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3 个结果
  • 简介:《少女小渔》是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代表作之一,由此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而小说文本中对移民女性的关注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青睐。本文运用女性主义叙事理论解读小说,探讨小说在女性视角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分析其叙述声音折射出的移民女性现状,以此更加全面地审视严歌苓作品中对女性世界的关注。

  • 标签: 《少女小渔》 女性视角 移民女性 叙述声音
  • 简介:《冰与火之歌》是由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小说家乔治·马丁所著的史诗奇幻小说系列,它被认为是奇幻中的“反传统先锋”,与一般的主流奇幻作品有着显著的区别,小说中大量现实主义元素的植入无疑让这个架空的史诗巨作显得逼人的真实,这也是它能成为奇幻文类扛鼎之作的原因所在。了解小说中的现实主义元素,能让读者更确切地感受到这一世界的真实存在。

  • 标签: 《冰与火之歌》 乔治·马丁 史诗 奇幻 POV
  • 简介:<正>尽管苏联评论家常常把肖洛霍夫的作品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杰作”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顶峰”,但是他的作品与那些公认的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的作品相比,无论思想内涵,还是艺术风格,都颇有不同,研究家们以“包罗万象的现实主义”,“严峻的现实主义”,“无情的现实主义”来概括其独特性,总使人感到不尽全面。我们认为,肖洛霍夫的艺术创作凝聚着他探索生活奥妙的胆识,坚持独立思考的勇气,肖洛霍夫的现实主义是这种胆识与勇气的结晶,它的丰富内涵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概念——肖洛霍夫现实主义

  • 标签: 肖洛霍夫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葛利高里 代表作家 丰富内涵 艺术风格
  • 简介:列夫·托尔斯泰在其作品《安娜·卡列尼娜》中塑造了个性鲜明、与众不同的女主人公安娜的形象。本文尝试对托尔斯泰的此部作品进行女性主义的解读,分析安娜女性意识的觉醒过程及其命运悲剧的原因,指明《安娜·卡列尼娜》在俄罗斯文学史上独特的地位。

  • 标签: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 女性主义 女性意识
  • 简介:<正>2012年7月27—29日,由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后世界进程与外国文学进程研究"课题组、南京大学当代外国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译林出版社主办的"战后历史进程与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会议收到论文40余篇,近30位从事战后外国文学研究的专家学者汇聚在美丽的太湖湖畔,围绕大会的相关议题进行学术探讨。

  • 标签: 现实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后现代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外国文学研究 战后世界
  • 简介:20世纪初科学哲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使得科学的文化历史属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科学被视为不断重构的叙事。本文梳理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在文化批评领域里出现的重新阐释达尔文主义的热潮及当代达尔文小说的兴起,并比较了达尔文思想在维多利亚小说与当代小说中的不同表现形式。本文重点分析了英国当代女作家A.S.拜厄特在其创作的新维多利亚小说《尤金尼亚蝴蝶》中如何从当代视角重构了一个19世纪达尔文主义科学家精神成长的心路历程,从而与达尔文主义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 标签: 当代达尔文小说 《尤金尼亚蝴蝶》 拜厄特 达尔文的情节
  • 简介:苏珊·弗里德曼的《图绘:女性主义与文化交往地理学》是一本女性主义的文论经典。该书聚焦于高等教育与研究机构内的学院派女性主义的课堂教育和学术活动,除了论述其在过去三十年间的发展成就,更主要是应对其目前面临的生存困境和发展僵局。针对多元文化主义、全球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其他理论的交汇和挑战,弗里德曼指出女性主义理论的未来在于拥抱矛盾、移位和变化,用定位式认识论来超越性别、肤色和差异的简单二元对立,用空间化地缘政治思维来补充历时性思维。

  • 标签: 弗里德曼 《图绘》 学院派女性主义 地缘政治
  • 简介:张梅在自己的创作中以反讽叙述揭示出理想主义的荒诞处境,其中多种声音同时奏响,多层意义同时交织。无根的现代都市人产生了追寻故园和精神根基的冲动,作家抱着一种浪漫主义情怀致力于文化寻根。

  • 标签: 理想主义 反讽叙述 浪漫主义 广州 岭南文化
  • 简介:王蒙的短篇小说《来劲》受到了毕加索立体主义绘画的影响,这种影响基于作家对毕加索艺术创新和"破坏精神"的深刻理解。其小说人物形象神似毕加索那些五官错位、面貌模糊、脸孔多棱、影像叠加的画中人物,小说运用立体主义"叠卡片"的方法表现了对人物行为一个对另一个的覆盖和否定;运用立体主义的拼贴方式把社会万象拼贴在一起,呈现了一个多元时代的自由多变、浮躁嘈杂而又令人困惑的社会特征,表现了作家对那个充满探索和疑问的社会的复杂情感。

