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6 个结果
  • 简介:浅析“二磴岩舞蹈”的内涵与价值林堃四川的古文化遗存中,有大量的汉代崖墓,四川盆周及伸展开来的以丘陵浅山为主的地势,为开凿这些崖墓,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条件,并得以保存下来。崖墓中大量的遗存,特别是众多生动的石刻造像,反映了古代居住在这里的民族所创造...

  • 标签: 舞蹈 群众性 《巴渝舞》 少数民族民间舞蹈 地域文化 四川省
  • 简介:大足宝顶大佛湾“牧牛”调查报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大足石刻研究所重庆大足石刻艺术博物馆研究室牧牛,亦称“牧牛证觉道场”、“牧牛道场”或“放牛坪”。其称虽异,实则为一。它嵌刻于四川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处的宝顶山大佛湾。大佛湾,位于宝顶山十三处石刻造像的...

  • 标签: 牧牛图 宝顶山 重庆大足 佛教石刻 石刻艺术 杨家骆
  • 简介:东庄(EasternEstate)位于苏州城东,为吴宽之父吴融所建。吴宽不仅请李东阳作《东庄记》,文学友人做东庄诗,还托请沈周为他绘制了一套《东庄》册页。这些记文、诗赋和绘画都具有某种纪念性,纪念吴宽的父亲吴融,同时又展现出吴融及吴宽所拥有的财富、品行和修养。《东庄》的意义还在于,它不仅成为现存明代最早的园林图像,直接影响到文徵明及其后的吴门画家,还建立起一种再现园林的图像模式。通过考察《东庄》对城市空间、山川景物以及观看视角的处理方式,可以讨论明代以来“城市山林”的图像传统如何得以塑遣成形。

  • 标签: 东庄图 空间 图像 城市山林 地图
  • 简介:查干哈萨岩画,是1988年全旗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岩画位于四子王旗卫井苏木西北约50公里处的查干哈萨,这里距中蒙边境线约15公里.以岩画所在地为中心,东面是较平坦的丘陵草原,约15公里有通往边境额尔登的公路,南面约10公里有一座不知名的敖包,西面为一条狭长的丘陵,北面约3公里处是四子王旗锰矿所在地.

  • 标签: 哈萨图 四子王旗查干 图岩画
  • 简介:元代,画竹之盛为前代所无,画竹风格也五彩纷呈,但画竹的大类中也有许多细微的讲究。比如有专画双勾竹,青绿设色,细笔渲染;也有专画水墨竹,"大笔儒染何淋漓",是写意墨戏的风度。李衎(1244~1320年)则为水墨竹之泰斗,挥洒自如,风度翩翩,足以让后人叹服。

  • 标签: 集贤大学士 太常寺 画竹 小吏 双勾 石图
  • 简介:<正>1988年9月,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镶黄旗宝格都勿拉苏木哈沙嘎查被洪水冲毁一座古墓.墓葬距地表约2米,墓内有年轻女性骨骼1具,随葬品有金马鞍饰4件,金耳环1只,金手镯1对,金杯1只,铜镜1面及丝绸残片若干.从随葬品的形制、特点判断,此墓当属金元时期蒙古汪古部的墓葬.本文主要介绍出土的丝织品。1.织金锦织金锦是这批丝织品中数量较多的一个

  • 标签: 丝织品 金元时期 年轻女性 随葬品 锡林郭勒盟 出土
  • 简介:汉代画像石上有'秋胡戏妻'题材的图像,本文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对此类图像的出现、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作了考述.

  • 标签: 汉代 画像石 秋胡戏妻 图像 考释
  • 简介:高台地埂坡M4墓葬壁画娱乐图像演奏的乐器是龟兹乐中的腰鼓,表演的形式来自西域的胡舞:胡腾舞或者胡旋舞,是发源于龟兹地区的苏摩遮舞蹈的一个截图。苏摩遮是队舞的起源,发端于十六国,形成于唐宋时期,是中外乐舞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

  • 标签: 高台墓葬 壁画 乐舞 苏摩遮
  • 简介:<正>峨嵋山文管所珍藏有徐悲鸿先生在峨嵋山上画的一幅横披《八哥》。这是一幅写意国画,笔墨苍润,意境深,神形生动,妙趣无穷。更由于画上题字内容讽刺,隽刻,使人浮想联翩,印象深刻。《八哥》是1935年旧历5月,徐悲鸿由余中英、顾兆麐、郭友守、张开国等人陪同,在洪椿坪休息时,应僧人要求的即兴之作。画面上两根树枝自右至左上,取斜势对角构图,树枝上占着四只排成弧形聚向的八哥。左边题字:“幸有立场容饶舌,于今为治在多言。二十四年夏薄游峨眉,行半日至洪椿坪小憩作此,悲鸿。”

