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以阿莫西林为代表,对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应用阿莫西林治疗的143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抗菌类西药使用情况调查,对我院抗菌类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43例患者中,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者13例(9.09%),主要反应包含过敏、乏力、胃肠道反应、皮疹、头痛、水肿、嗜睡及其它。结论阿莫西林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可与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促使疗效提升;但在抗菌类药物临床使用中,还需结合患者详细情况,对用药剂量及药物联用禁忌进行了解,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使治疗效果进一步得到提升。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阿莫西林 药理药性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及合理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近两个月收治的使用抗菌类西药患者1597例为研究对象,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和合理性。结果:所有患者使用的抗菌类西药种类20种,其中7种抗菌类西药发生了不良反应情况,头孢美唑钠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8.86%,尤其是皮疹现象居多。其次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为注射用头孢噻肟钠针,占比7.69%,不良反应发生率第三的为克林霉素针。占比3.77%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均为1%左右。1597例患者中用药合理患者1385例,合理性为86.73%,其中适应证合理率较高,药物配伍合理率较低。结论:当治疗疾病涉及到使用抗菌类西药时,应按照规定规范合理使用,并加大抗菌类西药使用的监管力度,减少抗菌类西药对患者的伤害,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药理药性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抗菌类西药在临床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从2023年一年间内在我院使用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中抽取3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调查统计所有患者的抗菌药物种类、给药途径以及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类型。结果 300例使用抗菌类西药治疗的患者中,用药期间共有107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是35.67%。从不良反应类型上来看,皮肤过敏的占比最高,达到46.73%,其次为消化系统异常、泌尿系统异常,神经系统异常的发生率最低,为7.48%。从抗菌药物种类上来看,头孢菌素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42.06%,其次是青霉素类(28.97%)、大环内酯类(15.89%)、喹诺酮类(13.08%)。从给药途径上来看,静脉滴注所致的不良反应最高,为38.32%,其次是皮下注射(26.17%)、肌肉注射(18.69%)、口服给药(16.82%)。结论 临床上使用抗菌类药物进行治疗容易引发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要尽量选择口服的给药方式,注意监测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加强用药治疗期间的观察和指导,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 标签: 抗菌类西药 不良反应 给药途径 用药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归纳抗菌类西药的药理药性以及合理用效果。方法:针对本院收治的150例患者展开具体分析,患者的收治时间范围为2022年9月~2023年9月。根据药物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管理,而观察组用药患者则展开药理药性处方点评。对比两组患者用药效果评分,并且对比两组使用抗菌药物患者合理用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效果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而且观察组患者的合理用药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抗菌药物展开药理药性处方点评,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用药效果,而且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对于临床抗菌药物的用药知识水平,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用药过程当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合理用药率。

  • 标签: 西药的药理药性 合理用药 处方点评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的细菌类型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1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患者277例的中段尿进行常规培养,其中男126例、女151例,年龄(66.7±8.7)岁,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77.62%(215/277),主要为大肠埃希菌42.24%(117/277)和肺炎克雷伯菌15.16%(42/277);其次是革兰阳性球菌21.30%(59/277),主要为粪肠球菌D群8.66%(24/277)和无乳链球菌B群4.69%(13/277);真菌检出占1.08%(3/277)。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较敏感的抗生素主要为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均>96%),耐药率较高的抗生素主要为氨苄西林、头孢唑啉、环丙沙星(均>60%);粪肠球菌D群和无乳链球菌B群对氨苄西林、利奈唑胺、青霉素、达托霉素、呋喃妥因、替加环素、替考拉宁、万古霉素敏感率较高(均>94%),粪肠球菌D群对克林霉素、四环素、红霉素耐药率较高(均>66%),无乳链球菌B群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左旋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耐药率较高(均>80%)。结论膀胱癌术后尿路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菌,其中以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感染革兰阳性菌以粪肠球菌D群和无乳链球菌B群为主;致病菌对部分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临床医生应注重病原菌的监测和药敏试验结果,合理应用抗生素。

  • 标签: 膀胱癌 尿路感染 病原菌 药敏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我院重症医学科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类型、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情况,并分析造成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择取2013年11月-2014年11月入住我院重症医学科的患者330例,采集患者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对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类型、发生率行以研究,并采用单因素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危险因素。结果所分离出的多重耐药菌共造成180例次感染。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中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共21株、铜绿假单胞菌共31株、ESBLS阳性肺炎克雷伯菌共34株、ESBLS阳性大肠埃希菌共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均为耐甲氧西林菌株共45株,其他耐药菌株11株。未检出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患者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行以不同抗生素药物的治疗方法、消毒隔离措施特别是执行手卫生欠到位等是导致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多重耐药菌感染形式严峻,因此在对重症医学科患者治疗过程中,应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规范消毒隔离措施,加强手卫生管理,以及护理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监测和控制,来降低多重耐药菌导致的高感染率。

