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在审美文化史上,浪漫主义是一个已经过去的历史概念。浪漫主义的元素是中世纪文化的内部存在,但在本质上浪漫主义只能是现代审美文化的标识。浪漫主义以个性、感性、情欲、自由、大众狂欢等精神,对应于中世纪文化的基本点:上层或者贵族、专断的统一、禁欲主义、循规蹈矩等,现代审美文化中的浪漫主义是泛化的浪漫主义。20世纪审美领域中发生的种种疯狂、无聊、自大、无知,标志着以浪漫主义为内核的审美之被解构,这是整个现代社会的内在危机的必然结果。只有整个现代过程进入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阶段,真正以美来滋润人类灵魂的浪漫主义之花才会重新绽放。

  • 标签: 浪漫主义 中世纪 现代性
  • 简介:杰里米·边沁是现代英美法理学的先驱,他开创的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后来发展成为现代西方三大法学流派之一。人们一谈到边沁的法哲学,马上会想到他的招牌式理论即"功利主义"理论,但除此之外。边沁法哲学还有另一个重要维度即"逻辑"维度,这一维度常常为人们所忽略。为什么边沁如此重视"功利"与"逻辑"呢?这是由边沁法哲学的现代特点决定的——边沁试图使得法律更具有理性特点。为此,他诉诸了"功利"与"逻辑"这两大工具,他试图通过前者保障法律的内容具有科学,借助后者保证法律的表现形式具有现代。最终,边沁部分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但同时,过度形式化的法律也遭到了人们的猛烈批判,边沁法哲学陷入了现代的"迷思"之中。

  • 标签: 功利 逻辑 现代性 边沁法哲学 意愿的逻辑
  • 简介:虚无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现代现象;从历史上看,它跟德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致于政治哲学家施特劳斯将虚无主义特别看作是一种德国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施特劳斯在美国以“德意志虚无主义”为题做了一场公开演讲。本文试图顺着施特劳斯的论述对德国虚无主义作一些概括的思考,尤其关注德国传统对西方现代文明的思想反应。希望由此为进一步理解当代虚无主义和现代问题提供一个视角,同时也奢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对施特劳斯本人哲学和政治立场的理解。

  • 标签: 虚无主义 德国虚无主义 施特劳斯 罗马文明 现代文明
  • 简介:文章认为现代化包括客观的社会变化过程和主观的个人价值观念变化这样两个过程。这两个部分相互独立.但又相互影响。本研究借用某套成熟的现代问卷,将个人的现代分解为若干指标,来研究成都市流动民工的价值观念。研究结果表明本次研究对象具有相当的代表,反映了一些目前流动民工的现代

  • 标签: 流动民工 现代性 人口社会学
  • 简介:“解放生产力”与“解放生产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使命的双重诉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历史过程,又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反思现代基础上求索现代的发展道路,它不仅将成功的实践凝练为现代的理论,而且指向现实的批判与改造,并通过制度构建与文化改造推进中国人的自由与解放,进一步实践现代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现代性
  • 简介:在传统社会,以血缘、地缘、共同价值等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共同体”为个体提供了生命的安全和心灵的安定,同时也约束了人的自由。现代的成长中的解放政治、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反思机制消解了维系传统共同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共同体的消解,导致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日益呈现出来,以至于现代被体验为意义世界的丧失和生命世界的碎片化,一种无价值感、无目标感和无方向感的体验深深触及了现代人的内心。现代人迫切需要解决如何在个体化的逻辑下继续保持人们生活的价值感与确定性,以便克服精神上的不安,进而获得稳固的归属感。然而,这一矛盾困惑至今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 标签: 共同体 现代性 个体自由 本体安全 确定性
  • 简介:现代消费伦理是一种极度应享消费伦理,其实质是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在消费领域中的体现,由它主导的消费方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超越现代消费伦理,倡导生态消费伦理,是人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

