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7 个结果
  • 简介:借助宗教题材来表达思想观念,把一些美好的宗教意识与感情融入到艺术创作中,对于在西藏的画家,是自然而然的行为。这样的题材。有时是真实的图像和现实的生活情景,有时完全只是一种观念形态,一种不能具体经验到的、意象的、抽象的意识。前者在艺术手法上,可以是写实和具象,后者则多是抽象的意向表现,或者是一种臆造的真实与具象表现。

  • 标签: 宗教题材 艺术创作 画家 国际性 断想 宗教意识
  • 简介:杰夫·昆(JeffKoons)的作品在11月8日的菲利浦拍卖会上两件流拍,还好在11月10日的佳土得夜场昆的《气球花(蓝)[BalloonFlower(Blue)]》,被纽约/洛杉矶L&MArts的艾米·勾德(AmyGold)以1690万美元买下。但这个拍价与人们的期待尚有距离。

  • 标签: 气球 杰夫 天价 雕塑 拍卖会 菲利浦
  • 简介:本文旨在探究徐悲鸿写实主义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吕百油画民族化道路上的初期探索,以常书鸿、秦宣夫、艾中信等人的回忆为主线对吕百赴法学习期间的艺术风格予以分析,并对吕百在中大艺术系执教期间、油画民族化的重要代表作品《鲶鱼》深入讨论。

  • 标签: 吕斯百 油画民族化 美术教育
  • 简介:郎世宁为西方传教士最早在中国宫廷供职的画家,其艺术经历与宗教活动是构成'清三代'宫廷艺术的重要风貌,因而,对郎世宁生平的考察、对其主要作品与政治关系的梳理,均反映了17至18世纪中国绘画史的转向。本文通过对郎世宁传记、作品的阐释,分析其作为传教士'和画家双重身份背后的真实人格。

  • 标签: 郎世宁 清三代 视学 平定回疆图
  • 简介:法国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家柯布西埃曾经创造出一种"模数"理论,它旨在将人体中体现出来的黄金分割比例与斐波纳契数列运用到建筑设计中。这个理论体系无疑体现出柯布西埃的雄心壮志,他追随西方建筑史上的数学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但实际效果却充满了争议。在很大程度上,"模数"理论不过是一个带有更强象征色彩的乌托邦想象。

  • 标签: 比例 黄金分割 斐波纳契数列 模数
  • 简介:杰夫·昆是媚俗艺术的代表人物之一,擅长塑造艺术品的商品符号并进行商业化运作,“庆典”系列作品是其商业价值最高的一套作品。“庆典”系列作品是典型的用固定规则套路、陈规性美学包装的媚俗艺术品。通过模仿和挪用生活中常见的通俗化廉价充气玩具,用材质的转换、体量的扩大等艺术手段进行标准化生产和复制,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商品符号。“庆典”系列作品像商品一样有可预期的受众、可预期的效果、可预期的回报。为了迎合中产阶级伪奢侈的审美需求,以折中主义为原则,用大众通俗化的审美趣味来对抗艺术的精英性和权威性,最终形成艺术家的品牌效应,在市场上创造更大价值空间。

  • 标签: 媚俗艺术 符号 杰夫·昆斯 雕塑
  • 简介:酒神狄奥尼苏不是希腊本土的神,他的来源很古老。代表奥林匹神祗系统的《荷马史诗》中仅有一次提到他,而且还是一副“孺弱”的形象:赫西俄德《神谱》中也只有两处提到酒神:

  • 标签: 酒神 《荷马史诗》 形象
  • 简介:西热啦:近来可好?那曲文化局的一揽子事够你忙乎的,听说你正在忙于组建那曲地区文联的工作。“家贫出孝子”。你生在那块土地,长在那块土地,目前生活在那块土地,并为她而奋斗,为她而抒写。你是诗人,但更应该是牧人。你是草原的

  • 标签: 那曲 就是你 雪域高原 加央西热 你我 诗歌艺术
  • 简介:丁尼生根据亚瑟王传说创作的“夏洛特夫人”形象为前拉斐尔派画家所迷恋,成为他们画作中经久不衰的母题之一.画家沃特豪从诗中汲取灵感,用三个隽永的瞬间描绘出夏洛特为爱为自由赴死的一生.本文试通过解读沃特豪组画中的符号象征,感知沃特豪画中的爱与自由的孤勇和濒死挣扎中的诗意.

