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6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建立和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我院原有"HIS"系统病区住院病人动态日报基础上建立了护理质量监控系统,在临床护理质量指标的管理、压疮跌倒风险前瞻性评估、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系统建立等方面,提供了护理质量管理监控平台,优化了护理管理流程,提升了护理管理质量。

  • 标签: 电子信息 护理质量 监控管理
  • 简介:目的:探讨"以家庭为中心"儿童肠造口护理模式临床实践。方法:通过对护理人员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教育培训,实施医护分组同管患儿,建立肠造口家庭照护目标、整体护理实践流程以及工作制度,对52例肠造口患儿实施"以家庭为中心"护理,让家庭参与到医疗护理全过程。结果:52例患儿家庭照顾能力评价均合格,家庭护理期间未出现因造口并发症而返院治疗情况,造口闭合术前各项化验及检查指标正常,符合手术要求。结论:"以家庭为中心"儿童肠造口护理模式可提升肠造口患儿生活质量与家庭幸福感,符合家庭对促进儿童健康需求和当前医疗体制改革要求。

  • 标签: 以家庭为中心 儿童 肠造口 护理
  • 简介:目的探讨在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导航及功能磁共振辅助下,局限性脑干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局限性脑干胶质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病变均位于脑干,在术前功能磁共振、术中导航及神经电生理监测辅助下行显微外科治疗。结果胶质瘤Ⅰ-Ⅱ级7例,Ⅲ-Ⅳ级11例。肿瘤位于脑桥14例,位于延髓3例,位于中脑1例。肿瘤近全切除12例,部分切除6例。术后9例患者较术前神经功能障碍好转,6例患者较术前无明显好转,3例患者出现新神经功能损害。平均随访26个月,随访期内2例位于脑桥Ⅳ级胶质瘤患者肿瘤分别于术后8个月及14个月时复发。结论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导航及功能磁共振辅助能明显提高局限性脑干胶质瘤显微外科治疗切除率,有助于安全并最大限度切除脑干胶质瘤,延长患者生存期。

  • 标签: 脑干胶质瘤 显微手术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影像学、电生理及症状学在起源于颞后-枕交界区癫痫患者术前评估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神经外科五病区经颅内电极证实发作起源于颞后-枕交界区7例癫痫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无发作,分析其头颅MRI、电生理及发作症状学特点及定侧、定位信息。结果(1)头颅MRI:3例患者致痫区同侧颞枕交界区、枕叶或颞顶枕交界区病灶,2例患者致痫区同侧海马硬化,2例阴性。(2)间歇期放电脑区:2例为致痫区同侧后头部,3例为累及额、颞及后头部等多脑区,其中致痫区同侧颞区著1例,致痫区同侧后头部著2例;2例为致痫区同侧半球弥漫性,颞区著1例,后头部著1例。(3)发作期脑电图:3例为致痫区同侧后头部起始;4例为弥漫性起始,致痫区同侧后头部著2例,致痫区同侧颞区著1例,同侧半球著1例。(4)发作症状学:6例患者视觉先兆,1例患者有头部先兆;5例患者有自动症发作,6例患者对侧肢体强直/强直-阵挛,其中4例患者既有自动症发作又有强直发作。结论与头颅MRI相比,间歇期VEEG、发作期VEEG及症状学提供了更多定侧、定位信息,特别是症状学先兆及体征定侧及定位信息更大。而头颅MRI在一定程度上可造成误导,往往出现致痫灶同侧颞叶内侧结构信号异常。

  • 标签: 癫痫 颞后-枕皮层 后头部癫痫 致痫区
  • 简介:目的探讨颞叶癫痫患者手术后早期发作影响因素及其对预后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96例颞叶癫痫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癫痫手术后早期发作影响因素及其对长期预后影响。结果术后随访所有患者EngelⅠ级73例,EngelⅡ级11例,EngelⅢ级9例,EngelⅣ级3例。15例患者术后出现APOS,随访EngeⅠl级8例,EngelⅡ级3例,EngelⅢ级3例,EngelⅣ级1例。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术前发作频率、发作类型、MRI表现、切除侧别、术后病理等对术后早期发作无影响。出现术后早期发作患者癫痫缓解率明显低于无术后早期发作患者(P〈0.05),惯常发作患者癫痫缓解率明显低于非惯常发作患者(P〈0.05)。结论颞叶癫痫患者术后早期发作出现提示预后不良,发作形式表现为惯常发作患者更容易出现癫痫复发。

