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6 个结果
  • 简介:番茄颜色和色素含量是决定果实品质两个重要特性。在本研究,使用绿色和紫色番茄植株分别作为母本和父本,分别产生了6个遗传群体,即P1、P2、F1、BC1、BC2和F2。通过数量性状多代联合分析研究果实颜色和色素含量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绿色和紫色果之间果实颜色最佳遗传模型为MX1-AD-ADI。BC1、BC2和F2代色度值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2%、59%和77%,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10%和13%。番茄红素含量遗传符合MX2-ADI-AD模型,BC1、BC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64%、74%和93%,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20%、0%和0%。叶绿素遗传模型为MX1-AD-ADI,BC1、BC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59%、74%和59%,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胡萝卜素遗传符合MX2-ADI-ADI模型,BC1、BC2和F2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6%、4%/5%和54%,而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0%和13%。

  • 标签: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果实颜色 色素 遗传率 遗传模型
  • 简介:稻米香味是稻米食味品质重要指标,而香味是受隐性核基因控制,杂合基因型不表现出香味,因此在香米育种需要寻找一种快速、简便、准确香味基因检测方法。本实验分别设计了水稻香米基因fgr2个等位基因基因标记(InDel-E2、InDel-E7),利用这两个标记对20个香米和2个非香稻品种(品系),以及2个香米/非香米组合F1进行快速检测。结果显示,InDel—E2能检测到11个香米品种(品系),InDel-E7可检测其余9个香米品种(品系),且2个标记都能检测杂合基因型,说明本研究20个香米品种(品系)受2个香米基因控制。供试材料分子检测结果与香米基因型完全相符,因此本研究开发2对标记可应用于香米育种基因标记辅助选择和新香米基因筛选。

  • 标签: 水稻 香米基因 基因标记 开发和应用
  • 简介:为获得南瓜ISSR最优扩增体系,为后续南瓜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亲缘关系鉴定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密本’南瓜为筛选体系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对ISSR反应体系Mg2+、dNTP、Taq酶、引物和DNA浓度等5个因素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南瓜ISSR25μL最佳反应体系为:2.5μL10×Buffer,2.0mmol/LMg2+,0.3mmol/LdNTP,1UTaq酶,0.48mmol/L引物,75ngDNA。在此基础上,对筛选出12条引物进行退火温度优化,最终确定每条引物最佳退火温度。利用该反应体系,选用引物891对85个南瓜品种进行所确立扩增体系验证,结果显示扩增产物条带清晰明亮、多态性丰富,且特异性强、重复性好,表明本研究所确定反应体系适用于南瓜ISSR分子标记。

  • 标签: 南瓜 ISSR 分子标记 PCR扩增
  • 简介:本研究对贵州喀斯特地方4个叶用芥菜品种采用盆栽试验,设置不同程度干旱胁迫,研究其在不同干旱胁迫下抗旱性。结果显示,随着干旱胁迫加重,三大渗透调节物质Pro、SS、SP含量逐渐增大;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着干旱胁迫加重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丙二醛(MDA)也呈逐渐增大趋势。贵州地方4个叶用芥菜品种综合抗旱性评定结果为:2号≧1号>3号>4号。因此本试验研究干旱胁迫对叶用芥菜生理方面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喀斯特地区种植高抗旱品种,提高芥菜产量和经济效益,为贵州筛选高抗旱芥菜品种提供一定基础数据。

  • 标签: 叶用芥菜 干旱胁迫 渗透调节 抗氧化物酶 抗旱性评价
  • 简介:研究不同类型马铃薯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变化动态,探讨各种酶活性与淀粉含量关系。以"陇薯3号"、"宁薯15号"、"农家1号"(高淀粉马铃薯品种)和"陇薯6号"、"青薯168号"、"宁薯14号"(低淀粉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取不同发育时期块茎,分别测定淀粉含量、ADP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和淀粉分支酶(DBE)活性。6个马铃薯品种AGPase、SSS、DBE酶活性均呈现单峰曲线变化趋势;6个马铃薯品种淀粉含量变化曲线表现为"升高-降低",薯块重量为120-200g时,马铃薯淀粉总量达到最大值。马铃薯块茎淀粉含量是各种酶综合作用结果。

