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数字化X线吞咽造影对脑血管疾病吞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月到2021年11月进入本院治疗的5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试验,对其实施数字化X线吞咽造影,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口腔期:正常12例,轻度障碍13例,中度障碍7例,重度障碍10例;口腔期吞咽障碍的诊断比较容易,并且容易形成一致,吞咽过程中能够同时观察到患者的嘴唇闭合情况,舌和咬肌的功能及运送食物的能力。咽期:正常10例,轻度障碍12例,中度障碍13例,重度障碍12例;咽期主要对患者误吸量进行观察,误吸后是否呛咳反射和咽缩肌的功能,咽缩肌无力是促使患者咽期吞咽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食管期:正常34例,轻度障碍4例,中度障碍4例,重度障碍5例;食管期重点观察食管括约肌的开放情况,本次研究并未发现食管蠕动障碍者。结论:数字化X线吞咽造影对脑血管疾病吞咽障碍患者咽期和误吸的价值比较高,但是对口腔期吞咽功能的诊断和观察方式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证实。

  • 标签: 数字化X线吞咽造影 脑血管疾病 吞咽障碍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高钾血症的心电图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心电图对诊断高钾血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3例高钾血症患者的心电图与血清钾浓度改变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心电图异常改变和血清钾测定存在一定的差异,肾功能不全所致排钾困难有较好的一致性,而细胞内钾外移所致的血清钾升高无心电图改变。随着血清钾浓度的升高,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递增,合并多种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会加重心电图改变。结论高钾血症的心电图改变比血清钾测定更具有临床价值,是一种简单、快速诊断高钾血症的重要检查方法,对预后的判断也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电图 高钾血症 血清钾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螺旋CT增强扫描对肝癌进行诊断,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近几年诊断的30例肝癌病例进行研究,使用飞利浦64排螺旋CT扫描进行检查诊断。结果在CT增强扫描检查后,弥漫型为7例,巨块型10例,结节型13例,在其诊断准确率较高。结论螺旋CT增强检查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及特异性,能观察到病变是否有腹腔转移以及门脉癌栓形成等情况,还可检出直径约1.0cm左右的微小癌灶。

  • 标签: 肝癌 CT增强检查 影像表现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MSCT影像特征与鉴别诊断,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穿刺、病理证实的肝脓肿病例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病灶CT平扫均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后可见“靶征”、“成簇征”、“花瓣征”、“肿块缩小征”、“持续强化征”、以及病灶周围一过性高灌注等。结论不典型肝脓肿MSCT动态增强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可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可作为不典型肝脓肿的首选检查方法。

  • 标签: 不典型肝脓肿 MSCT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电图诊断下老年冠心病治疗方式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随机抽取 2017年 7月 -2018年 7月,我院心血管科收录的 40例老年患者资料,结合心电图诊断意义进行疾病治疗分析与评估。本次对 40例冠心病进行心电图诊断;按照病人临床治疗需要,采取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 2种方案。持续 2个月治疗后展开疗效统计,实际疗效分治愈、显效、有效、无效等 4个级别。结果:本次冠心病确诊者,可根据患者病况采取手术与药物治疗, 2个月后统计, 38例有效,有效率 95%,治疗前后症状差异显著( P< 0.01)。结论冠心病早期无症状,意外发现后续及时安排治疗。

  • 标签: 冠心病 分类 治疗观察
  • 简介:【摘要】 X线检查技术是传统放射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疾病诊断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工具。本文从 X线检查的特点、用途、类型及临床应用、限度四方面进行介绍分析,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X线检查 用途 类型 临床应用 限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中药黄芩外用治疗急性湿疹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8月本院收治的98例急性湿疹患者,以随机抽签法分组,各49例。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重要黄芩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中药黄芩 急性湿疹 外用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DCA循环优化医院物资管理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6月~11月纳入供应室管理的1563件医疗物资为对照组,该组接受常规管理,以2022年12月~2023年1月纳入供应室管理的1570件医疗物资为研究组,该组接受PDCA循环优化管理。对比两组管理期间的物资缺失和积压发生率、以及配送和验收合格率。结果:对照组的物质管理缺失和积压率分别为0.96%和0.77%,明显高于研究组的0.13%和0.13%,物资配送和验收合格率分别为96.74%和95.97%,均明显低于研究组的99.81%和99.87%(P<0.05)。结论:PDCA循环优化可提高医院物资管理质量,可提高成本控制效益。

