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支架植入术后晚期血栓是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大面积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有报道证明,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stents,DES)术后未服用或不规则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较易发生极晚期血栓。目前,我院有1例DES置入术后7年且规则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发现血栓形成。据我们所知,这是DES植入后,规则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最晚期的报道[1]。

  • 标签: 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 极晚期 血栓形成
  • 简介:全脑血管造影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等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临床已广为应用。尿潴留是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后常见并发症,既往报道约有32.2%的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在脑血管介入术后发生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致尿潴留。心理因素、不习惯平卧位排尿是术后尿潴留的重要因素。那么如何降低尿潴留的发生率呢?本研究旨在探索苯巴比妥针联合术前排尿功能训练对减少DSA后并发尿潴留的发生。

  • 标签: 脑血管造影术 尿潴留 苯巴比妥
  • 简介:目的:探讨加强随访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依从性及1年预后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6月在中国人民警察部队总医院心内科诊断为冠心病并择期行PCI介入治疗的患者126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64例。分为常规随访组和加强随访组,每组各63例,分别进行常规随访和加强随访。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在随访依从性、冠脉造影复查依从性、冠心病二级预防依从性及1年预后的差异。结果与常规随访组比较,加强随访组随访依从性(年随访人次)、冠脉造影复查依从性(19%vs.61.9%)及二级预防服药依从性(68.3%vs.95.2%)增加,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加强随访组再发心绞痛比例明显低于常规随访组(9.5%vs.26.9%,P<0.05)。常规随访组再次血运重建3例,心肌梗死2例;加强随访组再次血运重建1例,心肌梗死1例,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随访制度提高了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依从性,改善1年预后。

  • 标签: 冠心病 加强随访 介入治疗 依从性 二级预防
  • 简介:目的分析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月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并发症具体类型及相应护理对策。结果本次研究中20例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患者并发症类型及占比分别为穿刺口渗血及血肿8例(40%)、拔管综合症7例(35%)、假性动脉瘤5例(25%)。结论强化围术期抗凝治疗并对机体实施凝血功能动态监测、合理进食与使用局麻药以及实施良好的股动脉压迫止血能够显著提高心血管介入术后血管并发症的护理效果。

  • 标签: 介入治疗 心血管 并发症 护理对策
  • 简介:冠心病(CHD)目前仍然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头号“杀手”.虽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药物支架(DES)等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极大地改善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但是支架内再狭窄(ISR)限制了PCI的远期疗效[1],成为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ISR相关的因素复杂多样,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所以充分探讨冠心病PCI患者预后及再狭窄的相关影响因素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冠脉介入治疗 支架内再狭窄 血清胆红素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栓直肠给药对剖宫产术后肠排气的影响作用方法将20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双氯芬酸钠栓直肠给药,另一组采用PECA给药。结果两组术后的肠排气时间有显著差异。

  • 标签: 双氯芬酸钠栓 肠排气
  •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术(CASI)后心理疏导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2月于海军总医院心脏中心行急诊CASI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72例设为CASI组,选择同期冠心病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采用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干预治疗,治疗前后应用SAS焦虑问卷(Self-RatingAnxietyScale)、抑郁自评量表(SDS)等方法采集相关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ASI组行SAS焦虑问卷、抑郁量表评分异常,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者,焦虑及中重度抑郁的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心理疏导治疗3个月后复测上述量表,可以看到CASI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得到明显改善,经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的心理疏导可以明显改善CASI术后患者出现的焦虑、抑郁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并对延缓疾病的进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 精神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后路CAGE内植入物术后辩证施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62例腰椎后路CAGE内植入物术后患者进行观察,病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中医特色辩证施护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并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在临床疗效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观察组在生活质量、生理状况、功能恢复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辩证中医护理方法容易被患者接受,其恢复疗效显著,能明显提高护理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缩短住院平均日。

