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99年12月国务院作出了改革煤矿安全管理体制的重大决策,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垂直管理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这是继国有重点煤矿下放地方管理后,煤炭工业管理体制的又一重大改革,是根据党的十五大关于加强执法监管部门的精神,加强煤矿安全监察法制建设,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迫切要求;也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安全管理与安全监察分开,依法强化煤矿安全监察工作的有力举措;同时为我国煤矿安全监察体制同国际接轨,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局面的根本好转,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 标签: 体制 部门 国有重点煤矿 煤炭工业 依法监察 改革
  • 简介:监察制度是在反贪腐工作法治化的背景下形成的。法治化不等同于法制化,而且法治具有多义性,确定的法治化的内涵不同,制度设计的具体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新监察体制在整个国家侦查权体系可以有两种模式:一是监察至上,二是监察、检察和警察之"三察鼎立"。笔者认为,新监察权应当采行三察鼎立模式,在保障监察权之权威、高效地行使的同时,体现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基本精神。为此,应当慎重设置留置权和调查权,使现代法治精神和原则能够在新监察制度的设计中得到体现。

  • 标签: 监察权 监察至上 三察鼎立 留置 调查
  • 简介:留置作为监察委员会限制人身自由的唯一措施,兼具行政执法与刑事侦查的双重属性。留置对于“两规”的取代,是整合反腐资源、全面深入开展反腐工作的重要举措。但《监察法》对于留置的规定仍然存在过于简略的问题,没有对留置的行政执法属性与刑事侦查属性作出区分,这体现在适用对象及其对应期限上没有区分职务违法行为和职务犯罪行为,也未对律师介入、检察监督方面作出规定。为避免留置措施的滥用,应对在适用程序上区分职务违法行为和职务犯罪行为,允许在刑事立案后律师介入调查,并引入检察监督。

  • 标签: 留置措施 两规 人身自由 检察监督
  • 简介:在行业资产运作、生产经营过程中如何确保国有资产的安全运行,这是纪检、监察融于经济主战场的重要任务。这两年来,上海民光国际有限公司在构建“四位一体”大监督机制时,注重凸现效能监察的职能,重视在前瞻性、过程性、规范性上探索实践,立足于“服务、督

  • 标签: 效能监察 国有资产 安全运行机制 壳体企业 企业管理 国有企业
  • 简介:对比分析三个试点省市公布之案情和制定的有关规范可以发现,其都集中于批准、备案、执行、期限、权益和衔接等具体问题的探索,这对应留置措施的监督、实施、权益保障和外部衔接,与留置权性质共同构成留置措施的五大关键问题。试点探索透露出全面改革顶层设计或将监察程序与司法程序严格拆分,若如此,监察委留置措施与逮捕措施和纪检措施之间的工作衔接机制乃至《国家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联动互补,将成为未来立法重点。留置期限可基于科学考量之后适当限缩,借鉴刑事羁押设置一般期限和最长期限。即便调查活动不受《刑事诉讼法》规制,亦须在《国家监察法》中明确“辩护”和“陈述申辩”之差异,并且律师介入当为应有之义;与此同时,留置措施很可能严重影响当事人职务工作,所以构建完整的错案追究机制和救济机制势在必行;留置措施宜加入申诉渠道,此外职级恢复、财产归还和国家赔偿问题亦值得深思。本轮监察体制改革应尽快通过恰当的程序法来规制留置措施。

  • 标签: 留置权 留置措施 备案审查 衔接机制 辩护
  • 简介:明朝监察御史的选任制度及其借鉴刘志坚明设都察院,作为中央的监察机构。都察院下置属官监察御史百余员,负责全国十三道及两京、两直隶之监察工作。作为“风纪之司”的官员,明代对监察御史的选任十分重视.无规矩难以成方园。为了选拔符合地主阶级要求的人才担任监察御...