  • 标签: 马铃薯 淀粉合成 淀粉合成关键酶
  • 简介:本研究以金钻蔓绿绒根茎、叶片、叶基、叶柄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植体类型与取材时间、消毒处理方法,植物激素种类与浓度筛选出适宜诱导愈伤组织、不定芽与继代培养基。结果表明:叶片和叶基最佳灭菌时间:75%酒精30s+0.1%升汞10min,叶柄:75%酒精30s+0.1%升汞16min,根茎:75%酒精30s+0.1%升汞20min;最佳取材时间为夏季,愈伤诱导率高,且诱导时间短;叶片、叶基、叶柄最佳诱导愈伤培养基:MS+2.0mg/LTDZ+0.2mg/L2,4-D,增殖培养基:MS+3.0mg/L6-BA+0.2mg/LNAA;根茎诱导不定芽及继代增殖最佳培养基分别为:MS+1mg/L6-BA+0.3mg/LNAA+1mg/LGA3与MS+0.8mg/L6-BA+0.2mg/LIBA。

  • 标签: 金钻 离体培养 愈伤组织 增殖
  • 简介:农杆菌作为一种天然植物转化体系,已经广泛应用于植物转基因研究。在建立和优化转化体系研究中发现农杆菌转化法具有植物基因型依赖性,不同植物受体转化效率差异很大。在农杆菌转化分子机制研究中发现有许多植物基因及蛋白质参与农杆菌转化过程。在农杆菌转化过程,植物生理生化及基因表达等方面有很大变化,植物防御酶和内源激素变化对农杆菌转化效率有重要影响。本综述对近年来影响农杆菌转化植物因素研究进展进行评述,以期为提高农杆菌转化效率及探索农杆菌转化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 标签: 农杆菌转化 植物基因和蛋白质 生理生化 基因表达
  • 简介:硒不但是人类和动物必需微量元素,其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已有研究表明,适当硒处理可以提高植物产量和品质,增强植物抗逆性,但是过高硒会损害植物结构,抑制生长,降低叶绿素含量。但对于硒对植物叶绿体及光合作用影响尚未进行过系统总结。本研究通过分析和总结硒是如何通过对叶绿体及光合作用实施调控,进而改变作物品质及植物抗逆性,为合理、安全施用硒肥提供理论依据,使之可以更好地发挥有益于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生物学效应。

  • 标签: 植物 叶绿体 光合作用 抗逆性
  • 简介:种子萌发期,筛选、鉴定高粱抗旱材料对挖掘种子萌发期抗旱基因以及培育抗旱性更强高粱品种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设置0(CK)、5%、10%、15%、17.5%、20%、22.5%和25%8个不同浓度梯度PEG6000对粒用高粱BTx623和甜高粱Rio进行干旱处理,确定PEG6000初步筛选浓度,然后利用PEG6000初步筛选浓度对全球收集396份高粱进行初步筛选,筛选出较抗旱材料逐渐加大选择压力,最终筛选出高抗旱性高粱材料。基于以上试验,确定了大批材料初步筛选时PEG6000浓度为15%较为适宜。396份高粱材料经过15%PEG6000初步筛选时,相对出苗率达到80%以上有89份,逐步加大筛选压力,最终筛选出4份抗旱能力很强高粱材料,其中3份来自中国粒用高粱,1份来自东亚粒用高粱。随着处理浓度增加,高粱抗旱性和耐盐性两者之间相关性存在不确定性。

  • 标签: 高粱 种子萌发期 干旱胁迫 相对出苗率
  • 简介:培育高产稳产、对环境钝感优质杂交稻新组合已成为当前水稻育种重要目标;近年高温造成水稻结实率显著下降而导致产量严重损失,水稻耐热性改良也日益迫切。本研究用一个籼粳交重组自交系群体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拟合157个SSR标记位点,覆盖水稻基因组2352.62cM,标记间平均遗传距离14.89cM。以常温和高温结实率差值作为耐热指数,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对水稻抽穗扬花期耐热性进行了QTL分析,在第2、3、5连锁群上检测到3个新耐热QTL。贡献率为:6.59%、10.72%和10.7%,联合贡献率为28.01%。

