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8 个结果
  • 简介:蒙古传统家具是蒙古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明灿烂的组成部分。为迁徙方便,蒙古家具主要采用便于拆卸的榫卯连接,除了榫卯连接这一特点外,受地域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汉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家具图案也值得人们深究。而在受宗教文化影响深厚的蒙古文化中的藏传佛教文化对蒙古家具装饰图案的影响最为深远。

  • 标签: 藏传佛教装饰图案 蒙古族 家具图案设计
  • 简介:一、蒙古传统居住文化概述蒙古包是逐草而居的蒙古人特有的居住文化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呼伦贝尔概要》中记载了蒙古包的特点:'呼伦贝尔之普通蒙人,每限于游牧,依水草而居,转徙无常,概以穹庐为栖止。此种天幕生涯,可避风雪,可防虎狼。'蒙古包为穹庐顶,原材料只有木料和牲畜鬃毛两类。起支撑作用的是松木、杨木等木料。罩毡材料为羊毛,围系材料为驼鬃、马尾等,所用材料都是就地取材。

  • 标签: 现代建筑 蒙古包 蒙古族 察哈尔文化 传统居住文化
  • 简介:本文从人们审美需要的本能和当代传播的美学出发,结合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结合的“和合之美”、蒙古非遗动画传播的“综合美”及“生命美”的具体论述,详尽阐释了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传播的美学意涵。

  • 标签: 蒙古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动画 传播 美学
  • 简介:科尔沁"博"仪式是科尔沁传统文化中保存得较完好的民间信仰仪式,以丰富的歌舞表达其宗教内涵,体现了科尔沁蒙古的文化特质。本文通过对科尔沁左翼中旗腰林毛都镇北腰林毛都嘎查呼日勒"博"、天亮沃德干和科尔沁左翼后旗伊胡塔镇衙门营子嘎查白毛敖海"博"三个调查点多年的田野调查,并结合史料记载,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析科尔沁"博"仪式的过程、结构、歌舞行为、符号等,试图阐释其文化结构和艺术形态中蕴含的意义。

  • 标签: 科尔沁“博” 仪式 结构 歌舞
  • 简介:渊远流长的科尔沁博,起源于蒙古原始氏族社会。伴随着时代发展,它不能不有所变化,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这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是合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所以,近代科尔沁博与蒙古原始氏族社会的博,乃至进入阶级社会初期的蒙古博,均存有许多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我们所接触到的几十位科尔沁博来讲,感觉最明显的是,他们受西藏喇嘛教,汉族道教(巫)的影响相当之深,甚至在他们的起源传说中,也混杂进喇嘛教、道教的神灵与传说。德国专家海西希曾将蒙古萨满教划分为三种类型:古老的宗教信仰;近期的“混杂”型;最后的“喇嘛教”型(见海西希著《蒙古人的萨满教》)。这是很有见地的。按此划分,我们今天所见,绝大多数属后者。如果大体划分一下时代,恐怕七世纪至成吉思汗时代,多为“混杂型”,之前,则为原始宗教型。所以,我们使用“近代科尔沁博”这一概念,其意就在于分清楚它的时代与地区的主要特征。但是,万变难离其宗。不管近代科尔沁博受到其他宗教的影响多么大,融进其他宗教因素多么多,毕竟没有改变自己的宗教本质,仍然以自己的多神教特点独立于蒙古的宗教之林。所以,我们从近代科尔沁博中仍可看到蒙古原始宗教...

  • 标签: 博蒙古 原始宗教信仰 族原始
  • 简介:蒙古的天鹅型传说与满族的三仙女传说同为阿尔泰民族中的族源传说,通过对其进行对比研究,我们不仅能探究先民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意识和行为,为构建、丰富和发展新时代人类的生态伦理观,规范人们的生态行为提供参考价值,而且对我们深层次地认识蒙古与满族在历史发展中不同生态意识表达的根源具有重要启示。

  • 标签: 民间传说 蒙古族 满族 族源 生态意识
  • 简介:蒙古天鹅仙女型神话与满族三仙女神话同属于族源神话。二者都强调了民族祖先与天神之间的联系,都是因仙女在人间沐浴时而怀孕生子,具有相似的故事母题。但是二者在"人兽婚"与感生神话、图腾禁忌与图腾崇拜、窃衣成婚与无夫而孕、英雄的神性与人性、同出一源与黄金家族等方面具有很大差别。

  • 标签: 蒙古族 满族 神话 族源
  • 简介:对于口头传统来说,文本是表演的产物。口头表演中,艺人调动和运用自己业已积累的传统元素,将新的曲目“装入”到已有的框架中,完成新曲目的演唱。于是,思维和行为在表演中融合为一体,通过表演生成为文本。这样,表演前的思维与表演后的文本,由表演所联结,形成“表演前——表演——表演后”的过程结构。表演是在艺人与受众共同建立的语境中进行,同时存在于一个相互关联的事件网络之中。语境和事件为表演和文本赋予了意义。

  • 标签: 口传音乐 口头表演 表演过程 语境
  • 简介:蒙古长调以声传情、以情带声,音乐婉转内敛质朴,很好地表达了蒙古民的心声,同时也使得听到它的人们产生了心灵上的震撼。本文将蒙古长调纳入现代生活中,从民间传承、学院传承、媒体传承三个方面来论证其传承方式。一、蒙古长调简介作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概念,蒙古长调区别于蒙古音乐中的牧歌、赞歌、宴歌、思乡曲、儿歌等题材分类,是以音乐的体裁结构为分类标准的。这里的长调并非指的是音高与音列特性而是与篇幅结构相关。它的真

