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笔者前时曾读过《人民日报》记者写的反映甘肃省民勤县人沙之斗的长篇通讯《民勤之殇》,心里总觉得沉甸甸的。曾几何时,民勤这片水天一色的绿洲已有94%的土地荒漠化,迅速变成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沙尘暴四大源头之一。在当年人代会上,温家宝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甘肃厅听取代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深沉地说:“和谐社会首先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生态环保问题马虎不得!”此前,温总理曾多次批示:绝不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民勤沙魔肆虐、沙进人退的状况,进一步印证了近年来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呼吁:“生态、环境恶化,将是新世纪最具爆炸性、灾难性的问题。”记得,前几年我曾随全国人大常委会一位领导同志先后到宁夏、陕西、浙江等地就防沙治沙和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调研和视察,对这一严重问题开始有所了解和认知。那位领导同志说,回溯历史,两三千年前,我国黄河流域,因自然生态好,林木葱茏,水草丰美,资源富饶,农牧业兴旺,创造了举世闻名的黄河文明。后来因林木破坏,草原衰退,生态恶化,致使文明失色,风光不再。从世界范围看,尼罗河、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也都曾因生态良好而兴旺,随生态恶化而衰败。可以断言:生态与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第一要素。

  • 标签: 人与自然的和谐 全国人大常委会 温家宝总理 自然生态 政府工作报告 环境恶化
  • 简介:过去的美学,较多地从人与社会的审美关系来建构理论,而很少提及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当前,生态意识的觉醒,促使生态美学兴起。生态美学以生态的价值来反思人类以往的美学观,重新阐释人与自然、人与现实、人与自身的审美关系。它的理论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审美关怀,它的本质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与协调,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特别是道家非常崇尚自然。就如海德格尔借用荷尔德林的诗句提出“充满才德的人类,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的著名观点。

  • 标签: 人与自然 和谐美 武夷山 审美关系 生态美学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自然环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具体目标.保护自然环境既要靠法律的制约,也要靠公民环境道德意识的增强.探讨人与自然环境道德关系,有助于我们增强保护自然环境的道德意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 标签: 自然环境 环境道德 环保意识
  • 简介:人与自然和谐的视阈透视生命伦理便形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命伦理之维。人与自然和谐具有三重内涵,一是作为“人的无机的身体的自然界”与人的和谐;二是作为生成人身体的生物链的自然与人的和谐;三是“作为人自身身体的自然”与人的和谐。随着科学技术包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传统和谐状况遭到严峻的挑战,环境伦理问题日益凸显,进而导致大量的物种锐减,并且使得许多物种濒临灭亡;基因技术和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与运用也隐含双重悖论:为了彻底地提高人类生命和人类文明的质量,必须对“自然人”进行彻底的改良;而一旦对人实现彻底的改良,这是否蕴涵一种“善良的”强制和“德性的恐怖”?这样,人与自然和谐不仅具有生命伦理意蕴,而且具有生命伦理价值。

  • 标签: 人与自然 和谐 生命伦理
  • 简介:摘要:推进新时期我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和实施。“十四五”期间,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谋划,强调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重视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的实施,不断的改进和优化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本文主要就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进行简单阐述和分析,探讨其路径和方法,希望对推进我国可持续健康发展有所启示。

  • 标签: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美丽中国 生态文明建设
  • 简介:摘要:全民行动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迫切需要“构建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行动体系”。学界从生产、生活、制度等不同视角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路径进行探讨,提出:发展现代化生产力,建构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和生产关系;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构筑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生活;优化制度设计,坚持生态和谐的价值立场。

  • 标签: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发展
  • 简介: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旨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相生相成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本文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系统逻辑三个方面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形成的逻辑理路进行探究。

  • 标签: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逻辑理路
  • 简介:  名花艺石园的设计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再学习,  3 艺石  由山石构成的山石景区、摩崖园和贯穿全园的石灯笼,花文化与石文化在名花艺石园中是相辅相成

