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心血病严重威胁国人健康,早期实现精准风险分层是心血防控的首要任务。而传统心血病风险评估工具在临床实践中仍具有一定局限性,尤其是所有被心血病风险评估指南推荐的风险模型均未纳入心血系统特异的生物标志物。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将心血标志物纳入心血病风险评估将会显著提升灵敏度和特异度。本文从传统心血病风险评估工具的局限性、新一代风险评估工具应具备的价值以及心血标志物在心血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进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心血特异性标志物的广泛应用和研究必将成为提高传统心血病风险评估系统效能的最得力帮手,可以更早期、更精确地对普通人群进行分层管理和干预,减少我国心血病负担,早日实现“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标志物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血疾病应用心血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文章研究人员选取时间2021年9月到2022年9月,共60人,将上述患者利用统计学方式随机分组,分成研究组(门诊体检确诊为心血疾病的患者)、对照组(与研究病症状相似但却未患该病的患者),平均每组30人,均采用心血超声检查,比对2组诊断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最终确诊和诊断准确更高,P<0.05;研究组患者及其家属对最终诊断满意程度更高,P<0.05。结论:在常见的心血疾病中,使用心血超声检查,疾病检出和准确相对较高,应积极推广。

  • 标签: 心血管超声 疾病诊断 诊断准确率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在心血疾病诊断工作中使用心血超声的具体效果。方法 本研究共入选患者80例,均为患有心血疾病的患者。其中40例患者在本院接受常规性检查,作为对照组,另外40例患者检查中使用心血超声,作为研究组。比较两种诊断方法之下的心血疾病诊断效果。结果 研究组诊断方法对静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动脉栓塞这几类心血病变的诊断均明显比对照组更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另外,心血超声检查还可以获得肺动脉收缩压、三尖瓣反流速度等临床指标,这对于心血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 在诊断心血疾病时应用心血超声能够提升疾病确诊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超声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痛中心持续改进机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救治成功率及心血不良事件(MACE)发生的影响。方法将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胸痛中心2018年6~12月实施持续改进机制前收治的50例STEMI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9年1~6月实施持续改进机制后收治的52例STEMI患者作为试验组。对比两组救治成功率、救治流程时间指标及MACE发生。结果试验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急诊挂号、下医嘱、急诊停留及患者自进入急诊至转入导管室行球囊扩张的时间(D2B)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MACE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中心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制定合理有效的改进机制,缩短STEMI患者诊疗时间,为患者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提高救治成功率,同时降低MACE发生,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持续改进机制 救治成功率 心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础血压与介入术后主要心血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抽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濮阳市中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依据基础血压分为收缩压≤107 mmHg(1 mmHg=0.133 kPa)组、108~113 mmHg组、114~124 mmHg组、125~147 mmHg组、≥148 mmHg组五组及舒张压≤62 mmHg组、63~69 mmHg组、70~76 mmHg组、77~83 mmHg组、≥84 mmHg组五组,每组20例。统计分析不同收缩压、舒张压患者介入术后主要心血不良事件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收缩压108~113 mmHg组、114~124 mmHg组、125~147 mmHg组患者介入术后主要心血不良事件发生(20.00%,4/20;10.00%,2/20;20.00%,4/20)低于≤107 mmHg组、≥148 mmHg组(40.00%,8/20;40.00%,8/20),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介入术后主要心血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收缩压≤107 mmHg、≥148 mmHg(OR=1.346、1.531,P均<0.05)。舒张压63~69 mmHg组、70~76 mmHg组、77~83 mmHg组患者的主要心血不良事件发生(20.00%,4/20;10.00%,2/20;20.00%,4/20)低于≤62 mmHg组、≥84 mmHg组(45.00%,9/20;35.00%,7/20),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要心血不良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舒张压≤62 mmHg、≥84 mmHg(OR=1.715、1.924,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基础血压与介入术后主要心血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关系密切,基础血压过低或过高均极易引发主要心血不良事件

  • 标签: 心肌梗死 介入术 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 发生风险 基础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全程护理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介入治疗患者生活质量及心血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于我院接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64例,作为对照组(32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32例,全程护理),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BG(7.25±1.21)mmol/L,2hPBG(9.58±1.10)mmol/L,HbA1c(6.75±0.55)%,显著低于对照组[FBG(8.90±1.16)mmol/L,2hPBG(11.67±1.23)mmol/L,HbA1c(7.72±0.45)%]。观察组心肌梗死1例(3.13%),再狭窄1例(3.13%),未见心绞痛、心力衰竭、血运重建,合计2例(6.25%),较对照组8例(25.00%)明显减少。观察组护理后SAQ(82.40±5.21)分,显著优于对照组[SAQ(70.50±4.29)分]。2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后应用全程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更有利于预防心血不良事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影响。