  • 标签: 重症医学科 多重耐药菌 耐药性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统计分析抗菌类药物不合理应用具体情况,并对比药学监护实施前后抗菌类药物应用效果。方法:本次实验跨越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这一时间段,共计选择200例接受抗菌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在本次实验中,研究人员应依据是否实施药学监护对所选患者实施分组,研究人员在2020年1月初实施药学监护,将2019年期间就诊的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将2020年期间就诊的患者划分为实验组。记录对照组及实验组抗菌类药物应用不合理情况、抗菌类药物费用、抗菌类药物应用时间、患者对药物应用效果所持态度。结果:对照组中共计24人出现抗菌类药物应用不合理情况,占组内患者总人数的比例为24.00%,实验组中对应人数为2人,占比为2.00%,分析两组抗菌类药物应用不合理情况,差异较大,(p<0.05);(1536.5±354.5)元及(845.5±359.0)元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抗菌类药物费用,(5.3±1.7)天及(4.2±1.1)天分别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抗菌类药物应用时间,分析两组相关数据,差异较大,(p<0.05);对照组患者中共计84人对用药持十分认可及比较认可的态度,占组内患者人数的比例为84.00%,实验组对应人数为98人,占比为98.00%,分析两组患者对药物应用效果的态度,差异较大,(p<0.05)。结论:药学监护在规避抗菌类药物应用不合理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

  • 标签: 抗菌类药物 药学监护 不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菌类药物的药理药性及合理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近两个月收治的使用抗菌类药物患者1597例为研究对象,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和合理性。结果:所有患者使用的抗菌类药物种类20种,其中7种抗菌类药物发生了不良反应情况,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为8.86%,尤其是皮疹现象居多。其次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为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舒普深),占比7.69%,不良反应发生率第三的为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占比3.77%,其他药物不良反应均为1%左右。1597例患者中用药合理患者1385例,合理性为86.73%,其中适应症合理率较高,药物配伍合理率较低。结论:当治疗疾病涉及到使用抗菌类药物时,应按照规定规范合理使用,并加大抗菌类药物使用的监管力度,减少抗菌类药物对患者的伤害,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 标签: 抗菌类药物 药理药性 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益生菌类药物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益生菌药物治疗,实验组采取益生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小儿腹泻患者采取益生菌药物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腹泻的情况、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同时联合用药后患儿的身体免疫力也得到明显的恢复,具有极高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益生菌类药物 蒙脱石散 小儿腹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益生菌类药物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2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益生菌药物治疗,实验组采取益生菌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儿临床症状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小儿腹泻患者采取益生菌药物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腹泻的情况、促进患者临床症状的恢复,同时联合用药后患儿的身体免疫力也得到明显的恢复,具有极高的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 标签: 益生菌类药物 蒙脱石散 小儿腹泻 治疗效果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基于抗菌类药物不合理应用及药学监护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药学监护前)入院接受抗菌类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选取2021年(药学监护后)入院接受抗菌类药物治疗的患者100例,分析抗菌药不合理运用概率。结果:药学监护前,抗菌类药物不合理概率66(66.00%),药学监护后,抗菌类药物不合理概率25(25.00%)(P

  • 标签: 抗菌类药物 不合理应用 药学监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抗菌类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溃疡患者的抗菌效果及疗效。方法 选择本院收治的64例HP感染的胃溃疡患者(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随机分为抗菌组(32例)和抑酸组(32例)。抑酸组采用常规采用奥美拉唑+胶体果胶铋治疗,抗菌组增加抗菌药物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 抗菌组总有效率(96.88%,31/32)、HP根除率(87.50%,28/32)显著高于抑酸组(78.13%,25/32;25.00%,8/32)(P

  • 标签: 抗菌类药物 幽门螺杆菌 胃溃疡 抗菌效果 疗效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 对小儿腹泻采用益生菌类药物结合蒙脱石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我院儿科门诊收治的小儿腹泻患者中选出10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蒙脱石散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益生菌类药物,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呕吐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常规大便恢复正常时间等均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小儿腹泻的治疗中采用益生菌药物+蒙脱石散,能够缩短其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信赖,应该临床推广。