  • 标签: 选任制度 监察御史 政法干部 明朝统治者 监察官吏 地主阶级
  • 简介:随着北京、山西、浙江三地进行监察体制改革试点,监察官制度也浮出水面.近日,媒体披露了北京、山西、浙江三地的试点情况.继京、晋表示探索建立监察官制度,浙江省纪委、监察委更明确表态,监察委全部内设机构工作人员将纳入监察官的适用范围.浙江省纪委、监察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将积极争取探索建立监察官制度,将监察委员会全部内设机构工作人员纳入监察官的适用范围,建立与监察官等级序列配套的相关制度.

  • 标签: 相关制度 监察官 改革试点 工作人员 内设机构 浙江省
  • 简介:唐朝的监察制度及积极作用孙军于恩忠唐朝的监察制度是在继承和发展秦汉以来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显著发展的时候,进一步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在我国监察制度中,它是比较完备的,所起的作用也是积极有效的。唐朝的监察制度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御史台;二...

  • 标签: 监察制度 御史台 监察官 言谏制度 监察御史 侍御史
  • 简介:监察制度,是现代国家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监察制度的确立,对于保证法律实施,促进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廉洁,改善管理,提高效能以及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设立了监察机关。

  • 标签: 世界 监察机关 管理体制 结构设置 工作职责
  • 简介:阅信,是纪检监察信访部门和信访工作人员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对长期从事信访工作的同志来讲,除按有关条例、规定认真处理信访件外,还必须在信访工作的实践中,认真研究、探讨和总结一些办理信件中的阅信技巧和艺术,以便迅速、准确地掌握和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达到提高办信效率,减少大量的无效劳动之目的,集中更多的精力在解决信访问题上下功夫。

  • 标签: 信访工作 纪检监察 经常性 群众 集中 条例
  • 简介:张星久在《广州大学学报》第2期撰文指出,帝制中国的廉政监察制度实为两种“公”的价值或目标的混合体。其价值预设或目标,一是君主及其王朝利益之“公”,一是“民本”和民族共同体利益之“公”。

  • 标签: 监察制度 廉政 中国 帝制 共同体利益 历史
  • 简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之后随即召开的中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要求纪检监察干部政治坚强、公正廉洁、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要有可亲、可信、可敬的良好形象。树立纪检监察干部的良好形象,做合格的纪检监察干部,必须在学习、工作、作风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 标签: 纪检监察干部 良好形象 公正廉洁 严格要求 中纪委 作风
  • 简介:当前,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已在全国各地推开,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势在必行。历史上,监察是“整肃官吏,激浊扬清”的重要手段,监察法制经过长期传承和积淀,形成了丰富的吏治经验,为当前改革提供反思和借鉴。清代参照前朝职官和法制建设,在地方监察方面,除设十五道监察御史及不定期的巡按御史外,还设有督抚、按察使、道员等专职或兼职监察官员等履行监察职责,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地方监察体系”。而后,由于缺乏整体性设计,清代“双轨制”[1]的地方监察制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失监”和“虚监”问题,负有监察职责的官员“怠政溺职”,导致监察功能的弱化或者向其他职能转移。

  • 标签: 监察制度 清代 借鉴 改革试点工作 监察体系 法制建设
  • 简介:纪检监察信访工作,是纪检监察机关了解党员干部工作和生活的窗口,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纪检监察信访工作人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实现新形势下纪检监察信访工作的新突破。

  • 标签: 纪检监察 信访工作 服务意识 党员干部工作 党群关系 干群关系
  • 简介:监察机构是封建社会皇帝的“耳目之司”,监官是治百官之官,目的在于“正朝廷纲纪,举百司之紊乱。”因而,我国自战国设监官以来(初由国君的秘书——御史兼任),历代君王为巩固其专制统治,不断吸取前代统治的经验,在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官的选拔、考核、奖惩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了解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对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监察制度,保证党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监察制度 监官 专制统治 谏议大夫 十三道监察御史 方针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