  • 标签: 八哥 徐悲鸿 峨眉山 蒋介石 峨嵋山 根树
  • 简介:李鱓,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衣白山人、苦李、中洋人、木头老子、滕薛大夫,江苏兴化人,曾在山东滕县做过知县,他从小喜爱绘画,先学山水画,后学画花卉,以善画供奉内庭。那时蒋南沙的画名很大,康熙皇帝命李鱓向蒋南沙学习,但他并不愿意学蒋的工细笔法,没有被那种宫廷派循规蹈矩的画风所束缚,反去学高其佩的劲炼写意,用高的指头画画法进而吸取林良、徐渭,道济、八大山人等的水墨渲染

  • 标签: 岁寒三友图 李鱓 蒋南沙 衣白山人 指头画 八大山人
  • 简介:明陈洪绶《戏婴》与《妙法莲华经》王育成中国古代宗教是华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世俗文化的很大影响,但反过来也深深作用於世俗社会。以佛教而言,在唐、宋、元、明的绘画艺术中,这种作用的痕迹就非常突出,只是有关研究者很少从宗教角度探讨这一问题罢了...

  • 标签: 妙法莲华经 陈洪绶 盂兰盆会 儿童 佛塔 童子戏
  • 简介:宁明花山岩画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2世纪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在崖壁上的古老历史画卷,是当时人们进行宗教活动的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经过2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在地质因素与自然环境因素作用下,宁明花山岩画产生了诸如岩体开裂、钟乳石覆盖、剥落、褪色等一系列病害,造成部分岩画图像残缺模糊、漫患不清,严重影响到画面的完整性,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研究主要参考字画修复中"全色"和"接笔"两种方法,从艺术学角度对受病害侵蚀的残损岩画图像展开"全",旨在最大限度地还原岩画图像的原貌。研究成果对于了解骆越先民的作画意图、研究画面信息、分析岩画图像的组合方式意义重大,为日后岩画的复原工作提供基本的分析评估资料,也为类似岩画图像的辨识提供技术参考。

  • 标签: 宁明花山岩画 病害图像 全图 数据统计
  • 简介:1989年底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汝州洪山庙遗址发掘出一座仰韶文化时期的大型瓮棺合葬墓,墓坑为长方形,墓口东西长6.10米,南北宽3.30米,墓口及东南角已被破坏,坑深只有0.3米~0.65米.墓内出土136件瓮棺,均为大口直壁缸和半球状器盖相扣.

  • 标签: 仰韶文化 文物考古 遗址发掘 出土 东南 河南省
  • 简介:吉林省博物院藏张大千《写天池笔意荷花》,图上有张大千、溥心衍、于非闇分别题写的三段题记,作者未署年款,于非闇的题记中署明“癸未六月写三余于玉山砚斋”,有人据此认为此创作于1943年:但从绘画风格、书法风格和大千先生当年的行程来看,此应是三十年代初作品。

  • 标签: 张大千 艺术风格 断代
  • 简介:战国中山王(?)兆域铜版(以下简称“铜版”),1977年于中山王(?)墓中出土。铜版平面呈横长方形,无铸接及铆、焊的痕迹,为一次模铸而成。原来的铜版表面平光,后因于墓中经过火烧和压砸而凸凹变形,所以各部分的尺寸需仔细测量,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铜版长一侧为95.6厘米,一侧为96.6厘米,中间平整处为96厘米,应以96厘米为准;宽度于平展处量得为48厘米;厚度不匀,为0.7至1.2厘米,大部分为0.8厘米。按长96厘米,宽48厘米,其长宽之比正好为2:1。现器重32.1公斤。这样大的铜版在当时条件下,一次铸造成功,并达到表面平整的效果,在技术上也并非易事。

  • 标签: 兆域图 中山王 战国时期 内宫 后堂 建筑遗迹
  • 简介:《安徽钱币》2006年第1期《中国近代银元家族中的若干待考品》所载背反龙新疆饷银五钱银币,表面上看似是一枚罕见的珍品,但经认真揣摩,笔者断定应是一枚臆造品。现根据多年来对新疆银元集藏、研究的体会,结合文献史料,撰文探讨,不妥之处,敬请专家指正。

  • 标签: 银元 新疆 臆造 《安徽钱币》 中国近代 文献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