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8 个结果
  • 简介:一名50岁白人女性就诊于新泽西医科和牙科大学急诊室,主诉右侧面部疼痛3个月。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口内及口外检查。患者主诉张口受限和不能咀嚼硬物约1个月。病史无特殊。因患者咬肌注射治疗效果不佳且自述有持续的面部麻木.医师怀疑有病变存在.建议行影像学检查。CT及MRI显示右侧鼻咽黏膜下一处大的肿块达鼻咽腔。这一发现大大超出预料。这一病例给我们一些提示:R颔疼痛的原因是复杂的;口颔疼痛的诊断与牙痛的诊断有很大不同:诊治有不寻常表现的口颔痛尚须更多的培训。

  • 标签: 咬肌 鼻咽 口颌面痛 颞下颌关节
  • 简介:目的探讨含氟量为1450ppm的牙膏再矿化根龋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不含氟牙膏组(对照组)和1450ppm含氟牙膏组(实验组)。在基线、3个月和6个月时检查根龋的硬度、病损范围、菌斑指数,用电阻抗(ECM)仪测量根龋的电阻值。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9名受试者参加研究(实验组89名,对照组90名),156名(87.6%)完成整个研究。研究结束时,实验组根龋的龈缘距离高于对照组[(0.34±0.42)mm和(0.19±0.36)mm,P=0.021)];菌斑指数低于对照组(1.25±0.78和1.56±0.77,P=0.015):LgECM值高于对照组(3.52±0.54和3.24±0.40,P〈0.001);根龋变硬的数量百分比高于对照组(34.18%和15.58%,P=0.027)。结论含氟量为1450ppm的牙膏可以有效地再矿化根龋。

  • 标签: 根龋 含氟牙膏 电阻抗仪
  • 简介:目的研究下颌偏斜患者的牙(牙合)特征及其与颅形态的关系.方法下颌偏斜患者31例(男9名,女22名),年龄12~26岁,平均年龄18岁.通过D.02-L3DSCANNER三维牙颌模型激光扫描仪获得牙(牙合)三维特征,测量下颌偏斜畸形患者的头颅后前位片获得颅骨骼特征,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颌偏斜患者的上下颌牙弓不对称,下颌偏斜侧的spee曲线(2.06±1.05)mm明显大于非偏斜侧(1.76±0.82)mm,P=0.038,上颌牙冠偏斜侧相对与非偏斜侧更为颊倾,下颌偏斜侧牙冠要相对舌倾,颏点的偏斜是一能有效衡量牙弓后部牙冠倾斜度差异以及(牙合)平面倾斜度的骨骼测量指标.结论下颌偏斜患者表现出独特的骨骼和牙(牙合)特征,二者之间有着显著相关性.

  • 标签: 下颌偏斜 牙(牙合)特征 颅面形态
  • 简介:目的:对比分析纳米树脂和普通复合树脂修复后牙牙合缺损24个月的临床效果。方法:共87位患者(138颗患牙)分为两组,实验组用纳米树脂FiltekTMZ350XT充填患牙,对照组用复合树脂FiltekTMZ250充填患牙。在修复即刻、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根据美国公共卫生服务(改良USPHS)标准,评价修复后的解剖形态、边缘密合度、边缘变色、颜色匹配程度、表面粗糙度、继发龋和术后敏感。用SPSS软件比较两组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对四个评估时间段(充填即刻,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进行比较,FiltekTMZ350XT和FiltekTMZ250的表面粗糙度差异和边缘密合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树脂均未发生继发龋和术后敏感。结论:通过24个月的观察,显示出了纳米树脂比普通复合树脂的优越性。长期的临床应用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标签: 纳米树脂 复合树脂 粗糙度 边缘密合度
  • 简介:目的探讨侧旋转皮瓣修复眶下、颧部及颞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侧旋转皮瓣对12例因良恶性病变切除造成的眶下、颧部及颞部缺损进行修复.结果皮瓣全部成活,色泽、质地和厚度接近缺损区的皮肤,效果满意.结论侧旋转皮瓣是修复眶下、颧部及颞部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操作简单,效果可靠.

  • 标签: 面侧旋转皮瓣 眶下缺损 修复 颧部缺损 颞部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双颌前突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拔牙矫治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方法选取16例双颌前突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均于拔牙后应用直丝弓或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并做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测量,以分析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结果(1)上下颌骨间关系无明显变化[SNA、SNB、ANB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2)L1-MP、UI-LI、U1-NA、L1-NB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1).上下前牙突度和倾斜度明显减小;(3)颏厚(Pos-Po)、鼻唇角(Cm—Sn—Ls)、凸角(N'-Sn-Pg’)、上唇厚(UL-UI)、下唇厚(LL-LI)、上下唇角(A’UL-B’-LL)治疗后显著增大,鼻、唇、颏的协调关系得以明显改善。结论双颌前突错[牙合]畸形成人患者拔牙矫正后,切牙后移可以改善双颌前突侧貌和唇的闭合功能,但对骨骼作用不明显。