  • 标签: 冠心病 糖尿病 介入治疗 全程护理 血糖水平 心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miR-210、miR-423水平联合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诊断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心血发生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口市骨科与糖尿病医院收治的152例MHD患者,根据在随访6个月期间是否发生心血将患者分为心血组(60例)和无心血组(92例)。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两组血清miR-210、miR-423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NT-proBNP水平。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HD患者发生心血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210、miR-423及NT-proBNP水平诊断MHD患者心血发生的价值。结果心血组的血清miR-210、miR-423及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心血组(均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miR-210(OR=2.318,95%CI:1.698~5.112)、miR-423(OR=1.850,95%CI:1.294~3.486)及NT-proBNP(OR=2.627,95%CI:1.815~6.102)水平升高是MHD患者发生心血的危险因素(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miR-210、miR-423联合NT-proBNP诊断MHD患者心血发生的曲线下面积(0.938,95%CI:0.879~0.993)最大,高于三项指标的单项诊断(均P<0.05),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0%和84.6%。结论发生心血患者的血清miR-210、miR-423及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是MHD患者发生心血的危险因素,三项联合检测有助于诊断心血的发生。

  • 标签: 肾透析 微小RNA-210 微小RNA-423 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提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医护患协同护理对策,开展护理效果研究。方法:收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研究,病例72例,时间2020年10月~2021年10月。36例进入参照组做好常规护理。36例进入医护患协同护理组做好医护患协同护理。观察心血发生、自我管理能力评分。结果:医护患协同护理组的心血发生5.56%,同参照组的25.00%比较更低(p<0.05)。护理2周后,医护患协同护理组自我管理能力评分(88.16±5.26)分,同参照组(73.12±4.11)分比较更高(p<0.05)。结论: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开展医护患协同护理后,可起到让患者心血发生更低、自我管理能力更强的影响效果。

  • 标签: 医护患协同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心血管事件 自我管理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术中配合护理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期间心血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奇偶数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一组为实验组给予术中配合护理,另一组为参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低于参照组(P

  • 标签: 术中配合护理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心血管不良事件
  • 简介:摘要年龄是心血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老年人口的加速增长,老年医学与心脏病照护越来越息息相关。尽管年轻的心血疾病患者一般不伴有其他疾病,但老年患者常伴随与年龄相关的多种疾病。因此,对心血疾病的管理方案也会因其他共病、衰弱、多重用药、认知功能障碍、机体功能减退和年龄相关的复杂问题而变化。这意味着在管理老年心血疾病患者时,需要更多的洞察力和技能来应对普遍存在的相关问题。本综述涵盖了治疗老年心血疾病时可能存在的其他老年问题,特别是在心血疾病管理方面应考虑的问题。传统的实践指南通常比较适合健康的老年人,用于应对多变的医疗状况、实现特殊照护目标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才会使更多人受益。这需要根据患者的总体状况权衡风险和效益,同时具备在决策时与患者沟通,并在适宜情况下与其他照护者进行交流的能力。这种个性化方案的效果尤为显著,为老年患者提供了改善机体功能和提升生活质量的机会,而这往往是治疗老年患者的首要目标。

  • 标签:
  • 简介:摘要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临床专家通过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两个步骤诊断疾病。专家根据以往的经验快速直观地建立可能的诊断列表。他们牢记各类疾病的临床指征并将其作为诊断标准以快速做出相关疾病的诊断,同时他们也可直观地了解到各种诊断的概率。临床医师在提出诊断假设后会使用一种被称为锚定和调整的启发式方法来验证这些假设并主观地评估每种诊断可能性的概率。无论是资历尚浅的医师还是资深专家都使用这两步诊断过程,但专家可通过自己的经验更好地进行诊断。虽说经验是最好的老师,但一些教育方法已被证明能够适度地提高医师诊断的准确性。学习并提高诊断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知识及其过程中固有缺陷可以为临床教师提供信息,并帮助医学生和临床医师提高诊断推理的准确性。本文回顾了心血疾病背景下诊断推理的认知心理学文献并作以综述。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开始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但是同时伴随着社会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人们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注意保养身体。但是在当下这个时代,有很多的疾病都困扰着大家,其中心血疾病就是其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疾病,因此在当下的社会构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人们的生面活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很多医护人员和学术界的学者也开始非常关注这一问题,因此基于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针对心血内科疾病的护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讨,并针对当前存在主要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以此可以提高心血内科疾病的整体治疗效果。

  • 标签: 心血管 内科护理 问题研究
  • 简介:摘要:心血疾病就是指与包括心脏和血管在内的血液循环系统相关的疾病。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糖 尿病、高血脂、高血糖等,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本篇文章拟创立一套线上系统,尽可能统括心血疾病相关知识,为家庭成员有50岁以上人群家庭提供信息支持以便查询。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知识查询系统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