  • 标签: 沃特豪斯 符号 《夏洛特夫人》 女性意识 颓废
  • 简介:谈论契诃夫的《三姐妹》,就一定要谈论"女人"这个话题吗?既然取了这么个题目,似乎是躲不开了的。对于她们仨,我们的共识是毫无疑问的,正如俄国戏剧家丹钦科在1940年排演此剧时说,此剧的主题是三姐妹"对于美好生活的渴望"。但那种将她们如同精神的崇高塑像一样矗立起来的谈法,定会错过藏身于"到莫斯科去"的呼告声下面真正的困境给人带来的问题,而那个部分,或许会更接近焦菊隐在《契诃夫剧作集》译后记里所说"一个最简单的主题,本身没有兴趣。但却渗透了永久的价值。……这些剧本为一切时代所写。”

  • 标签: 契诃夫 女人 米纳斯 导演 1940年 美好生活
  • 简介:《洁净与危险》是一部隐喻式著作,玛丽·道格拉用"洁净"和"危险"这一对间接联系的范畴来指称社会的分类——洁净即秩序,失序即危险。她认识到分类的意义和价值,给人类学研究带来巨大冲击,但其理论和例证上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文章在正视贡献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质疑,即从外在向度探讨道格拉研究的视角、方法与理论对人类学研究的学术及现实意义;从内在向度考察其理论方法与研究框架能否回答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即作者是否能够自圆其说。

  • 标签: 玛丽·道格拉斯 分类思想 社会秩序 贡献 质疑
  • 简介:莫兰迪、巴尔蒂、梁楷的作品是通过绘画形式得以体现的,他们在选题、经营位置、用笔、用色都受到艺术简约意识的影响。三位艺术家在艺术上出现了殊途同归的现象,不是偶然的,是由他们的文化氛围、生活经历、艺术创作的规律所铸造出来的纯净之美。

  • 标签: 莫兰迪 巴尔蒂斯 梁楷 中西艺术
  • 简介:立克《论音乐的美》发表以后,在当时音乐界和哲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于他的观点,人们褒贬不一。他的著作《论音乐的美》在我国翻译出版后,同样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表现在近年有许多论著论述汉立克的观点,有人认为他的观点是对情感美学的批判,甚至有人提出汉立克否定了音乐中是存在情感的。我们不可否认他在论述的过程中是有错误存在的,但这本书之所以能引起巨大的反响,是因为其有很多有益之处,我们应立足于文章本身,仔细地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不应人云亦云,曲解文意,更应吸取其有益的部分加以发扬,使更多的人了解音乐美的本质。

  • 标签: 《论音乐的美》 汉斯立克 情感美学 翻译出版 美的本质 哲学界
  • 简介:HansUlrichObrist(汉·尤利·奥布里斯特)访谈问:请具体地谈一谈第二届广州三年展的策展理念——关于“实验室”计划的详细情况?答:从五、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实验室”是西方艺术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美术馆、大学、剧场或其它一些可以利用的地方都被视作一种实验室,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展示作品的地方来对待。九十年代以来,这个传统得以进一步强化。“实验室”不是简单的形式表现,而是渗透到生活之中的观念和行动的结合,是一种活生生的生活形式,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日常性。这决定了过程的重要性。展览实际上就是一个实验室活动的阶段性展现。这样的话,展览就不光是一个展示的地方,它会引起很多新的活动,使各种事情发生进入到一个运动状态,并激发其他的事件。展览会引发很多艺术家的会面、交流、沟通,促使他们进一步合作,使其活动持续开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展览成为一个多学科活动的混合体,其中凝聚着很多能量,这种能量使得合作的创新行为更具有活力。展览本身不光是一个展示,更是一种动力,像机器一样能够自我运转和更新。

  • 标签: 艺术家 实验空间 六十年代 美术馆 西方艺术 双年展
  • 简介:马库提出,视觉经验由于具有审美性,没有在人类学中得到应用。在和艺术家、舞台设计师和剧场艺术家费尔南多·卡尔萨迪利亚(FernandoCalzadilla)合写的一本书中,马库认为,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人类学丧失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但人类学家并不使用艺术工具(如视觉经验),以便完善自己的研究,使其合法而可行。事实上,人类学界出现了诸多人类学的跨学科作品,通过对若干作品的讨论,批判了马库的这一观点,展示了人类学家是如何将研究方法与艺术工具结合在一起的。

  • 标签: 艺术方法 人类学 马库斯 科学 民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