  • 标签: 颞叶癫痫 术后早期发作 影响因素 预后
  • 简介:通过对信息系统在老年患者用药安全管理中研究现状进行文献综述,分析预警系统及通讯终端系统在老年患者用药安全管理中成效及所存在问题,并对信息系统在我国未来发展提出方向,为我国护理安全信息化建设提供经验和启示。

  • 标签: 信息系统 用药安全 老年患者
  • 简介:目的观察PPAR-γ对大鼠脊髓损伤后GFAP(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新生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影响。方法sD大鼠108只,分成损伤组、PPAR-1激动剂及拮抗剂治疗组。损伤后观察BBB评分、GFAP及新生星形胶质细胞表达。结果激动剂治疗组BBB(BBB运动功能评分)及GFAP表达较损伤组GFAP表达在1—2W时间点内表达增加(P〈0.05),拮抗剂治疗组GFAP表达较脊髓损伤组GFAP表达在1~4w时间点内表达减少(P〈0.05)。激动剂组新生星形胶质细胞在1~2W明显增加(P〈0.05),而拮抗剂治疗组表达明显减少(P〈0.05),有统计学差异。结论PPAR-γ激活后促进GFAP及星形胶质细胞表达,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 标签: 脊髓损伤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星形胶质细胞 罗格列酮GW9662
  • 简介:目的总结应用术前脊髓血管造影、X-线及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技术显微手术切除脊髓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duralarteriovenousfistulas,SDAVF)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SDAVF病人临床资料,在脊髓血管造影、X-线及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辅助下行显微手术切除SDAVF,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全部病例SDAVF完全切除。随访9~17个月,症状好转7例,稳定1例。结论术前脊髓血管造影、X-线及术中吲哚菁绿荧光造影可以显著提高手术成功率。

  • 标签: 硬脊膜动静脉瘘 脊髓血管造影 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吲哚菁绿
  • 简介:目的:探索院校联合定向培养ICU专业护士模式。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2年7月就读于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系280名学生按照院校联合定向培养ICU专业护士培训方案进行培训,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经过院校联合定向培养ICU专业护士理论成绩平均为95.74分、操作考试成绩平均为97.89分,患者或家属对护士工作满意度平均为99.38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78%,培训效果取得了显著成效。结论:早介入、共协作、重实践院校联合定向培养ICU专业护士模式具有可行性,培养效果较好。

  • 标签: 院校联合 定向培养 ICU 专业护士
  • 简介: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中持续颅内压监测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明确符合急诊去骨瓣减压手术指征24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组)进行术中全程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并与同期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25例患者(对照组),比较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对预后影响。结果治疗组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中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有助于术中精确控制性减压,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术中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对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术 术中颅内压监测 重型颅脑创伤 控制减压
  • 简介:近年脑出血干细胞治疗策略因其良好前景吸引了越来越多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者兴趣。临床前研究表明移植诸如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神经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等均可获得不错疗效,并揭示了脑出血后干细胞移植治疗起效可能机制有细胞替代、神经营养与保护、促血管生成、免疫炎症反应调节等。尽管临床研究也表明干细胞治疗脑出血安全有效,但影响干细胞移植治疗几大关键因素尚未确定,例如移植细胞类型、细胞数量、移植时间、最佳给药途径、最佳受众人群以及如何追踪细胞等。本文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就以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后续研究提供有价值参考。

  • 标签: 脑出血 干细胞 关键因素
  • 简介:神经胶质瘤是最常见颅内原发性肿瘤,且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大有增高趋势[1-2],也几乎是死亡率最高脑内肿瘤。microRNA-203(miRNA-203)是新近发现与胶质瘤密切相关一类表达于真核生物非编码蛋白质短链RNA,近年来研究发现miRNA-203在胶质瘤中异常表达与胶质瘤发病关系密切。