  • 标签: 水稻 SSR标记 QTL 耐热性
  • 简介:了解植物生长及其构成器官调控机理是生物学上一个重要目标。植物叶发育是一个有趣过程,由多种复杂途径相互作用进行调控。一方面,叶发育过程具有很强可塑性,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叶最终大小和形态;而另一方面,植物叶片发育过程普遍地遵循着一个基本模式,即叶原基从植物地上部分顶端分生组织周围区起始发育,经过一系列细胞分裂和分化程序最终发育成成熟叶。在这一过程,每一阶段都涉及转录因子、小分子RNA及植物激素等多种调控因素复杂调控作用,最终形成形态大小固定一片叶。本综述主要从植物叶原基发育、叶轴性发育、叶大小发育和叶形发育等方面阐述了植物叶发育过程各种因素调控作用

  • 标签: 叶发育 叶原基 叶轴性 叶大小 叶形
  • 简介:淀粉含量是烤烟烟叶醇化品质高低一项重要指标,但目前淀粉含量测定方法较多且缺乏系统比较,造成不同测定方法获得结果横向比较性较差。本研究系统地比较了连续流动法、碘显色法、费林试剂滴定法、离子色谱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5种常见淀粉含量测定方法在红花大金元和K326烟叶淀粉含量测定应用。使用5种方法测定了两个醇化初期烟叶样品淀粉含量,采用标准偏差、回收率以及t检验法,比较了烟草行业标准方法连续流动分析法与其他测定方法结果之间差异性。结果表明,与行业标准连续流动法相比,费林试剂滴定法以及酶水解—离子色谱法,测定结果偏高,且准确度偏低;酸水解-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结果偏低,虽具有很高精密度,但准确性不高;而碘显色法测定结果不但表现出较高准确性和精密度,且与连续流动法测定结果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t

  • 标签: 烟叶 淀粉 连续流动法 碘显色法
  • 简介:本研究通过3年4环境田间试验,在BIL(backcrossinbredlines)群体中选取断裂比强度最大材料NMGA-062(32.5cN/tex)和断裂比强度最小材料NMGA-144(26.67cN/tex),利用Affymetrix棉花基因芯片,比较分析NMGA-062和NMGA-144纤维发育10d时基因表达谱。在24029条转录本,两个基因型差异表达转录本6504条,占筛选转录本总数27.07%;其中差异表达倍数在2倍或2倍以上转录本有3461条,占筛选转录本总数14.41%,对其进行功能分类。对8个差异表达明显基因(Ghi.10655.1.S1_s_at,ACO1,ARF1,SAHH,TUA6,TUA7,β-tub1,β-tub10)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表达模式均与芯片结果一致,说明芯片数据具有生物学意义上可重复性,结果是可信。本研究为以后克隆及功能验证纤维发育相关基因提供了重要参考。

  • 标签: 棉花 基因芯片 差异表达基因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简介:随着不同转基因生物(GMO)制品不断商业化,转基因成分检测技术也需不断更新。由于甘蔗红糖为甘蔗汁经高温熬煮浓缩而成,红糖残留DNA降解严重、含量低、片段短,且蛋白及糖分杂质含量高,所以甘蔗红糖DNA是比较难以收集并进行分子检测。为了在转基因甘蔗红糖商业化前建立起转基因甘蔗红糖DNA提取及分子鉴定技术,本研究以转基因甘蔗和非转基因甘蔗为材料,模仿传统红糖制作工艺,分别获得了转基因甘蔗红糖与非转基因甘蔗红糖。通过对DNA提取方法进行改进,设计不同扩增片段长度引物,并对传统PCR与荧光定量PCR进行比较,建立了稳定甘蔗红糖DNA提取方法及外源基因分子鉴定技术该技术对转基因甘蔗红糖与非转基因甘蔗红糖进行准确鉴别,为今后转基因甘蔗红糖商业化所需转基因食品鉴定提供技术支持,也为后面更为重要转基因甘蔗白糖DNA提取及分子鉴定提供借鉴。