  • 标签: 世博园花艺 人与自然昆明 园设计
  • 简介:三峡工程,凝结了中国几代伟人的抱负:早在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里就提出了构筑三峡水电站的宏大计划;建国以后,毛泽东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壮丽诗篇,勾勒了大三峡建设的雄伟蓝图。

  • 标签: 三峡工程 人与自然 《建国方略》 三峡水电站 民主革命 建国以后
  • 简介:生态文明实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批判和重构。构建生态文明应当突破共同体单一属人性瓶颈,实现其自然转向,将自然纳入共同体视野,重构人与自然间的新型伦理关系和价值关系,以适应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在传统文明视野下,人的单一主体性导致了共同体的属人性,进而使得人类的自私本质充分暴露,从而陷入人与自然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的矛盾。在当代文明视野下,共同体应当被赋予新的内涵,是内含了人与自然间道德关系、利益关系及文化关系的统一体。实现人与自然在伦理关系上的实质统一、利益机制上的互助双赢、价值旨归上的双向繁荣及文化关系上的和谐共生,是建构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具体路径。

  • 标签: 共同体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关系
  • 简介:三、建设生态城市是人与自然和谐和发展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凝练,建设生态城市

  • 标签:
  • 简介:梯田是人类面对自然环境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为了生存,不屈不挠的先民们发挥才智,因地制宜,遵循自然规律,开山结庐,用勤劳的双手建造了梯田。沿着陡峭的山坡,梯田层层向上、叠叠铺陈,就像是为人们登天而建造的台阶。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西部月亮山腹地的加榜梯田,吸取了天下梯田的精华,比云南元阳梯田更加秀丽,比广西龙胜梯田更加壮观。以梯田为载体,反映了当地的民族文化和农耕文化,风景优美,宛若仙境,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

  • 标签:
  • 简介:循环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而建立的,最大限度地利用废弃物,最小限度地利用天然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球环境负荷的一种社会经济发展模式。近几十年来,作为一种替代工业社会发展的新模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或地区得到很大发展,而且亦日益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关注并开始移植的发展模式。对于围绕这种发展模式所建构的法律保障机制,我们统称之为循环经济法。循环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其意义就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 标签: 循环经济法 自然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 经济发展模式 法律保障机制 社会发展
  • 简介:摘要:本文简要分析了科学发展面临的生态问题:问题表现、问题反思;提出了以人与自然共生为理念的科学措施:加强绿色转型发展理念、在国民文化体系中融合生态价值观、完善生态体系、建设多元主体共治生态体系,以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保护生态环境。

  • 标签: 国民文化体系 生态体系 绿色科学
  • 简介: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内涵;需要反思人类干预自然的限度及其合理性基础,自律自控自身的非理性需求;需要运用技术政策等综合手段维护、扩展、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保持自然生态平衡。

  • 标签: 人与自然 和谐 发展
  • 简介:自然是人的安身立命之所在。人与自然相协调,是评价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它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有助于走出人与自然相冲突的困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依据环境承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开拓天人合一精神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分别从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探寻提升人与自然相协调的可行性路径。

  • 标签: 环境承载力 经济发展方式 天人合一
  • 简介:胥远在2005年6月8日《北京科技报》并发表文章,探讨中国寺庙建筑所展现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与欧洲教堂建筑的比较,作者认为,中国寺庙建筑有意将内外空间模糊化,讲究室内室外空间的相互转化,与中国天人合一、阴阳转化的宇宙观有着深层联系。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在于与周围环境以及殿落、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展示出组合变换所赋予的和谐、宁静以及韵味。中国寺庙建筑还是绘画式的,出发点是线,梁、柱、

  • 标签: 教堂建筑 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 中国 寺庙 展现
  • 简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是季羡林先生提出的重要学术思想,论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方面对这一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解读,并认为这一思想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 标签: 季羡林(季老)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生态文明
  • 简介: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演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人对自然的顶礼膜拜阶段、人类中心主义阶段、自然中心主义阶段和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阶段。而科学发展观的建立,在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上坚持了平等原则、平衡原则和共赢原则,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完成了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历史超越。

  • 标签: 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 科学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