  • 标签: 辩证施护 腰椎后路CAGE术 体会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建立回归模型以预测特定颅内动脉瘤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的复发风险。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脑血管病治疗中心经血管内栓塞治疗且有符合纳入标准的颅内囊状动脉瘤患者429例(共计动脉瘤441个),多发动脉瘤均按每个动脉瘤单独计算例数。根据动脉瘤是否复发,分为复发组(66例)和未复发组(375例)。比较两组临床特征、治疗技术及材料、动脉瘤解剖学等共计11项因素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并评价其预测复发的有效性。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动脉瘤大小(χ2=46.352,P〈0.01)、破裂与否(χ2=4.198,P=0.040)、是否使用支架(χ2=9.554,P=0.002)、术后即刻栓塞结果(χ2=10.397,P=0.003)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非支架辅助栓塞(OR=4.076,95%CI:2.147~7.736,P〈0.01)、RaymondⅡ级(OR=4.222,95%CI:1.537~11.579,P=0.005)、RaymondⅢ级(OR=4.467,95%CI:1.600~12.470,P=0.004)、大型动脉瘤(〉10~25mm,OR=4.914,95%CI:2.277~10.604,P〈0.01)和巨大型动脉瘤(〉25mm,OR=35.743,95%CI:3.511~363.837,P=0.003)是动脉瘤栓塞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回归模型预测复发的有效性检验结果显示,复发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为73.5%,Raymond分级为56.6%,非支架栓塞为60.1%,动脉瘤大小为40.3%,利用Z检验计算复发评分与非支架栓塞、Raymond分级、动脉瘤大小的ROC曲线下面积差异,Z值分别为2.662、3.513、6.308,P值分别为0.007、0.004、0.001。结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非支架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栓塞不全与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后复发有关,所建立的回归模型可反映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大小。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血管内治疗 复发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总结主动脉夹层病人的外科治疗、术后康复经验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2001年3月~2004年5月对36例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Bentall手术;11例行Bentall手术+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5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瓣成形手术+全弓置换术+象鼻手术或降主动脉支架术(腔内隔绝术);3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2例行Bentall手术+次全弓置换术;2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瓣动瓣置换术;2例行升主动脉置换术+主动脉瓣成形术.出院病人由专人负责术后康复治疗和定期随访.术后早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拮抗剂,心功能恢复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长效钙拮抗剂严格控制血压和心率,并正确抗凝治疗.结果本组总死亡率为2.78%,其中急诊手术为12例,死亡1例,急诊手术死亡率为8.3%;择期手术24例,无死亡.主动脉阻断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与气管拔管时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510,P=0.029和r=0.624,P=0.004,有显著相关性.主动脉阻断时间>100分钟和体外循环时间>200分钟与分别≤100分钟和≤200分钟的病人住院死亡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出院35例患者全部接受术后康复治疗及中期随访.术后康复治疗3个月至36个月后(平均治疗9个月),31例心脏扩大及心功能不全患者中30例(96.78%)心脏大小恢复正常,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术前左室舒张未内径和与术后康复时间呈正相关,分别为r=0.724,P=0.0016,左室射血分数与术后康复时间呈负相r=-0.83,P=0.002,有高度相关性.术后随访3~40个月,平均随访25.7个月.随访病人无心血管相关事件.结论DeBakeyⅠ、Ⅱ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治疗效果满意,尽早手术治疗及减少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与体外循环时间,可望进一步减少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并可减少ICU插管时间.术前左室舒张末内径大和左�

  • 标签: DE Bakey Ⅰ、Ⅱ型主动脉夹层 手术治疗 术后康复 随访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远端胰腺切除术后不同胰腺残端关闭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外科2016年3月至8月期间收治的实施胰腺远端切除术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并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患者术后应用手工缝合法关闭胰腺残端,B组患者术后应用闭合器法关闭胰腺残端,C组患者术后应用超声解剖器法关闭胰腺残端。结果C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较A组、B组患者短(P<0.05);术中出血量较A组、B组患者少(P<0.05);A组、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术后输血率、引流液淀粉酶值、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术后30d内在住院率及病死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C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低于A组、B组患者的20.0%、15.0%(P<0.05),A组、B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远端胰腺切除术后应用超声解剖器法关闭胰腺残端,能够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标签: 远端胰腺切除术 胰腺残端关闭技术 术后并发症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球面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觉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的对照病例研究。对仅患有老年性白内障并排除其他眼部疾病的患者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分别植入球面和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观察患者术后1、3、6个月视力、最佳矫正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屈光状态、波前像差仪检查瞳孔6mm的高阶像差(包括四阶像差、球差、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四阶彗差),检查患者的对比敏感度、眩光对比敏感度的变化情况。结果瞳孔6mm大小时非球面组四阶球差(Z40)(P=0.000)、四阶球差均方根(RMS4)(P=0.003)、高阶像差均方根(HMSh)(P=0.016)低于球面组,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四阶彗差检查Z7、Z8以及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球面和非球面组在6.3°~4.0°视角对比敏感度(CS)(P=0.043,P=0.032)及眩光敏感度(GS)(P=0.045,P=0.037)检查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视角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植入非球面人工晶状体能明显降低术后患者包括球差在内的高阶像差,但视力、对比敏感度以及眩光敏感度之间的差别不明显。

