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96 个结果
  • 简介:儒道二家提出的生态伦理思想构成了传统伦理生态文明观的核心,他们在生态环境问题上表现出的智慧和远见卓识,直至今日令我们赞叹不已。这些深邃的思考既展现了圣人先哲独特的生存智慧,又为我们提供了应对现代生态挑战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儒道传统生态伦理观的优势和长处,并及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对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现代生态文明是大有裨益的。

  • 标签: 生态伦理 儒家 道家 现代价值
  • 简介:4月26—27日在美国加州克莱蒙举行,110多名中国生态文明专家、学者和60多名北美、欧洲相关领域研究人员出席论坛。主要组织者有: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师范大学等。大会的主题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后现代农业和城乡发展”。中外生态文明专家就“中国是否要走以乡村文明消亡为代价的城市化之路”、“生态文明与后现代农业”、“生态文明与乡村发展”、“生态文明与城乡一体化”等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对话。

  • 标签: 生态文明 国际论坛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北京师范大学 现代农业 城乡一体化
  • 简介:儒家虽然总体上强调天人合一,却并不否定天人相分,而是把两者辩证统一起来;而且,儒家的天人相分与天人合一共同为促进天人和谐、生态责任提供了精神支撑。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儒学建构了天人相分的生态责任伦理根据、天人合一的生态责任伦理前提、仁民爱物的生态责任伦理情感、取予有度的生态责任伦理行为和天人相参的生态责任伦理追求在内的生态责任伦理义理结构。

  • 标签: 儒家 生态 责任伦理 文明
  • 简介:儒家生态哲学有一个由“气”“通”“和”“生生”“时”“道”构成的范畴体系。“气”是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人的最基本的元素或质料。“通”是气在不同物质实体之间、人与物质实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流通、循环,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是阴阳二气的运行能够产生生命的状态和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应然状态。“生生”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生长,是对宇宙万物的存在状态、机能和发展趋势的说明,是一种包含死亡在内的辩证统一性。“时”是宇宙运行,万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节奏、节律和阶段性,天道和人道的结合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表现在对“时”的把握。“道”是对宇宙起源及运动规律的总体概括,它综合地含有宇宙的整体性、有机性、有序性、联系性、舍目的性等。有序和谐、生生不息的道是自然界的事实,也是自然界成员应该遵守的规则和价值。“气”“通”“和”“生”“时”“道”是人在与自然互动中形成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其中包含着自然对于人的行为的制约,这是其生态意义所在。

  • 标签: 儒家生态哲学
  • 简介:很幸运,这四十多年来,我能够一直研习道教。在剑桥时,我曾追随著名的李约瑟博士进修。而在中国,我有幸能与许多高道和老师们一起共事,并参访了从泰山到青城山等重要宫观,其中也包括问道白云观和楼观台。道教教给了我一个非常重要的真理,它很简单,却具有革命性。

  • 标签: 生态智慧 道教 实践 环保 李约瑟 青城山
  • 简介:台州城市雕塑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处在停滞不前的状态。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成全球的重要话题,生态雕塑建设也将成为台州城市雕塑的新方向。用生态雕塑塑造台州城市新精神可分为以下三种:1.以生态雕塑的自然之美突显台州城市的自然性;2.以生态雕塑材料之美突显台州城市建设的环保性;3.以生态雕塑的精神之美突显台州城市建设的人文关怀。

  • 标签: 生态雕塑 台州 生态材料 人文精神
  • 简介:习近平同志生态思想蕴含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具有鲜明而又突出的辩证意蕴。具体来讲,在思想来源方面,实现了继承性与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在思想生成方面,实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在思想构建方面,实现了战略性与具体性的辩证统一;在思想形态方面,实现了民本性与科学性的辩证统一;在思想阐述方面,实现了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在思想价值方面,实现了建设“美丽中国”与建设“富强中国”的辩证统一。

  • 标签: 习近平 生态思想 辩证意蕴
  • 简介:4月25~26日在美国克莱蒙召开,由美国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未来哲学与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中共中央编译局、美国克莱蒙培泽学院、美国西雅图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建设性后现代研究中心等单位共同举办。来自中美高校、政府、公益组织等相关机构和单位近200余人,基于“为了生态文明的教育”的会议主题,探讨了“建设性后现代的教育理念”、“生态文明与现行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的变革”、“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教育”等论题。