  • 标签: 甘蔗红糖 转基因生物 外源基因 分子鉴定 荧光定量PCR
  • 简介:利用153个株系组成源自美国半矮秆有限性品种Charleston和亚有限性品种东农594重组自交系群体。在东北农业大学香坊试验站与东北农业大学校内试验田进行了两年三点试验。采用国际标准对大豆营养生长期进行划分,对观察株系从破土开始记录,每日跟踪调查,直到群体全部成熟。结果表明生育期在群体呈正态分布,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个体间有差异。采用QTLmaper2.0统计软件对生育期进行QTL定位和上位性分析。共检测到主效应QTL59个,上位性QTL61对。涉及到A1、C2、D1a、D1b、B1、I、N、G等七条连锁群,上位性分析也首次揭示出不同位点间互作关系。揭示了大豆营养生长过程,其QTL发育特点,找到了可以在不同环境下稳定存在QTL位点。

  • 标签: 大豆 营养生长期 环境 上位性 QTL
  • 简介:为了解决‘丹霞’铁皮石斛市场供需矛盾,本研究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采用10种不同培养基培养‘丹霞’铁皮石斛种子,比较分析其种子萌发、原球茎形成和组培苗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丹霞’铁皮石斛种子活力为89.54%,原球茎在1/2MS+20%马铃薯培养基上生长发育良好,种子培养49d后形成原球茎。其株高、分蘖数、根长和根数等指标分别可达6.68cm、1.96株、5.16cm和5.88条,均高于其他培养基。在栽后115d统计成活率可达99.45%。说明培养基1/2MS+20%马铃薯适合于‘丹霞’铁皮石斛组培苗培养和快速繁殖。本研究为‘丹霞’铁皮石斛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

  • 标签: '丹霞’铁皮石斛 培养基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 简介:FLOWERINGLOCUSD(FLD)是植物自主开花途径花发育基因,在植物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过程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利用同源基因克隆法结合RACE技术克隆了蜻蜒凤梨似echme口触ciat曲花发育基因FLD类似基因AfFLD。序列分析比对表明,AfFLD所推测氨基酸序列包含有LSDl-LIKE亚家族两个高度保守结构域:SWIRM结构域和胺氧化酶结构域,该蛋白与玉米、拟南芥FLD蛋白同源性分别为72%3N73%。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分析了乙烯处理不同时间FLD基因表达模式,结果表明乙烯处理不同时间各组,处理后1d时FLD表达量达到最高值,其中表达量最高为0h2.5倍。本结果为开花自主途径相关基因对乙烯处理后响应机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标签: 蜻蜓凤梨 乙烯处理 FLD 自主途径
  • 简介:了解菜心光能利用效率规律性,可为具优良光合性状菜心品种选育提供参考。据此,本研究选用在二份耐热性强和二份耐热性弱菜心品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这些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光强和温度上升和下降日变化,四份菜心材料初始荧光(Fo)、相对可变荧光(VJ)和单位反应中心热耗散能量(DIo/RC)出现先升后降趋势,而最大荧光(Fm)、光能转化效率(Fv/Fm)、光化学性能指数(PIABS)则出现先降后升情况;除Fo最大峰值在四份材料中均在13:00时外,耐热性强材料其余参数最大或最小峰值出现在光照强度最大13:00时且变化幅度较小,而在耐热性弱材料中这些值变化幅度大且出现在日最高温度14:00。另外,随着光强和温度降低,各荧光参数又逐渐向初始水平恢复,但耐热性强菜心品种恢复速率高于耐热性弱菜心品种。这一结果表明叶绿素荧光参数可考虑作为评价菜心材料耐热性强弱一个参考指标。

  • 标签: 菜心 叶绿素荧光参数 日变化
  • 简介:SRAP标记是一种新分子标记技术。本研究以霍山石斛总DNA为模板,对石斛SRAP反应体系重要参数进行优化试验。经过大量重复性实验,建立了一套适用于石斛属植物稳定可靠、重复性强SRAP反应体系:25μl反应体系,模板DNA量30ng、2.5mmol/LMg2+浓度、0.8μmol/L上下游引物、200μmol/LdNTPs以及Taq酶1U。该体系建立为SRAP标记应用于石斛属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及原植物鉴别奠定了基础。

  • 标签: 石斛(Dendrobium) SRAP标记 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