  • 标签: PDCA 医院 物资管理 管理质量
  • 简介:本文通过对2006年3月~2007年3月经临床治疗、手术、病理证实的160例急诊患者超声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超声在临床急诊中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60例患者均为我院诊治的急诊患者,其中男50例,女110例;年龄8~58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急性疼痛症状,部分伴发热等症状。

  • 标签: 急诊 超声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在诊断脊柱骨折中的价值。方法对120例外伤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运用骨算法对患者进行薄层重建,然后再在工作站上进行螺旋CT横轴位、MPR和3D重建,分析外伤患者脊柱影像学资料。结果在120个外伤病例中共检出158个椎节骨折,采用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MPR、VR重建图像能够清晰得显示出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的类型、骨折的程度、骨折碎骨片移位情况及椎管狭窄等。结论多层螺旋CT能快速、准确、全面地诊断出脊柱骨折的情况,对脊柱骨折的诊断、分型以及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螺旋CT 脊柱骨折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DSA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5例小肠出血患者,均经Seldinger’s法行肠系膜上动脉插管造影。结果出血的直接征象11例,出血间接征象12例,其中5例同时具有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出血阳性率72%。病变性质为:肿瘤性病变10例,其中平滑肌瘤6例,平滑肌肉瘤2例,间质瘤1例,小肠癌1例;麦克尔氏憩室4例;血管畸形3例;炎症1例。阳性病例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5%,定位诊断100%。结论DSA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 标签: 小肠出血 不明原因 DSA血管造影 间接征象 直接征象 性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77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给予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心电图检查阳性60例,其中冠状动脉造影阳性45例,其中单支病变27例,双支病变8支,三支病变7支,左主干3支。轻度狭窄26例,重度狭窄19例。受累血管58支,其中右冠状动脉31支,左前降支17支,左旋支6支,左主干4支。心电图检出冠心病敏感性为77.6%,特异性21.1%,阳性预测值77.6%,阴性预测值21.1%,预测准确性75.3%,假阳性率78.9%,假阴性率22.4%。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阳性率达91.9%。结论在诊断过程中,只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合并症,科学地进行分析,心电图仍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 标签: 心电图 冠心病 临床诊断
  • 简介:目的对腹部疝进行螺旋CT诊断,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腹部疝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螺旋CT诊断,对其诊断结果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螺旋CT检查患者均获得准确的诊断,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符合率为100%。依据疝的具体位置,螺旋CT诊断出腹股沟区疝患者30例,腹腔内疝患者9例,外伤性腹壁疝患者8例,脐疝患者7例,腹壁切口疝患者7例,闭孔疝3例。所有患者腹部疝的内容物均为小肠;所有患者图像均有肠梗阻表现。结论对腹部疝患者进行螺旋CT诊断能够获得较高的确诊率,该技术无需特殊的处理,且具有操作简单、扫描速度快、安全有效等优势,能够为临床腹部疝的诊断与治疗提供准确地参考依据,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螺旋CT诊断 腹部疝 应用价值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1.5T磁共振对颅内多发性硬化(MS)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临床、脑干诱发电位、脑脊液生化检查证实为MS的MRI影像资料。结果11例MRI表现为多种形式脑白质区多发结节状、斑片状异常信号影,TIWI上发现62个病灶呈稍长TI信号,17个病灶呈长T1信号;T2WI上发现31个病灶呈稍长T2信号,76个病灶呈长T2信号,其中45个病灶中心区信号较高(即“帽徽征”);FLAIR上发现124个病灶均为高信号。冠状位及矢状位发现73个病灶具有“直角脱髓鞘征”。8例患者经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增强扫描后,发现强化病灶53个,其中斑片状强化病灶24个,结节状强化病灶12个,环形强化病灶17个。结论MRI多方位、多参数成像能较准确地反映MS病灶特征,“直角脱髓鞘征”、“帽徽征”具有一定特异性,对诊断多发性硬化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多发性硬化 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