  • 标签: 现代性消费伦理 生态消费伦理 生态价值观 消费方式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学界对方令孺散文有较多评论,而对其早期诗歌关注甚少。方令孺于1931年至1937年间,先后在《诗刊》《文艺月刊》《学文月刊》《文学杂志》《新诗》上登载的诗歌,曾受到众多著名文学评论家、诗人和艺术家的赞誉和推崇。因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文学的浸润和熏染,方诗(20世纪30年代)整体上表现出现代主义倾向,诗歌的现代较为突出,黑夜意识和审丑介入十分明显,在当时中国新诗诗坛产生过独特影响,方令孺在探索新诗的独特路径以及推进新诗的现代化方面功不可没。

  • 标签: 方令孺 现代性 黑夜意识 审丑介入 水墨文化 文坛影响
  • 简介:改革开放至今,逐步成型并取得巨大成功的中国道路,其根本使命是实现中国的现代。中国道路的现代建设探索,是在吸收西方现代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来开展实践,经过诸多艰难和波折后逐步走向正常并接近成功。中国道路是一条根本有别于西方现代道路的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道路,其在逻辑上、事实上、价值原则上等方面均构成了对西方现代道路的超越。从根本上讲,中国道路的本质是超越西方现代

  • 标签: 中国道路 中国道路本质 西方现代性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一系列现代风险的凸现,对现代与发展之间关系的反思与追问成为理论界的关注热点。中闰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呈现出一系列现代风险景象。国内外风险并生,传统式与现代型风险共存,结构风险和过程风险并存,呈现多元复合的特点。转型风险是发展过程中的风险.这就要求从调整社会发展方式出发来超越发展的悖论、化解当代风险问题。建立在现实批判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正是解决发展悖论的理性选择。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当代中国破解现代风险的有效途径。

  • 标签: 现代性“风险” 发展“悖论”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 简介:现代意义上平等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事件。平等的历程一旦启动,平等就会自我强化、自我增殖。社会发展对平等理念不断反反复复地渗透、传播、强化与使用,使得平等理念往往被人们当作天经地义、不可解释、不需理由的终极真理而接受。在现代视野中,结合社会现实的发展,可以将平等划分为公民地位的平等、机会的平等以及对弱势者平等生存权利的保障三种形式。平等的有效实施将会极大地促进社会的发展与和谐。

  • 标签: 平等 公民地位 机会平等 发展
  • 简介:法治、现代化与民族复兴成为了中国社会建构的理想蓝图,通过法律移植的立法过程也逐渐暴露出其内在的各种张力与困境,主要体现在事实与规则、建构与自生、生活世界与价值世界、地方主义与普适主义等范畴的紧张关系之中。在加入了全球化这一变量之后,这些张力与困境表现出更为复杂的面向,只有通过内部与外部两种不同的认同——伦理一政治认同与道德一权利认同,才有可能缓和甚至消除法律移植所带来的各种困境。

  • 标签: 法律移植 困境 现代性 全球化 中国语境
  • 简介:麦克因斯的性别理论揭示了现代与性别身份的关系,并认为性别主导着文化的各个方面,现代的矛盾冲突在于为真正平等的公共权利而进行的持续、艰巨的斗争.该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的自由政治,系统地瓦解了父权制,为女性斗争创造了条件,同时,反对把"个人的"看作"政治的",提出只有在一种更平等的性别分工前提下,才能谈社会性别身份的解放和发展自我人格等话题.