  • 标签: 益生菌类药物 蒙脱石散 小儿腹泻     
  • 作者: 王铜 陶晓霞 孟凡亮 李心朋 小野久弥 王多 胡东良 张建中 王国庆 闫笑梅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04期
  • 机构:北华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吉林 132013;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6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6 ,山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济南 250014 ,弘前大学大学院医学研究科,弘前 036-8562,日本;北里大学兽医学部,十和田 034-8628,日本 ,北里大学兽医学部,十和田 034-8628,日本 ,北华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吉林 132013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缩短的葡萄球菌类肠毒素X(truncated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like toxin X,tSElX)氨基酸多态性,对其进行克隆表达纯化并对催吐活性进行评价。方法将tselx序列与本课题组前期完成测序的145株CC398菌株基因组序列及NCBI数据库进行比对分析。设计引物扩增tselx目的基因,将该片段重组于pMD18-T载体中并进行测序鉴定。经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和EcoRⅠ双酶切后将目的片段构建于质粒pGEX-6P-1及pET-28a(+)中,重组质粒鉴定后,IPTG诱导蛋白表达。将以包涵体形式表达的蛋白进行变性和复性,用亲和层析法和超滤法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将纯化的tSElX蛋白以250 μg/kg喂饲普通狨猴,观察呕吐反应。结果tselx基因在我国不同来源(患者、健康人群和动物)的145株CC398菌株均存在。我国菌株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100.0%,与4株美国菌株的同源性分别为97.8%(1株)和98.9%(3株)。通过两套表达系统及不同诱导条件,tSElX均以包涵体形式表达。通过变性及复性,获得高纯度的可溶性重组蛋白tSElX。在250 μg/kg剂量下tSElX蛋白不能引起普通狨猴的呕吐反应。结论tSElX氨基酸序列在CC398菌株中普遍存在,且具有一定保守性。高纯度的可溶性tSElX重组蛋白在250 μg/kg剂量下不具有普通狨猴催吐活性。

  • 标签: 肠毒素 重组蛋白 包涵体 复性 催吐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真菌药物对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是否有效,是否可以用于临床治疗。方法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随机选取患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个组别,分别给予氟康唑、伊曲康唑和特比萘芬治疗。结果分析三组治疗的效果,是否产生不良差异性问题。结论通过对比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出伊曲康唑对短期治疗具有最好的治疗效果,综合治疗流程较短且疗效好。

  • 标签: 抗真菌 药物治疗 阴道炎
  • 简介:摘要人体正常菌群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于厌氧菌,同时也是引起多种内源性疾病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随着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厌氧致病菌项目呈日益增加趋势,而治疗厌氧菌疾病主要方法在于抗生素,但是厌氧菌具有较强的耐药性,因此新型抗生物应用已成为治疗厌氧菌的新目标;本文为了研究抗厌氧菌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及其临床使用效果,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抗厌氧菌类抗生素的文献资料进行展开性综述,从而为更多的临床工作人员提供有效参考依据。

  • 标签: 厌氧菌 抗生素 耐药机制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讨论实施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与指导。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应用抽签的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针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针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抗真菌类药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临床统计,观察组患者显效45例,有效2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患者显效40例,有效20例,无效15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显著,临床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显著,P<0.05。结论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患者,于临床实施抗真菌类药物治疗后,可帮助患者取得较好的疗效,减少各种临床不适。同时,坚持应用药物按照疗程治疗后,基本上能够使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得到治愈,减轻外阴瘙痒、灼痛、黏膜充血、白带增多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复发的概率,对患者积极意义较大。建议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将抗真菌类药物治疗推广应用。

  • 标签: 抗真菌 假丝酵母菌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 简介:摘要:本文为三维制霉素与黄苦洗液结合诊疗霉菌阴道炎的临床研究。选取妇幼保健院中的 110例霉菌阴道炎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成两个小组,一组病患单纯使用西药进行诊疗,一组病患使用三维制霉素与黄苦洗液结合的办法进行诊疗,研究结果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霉菌阴道炎比单纯使用西药诊疗效果更为显著。

  • 标签: 三维制霉素 黄苦洗液 霉菌类阴道炎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对策。方法 将我院 2016 年 8 月至 2017 年 7 月进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 125 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药物种类、用药方式、用药时间等基线资料,分析不良反应情况,制定有效地预防措施。结果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所占比最高,达到 4.8% ; 16 ~ 25 岁年龄段的男性和女性比例最高,分别为 16.8% 和 15.2% ;分析所有类型抗生素出现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出现率头孢菌素类占 43.27% ,相较于其他药物,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静脉注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71.14% ,显著高于其他注射方式,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首次用药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65.33% ,相较于其他时间段用药, P < 0.05 ,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采取针对有效的应对措施,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头孢菌类抗生素 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