  • 标签: 生态文明教育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国际论坛 后现代研究 中共中央编译局 教育理念
  • 简介:乌尔里希·布兰德从葛兰西的霸权理论入手,对当今主流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点作了重要的修正和补充。他认为这些主流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观点正是因为没有考察霸权控制下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差别,忽视了国家的所发挥的作用,致使他们的生态观点有所缺失。布兰德区别分析了霸权结构与霸权策略两者之间的关系,他提出要想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就要从根本上否定帝国主义生产和生活模式,扭转国家的角色,从而实现社会生态转型。

  • 标签: 葛兰西 霸权理论 帝国主义生产生活模式 社会生态转型
  • 简介:中华传统美德植根于乡土社会,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认同,是维系乡情、寄托乡愁、联结故土的精神纽带,蕴含丰富的乡村治理智慧与经验,是当前乡村治理的重要资源。

  • 标签: 中华传统美德 乡村治理 必要性 可行性 实践路径
  • 简介:信访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的一种基础性执政资源,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原则在社会治理领域的体现和展开.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独特的社会作用。当前,中国信访总量与治理成本双双高企,不断触痛着国家与社会的敏感神经,并危及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其原因在于历史问题的积累、拆迁保障类问题的叠加、涉法涉诉问题的升级、精神心理类问题的涌现等。信访治理的策略在于松动属地责任,走出维稳误区;设置准入机制,优化治理流程;盘活治理资源,导入社会力量等,以求解国家信访治理所面临的困境。

  • 标签: 信访运行 现实困境 扩展逻辑 治理策略
  • 简介:习近平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全球政治思想基础上的全球治理思想,是其治国理政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习近平的全球治理思想包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合作共赢的全球性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提出是适应和促进世界经济民主、平等、公正发展的需要,为构建合作共赢、风险共担的新型国际秩序提出了中国方案,为构建共存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顶层设计。

  • 标签: 习近平 全球治理 时代价值
  • 简介:建军初期,在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对人民军队的影响中,在认识和分析游民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对流寇思想的危害深入剖析,进而提出并采取多种举措改造流寇思想,从而将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真正建设成了'铁一样的巩固'的军队。

  • 标签: 毛泽东 游民 流寇思想 改造
  • 简介: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全球化诱发的全球问题的增加和积累,使“全球治理”变得日益必要和迫切。建构什么样的全球治理理念,遵循什么样的治理路径,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各个国家,以及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治理机制变革的推动者,并正在积极构建中国自身的全球治理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持续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前景光明,但必须化解一系列新的挑战。

  • 标签: 全球化 全球治理 中国
  • 简介:何绍辉在《求索))2017年第2期撰文认为,毛泽东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也尤为关注和推进对农村社会的治理。为了有效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建设好社会主义农村,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开展了一系列有效的农村社会治理实践,形成了丰富的农村社会治理思想。一是以土地革命作为农村社会治理的基石,解放农村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政权建立后的农村社会治理的顺利推进,正是得益于土地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农村社会生产力的根本解放。

  • 标签: 社会治理思想 农村社会 毛泽东 社会生产力 内容 中国共产党人
  • 简介:邓小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资源环境领域中的重大实践活动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在改善我国生态环境状况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邓小平发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倡议,积极支持实施重大林业生态工程,提高了我国森林覆盖率,促使近代以来遭受严重损害的自然生态系统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邓小平要求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老旧机器设备,重视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以防治工业污染的工作,使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的污染治理问题逐渐得到重视并有效解决。邓小平强调要提升我国城市建筑环境美观度,推动城市生活空间美化与生态化的进程。邓小平提出现代化城市要解决好污染问题,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污染治理工作。邓小平强调在旅游开发中要充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极大地改善了大众休闲生活空间的生态状况。

  • 标签: 邓小平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污染治理 绿化祖国 重大林业生态工程
  • 简介:在张载理学思想中,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包括“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等著名命题。张载的生态伦理观与社会伦理观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乃至一致性,而这二者又都是以张载的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以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张载生态伦理观,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理;其二,“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源和准则。张载人与自然和谐观对于今天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标签: 张载 生态伦理观天道论天人合一 乾父坤母 民胞物与
  • 简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其中包含了高校间的德育竞争。本文首先在高校竞争的现实大环境下,将生态竞争思想引入高校德育,提出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理论;然后,通过对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的内涵进行界定,构建了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评价模型,分别从静态、动态和态势的角度设计了三层、三维和三元结构评价模型,对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各要素之间的运行机制进行剖析,为科学合理地认识和评价高校德育生态竞争力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 标签: 高校德育 高校德育生态竞争 生态竞争力 评价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