  • 标签: 社会性别 现代性 性别差异崇拜 身份政治
  • 简介:现代危机是马克思、恩格斯和托克维尔那代思想家面对的共同问题。托克维尔政治社会学思想的独特性在于:他不是从现代社会本身寻求对现代危机的症结所在,而是将这一危机的原因、结果以及解救之道放入了几个世纪以来法国乃至欧洲的"旧制度"传统之中。通过对法国旧制度与大革命之间潜在关联的深入剖析,托克维尔向我们表明,现代危机的根源在于公民政治空间的萎缩和政治日常实践的缺失。

  • 标签: 现代性危机 旧制度 大革命 自由 日常实践
  • 简介:随着现代的深入和发展,全球化的影响、专家系统、微观权力控制日益卷入人们的生活,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条件下,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界限变得模糊,个人自由的边界似乎也日益被侵蚀。如何限定自由是个关系重大的问题。而明确自由的边界,有助于我们坚守自由。

  • 标签: 自由 现代性 全球化 专家系统 权力运作
  • 简介:西方公民社会概念的演变历程是对西方社会结构变动过程的真实反映。西方社会结构的变动经历了从一体化到两分再到三分的过程,公民社会概念也随之变化。当用公民社会概念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时,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公民社会概念界定上存在"二分法"与"三分法"之争。通过比较,我们应该建构在三分结构上的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的"三维制衡"的现代化社会存在结构。

  • 标签: 公民社会 两分法 三分法 社会结构重塑
  • 简介: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具普遍的存在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都与生态问题有关,文化也不例外。当全球进入"后真相、后西方、后秩序"时代的时候,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构成了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认知系统的新生态特征。文化生态安全是这一现代的表征。文化生态构成的多重二元结构是文化生态安全构成的结构方式。内部与外部性文化关系冲突是引发文化生态危机和国家文化安全危机的原因。塑造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和内部文化环境是维护和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文化生态保障。文化多样是文化生态的存在形态与结构样式,是文化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机制,文化多样安全是文化生态安全实现的前提。中国要实现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在保护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安全的同时,实现从单一时空领域里的文化安全走向系统整体范畴的文化安全,在生态文明系统整体安全观的基础上,建构国家文化安全现代的新认知系统。

  • 标签: 文化生态安全 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性 文化多样性安全 文化生态构成多重二元结构
  • 简介:本文分析了现代观念、现代法治以及两者在当下中国语境中的相互关系。本文认为,现代观念是存在问题的,它遮蔽了社会历史变化的相当重要的复杂、多样,容易使人们对社会的建设方案出现片面的、直线的、纯粹的理解,容易使人们对社会建设方案的“他者”要素视而不见。尽管“现代法治”作为观念在当下中国是极具积极意义的,而且,对法治现代化的总体建设方案大加批评也是徒劳无益的,但是,在“现代观念”操纵下的“现代法治”观念,依然需要我们对之作出某些“诊断式”的分析说明。“现代观念”和“现代法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合谋”关系,对此应该保持必要的警惕。对“现代观念”和“现代法治”进行诊断式的分析,并不是反对现代化和现代法治在中国当下语境中的推进,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分析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现代化和现代法治在中国有益健康的展开。

  • 标签: 现代法治 法治现代化 性观念 中国语境 反对 批评
  • 简介:哈贝马斯创建社会批判理论的过程,就是他探索批判理论"规范性"的过程.在确定以"交往行动理论和话语伦理学"为理论核心的过程中,哈贝马斯对于启蒙的思考经历了断裂、残缺和重建三个阶段,其中关于"启蒙与现代"之间关系的思想,为他的社会批判理论奠定了基础,并最终使他偏离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批判维度.

  • 标签: 启蒙 现代性 社会批判理论 哈贝马斯
  • 简介:冯式春晚的典型意义在于从既定的意识形态中寻求到了一条释放的道路,这就是玩世主义.玩世主义深刻的表现了当代中国的时代困境和审美难题,又迎合着当代艺术的最主要的潮流.玩世主义终是未来中国文化潮流的大趋势.对当下的中国群众而言,需要树立尊重玩世主义的合法,并认识到玩世主义春晚的必然结局,冯式春晚的最大意义在于改变了中国春晚的单一意义,引领春晚迈向新的玩世空间.

  • 标签: 春晚 文化创意 玩世主义 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