  • 标签: 蒙古族长调 传承方式 蒙古族音乐 宴歌 音列 蒙古族人民
  • 简介:2015年7月26日—28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届蒙古长调民歌保护成果展示"活动在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顺利收官。该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和呼伦贝尔市政府联合主办,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所、呼伦贝尔市新巴尔虎左旗政府、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蒙古语部联合承办。本次集中展示了我区蒙古长调民歌"申遗"十年来的保护成果,全面总结了保护经验,并在全区范围内评选出了多名蒙古长调民歌的优秀传承人。

  • 标签: 蒙古族长调民歌 活动综述 成果展示 艺术研究所 蒙古语 阿拉善右旗
  • 简介:蒙古长调的跨文化审美价值判断这个问题上,民间/学者、局内人/局外人,给出了多元的审美经验描述和阐释。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面对同样的音响感性样式,不同文化持有者在审美经验的判断上,得出了长调音乐或“欢乐”或“悲伤”,这两种完全相悖的结论。本文通过对蒙古传统社会长调音乐审美价值观的探讨,以及跨文化审美价值判断的分析,指出长调音乐对“局内人”而言,其所呈现出的审美形态具有“欢乐”的情感价值属性。

  • 标签: 长调 审美价值判断 欢乐 悲伤
  • 简介:<正>传统的蒙古民间舞蹈,是弘扬草原文化的重要艺术载体。千百年来,历经世代劳动人民的创造、继承、演变与传承,业已形成独具草原文化特质的艺术形态,继而为以社会主义文艺为标志的蒙古舞蹈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着不尽的艺术养料和文化根基。众所

  • 标签: 蒙古族 研究与实践 民间舞蹈 舞蹈作品 舞蹈教学 草原文化
  • 简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艺术科研项目《中国曲艺志·内蒙古卷》已经出版发行。该书对内蒙古曲艺的历史与现状作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和研究,对境内20多个曲种的发展和流布作了记载。其中对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曲种第一次作了较全面的记述。是内蒙古曲艺发展史上首部曲艺专志。关于蒙古曲种的入志问题,是编纂工作中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重要学术问题。入志的过程也是这一学术问题在中国曲艺志总编辑部的专家,区内有关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逐步解决的过程。现将在《中国曲艺志·内蒙古卷》编纂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蒙古曲种学术问题的提出及其解决分述如下。收入《中国曲艺志·内蒙古卷》和《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内蒙古卷》中的蒙古主要曲种有陶力、好来宝、乌力格尔。关于陶力。陶力是蒙古最古老的曲种。汉译为“史诗”,或“英雄史诗”。早在20世纪50至60年代陶力就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当时的研究者大多是从民族文学或民间文学的角度对陶力进行研究,虽然做了许多搜集、采录和研究工作,但存在的局限是明显的。艺术集成志书的编纂拓宽了人们的眼界。研究者开始用新的目光审视陶力,对其说唱的内容、产生时间、传承方式、表演形式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立体的、带有整合性质的研...

  • 标签: 中研究 入志 志过程
  • 简介:由乌兰夫基金会、内蒙古电视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主持举办的全区第二届蒙古长调艺术研讨会于2000年6月25日至6月27日在呼和浩特召开。来自首都北京和自治区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歌唱家百余人聚集一堂,就进一步发展繁荣蒙古长调艺术,弘扬祖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研讨,并一道观摩了一台题为《啊,草原》的长调音乐会。研讨会期间,各位专家学者和歌唱家们就蒙古长调艺术的名词规范、旋律发展、美学本质以及哈扎布演唱艺术的继承和发展等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全区第二届蒙古长调艺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乌兰娜

  • 标签: 全区蒙古 呼和浩特召开 族长调
  • 简介:本文以音乐组合为视域,将民族音乐组合纳入现代音乐语境下展开讨论;通过回顾历史发展脉络,对其进行了学术归类;民族传统音乐是民族音乐组合的基础与核心,是相对恒定因素,同时民族音乐组合的外围与中介因素在不断发生着变异,而这正是传统民族音乐文化转型的方式与轨迹。这种转型有其深层的缘由,也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民族音乐组合是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当代的转型,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 标签: 音乐组合 少数民族 传统音乐 转型
  • 简介:服饰以非文本的方式记载着民族发展的历史,物化地展现了人们的审美取向与思想观念,是民族认同与民族心理的重要表征。传承和保护传统蒙古服饰文化是草原文化建设发展规划中的重要部分。乌兰牧骑作为群众文化专业团体,应在演出和宣传中不断汲取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营养,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精髓,把对蒙古服饰的传承与保护视为己任并提高到推广草原文化的高度。

  • 标签: 蒙古族服饰 文化资源 乌兰牧骑
  • 简介: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的传承与发展一直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状态下进行的,没有绝对的唯一成了其常教常新健康有序发展的关键,将不同建树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材创编模式及时的挖掘整理并适时的宣传推广也成为学科自身完善的根本。本文以中央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旦周教师蒙古舞蹈风格课为切入点,对其授课过程进行跟踪调研,尽可能将其课中所体悟到的特有的教学规律及方法用文字转移出来,为本已丰硕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增色。

  • 标签: 旦周 蒙古族舞课 教材 教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正>一壮族人类起源神话在民间流传着多种说法,且都与创世女神姆六甲有关。“姆六甲”是壮语译音,意为六甲妈妈。相传远古时,宇宙间旋转着一团大气,渐渐变为一个圆蛋,内有三个蛋黄。后来,圆蛋突然爆裂成三片,化作天空、大地和地底,并从大地上长出一朵花儿,这朵花儿一开,便长出一个女人,这就是壮族的始祖姆六甲。这则神话事实上就是壮族先民关于人类起源的终极答案:花儿生人。这种说法并非绝无仅有。据报道,卫拉特蒙古神话中

  • 标签: 人类起源神话 壮族神话 汉族 各民族 壮族先民 花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