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前不久,笔者有幸参加了第三届国际童声合唱节宁波交流营活动。其中新加坡公教中学童声合唱团、芬兰塔比奥拿合唱团的工作坊及孟大鹏老师的讲座让大家都收获不小。

  • 标签: 童声合唱 第三届 国际 合唱团 新加坡 工作坊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对音乐体裁的定义、意义、划分依据和演进规律四个论题的理论思辨,深化我们对音乐体裁的本质认识,并探索体裁理论研究的积极意义和可行性。文章认为,音乐的体裁不仅是音乐作品的种类样式,更是音乐话语的表述方式,它作为一项公共媒介参与到音乐话语的交际过程中,是音乐理解的重要参照;同时它的存在和演化均在历史中进行,作为一个载体,它包涵有音乐形态、功能、观念、风格等多方面的历史性积淀,所以其中也折射出文化历史的意涵。体裁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认识历史,而且有益于我们洞察音乐话语这一交际活动的内在机理。

  • 标签: 体裁理论 音乐体裁 话语交际 体裁修辞
  • 简介:福建南音器乐曲(亦称谱),每套器乐曲各有不同的旋法特征和多种的旋律展开手法,展现了不同的风格、意境.本文就福建南音器乐曲(谱)中三种特殊的旋律现象作一个初步的探讨,以求对南音器乐曲旋律特色的研究有所助益.

  • 标签: 福建 南音 器乐曲 旋律现象 骨谱 旋法特征
  • 简介:前苏联作曲家德米特里·肖斯塔科维奇20世纪的苏联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历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的十五部四重奏创作则实现了外在形式与内容意义的完美结合,以晦涩的音乐语言与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作曲家在外部世界的重重压力之下记录自己思索历程,表现自我内心世界的“日记”载体。围绕作品结构问题展开,通过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进行观察,分析作曲家结构创作思维中的“循环”特征,并解读其背后的意义。

  • 标签: 肖斯塔科维奇 晚期四重奏 结构 聚合 循环
  • 简介:本文认为:在认同现象学哲学美学理论的前提下,进一步确定音乐存在方式,理解音乐作品的存在,主要涉及问题包括:1.纯意向性对象概念,2.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不同类别,3.先验问题,4直觉问题。

  • 标签: 现象学哲学美学 音乐作品存在方式
  • 简介:论文对中国器乐音乐在经历20世纪中叶之后所出现的一系列专业化转型的事实,对这一现象从学理上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并分别对中国器乐音乐文化从民间到学院的艺人身份、教学模式、传承流派等相关问题的变化现象进行探讨,试图从中国传统器乐发展的新历史格局与转型中进行新传统器乐音乐在当代学院传承中的话语再解读。

  • 标签: 中国器乐音乐 传承 转型 文化现象
  • 简介:小提琴艺术经典巨作《苏格兰幻想曲》出自著名德国浪漫作曲家布鲁赫之手,是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代表作之一,同时也是整个浪漫音乐时代的杰出代表作之一,以极其浓郁的人情味、柔美洒脱的音乐触动着人们的心弦,

  • 标签: 小提琴艺术 幻想曲 苏格兰 公开演奏 成功 作曲家
  • 简介:<正>奥地利音乐学家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论文《论音乐的美——音乐美学的修改新议》于1854年问世至今已经近一百三十年了。这期间它多次重版,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成为近代西方音乐美学史中的重要文献。这篇论文中提出的思想对欧美现代音乐美学思想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恐怕连作者本人生前也是未曾预料到的。

  • 标签: 汉斯立克 纯音乐 音乐美学观 自律论音乐美学 音乐本质 十八世纪
  • 简介:“戏窝”,一般谓之“梨园之乡”,体现了较强的当代文化产业建设的色彩,而“戏窝”这一传统称谓更能凸显戏曲生存的原生状态。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戏窝,它既是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也是戏曲艺人和戏曲观众的集中地。“戏窝”孕育了戏曲艺术,也促进了艺术的交流和水平的提升。对戏窝的考察和剖析可更为透彻地洞悉当代戏曲衰微的原因。

  • 标签: 戏曲艺术 当代戏曲 上党梆子 社会变迁 个案 生态
  • 简介:男唱女声,男扮女装,在清代中期之后戏曲和其他某些音声形式中,作为一种性别倒错的现象而存在,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渐形成“传统”。这种现象的社会背景和动因应该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由榆林小曲男唱女声的现象引发思考,从乐籍制度中的女乐所具有的职能加以论证,注意到以上种种现象的时段性,认为这是乐籍制度解体之后所产生的效应,在中国传统音声文化中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

  • 标签: 男唱女声 乐籍制度解体 多种音声形式 特殊现象
  • 简介:本文从茵加尔顿现象学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思想渊源入手,探讨钢琴演奏诠释的多种可能性,以及钢琴表演与忠于原作的关系问题。钢琴家的演奏应以作品文本为基础,作品文本的音乐分析是进行演绎研究的基础,钢琴家应该在遵循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发挥独特的创造个性,使同一部作品获得不同的艺术表现,绽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