  • 标签: 王蒙 《来劲》 毕加索 立体主义 影响
  • 简介:物化的概念和根源既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奇等社会历史学的解释,也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解释。而后现代主义小说中的物化或拜物既有19世纪末盛行的唯美主义背景,更有20世纪初滥觞的现代主义背景。本文主要借用物化的概念,并以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些经典作品为个案展开分析,来讨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中较为普遍的物化景观,指出后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所遵循的独特的物化——反物化模式。

  • 标签: 物化 反物化 拜物 后现代主义小说
  • 简介:《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英国作家J.K.罗琳的代表之作,J.K.罗琳也凭借这一系列长篇魔幻小说成为全球范围内家喻户晓的作家。小说自出版以来,受到了无数读者的追捧。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这一系列小说应当被定义为儿童文学作品,但是这部魔幻主义色彩的小说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因而就具有更加深刻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哈利·波特》 魔幻主义 社会 批判 现实主义
  • 简介:《失乐园》的主题、风格和语言一直是文学评论家们争论的热点,而其思想性受到忽视。本文从思想性出发,诠释《失乐园》,力图籍此阐明弥尔顿的宗教思想,即以基督教教义与人文主义的结合为特点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

  • 标签: 弥尔顿 《失乐园》 人文主义 基督教人文主义
  • 简介:文学创作经历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作者和读者的位置与关系也随着文本的变化而变化。现实主义作品主“说”(telling),话语的权力由作者控制;现代主义作品主“示”(showing),作者隐退到幕后;后现代主义主“思”(反思,self-reflective),作者由突前而隐退而消亡,读者则由受控而介入而积极参与。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读者 文本
  • 简介:召唤新现实主义——威廉斯小说观述评殷企平当代西方小说陷入了僵局!英国文坛巨人雷蒙德·威廉斯(1921—1988)曾经发出过这样的警告。他是在《漫长的革命》(TheLongRevolution,1961)一书的第7章“现实主义和当代小说”(Realis...

  • 标签: 威廉斯 新现实主义 传统现实主义 小说观 社会小说 现实主义小说
  • 简介:奈保尔的《河湾》是一部充溢着悲观主义色彩的小说,既深受欧洲文学传统中非洲形象的影响,又源于作者本人对非洲的实地考察,更是作者基于悲观主义历史观的话语构建。在奈保尔描写的非洲形象中,民族解放运动带来的不是社会的进步,而是文明的倒退。本文认为,尽管故事的叙述者萨林姆所讲述的一切的确说

  • 标签: 奈保尔 悲观主义 后殖民社会
  • 简介:本文选取了冯内古特不同创作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小说《猫的摇篮》(1963)、《五号屠场》(1969)和《囚鸟》(1979),分析了作家对基督教的态度,发现冯内古特对基督教体系和基督教思想的态度迥然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恰恰体现了冯内古特独特的人道主义宗教观。

  • 标签: 冯内古特 《猫的摇篮》 《五号屠场》《囚鸟》 宗教
  • 简介:生命作为人的客观存在,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思考和关注的对象,并且是传统文学和西方哲学探讨的一个恒久主题。但不同的思想意识和文化语境却赋予了生命迥异的内涵,宗教存在主义思想则更注重揭示生命的过程和本质。俄罗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宗教存在主义视角下对生命、存在与界限等问题进行了追本溯源的探索。本文以托氏作品中对生命描写为基本线索,探讨作家的存在主义意识、人道主义思想以及生命的内在涵义。

  • 标签: 托尔斯泰 宗教存在主义 生命
  • 简介:作为中国现代诗学场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诗学有着一套独立且系统的诗学理论体系,这套诗学理论的建构源于诗学主体对于中西诗学资源的双向采撷和创造性整合。具体而言,一方面横向汲取西方有益的诗学资源,另一方面则从纵向吸纳中国传统诗学资源,继而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对中西诗学资源进行创造性整合,从而实现西方诗学资源的本土化和中国古典诗学的现代化转型。

  • 标签: 中国现代自由主义诗学 资源配置 横向整合 纵向承继 创造性转化
  • 简介:<正>1980年3月26日苏联《文学报》登载了马尔科夫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文章,摘译如下: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美学实质的争论早就存在,特别是近二十年来这一争论更为集中。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家中存在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主张——以各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经验为依据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有极广泛的可能性;另一种观点虽然也承认这些可能性,但实际上却把这些可能性理解得很窄。我的看法接近第一种观点。我们的同时代人是有共产主义信仰的人,是积极向上

  • 标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近二十年 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艺术创作 可能性 艺术概括
  • 简介:萨义德从其批判意识出发,通过放大传统东方主义的某些侧面而在某种程度上重构之。萨义德的批判陷入了私人化,导致批判(所指)和批判主体(能指)分裂,因此批判就变成了萨义德自我建构的一种策略,而不再具有它所力图表征的意识形态特权。萨义德和西方之间实际上是一种雇员/雇主或生产者/消费者的关系。

  • 标签: 萨义德东方主义和传统东方主义 意识形态立场 共谋