  • 标签: 胶质瘤细胞 MicroRNA-203 颅内原发性肿瘤 神经胶质瘤 microRNA 编码蛋白质
  • 简介:发病率逐年增高重型颅脑损伤,病情急重,常伴有胸、腹、四肢等复合伤,病程中又常有并发症出现,治疗环节多而复杂,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详细动态了解患者血流动力学状况十分重要。监控中心静脉压了解血液动力学状况,有助于科学合理达到最大限度脱水降颅压效果,并指导输液、纠正低血容量及预防心衰、休克等发生,提高抢救成功率及改善患者愈后,收集我科2011年5月至2014年5月93例重型颅脑患者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 标签: 中心静脉压 循环血量 重型颅脑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128层CT全脑灌注成像在脑胶质瘤术前分级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脑胶质瘤病例资料,低级别组(WHOⅠ-Ⅱ级,21例)和高级别组(WHOⅢ-Ⅳ级,11例),均行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实质部分和对侧正常脑组织CBF、CBV及rCBF、rCBV。结果与低级别组比较,高级别组胶质瘤病灶区CBF、CBV及rCBF、rCBV均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CT灌注成像在胶质瘤术前分级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CT灌注成像 分级 肿瘤
  • 简介:目的检验睡眠状况量表(SRSS)信度和效度。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483名维稳军人,对睡眠状况量表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结果量表各个条目与总分相关系数为0.392~0.773(P<0.01)。探索性因素分析显示,所有因子载荷高于0.35,各条目因子归类与原量表不一致,归类为两个维度:睡眠效率、睡眠质量。总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740。两个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695、0.725。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拟合指标χ2/f=1.663,残差均方根、拟合优度指数、增值拟合指数、塔克-刘易斯指数、比较拟合指数、近似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40、0.940、0.956、0.931、0.954、0.064。结论睡眠状况自评量表信度和效度较好,达到了心理测量学标准,能够作为测量应激条件下军人心理睡眠状况有效工具。

  • 标签: 睡眠量表 信度 效度 军人
  • 简介:在全国名老中医王翘楚教授学术思想指导下,经过近二十年学用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和临床实践,发现花生叶"昼开夜合"――与人体寤寐有共同物质基础,提出"五脏皆有不寐",立从肝论治法新观点,以"治未病"思想,指导康复、预防,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新经验,树立正确对待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疾病治疗、康复和预防科学观点。

  • 标签: 天人相应理论 昼开夜合现象 失眠症
  • 简介:目的探讨采用损伤控制方案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将100例双额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病人随机分组,对照组(n=50)仅根据CT及临床表现采用保守或常规手术治疗,研究组(n=50)根据病情逐步采取保守治疗→放置颅内压脑室型探头→单侧开颅手术入路清除双侧血肿→双侧开颅手术手术方案。结果根据伤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判断两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去骨瓣比例明显下降(P〈0.01),双侧开颅比例明显下降(P〈0.01),但保守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损伤控制治疗双额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手术方法由简单手术方案逐级到复杂手术过渡,能明显减少开颅及开颅带来继发性损伤,减少脑中心疝发生。

  • 标签: 颅脑损伤 额叶 血肿 损伤控制 颅内压监测 入路 单侧 大脑镰切开
  • 简介:医院环境下患访暴力已经成为当今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需要面对重要问题。其原因复杂,形式多样,需要长时间应对。本文对患访暴力定义、类型和现状,以及国内外护士遭受患访暴力原因及应对措施进展进行综述,为护士能够有效应对患访暴力提供参考。

  • 标签: 护士 工作场所暴力 患访暴力 应对
  • 简介:目的报告顽固性颞叶癫痫行前颞叶切除并发症,探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顽固性颞叶癫痫患者行前颞叶切除,术后出现急性脑梗死伴颅内感染、硬膜外血肿、轻偏瘫等情况,采取抗炎、抗脑水肿、抗凝治疗及清除血肿等治疗。结果首例病人卡马西平治疗随访1年,癫痫发作消失;第2例随访7年,癫痫发作消失;第3例癫痫消失,但残留轻偏瘫,后渐恢复,遗留左手指屈伸力差。结论血肿和感染是术后最频发并发症,偏瘫(操作性偏瘫)是最严重神经并发症,手术时损伤脉络膜前动脉是最可能导致偏瘫原因。

  • 标签: 癫痫 颞叶 手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分析颞叶低级别肿瘤并癫痫临床特点,并探讨其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27例颞叶低级别肿瘤并癫痫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切除策略及术后疗效。结果全组病变部位分布于颞叶外侧、颞叶内侧、颞叶底面、颞后等各个区域,少数累及到颞叶以外脑区。发作首发症状分别为精神体验先兆、植物神经先兆、视幻觉、愣神、失语、自动运动、复杂运动甚至全面性强直发作等。27例中,病变手术全切除5例,扩大切除20例,次全切除2例。全组病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作控制: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年以上,仅1例次全切除者为EngelⅡ级,其余26例(96.3%)均为EngelⅠ级。结论颞叶低级别肿瘤并顽固性癫痫视病变部位及所累及致痫网络不同而发作首症状表现各异;对颞叶低级别肿瘤并顽固性癫痫,应行严谨术前评估致痫区与肿瘤关系,周密设计切除计划,在保障安全前提下尽可能全切肿瘤以及充分切除致痫区,必要时结合神经导航、术中唤醒皮层电刺激功能区定位或颅内电极等技术;手术后发作控制效果佳。

  • 标签: 脑肿瘤 颞叶癫痫 颅内电极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