  • 标签: 现象学 同一性 意向性对象 演奏诠释
  • 简介:歌墟作为广西地区壮民族传承、传播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社会文化传播的功能。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与以往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出现了现代教育体系、新的谋生方式、现代信息传媒业对传统歌墟的教育、娱乐、择偶等文化传播功能替代的现象

  • 标签: 壮族歌墟 文化传播 功能替代
  • 简介:音乐教育在中学时期是非常关键的,但受升学率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受重视,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甘肃省会宁县会师中学在学校艺术教育中进行了难能可贵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3年初,会师中学管乐团应邀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二届奥地利中国艺术节”系列活动,并在金色大厅举行专场演出。在此文撰写后期的2016年9月,笔者又获悉在“首届上海艾萨克·斯特恩国际小提琴比赛”上,主办单位将特设奖项“艾萨克·斯特恩奖——人文精神奖”颁给了会师中学校长吴泰祥、副校长杜正权,以及阿富汗19岁女孩涅金·帕尔瓦克。④虽然国内几十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省内外的中学也不断前去学习取经,但作为一种音乐教育现象,这些新闻性的呈现并不具有学术研究性。

  • 标签: 学校艺术教育 中学教学 教育现象 音乐赋 甘肃省 快乐教育
  • 简介:歌剧作为舞台音乐的特殊性之一在于,其表演需要一个“舞台制作”环节。21世纪以来,歌剧的制作无论在手段还是观念上较之以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导演不再束囿于“忠于原作”的信条,开始在“视域融合”这一潜在理念的支持下广泛试验全新的、个性化的甚至颠覆性的诠释方案,歌剧制作俨然已成为歌剧表演的重大“看点”。本文梳理了对经典歌剧采用“现代制作”的四种代表性方式(抽象化、现代化、本土化、简约化),并以若干实例举证并剖析了“现代制作”背后的人格声音与心理诉求。

  • 标签: 歌剧 经典 本土化 现代版 人格声音
  • 简介:每一时代的艺术都具有与其他时代迥异的鲜明特征,因为每种艺术都与时代发展、宗教、社会密不可分。从宏观发展来看,这种文化、艺术犹如生命体一样,在应对种种挑战,做出应战的过程中,存在着自身兴衰、甚至消亡的规律。作为人类思想文化的衍生物,戏曲艺术的发生、发展是否也如此?

  • 标签: 中国戏曲 现象研究 戏曲艺术 思想文化 鲜明特征 宏观发展
  • 简介:(四)和弦的“跨心”—K(?)及两和弦的“跨心差”—ΔKX和弦的Kd弓形及Kd弧只涉及q—p,故只显示了最外表的概况,而进一步反映其余各音在Kd弧上分布情况的则是它的“纯五跨度重心”,简称“跨心”—KX。因每一种和弦结构q置“0”时的KX值——“跨心基数”——是不变的,故只要借助“和弦结构表”,用公式

  • 标签: 和弦结构 色彩对比 七和弦 和声进行 纯律 大三度
  • 简介:普罗科菲耶夫·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ProkofievSergrySergeyevich1891—1953)是20世纪最优秀的作曲家、钢琴家之一。他从传统的创作技巧中寻求更为自由的手法,使钢琴尽可能地发出粗犷的音响,将钢琴基本上作为一种特殊的打击乐器来使用。

  • 标签: 《第一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 演绎 曲式 20世纪 创作技巧
  • 简介:《季姆诺佩蒂》是法国作曲家萨蒂于1888年创作的一部钢琴组曲,其音乐风格新颖,和声音响独特,明显有别于当时的主流音乐。作品中,萨蒂大量使用大七和弦、小七和弦,频繁使用九和弦、十一和弦,着力表现和声的色彩功能;他常常使用同低音和弦手法,着力表现和弦之间的音响差异,凸显和声色彩的多样性;他以主音为基点,将大小调及中古调式合为一体,构建同名调群,使之成为音乐创作的"和声色彩库"。在此基础上,生成同级和弦群,与同名调群相辅相成,从而展现出类型多样、色彩丰富的和声形态。

  • 标签: 萨蒂 季姆诺佩蒂 同级和弦群 同名调群
  • 简介:作曲家埃里克·萨蒂于1914年为夏尔·马丹插图绘画作品所创作的配画音乐作品《运动与嬉戏曲》组曲,其创作的主要意图是用音乐诠释绘画艺术的画面感。此外,乐谱中的文字说明以故事叙述、情景描绘的方式,融入到音乐作品中,也成为音乐作品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也是理解音乐作品的有效方式之一。为此,本文以谱面中法文说明所对应的短小乐思为分析切入点,通过对所选三首乐曲具体技法的剖析,说明作曲家在该作品中借音乐诠释文字的内容,以音乐(听觉)与文字(视觉)的相互作用带来画面感。

  • 标签: 埃里克·萨蒂 钢琴组曲《运动与嬉戏曲》 创作思维 音画手法 数控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