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中小学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方法:  对997名中小学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俗称“乙肝两对半”检测,采用乙肝两对半定性检测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开展检测,分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情况。结果: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为0.20%、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为37.71%、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率为0.10%、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率为0.10%、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率为0.50%,其中乙肝“大三阳”学生1例,占比0.10%,乙肝“小三阳”学生1例,占比0.10%。结论:  对中小学生开展乙型肝炎预防与控制工作非常有必要,建议定期实施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筛查,针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阴性的学生做好乙肝疫苗接种及加强接种的预防措施,对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学生应及时开展相关干预,从而持续性减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中小学生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阳性率
  • 简介:为了解小学生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情况,于1995年11月对本镇小学生进行了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本镇共有小学13处,学生3919名,每人采指端末梢血0.3~0.5ml,分离血清备查。1.2方法:用反相间接凝集反应,检查学生血清中的HBsAg。冻干HBsAg诊断血球及稀释液均由上海实业科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小学生 携带情况 崂山区 阳性率 HBsAg
  • 简介:摘要:吸烟不仅会危害机体健康,还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任何有组织生物体体只要存在生命迹象则必须要进行呼吸,呼出体内二氧化碳,吸入空气中氧气,从而促进新陈代谢,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经常吸烟机体会被烟雾污染,从而引起较多疾病,比如:肺气肿、气管炎等。中小学生正处于发育时期,烟草烟雾对机体危害更加严重,并且烟草中尼古丁具有较强致瘾性,会导致中小学生吸烟成瘾,难以戒烟,对今后生活、工作、学习均会产生一定影响。

  • 标签: 烟草 流行状况 控烟措施 分析
  • 简介:【摘要】 目的 调查上海市宝山区小学生近视的影响因素。方法 于 2017年 6至 2017年 8月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 3所学校的 454名小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进行眼科检查包括裸眼视力、裂隙灯、自动验光、检影验光检查,并记录结果。利用微信小程序(金数据)在线问卷调查家长,得到屈光不正特别是近视的可能影响因素。结果 接受验光检查的受检者共 454人,验光后发现,近视总患病率为 48.9%,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每日读写时间、每日户外运动时间、每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不同的小学生近视检出率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5)。 结论 上海市宝山区小学生近视患病率较高,且随着年龄增加近视呈明显上升趋势。较少的户外运动和过多的近距离用眼可能是近视的成因。

  • 标签: 屈光不正,近视,问卷调查,影响因素,学龄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上海市奉城镇中小学生超重和肥胖流行现状,分析引起超重和肥胖的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该地区学生肥胖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2015年学校健康体检数据,对奉城镇7所中小学校共计4422名学生利用体重指数(BMI)筛查标准筛查超重、肥胖,并对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生超重检出率为10.96%,肥胖的检出率为5.81%;女生超重检出率为8.03%,肥胖的检出率为4.09%。肥胖家族史及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是肥胖的可能影响因素。结论上海市奉城镇中小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相对较低,男生的超重和肥胖总检出率相比女生高;进食速度快及喜吃肉类、油炸食品、碳酸饮料、夜间吃零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是超重、肥胖的可能危险因素。

  • 标签: 学生 超重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中小学生近视的流行病学数据,探讨相关干预方法。方法:将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期间我区中小学生名纳入研究范围,对所有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收集其中3641名学生的检查结果,了解学生基础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近视率影响因素。结果:我区中小学生3641名中总近视率为50.67%(1845/3641),其中小学生占比为17.13%(316/1845),中学生占比为28.13%(519/1845),高中生占比为54.74%(1010/1845)。另外,1845名近视学生中,父母至少一方存在近视的有751名(38.75%),每周电子设备使用时间>5h的613名(33.22%),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5h的有912名(49.43%),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后,父母至少一方存在近视、每周电子设备使用时间、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5h与近视发生率呈正比,P

  • 标签: 中小学生 近视流行病学 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研究中小学生近视的流行病学数据,探讨相关干预方法。方法:将2021年6月到2022年6月期间我区中小学生名纳入研究范围,对所有学生进行视力检查,收集其中3641名学生的检查结果,了解学生基础情况,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近视率影响因素。结果:我区中小学生3641名中总近视率为50.67%(1845/3641),其中小学生占比为17.13%(316/1845),中学生占比为28.13%(519/1845),高中生占比为54.74%(1010/1845)。另外,1845名近视学生中,父母至少一方存在近视的有751名(38.75%),每周电子设备使用时间>5h的613名(33.22%),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5h的有912名(49.43%),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后,父母至少一方存在近视、每周电子设备使用时间、每天近距离用眼时间>5h与近视发生率呈正比,P