  • 标签: 双颌前突 错[牙合]畸形 正畸治疗 拔牙
  • 简介:透明质酸寡糖(oligosaccharidesofhyaluronan,o-HA)可以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进而引起血管新生,单位数量不同的o-HA促血管新生效应存在差异,近年来研究发现了o-HA促血管新生的主要作用路径以及相关的重要细胞因子,本文就o-HA促进血管新生作用及其相应机理的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透明质酸寡糖 血管新生
  • 简介: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是骨科手术和创伤后并发症之一,主要成因与血管内壁受损、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及机体纤溶状态有关。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远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颌面部创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较为罕见,本文报告1例颌面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DVT患者.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以提高口腔颌外科医护人员对DVT的认识和重视,有利于�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例报告 发下肢
  • 简介:目的:评价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治疗颈部巨大静脉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6例颈部巨大静脉畸形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4~23岁,平均年龄11.8岁。通过注射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进行治疗。所有病例均只接受1次治疗。结果:除术区2~3周肿胀外,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随诊6~12个月(平均8.4个月),19例治愈,5例显效,2例有效,无无效病例。结论:生物胶联合OK-432和平阳霉素经皮硬化术治疗颈部巨大静脉畸形,效果良好,并且简单、安全和可靠。

  • 标签: 静脉畸形 生物胶 OK-432 平阳霉素 面颈部 硬化治疗
  • 简介:目的:以表面抛光、喷砂为对照,研究表面多孔涂层对氧化锆与饰瓷界面剪切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按照Schmitz-Schulmeyer测量氧化锆与饰瓷的剪切结合强度。制作氧化锆基底样本60个(IO×5×5mm),分为三组(抛光组:耐水碳化硅砂纸逐级抛光至1200#;喷砂组:1lOμmA1203颗粒在3bars的压力下喷砂10sec,距离10mm;涂层组:质量分数为55wt%的氧化锆粉浆涂塑氧化锆表面,致密烧结),每组20个。表面烧结饰瓷(5×3×3mm)。每组取10个样本,5℃/55℃水域中交替循环5000次。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剪切结合强度,加载速度0.5mm/min。对测试结果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α=0.05)。SEM观察样本断裂模式。结果:涂层组剪切结合强度与抛光组和喷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喷砂组与抛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温度循环后剪切结合强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EM观察显示,涂层组样本以饰瓷的内聚断裂为主;抛光组和喷砂组以界面断裂为主。结论:表面多孔涂层可显著提高氧化锆与饰瓷的剪切结合强度,并能耐受短期的人工老化,而结合强度无明显下降。

  • 标签: 氧化锆陶瓷 多孔涂层 结合强度 温度循环
  • 简介:2011年6月24日,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外科国际内固定学会颅颌分会培训中心(AOCMFFellowshipCenter)成立仪式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举行。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创伤骨科内固定理论及相关外科技术的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颅颌分会自2003年以来,每年在中国举办AO学习班,以传播和推广颅颌内固定理论及外科技术。AO在全世界设立了多个培训中心,

  • 标签: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 培训中心 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 骨科内固定 外科技术
  • 简介:目的:比较牙颌锥形束CT与多层螺旋CT的图像质量。方法:分别使用牙颌锥形束CT和多层螺旋CT对实验模体进行扫描,比较两者显示牙、牙周组织、颌骨解剖结构的差异。结果:牙颌锥形束CT图像质量,优于多层螺旋CT。结论:牙颌锥形束CT因其优秀的图像质量,更加适合口腔临床的需要。

  • 标签: 锥形束CT 多层螺旋CT 图像质量
  • 简介:目的:评价对侧逆行内眦动脉瓣用于修复中部皮肤癌术后中到大型缺损的可行性。方法:12例中部皮肤癌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55~76岁。其中,基底细胞癌7例,鳞状细胞癌4例,恶性黑色素瘤1例。手术切除肿瘤后,采用对侧逆行内眦动脉岛状皮瓣修复缺损。缺损大小为3.0cm×3.0cm~5.0cm×7.0cm,皮瓣大小为2.0cm×4.0cm~4.0cm×6.0cm。结果:12例移植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平均8.5个月。多数皮瓣血供良好,功能正常,色泽、质地良好,术后供区瘢痕隐蔽。结论:对侧逆行内眦动脉瓣修复中部皮肤癌术后中到大型缺损简单、安全,疗效稳定。

  • 标签: 逆行内眦动脉瓣 鼻唇沟瓣 面中部 肿瘤 内眦动脉 面动脉
  • 简介:朱也森教授朱也森教授,男,汉族,1946年3月出生。1969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学院口腔医学系。毕业后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工作。1990年至1992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第一大学附属医院进修学习;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1996年晋升为教授、主任医师。1993年至1997年担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1994年始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和市九临床医学院麻醉学教研室主任以及麻醉学硕士生导师,

  • 标签: 口腔颌面外科学界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杰出人物志 副主任医师 临床医学院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