  • 标签: 非球面人工晶状体 波前像差 对比敏感度 眩光敏感度
  • 简介: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再狭窄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行冠脉支架置入术,并于术后1年行冠脉造影随访的1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置入支架内径狭窄≥50%为再狭窄,分为再狭窄组(35例)和无再狭窄组(8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结果:与无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14.02±6.76)μmol/L比(10.90±4.51)μmol/L]显著降低、支架直径[(3.06±0.86)mm比(2.87±0.44)mm]显著减小,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水平是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45,P=0.035),而支架直径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因素(OR=0.857,0.850,P=0.044,0.042)。结论:血糖水平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支架直径和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是其保护因素。

  • 标签: 冠状动脉再狭窄 支架 危险因素
  • 简介:心房颤动(atrialfbrillation,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类型之一.目前国内外研究中,房颤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抗凝、转复并维持窦率和控制心室率[1].随着心脏电生理技术的广泛开展,射频消融术已成为目前非药物治疗房颤的主要手段,因其能减少甚至根除房颤,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

  • 标签: 心房颤动 射频消融术 复发
  • 简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生率为0.15%~1%,是以无序的心房激动伴随其后发生的心房机械功能退化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心房节律紊乱。本病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导致患者残疾或病死率增加。目前我国房颤人群发病率约为0.61%,按13亿人口计算,推测我国目前房颤患者数近800万~([1])。房颤因其不易转复为窦性心律,易复发,转复后难维持窦性心律,血栓形成等危险成为临床的棘手问题,也是研究热点。

  • 标签: 心房颤动 术后复发 相关危险因素 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预测价值 射频消融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反搏(EECP)对女性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PCI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3例CHF行PCI术的绝经后女性患者,随机分为EECP组和药物治疗组。EECP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加做EECP8周,药物治疗组只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测6min步行距离及Tei指数。结果两组6min步行距离(m)(589.00±47.17、556.00±48.17)及Tei指数(0.38±0.11、0.45±0.12)与治疗前(465.50±41.80、467.75±40.76,0.57±0.12、0.56±0.1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ECP可提高女性CHF患者PCI术后的心肌缺氧能力,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体外反搏 冠状动脉疾病 超声心动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谵妄的相关因素及全程护理干预对术后谵妄的影响。方法分析总结15例高龄患者股骨颈骨折术后发生谵妄的临床资料、相关因素并给予全程护理干预。结果15例患者除1例转相关专科治疗外,余14例经过积极有效的对症处理后谵妄症状均消失,高龄股骨颈骨折术后谵妄的原因与年龄、低氧血症、手术应激反应、术后疼痛、睡眠紊乱、药物毒性作用、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因素相关。结论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需进行全面系统评估,积极治疗其合并的基础疾病,一旦发现谵妄患者,护理人员要尽早的采取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标签: 高龄患者 股骨颈骨折 术后谵妄 全程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穴位贴敷配合穴位艾灸在缓解混合痔术疼痛中的疗效。方法将126例混合痔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止痛如神汤治疗,治疗组给予穴位贴敷+穴位艾灸。结果两组对术后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但治疗组对缓解合痔术后疼痛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

  • 标签: 混合痔 疼痛 穴位贴敷 艾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