  • 标签: 中小学生 近视流行病学 干预
  • 简介: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娄底城区中小学生在既往1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结合该患者一年的屈光度变化资料,研究中小学生近视眼患者的戴镜习惯与其近视眼进展的相关性,为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已有一年前屈光度资料的单纯性低度近视眼青少年。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在既往一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资料,并作散瞳后主观验光检查。将调查对象的戴镜习惯根据其远点(Far Point,FP)及各项活动的用眼距离(D)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DRFP时戴眼镜;4)D>FP时不戴眼镜,分别计算每个调查对象在这四种戴镜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并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做与近视进展的多重回归(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调查对象253人,平均年龄为13.04--+1.79岁,初始屈光度为一1.97-+0.56D(等效球镜度,SER),平均屈光度进展为一O.68±0.41D (SER)。调查对象发病越早,屈光度进展越大,各发病年龄组间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8.868,P=O.000);调查对象接受调查时的年龄越大,屈光度进展越小,各年龄组之间的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17.929,P=O.000)。总体调查对象的屈光度进展与近距离工作的时长、用眼距离和户外活动时间无明显相关。≤12岁组调查对象的近距离活动时长与屈光度进展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r=O.216,P=O.05)。校正年龄、性别、发病年龄、近视眼家族史、成绩等因素后,以上四种戴镜情况的时长与屈光度进展的回归系数分别为一0.004 (P=O.11)、0.001(P=O.49)、0.004(P=O.05)和一0.002(P=O.42)。

  • 标签:   近视眼 近视进展 近距离工作 戴眼镜 户外活动
  • 简介:[摘要] 教育部、科协倡导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积极开展引进科普资源到校开展课后服务,探讨医学科普可以在促进学生热爱生命、关心健康、激发医学兴趣和学习医学知识等方面受益。本次医学科普课程设计以STEAM教育为框架,以检测ABO血型实验为例,通过红细胞血型的原理和检测方法,给学生讲解血液组成、血液细胞、红细胞血型和I按册血型的方法等知识点,辅以动画等手段浅显易懂地让学生学习知识。通过本课程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血液和生物的兴趣和求知欲,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培养了学生的配合和合作精神,本课程设计为科普基地开展医疗类科普提供一种探索模式。

  • 标签: [ ] “双减”政策 科学实验 科学普及
  • 简介: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娄底城区中小学生在既往1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结合该患者一年的屈光度变化资料,研究中小学生近视眼患者的戴镜习惯与其近视眼进展的相关性,为青少年近视眼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已有一年前屈光度资料的单纯性低度近视眼青少年。通过调查问卷收集调查对象在既往一年内的近距离工作、戴镜习惯资料,并作散瞳后主观验光检查。将调查对象的戴镜习惯根据其远点(Far Point,FP)及各项活动的用眼距离(D)分为以下四种情况:1)DRFP时戴眼镜;4)D>FP时不戴眼镜,分别计算每个调查对象在这四种戴镜情况下的工作时间,并结合其他影响因素做与近视进展的多重回归(线性模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调查对象253人,平均年龄为13.04--+1.79岁,初始屈光度为一1.97-+0.56D(等效球镜度,SER),平均屈光度进展为一O.68±0.41D (SER)。调查对象发病越早,屈光度进展越大,各发病年龄组间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8.868,P=O.000);调查对象接受调查时的年龄越大,屈光度进展越小,各年龄组之间的屈光度进展有统计学差异(F=17.929,P=O.000)。总体调查对象的屈光度进展与近距离工作的时长、用眼距离和户外活动时间无明显相关。≤12岁组调查对象的近距离活动时长与屈光度进展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性分析,r=O.216,P=O.05)。校正年龄、性别、发病年龄、近视眼家族史、成绩等因素后,以上四种戴镜情况的时长与屈光度进展的回归系数分别为一0.004 (P=O.11)、0.001(P=O.49)、0.004(P=O.05)和一0.002(P=O.42)。

  • 标签:   近视眼 近视进展 近距离工作 戴眼镜 户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