其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主要通过miRNA及相关信号通路。虽然对干细胞外泌体在椎间盘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外泌体所包含的成分复杂,具体情况尚未完全明了,仍需深入研究。主要通过对干细胞外泌体的特性及功能、提取、鉴定和贮存方法,对其他多种组织的作用,及其对椎间盘的作用和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阐述,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研究提供依据。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放射治疗是胸部恶性肿瘤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70%的肺癌需要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可使附近肺组织因受到放射剂量超过其生物效应阈值而产生不可逆性的损伤,因此,放射性肺损伤已成为胸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的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导致死亡。近几年,干细胞治疗放射性肺损伤成为热门话题,尤其指间充质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可以取代受损的肺上皮细胞,也可以通过释放抗炎和抗纤维化因子促进组织修复。本文就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机制作一综述。

  • 标签: 干细胞 综述 放射性肺损伤 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通过卵巢局部注射和尾静脉注射两种不同的移植方式,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在卵巢损伤小鼠体内的分布、迁移和增殖,探讨最佳移植途径。方法取8周龄ICR雌性小鼠12只,采用环磷酰胺(CTX)200 mg/kg+白消安(BUS)30 mg/kg一次性腹腔注射方式建立卵巢损伤小鼠模型;采用慢病毒转染途径构建标记有荧光素酶(Luc)的UCMSCs;将卵巢损伤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尾静脉移植(2×106个细胞)和单侧卵巢局部移植(2×105个细胞),移植后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IVIS)技术示踪UCMSCs在小鼠体内的分布、迁移及增殖。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化疗药物处理后1周小鼠血清FSH水平[(17.971±0.311) μg/L]显著高于化疗药物处理前[(14.420±0.622) μg/L]、化疗药物处理后1周小鼠血清E2水平[(320.321±8.682) ng/L]显著低于化疗药物处理前[(175.383±19.400)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06、4.800,P<0.05);卵巢局部移植Luc-UCMSCs后在小鼠卵巢部位可观察到荧光信号(d1:2.61×105±0.33、d2:1.35×105±0.23、d3:3.09×105±0.29、d4:4.12×105±0.43),其余部位未见荧光信号,并且在移植第2天开始荧光信号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11、8.311、4.562,P<0.05),第5天信号消失,而尾静脉移植组小鼠在移植后7 d内各部位均未见到明显荧光信号。结论UCMSCs通过卵巢局部注射可以在小鼠受损的卵巢局部聚集并存活,与尾静脉注射比较,卵巢局部注射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标签: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移植 卵巢 活体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